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农产品富硒促健康(促农生态健康富硒产品是什么)

硒宝 07-04 18:11 18次浏览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推动乡村产业振兴,紧紧围绕发展现代农业,围绕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构建乡村产业体系,实现产业兴旺。乡村要振兴,因地制宜选准富民产业是关键。华中农业大学按照“因地制宜、汇聚优势、精准施策、三产融合”的原则,充分发挥学校国家“双一流”学科优势,助力建始县茅田乡产业振兴,取得了良好的成效。

一、案例背景

恩施州建始县地处湖北省鄂西南山区北部,而茅田乡位于建始县东北部,横跨在北纬30°38—30°51,东经109°46—109°56之间,属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山地垂直气候明显,平均海拔1250米,年平均气温12.5℃,年降雨量800—1300毫米,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确认为最适合人类居住的地方。茅田乡与重庆市巫山县接壤,辖区面积220平方千米,地势东北高,西南低,素有“川鄂咽喉”之称,因为地处山区,自然资源匮乏,没有名胜古迹,茅田乡一度不被外人所知,同时缺乏支柱性产业,经济长期发展缓慢,直到2020年才脱贫摘帽。

华中农业大学作为教育部直属高校,现有生物学、园艺学、畜牧学、兽医学、农林经济管理等5个国家“双一流”学科。学校在十年的定点帮扶工作实践中认识到,把学校国家一流学科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建设任务与定点帮扶县乡村振兴战略实施有机结合,既有利于一流学科“接地气、树特色”,又有利于全面增强定点帮扶工作科技人才支撑能力。在这一思路指导下,学校积极开展定点帮扶工作创新试验,在建始县茅田乡开展了一流学科助力茅田乡村振兴的探索实践,根据茅田乡自身的自然资源禀赋,推动三产融合,依托一流学科的科技和人才资源,助力茅田走特色发展之路,逐步探索出“一流学科+乡村振兴”的新型帮扶模式。

二、实施进展

(一)打好“富硒”牌,发展特色产业。学校将“双一流”学科建设与社会服务紧密结合,主动在产业帮扶中凝练科学问题,依托一流学科优势科研团队解决产业发展的“卡脖子”问题,助力定点帮扶地区特色产业高质量发展。一是发挥一流学科优势,壮大传统特色产业。景阳鸡是建始县地理标志品牌,多年来因为仔难育、饲养难、死亡多、风险大等问题导致产业一直难以做大。动物科学技术学院、动物医学院龚炎长教授团队在景阳鸡种鸡群中推广应用“鸡白痢净化技术”,在商品雏鸡生产中推广应用“集中育雏技术”,2项技术的应用使得景阳鸡成活率从不足50%提高到95%以上,通过生态养殖技术大范围示范和推广,景阳鸡养殖规模逐年翻翻,现已建成了景阳鸡生态养殖示范村2个,示范户40个。今年上半年,景阳鸡孵化12万只,成活率达到95%以上,景阳鸡饲养量达到40余万只,活鸡价格为每公斤50元,农户养殖积极性空前高涨。二是利用当地资源优势,打响“富硒”大品牌。“硒都黑猪”是茅田乡一带本土特色品种,因肉美味香、耐粗好养,绿色原生态,而受到市场的追捧,其肉品关键指标肌内脂肪含量达到3.42%,高于普通商品猪1个百分点以上,也是当地地理标志品牌。学校选派畜牧学科带头人动物科学技术学院、动物医学院赵书红教授团队围绕“硒都黑猪”产业发展开展长期驻点服务,在茅田乡指导当地养殖户开展“硒都黑猪”规模化科学化养殖,养殖规模不断扩大,较好地延续了这一优良的本地生猪品种。依托作物学学科,学校油菜院士傅廷栋教授团队在茅田乡发展种植上万亩高山“富硒”油菜,由于种植区域海拔在1000米以上,高山“富硒”油菜比湖北江汉平原地区的油菜晚成熟一个月时间,学校指导当地推出建始“富硒”油菜苔,与传统油菜苔错季上市,产品热销湖南、广东等地,成为网红爆款。三是激发龙头企业优势,做强食品加工业。恩施腊猪蹄的腌制技术在当地流传了多年,如今也已列入非遗文化,为了让这一传统食品储藏技术得以传承并科学发扬,学校选派食品科学与工程学科带头人徐晓云教授团队在茅田乡支持晓姚农夫食品开发有限公司等龙头企业,制定恩施土家腊肉生产工艺标准,发展腊猪蹄腌制产业。学校联合晓姚食品申报了湖北省恩施土家腊肉生产安全规范地方标准项目,并已通过湖北省标委会初审。

