富硒农产品的发展思路(打造富硒农业)
富硒种植发展方向
发挥富硒食品“一业带百业”的联动效应,带动种养殖业、产品
加工、文化旅游、商贸流通等产业联动发展,提升全县经济发展实
力。
一、富硒种植发展方向
富硒茶。通过改造提升老旧茶园、打造精品示范茶园,全县茶园
面积达到28万亩,高(丰)产茶园达到20万亩;全县80%以上的茶叶
质量达到绿色食品标准。严格按照紫阳富硒茶标准要求,加强育苗、
种植、采摘、加工等环节指导监管,实现茶叶生产全域绿色化。
富硒魔芋。建设魔芋种芋基地3000亩、商品芋基地5万亩;持续
开展技术研发、病虫害攻关,加强新产品开发及标准制定。
富硒中药材。推进厚朴、杜仲等木本药材综合开发利用,加快中
药材原种、良种繁育基地建设,建设天麻、大黄等中药材种植基地5
万亩,不断扩大杜仲、金银花、猪苓等秦巴道地中药材种植规模,打
造秦巴富硒道地药材基地。
富硒粮油。稳定豆类、稻谷、油料种植,扩大优质高效的稻谷、
玉米、薯类等作物面积,建设标准化的富硒粮油种植基地。
富硒食用菌。以焕古、瓦庙、双桥等镇为重点,发展富硒香菇、
富硒木耳等产品,探索开发富硒珍稀食用菌,选育食用菌新品种,建
设标准化富硒食用菌种植基地,研发、推广先进技术和模式。
富硒林果。推进中高山区核桃、花椒、香椿产业提升改造,浅山
丘陵区重点发展金钱桔、皱皮柑,推进汉江沿岸茶桔间作。推进低产
园改造、标准化建园、良种繁育(提纯复壮)示范基地建设,到2025
年,发展柑桔、蜂糖李、猕猴桃等富硒水果5万亩,改良花椒园2万
亩、核桃园3.5万亩。
二、富硒食品产业现状
——产业体系正在形成。“硒+X”产业体系初步构建,集富硒种
养殖业、产品加工、物流配送、产旅融合为一体的富硒全产业链正在
形成。富硒茶首位产业巩固发展,累计发展茶园25.3万亩、茶业园区
35个,茶叶年产量8805吨,年综合产值突破50亿元;魔芋种植面积
稳定在5万亩以上,魔芋产业一体化发展模式在全国推广;累计发展
中药材28.2万亩,引进大型中药材加工企业1家。建成富硒农业基地
50多万亩,开发富硒特色产品50多种,形成了以富硒茶为主导,富硒
魔芋、富硒林果、富硒包装饮用水、富硒杂粮、富硒中药材等多种特
色产品为支撑的产品体系。
——平台载体建设加强。恒紫循环产业园(飞地)和紫阳硒谷生
态工业园分别被确定为全省重点建设县域工业集中区、省级示范县域
工业集中区,园区工业总产值年均增长22%。通过整合发展,新组建
园区发展投资开发公司,园区运行机制不断优化。累计投入资金10亿
元以上,园区水电路等基础设施持续完善。建成标准化厂房10万平方
米,引进入园企业32户,陕煤集团富硒矿泉水、道通天下茯茶等重点
项目顺利落地。富硒产业聚集发展试点示范区加快建设,紫阳富硒茶
交易中心建成投用,电子商务智慧物流中心高效运营,富硒农特产品
销售渠道不断拓展,平台载体为资源集聚创造了条件。
——市场主体持续壮大。百余家代表性企业从事富硒产品生产经
营,获省市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认定25家,市级“规上”富硒产品
加工企业28家。建成镇级电商服务站16个、村级电商服务点167个、
智慧物流中心1个。发展各类新型农业经营主体530多个,其中,省
级农民专业合作社示范社6个,培育家庭农场210个,成立互助资金
组织176个,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实现行政村全覆盖。供销综合改革工
作走在全市前列,组建富硒茶业、富硒魔芋、富硒水产、富硒食用
菌、富硒蜂蜜5大产业联盟。
——科技创新积极推进。硒资源开发研究院是全市首个通过
