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泉县富硒农产品品牌(富硒山泉)

硒宝 07-05 18:07 36次浏览

陕西石泉县乡村旅游带动一二三产融合发展——

村民的日子幸福又甜蜜

当一座城与泉结缘,便多了几分灵性。近年来,陕西省安康市石泉县依托资源优势,打好三张牌,让乡村旅游产业成为当地群众增收致富、经济高质量发展的绿色引擎,助力乡村振兴。

生态牌:朱鹮小村展现田园魅力

走进石泉县城关镇丝银坝村草池湾,富硒水稻和莲藕长势喜人。荷花盛开满池塘,鱼儿欢腾嬉戏水,朱鹮和白鹅在田间共舞,白鹭于山际飞翔,泉水叮咚、蝉鸣嘶嘶、莺语呖呖,和着村民的欢声笑语,共同谱就了一曲和美乡村的隽永乐章。

石泉县富硒农产品品牌(富硒山泉)-硒宝网

丝银坝村草池湾保护基地距石泉县城5公里,是国宝朱鹮的栖息地。10多年来,村民们一直保持着传统的耕作方式,不使用化肥、不使用除草剂,努力为朱鹮营造良好的栖息环境。如今,50来只朱鹮在这里安家落户,草池湾也迎来新的发展机遇。

自去年五一假期草池湾田园综合体项目运营以来,吸引不少游客品尝特色美食、参与田间劳作,听村民讲朱鹮与草池湾的故事。

栽下梧桐树,引来金凤凰。丝银坝村党支部副书记刘辉介绍:“草池湾田园综合体项目是城关镇投资建设的,后来吸引了西安一家公司和村集体共同运营。项目主要包括两方面,一是推广生态有机水稻种植,二是探索开展研学旅游,吸引城里的孩子体验农事,学农活,干农活!”

如今,草池湾田园综合体项目稳步推进,“草池稻香”有机稻米、“草池红粉”有机莲藕等农产品品牌逐渐成熟。草池湾乡村会客厅、乡村生活博物馆、田间课堂、农家餐厅、山谷剧场、非遗工坊等项目相继落地,核心区水田改造得精巧别致,青旅民宿、农展中心、鱼塘观赏台每天都有新变化,周家老宅旧貌换新颜。“下一步,我们要打造好乡村民宿,让游客住得下、玩得好。”刘辉说。

非遗牌:作坊小镇蕴藏厚重文化

从石泉县城沿着汉江南下,就到了以72家非遗传统手工作坊闻名的中坝村作坊小镇。如今,这里是热门的研学基地。

回忆当年的建设过程,中坝村第一书记胡兰英说:“中坝村的油坊、酒肆、铁匠铺等传统作坊颇具历史,周边还有后柳水乡、中坝大峡谷两个景区,发展乡村旅游有先天优势。于是,我们找到外出打工的村民陈国盛,劝他返乡创业。他回来后,把移民搬迁安置社区的72户农房打造成中坝作坊小镇,形成以传统手工作坊为核心,集传统手工技艺传承、展示、体验于一体,兼具旅游休闲、现代农业生产、农产品加工等功能的特色产业集群,让村民们吃上了‘旅游饭’。”

手工芝麻糖作坊的女主人邓国红是中坝村一组村民。中坝作坊小镇试运营时,她就办起了这个作坊。“我家的芝麻糖供不应求,生意越做越好,收入越来越高,既能赚钱又能照顾家,日子幸福又甜蜜。”邓国红说。

“一扇天下”作坊的女主人李宗琴也是中坝村人。在她家的作坊里,不仅有竹蚂蚱、竹蝎子、竹蜻蜓、竹篓、棕扇等作品,就连收款二维码都是手工编制的。“我还把编棕扇的手艺无偿传授给乡亲们。他们负责编,我负责销售,既传承了手艺,又为乡亲们找到了一条增收路。”李宗琴说。

近年来,中坝村还以电子商务为纽带,将72家作坊打造成“线上+线下”体验馆,实现线上线下同步销售。不仅如此,村里还建成了千米概念水街、瓜果采摘园、帐篷营地等旅游体验项目,留住了过往游客,让群众搭上了旅游致富快车。

蚕桑牌:桑海古村迸发融合活力

步入石泉县池河镇明星村,成片的桑园郁郁葱葱,民宿、农家乐等点缀其中,移步换景。

石泉县富硒农产品品牌(富硒山泉)-硒宝网

“这几年,明星村坚持党建引领、产业支撑、业态融合、旅游兴村的发展思路,推进农旅融合、文旅融合、三产融合,形成了蚕桑、养猪、养鸡和乡村旅游四大产业,全村产业年总产值达2亿元。”池河镇党委委员、宣传委员徐伟说。

近年来,明星村借助推进全域旅游发展、重点打造中国金蚕小镇的机遇,在巩固传统蚕桑种植养殖产业的基础上,利用桑海自然景观,建成了3A级旅游景区——石泉醉美桑海景区,实现桑园变景点、旧宅变民宿、农民变股民,形成“一片桑叶富裕一方百姓、一枚金蚕助推乡村振兴”的发展格局。

“明星村通过打造集精品民宿、农耕体验、原乡生活、旅居康养于一体的乡村旅游休闲综合体,让更多群众参与旅游发展,实现三产带一产促二产、一二三产融合发展。”徐伟介绍,通过大力发展乡村旅游,明星村吸纳1600余人融入产业链,带动群众增收,走出了一条推窗见景、开门迎客、就地转岗、居家经营的增收之路。

看着乡村旅游不断发展,年过六旬的村民陈泽华夫妇坐不住了。“没想到老房子可以被改造成这么漂亮的民宿。”陈泽华高兴地说,“我们也将老房子和桑园租赁流转给旅游公司,还在公司从事保洁、保安等工作,出租、流转的收入加上工资、村集体经济分红,年收入多了不少。”

明星村将蚕桑文化与乡村旅游、乡村治理、产业发展和人居环境等有机结合,走出了高质量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新路径。“下一步,我们将着力提升乡村旅游发展品质,让群众增收致富的路子越走越宽,实现既‘富口袋’又‘富脑袋’!” 徐伟充满自信地说。(本报记者 任 丽 通讯员 许 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