(二)打好“健康”牌,发展康养产业。茅田乡2022年森林覆盖率高达85%,拥有海拔1300米的林海云镜,监测出的空气中负氧离子含量多达30000个/cm³,夏季平均气温在22℃左右,全年空气质量优良天数高达330天以上,被中国气象学会授予中国生态气候康养金地的宝藏之地。学校根据茅田乡独有的气候、地理条件,提出大力发展康养产业的思路,选派“双一流”学科优势团队帮助茅田乡大力发展康养产业。一是科学编制康养规划。学校因地制宜,在“康养金地、和美建始”的大背景下,帮助茅田乡编制了康养产业发展规划,书写康养大文章。二是大力培养康养人才。学校选派“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成员、湖北省中药材产业链“515”行动专家梅之南教授指导当地规划建设200亩中药材种植示范观光园。依托农业农村部“头雁”项目培训了一批本土的中药材种植技术人才,指导中药材种植大户就地开办中药材加工厂,年加工中药材125吨,产值达2700万元。三是积极打造康养基地。学校协助茅田乡积极引入外商资源,打造了集康养与休闲为一体,以“医、养、健、食、娱、居”为核心要素,春、夏、秋、冬四季康养服务的酒店式大健康管理中心。目前,大健康管理中心一房难求,高峰时期需要提前一个月预订。

(三)打好“生态”牌,发展旅游产业。学校深刻把握习近平总书记“两山”理论内涵,以发展生态旅游为切入点,选派园艺学科带头人邓秀新院士团队在茅田乡山水上做文章,充分挖掘武陵山区原生态旅游资源,以园艺为基础,大力发展生态旅游产业。一是规划生态旅游项目。学校帮助茅田乡规划了占地2570亩的茅田生态旅游度假区,项目整体打造集“吃住行、游购娱、商养学”一体化的生态旅居度假综合区。除了常规娱乐项目,还根据当地的资源条件,建设了温泉理疗区、高山滑雪区、山野星空艺术主题露营区。二是指导生态园区建设。度假区践行“健康中国”国家战略,在区域内规划了茶叶采摘园、四季花卉园、果园和生态蔬菜园等农耕体验园,选派园艺专家帮助指导管理生态园区各类瓜果蔬菜的种植。三是保护性开发生态林区。学校组织园艺林学学院教授团队对度假区周边国有林场进行科学合理的景观规划,在长林岗林场实施五彩森林项目,引入各种花卉苗木100余种,同时打造6公里森林空中步道。生态旅游区整体建成后,预计可创造直接及间接就业岗位上千个,汇集人流、商流、信息流、资金流,带动康养产业蓬勃发展,持续改善民生,支撑共富茅田建设。

(四)打好“非遗”牌,发展文化产业。茅田乡本地现存三种“非遗”文化。一是善文化,太和街邱家救济乡邻,被当地百姓誉为“善门之家”;二是鼓文化,茅田乡是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丝弦锣鼓的发源地,也是苗族鼓的重要传承地,这里也被称为“鼓乡茅田”;三是土苗文化,茅田乡分布有苗族和土家族,其中太和街村等一批传统村落上榜了中国少数民族特色村寨。为了保护和传承好宝贵的“非遗”文化,学校选派优势学科专家团队充分挖掘当地“非遗”文化因子,大力发展乡村文化产业。一是指导传统古村落保护。为最大限度保留传统古村落,做好发展和保护的平衡,学校选派风景园林学科带头人、中国风景园林学会监事长高翅教授团队到茅田乡现场调研指导,为茅田乡制定了一整套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保护方案,并在茅田乡试点建设了一批生态村。二是大力宣传“非遗”文化。学校帮助茅田乡规划建设乡村会客厅,该会客厅建筑面积2千余平,是一座具有博物馆性质的民族风情展览馆,与恩施建始茅田独具特色的苗族、土家文化相碰撞,极具当地民族情调。建筑设计理念以当地“非遗”丝弦锣鼓为灵感,建筑形态取自“鼓”为形状,整体采用大鼓套小鼓的设计寓意“欢呼鼓舞”,在敲击时会发出29道激光,代表着茅田下辖的29个村团结有爱,亲如一家。