CMA+CATL“双认证”的科研检测机构,先后被认定为安康市硒资源工
程技术研究中心、中国地质大学硒研究与教学基地。在全国范围首先
实施硒资源1:1000土壤地球化学调查,“测土补硒”试验示范取得重
要进展,成功掌握土壤富硒营养强化剂技术。研发紫阳富硒茶、富硒
包装饮用水、康臻硒肽等50多种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富硒产品。硒产
业“星创天地”获国家科技部表彰,硒产业科技孵化服务中心建设有
序推进。紫阳被确定为全国乡村振兴科技支撑示范县、科技帮扶示范
县、全省科技创新驱动县域经济发展示范县。
——品牌建设成效显著。紫阳完成了“全国富硒茶产业知名品牌
示范区”创建,并被授予“陕西省地理标志保护示范区”荣誉称号。
紫阳富硒茶成为世界首个通过科学鉴定具有保健功效的天然富硒茶,
作为保健茶入编《中国茶叶词典》。紫阳富硒茶获批国家地理证明商
标,成功注册马德里国际商标,并获农产品地理标志登记保护,荣获
全国“十大绿茶公共品牌”,获批省级地理标志运用促进项目示范
县。紫阳富硒茶纳入第二批中欧互认地理标志协定保护产品名录,连
续四届蝉联中国十大富硒品牌榜首,品牌价值达到62.22亿元。截止
2020年底,核准使用“紫阳富硒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专用标志企业
27家,授权使用“紫阳富硒茶”地理标志证明商标企业41家。“紫阳
茶”“紫阳叶子”商标申请注册已在国家知识产权局受理。“汉水硒
谷”天然富硒矿泉水被授予“陕西省名牌产品”,紫阳金钱橘闻名国
内。
三、专业人才培育工程
——引进专业技术人才。实施招才引智工程,与中国农业大学、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西安交通大学等相关单位建立长期技术合作,引
进富硒产业关键技术人才,培养一批本土富硒专业人才,组建“富硒
产业智库”。建立定向人才培训机制,培养一批富硒产品生产能手、
营销能手,发展一批富硒产业种植大户、养殖大户,为富硒产品开发
企业培养应用型人才,培训富硒技术员、富硒营养师、富硒达人等各
类人才。加强对传统手工制作紫阳茶技艺的保护和传承,大力培育传
统手工制作技艺代表性传承人。支持紫阳县职教中心开设食品、康养
等富硒产业相关专业,加大中医、康复、健康管理等专业人才培养力
度,打造培养实用型富硒专业人才的基地。
——培育高素质农民。实施万人技能培训工程、高素质农民培育
工程和农村创业创新带头人培育行动,建立农村创业创新导师队伍。
大力培养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带头人、致富带头人等具有较强示范带动
作用的带头人队伍。建立健全高素质农民教育培训体系,加强高素质
农民队伍管理与延伸服务,开展全周期跟踪指导和服务。加大农业专
项技术技能培训,加快培养一批有文化、懂技术、善经营、会管理的
高素质农民队伍。
——培养经营管理人才。极引进电商人才、旅游人才、农产品物
流人才等,培养一批职业素质好、市场意识强,在生产经营、管理方
面有较高造诣的经营管理人才,加强中青年业务技术骨干培养。弘扬
企业家精神,建立乡村企业家库,培育一批具有战略眼光、市场开拓
精神、管理创新能力的优秀乡村企业家。建立灵活用人机制,探索固
定与流动、专职与兼职相结合的用人方式。建立科学的人才评价激励
制度。
四、夯实基础支撑体系
1.建好富硒高标准农田。开展县域富硒资源调查,摸清硒土壤资
源分布与硒动植物种类,掌握天然富硒农产品分布情况及主要农产品
硒含量情况,建立完善硒资源档案,精细化硒资源分布图。坚持“藏
w w w .
