巴马富硒农产品分布图(巴马富硒水有什么效果呢)

硒宝 07-06 10:05 52次浏览

点击上方“河池日报”加关注,权威资讯一手掌握!

巴马富硒农产品分布图(巴马富硒水有什么效果呢)-硒宝网

巴马富硒农产品分布图(巴马富硒水有什么效果呢)-硒宝网

巴马富硒农产品分布图(巴马富硒水有什么效果呢)-硒宝网

千山万弄的喀斯特地貌,峰丛洼地、悬崖陡峭的高峰丛,加上独特的斗淋和坡立谷地,规模之宏大,气势之磅礴,震慑人心,令人陶醉。

然而,身处万弄千山间的河池人,却没有心情去欣赏喀斯特地貌上的美景。在大山深处,一个个小村屯,零星分布在山弄之间,山多地少,碗一块,瓢一块,千百年来“如何生存?如何发展?”是当地群众不得不面对的问题。

巴马富硒农产品分布图(巴马富硒水有什么效果呢)-硒宝网

△凤山县农民在采收核桃。(资料图)

新一轮脱贫攻坚战打响后,市委、市政府提出:把发展产业作为助推扶贫的有力抓手和稳定脱贫的治本之策,不断加大扶贫产业发展推进力度、扩大扶贫产业覆盖面。

全面打赢脱贫攻坚战,在大石山区发展产业是必须要迈过的一道坎。

创新思路破难题

在大山深处,举目皆是山,遍地都是石,山窝石缝里,农民也要种上几株玉米,这是他们赖以生存的根基。吃饱尚且不易,更何谈发展?

“都安是大石山区,又是石漠化严重的地区,能发展什么扶贫产业,光给资金行吗?”2017年6月23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山西太原主持召开深度贫困地区脱贫攻坚座谈会,听取汇报后关切地问道。

巴马富硒农产品分布图(巴马富硒水有什么效果呢)-硒宝网

△都安瑶族自治县大都华牛生态养殖示范园。黄鹏欢 摄

太原之问,问到了河池每一名干部的心窝上。总书记的关注和厚爱,是干部肩上千斤重的担子,也是群众心里迫切求发展的期盼。

石山地区,地无三分平,除了石头就是遍地的野草,发展工业不现实,发展农业又无法做大。传统的农业生产方式,无法改变山区群众的命运,必须要有农业上的变革和创新,才能带来产业上的发展。

立足本地自然禀赋,挖掘地方特色资源,“宜种则种、宜养则养”,重点发展山地农业、生态农业、观光农业等特色产业,抓好“靠山吃山唱山歌,靠河吃河念河经”,着力在“特”字上做文章,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壮大特色优势产业,是河池在长期实践中总结出来的产业发展经验。

在都安瑶族自治县,有10000多个石山峒场,唯一的资源,就是丰富的牧草。牧草可以养牛、养羊,当地通过调研,引进了国内两家有实力的养殖企业发展养殖产业。有人提出疑问,过去都安群众也有养牛的习惯,但也没有因此发家致富,现在还养牛,行吗?

巴马富硒农产品分布图(巴马富硒水有什么效果呢)-硒宝网

△宜州区桑园。李增英 摄

此牛非彼牛,与过去养殖的本地黄牛不同,都安推广的肉牛,从优种、产销、降风险等各个环节进行高标准规划设计,长肉快,风险低,收益高。养殖模式也有创新,贫困户免费从养殖企业贷牛,牛养大后再卖给企业,企业扣除牛犊费用后收益归贫困户,还牛后再贷,实现滚动发展、持续增收。

这一农业创新,有效解决了大石山区产业发展的问题。都安地苏镇镇兴村的苏建坤,以前靠种玉米、打零工供养4个儿女,苦日子望不到头。现在,苏建坤和妻子一共养了22头牛,预计每头牛可以给他们带来5000元左右的收入,美好的生活已经到来。

都安县“贷牛(羊)还牛(羊)”模式,经过几年推进已颇具规模。目前,全县建成3个万头种牛基地、5个万只肉羊基地、247个村级牛羊合作社,形成“县有基地、乡有牛场、村有牛社、户有牛羊”的养殖格局,受益贫困群众13.28万人。

绿色发展添动能

石山区里的产业发展成效,证明了河池在扶贫产业上找准了方向、走对了路子。

偏居一隅,与世隔离带来的行路难、上学难、吃水难、用电难、就医难等问题,随着基础设施的改善迎刃而解。而卓越的生态环境、绿色资源正成为河池发展扶贫产业的巨大优势。

如今,我市结合生态优势,大力发展生态经济,打造“十大百万”扶贫产业,取得了突出成果。

大化瑶族自治县的石山面积,占全县总面积的90.1%,人均耕地面积不足0.8亩。在产业发展中,大化抓住富有神话色彩的七百弄鸡来发展养殖产业。七百弄鸡在瑶族创世史诗《密洛陀古歌》中被奉为“神鸡”,雄鸡全身羽毛金黄、镶嵌白色雪花斑点,雌鸡毛色以麻羽雪花为主,是七百弄地区特有的品种。该县抓住“特”字做文章,从2018年开始,扩大规模养殖七百弄鸡。