三、成效及特点

在学校“双一流”学科支撑下,茅田乡产业结构更加优化、基础设施更加完善、乡风文化更具特色,综合实力全面增强。一是特色产业做大做强。在产业专家的指导下,“硒都黑猪”、景阳鸡等当地特色产业发展迅速,特色养殖业产值过亿元。2023年6月,“硒都黑猪”入选农业农村部发布的2023年农业主导品种名单。建始高山“富硒”油菜苔在长三角、珠三角一带逐渐打响品牌。二是康养旅游欣欣向荣。近年来,茅田乡大力发展三产,积极开拓康养旅游资源,康养及旅游收入不断攀升,2022年总收入达到1.5亿元。三是乡风文明不断升级。茅田乡先后获得国家卫生乡镇、第六届全国文明村镇、全省优秀基层党组织等荣誉称号。茅田乡三道岩村乡风文明建设经验入选了“伟大的变革——国家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大型展览”。四是本地村庄更加宜居。境内耍操门、小茅田、雪岩顶、张大顶等多个村被评为宜居村庄、省级生态村。本案例呈现以下三个主要特点:

(一)汇聚学科优势,增强了帮扶实效。学校汇聚“双一流”学科优势,主动服务国家乡村振兴战略,将科研、项目、团队向乡村汇聚,引导广大科技工作者把论文写在祖国的大地上,全面提升了定点帮扶工作系统性,增强了帮扶工作实效。

(二)实践检验理论,促进了人才培养。一流学科离不开一流人才的支撑,同时一流学科也要培养一流的人才,人才质量的好坏不仅要在课堂上、实验室里检验,也要拿到田间地头生产一线检验,看是不是真能解决问题,能解决真问题。我校根据学生在一线实践反映的问题,将“农产品包装设计”等实用课程加入到了“双一流”学科人才培养体系中,从而使学校培养的学生更加贴近产业发展实际,综合素质更加全面。

(三)一二三产融合,形成了良性互动。学校在定点帮扶茅田乡做产业规划时就提出一产打底,二产描边,三产提升,一二三产深度融合的发展理念,在实践中一二三产相互支撑,良性互动,起到了非常好的互促共进效果。

四、下阶段工作计划

(一)持续推进“双一流”学科融入乡村振兴。加强“双一流”学科科技人才团队与定点帮扶建始工作的深度融合,全面为乡村振兴赋能。加大对茅田乡特色产业农业合作社骨干队伍的培养,培育新型“职业化”农民,利用“乡贤”等力量壮大乡村人才队伍,为茅田培养一批“土专家”。以科技小院为载体推进“双一流”学科研究生团队深入基层开展科技服务和实践锻炼,把解决产业实际问题作为科研工作的重要着力点,推进科学研究与人才培养、社会服务融合发展,培养一批强农兴农创新拔尖人才。

(二)持续实施特色产业质量提升行动。学校将进一步加大力度组织“双一流”学科专家团队指导地方编制乡村振兴规划,推动特色农业产业做优做强,建设特色产业示范基地,助力茅田乡产业振兴。强化学校科技创新成果在建始的转化应用和示范推广,在产品推介、包装、营销、网络直播带货等方面持续发力,提升当地特色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多措并举推进特色产业发展。

(三)持续围绕乡村振兴汇聚各方发展资源。学校将根据定点帮扶地区的实际需求,当好“企业、市场、政府”催化剂与促融剂,整合校内外人财物资源,推进校企、校地、校校合作,协同助力帮扶地区增强产业发展效益、带动农民致富、建设和美乡村。

(四)持续总结定点帮扶工作新成效新经验。深入探索“一流学科+乡村振兴”模式经验做法,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定点帮扶新模式,依托市场和政府力量,力争在更大范围进行推广示范,助力建始县乡村全面振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