粮于地、藏粮于技”,严守耕地保护红线,落实永久基本农田特殊保
护制度。实施富硒高标准农田建设工程,在江北、高桥、高滩等片区
开展土地整理、灌溉设施建设、农田测土补硒等工程,建设10 万亩富
硒高标准农田。
2.提升生产组织化程度
——培育高质量新型经营主体和服务主体。坚持家庭经营的基础
性地位,实施“三个一批”工程,发展壮大农村集体经济,有效带动
小农户发展。规范提升农民合作社,推进农民合作社联合与合作。支
持已初步形成规模经营种植或养殖农户发展成为专业大户。加快培育
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建立紧密的利益联结和分享机制,打造一体化
的服务组织体系。到2025 年,新增农民专业合作社100 家以上;新增
专业大户200 户以上;培育50 户以上规模适度、生产集约、管理先
进、效益明显的家庭农场。
——培育多元融合主体。推进“市场经营主体+村股份经济合作社
+产业农户”产业合作创新模式,引导家庭农场和专业大户与农民合作
社、龙头企业开展产品对接、要素联结和服务衔接,扶持一批龙头企
业牵头、家庭农场和农民合作社跟进、广大小农户参与的农业产业化
联合体。鼓励村集体经济组织与新型经营主体通过土地托管、入股参
股、生产服务等形式合作,盘活现有资源,壮大经济实力。建立联
农、带农、富农机制,创新企业、村集体及农民多方紧密利益联结模
式,实现农民长期受益。到2025 年,富硒产业化联合体(产业联盟)
w w w .
累计达到10 家左右,全面带动县域种植大户和家庭农场对接富硒产品
大市场。
3.深化农村综合改革
——巩固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落实第二轮土地承包到期后再
延长30 年政策,有序引导土地向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和联合社等新
型经营主体以及龙头企业、能人大户流转,推动土地流转型、土地入
股型、服务带动型等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
——深化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分类推进农村集体资源性、经
营性和非经营性资产改革,实施好农村集体经营性资产股份合作制改
革,加大对农村集体产权、集体资产、集体资金的监管和审计。鼓励
多种形式发展新型集体经济,推动“消除空壳村、提升薄弱村、壮大
一般村、做强富裕村”。
——深入推进农村土地制度改革。完善土地征收制度,建立完善
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制度。全面推进“房地一体”宅基地和集体
建设用地确权登记发证。允许村集体在农民自愿前提下,依法把有偿
收回的闲置宅基地、废弃的集体公益性建设用地转变为集体经营性建
设用地入市。健全农村闲置土地和撂荒地管理利用机制。
五、种业自主创新工程
——高标准建设良种选育中心。依托蒿坪现有“紫阳种”提纯、
复壮及其它种质资源汇集圃,积极争取种业自主创新项目,建设紫阳
茶无性系优良单株选育基地。围绕紫阳金钱橘、紫仁核桃、陕南白山
w w w .
羊、多鳞铲颌鱼等地方优良品种,积极开展选育、提纯、复壮,建设
选育基地,配套建设种质资源库。
——扩大优质种苗繁育基地。立足品种选育需求,配套建设优良
单株扩繁基地,打造标准化种苗繁育园。按照绿色防控要求,推行有
机肥施用、物理措施和生态控制等技术以及高效养殖技术,确保基地
及周边生态环境清洁安全。到2025 年,优质种苗繁育基地达到1 万亩
左右,良种扩繁基地达到5 个以上。
——优化布局富硒良种试验基地。在蒿坪、焕古等镇选择相对平
整的产业园区5 个左右,建设良种试验基地,围绕硒资源吸收转化、
产品硒含量稳定性、土壤测土补硒等方面开展试验种(养)殖,为大
范围推广奠定基础。
资料整理来源:紫阳县“十四五”一县一业发展规划(富硒食品
产业)
w w w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