巴马富硒农产品分布图(巴马富硒水有什么效果呢)-硒宝网

△南丹县瑶山鸡产业。陈洪波 摄

如今,大化县已建有“联建联养”扶贫车间158个,养殖七百弄鸡200万羽。今年,七百弄鸡更从瑶山“飞”出,“飞”上了全国两会的餐桌。

在大化的大石山区,不仅有七百弄鸡,该县还因地制宜加大产业结构调整,大力发展肉牛、山羊养殖,以及白玉薯、食用菌和油茶等产业,走出一条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道路。

南丹县垦山为林,大力培育油茶产业“金山银山”,把贫困户嵌入油茶产业中,构建公司与贫困户利益联结机制,对吸纳建档立卡贫困户劳动力和白裤瑶群众到油茶产业基地务工比例达80%以上的合作社,采取“双线”奖补办法,激发合作社带动贫困户的积极性。全县各类油茶基地提供就业岗位2000多个,每年支付劳务费2500多万元,1000多户贫困户实现家门口就业,户年均增收2000多元。

宜州网红品牌“乍飞拉”,整合多个贫困村第一书记驻村帮扶资金,引进社会资本,成立宜州区乍飞拉农副产品经营有限公司,对贫困村农产品进行“收购—加工—包装—销售”一体化经营模式,利用“乍飞拉”电商服务中心平台,开启线上商城,让大山深处的绿色山货直接“飞”上城市餐桌,形成农产品从田间到餐桌的全链条联动,拓宽农产品销路。

产业之花遍地开

从西部贫瘠和寂静的山弄中,传来“哞哞哞”“咩咩咩”的牛羊欢叫声,再到东部连片看不到头的桑园,如今,全市“十大百万”扶贫产业正朝着目标计划顺利推进。

目前,全市核桃面积261万亩,建成核桃“万千百”示范基地34万亩,是华南地区最大的核桃种植基地;桑园96万亩,连续15年居全国第一;肉牛、肉羊饲养量及出栏量全区第一;油茶167万亩,居全区前列;糖料蔗90万亩;“三特”水果98万亩;长寿生态富硒农产品基地101万亩;淡水养殖100多万亩,各个产业都朝着扩面提质的目标迈进,基本实现对贫困户的全覆盖。

巴马富硒农产品分布图(巴马富硒水有什么效果呢)-硒宝网

△巴马瑶族自治县黑木耳产业。(资料图)

在“十大百万”扶贫产业的带动下,2019年,我市第一产业增加值增长5.3%,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9177元,增长11.1%,增速排全区第一。今年上半年,第一产业增加值增长7.2%,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4807元,增长10.4%,增速排全区第二。预计到今年底,“十大百万”扶贫产业可带动农村居民年人均收入增加5000元以上。

在产业发展中,特色农产品品牌知名度不断扩大,“河池寿乡牛”“河池寿乡羊”“河池寿乡猪”“河池山茶油”“河池核桃”“河池茧丝绸”等6个农产品公用品牌的建设稳步推进,成为打通市场销路的“利器”。目前,全市具有河池特色的农产品品牌33个、富硒品牌16个;全市有效期内“三品一标”认证登记农产品达209个;有5个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5个农业企业品牌、8个产品品牌入选广西农业品牌目录,特色品牌效应不断提升,影响力进一步增强。

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提质发展,是提高带贫益贫能力的关键。我市围绕自治区、河池市现代特色农业示范区增点扩面提质升级三年行动方案明确的建设目标任务,全力推动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提质发展。

目前,全市有市级以上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66家;农业企业、农民合作社、家庭农场、种养大户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7272家,其中,农业企业236家、农民合作社6242家、家庭农场964家;240家农民合作社、35家家庭农场分别认定为市级以上农民合作社示范社、自治区示范家庭农场;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覆盖817个贫困村,达到全覆盖,通过股份合作、订单帮扶、生产托管等方式,带动贫困户82923户发展扶贫产业。

随着贫困群众致富门路的拓宽,他们的脱贫致富本领也在进一步增强。

作者丨河池日报社融媒体首席记者 龙 隆

编辑丨蒙华颖

校对丨韦 宇

值班主任丨谭丽娴

值班编委丨王月华

河池日报社全媒体中心出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