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恩施富硒产品是假(恩施富硒食品)
冬日,行走在武陵山中,满眼郁郁葱葱;清亮的清江之水,依然奔流不息。
这里是中国最年轻的少数民族自治州——湖北省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所在地。恩施位于湖北省西南部,地处鄂、湘、渝三省(市)交会处,西连重庆市黔江区,北邻重庆市万州区,南面与湖南省湘西州接壤,东连神农架、宜昌,有土家族、苗族、侗族等29个民族。这个农业大州耕地面积达500.16万亩,林地面积2700万亩。烟草、茶叶、魔芋、中药材、高山蔬菜产量位居湖北省前列,魔芋面积及产量分别占湖北省的比例是50%左右,是湖北省魔芋重点产区;药材播种面积占全省的23.8%以上;是全国六大优质烟叶产区之一,湖北省最大的优质烟叶生产基地、第一大茶叶主产区。农业总产值达到465.33亿元。
脱贫攻坚工作的开展,大山不再能阻挡这里发展的步伐。2020年,恩施全州8个县全部脱贫摘帽、729个贫困村全部出列,109万贫困人口脱贫,消除了绝对贫困。
大力巩固脱贫成果。据统计,2021年恩施州脱贫人口人均纯收入12255元,比2020年增长33.9%;2022年脱贫人口人均纯收入13697元,比2021年增长11.8%。
以此为基础,恩施州大力巩固脱贫成果并与乡村振兴相衔接,以特色农产品为抓手,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
人不歇脚马不卸鞍
“脱贫攻坚虽然结束了,但尖刀班更忙了。”恩施市白杨坪镇麂子渡村优民农业负责人熊万华笑呵呵地说,“在驻村工作队(尖刀班)的帮助下,我们的高山大棚蔬菜在北京、上海、杭州等大城市都寻找到长期合作伙伴,市场需要什么,我们就种什么,订单式种植不愁销路。”
在村企业订单农业搞得有声有色,驻村第一书记乐杨介绍,在与武汉大学校党委和后勤服务集团多次对接沟通后,由村集体经营公司牵头,双方签订了恩施高山蔬菜订单种植销售协议。驻村工作队还协调在村企业带动农户共谋产业发展,根据市场需求,组织技术能人开设田间课堂,为农户提供技术指导,引导群众发展“订单式”种植,在村企业也积极与农户共享销售渠道,激发农户种植积极性,带动农民增收致富。
2018年初,在脱贫攻坚“滚石上山”的关键时期,恩施州统筹州县乡村及各级帮扶力量,将村“两委”、驻村工作队和包村干部整合组建驻村“尖刀班”。2020年初,面对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尖刀班”利刃出鞘。“尖刀班”历经了战贫、战“疫”、防汛抗旱等大战大考砥砺,充分彰显了平时服务、战时冲锋的强大组织力。
“恩施州是湖北首个全域脱贫地区,必须扛牢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的政治责任,彰显责任担当。”恩施州委书记胡超文说,脱贫攻坚结束后,恩施州迅速把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作为首要政治任务和第一民生工程,实行州负责人包县、县负责人包乡镇、乡镇负责人包村、“尖刀班”干部包组包户、州(县)负责人带头驻点抓落实的责任机制。累计向2161个村(社区)选派6248名驻村干部(含中央、省派驻村干部),其中第一书记2093人。
落实“工作在村、岗位在村、吃住在村”要求,全州驻村干部、驻村工作队与村“两委”拧成一股绳,推进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各项工作落地落细。
坚持“一”个引领。把乡村治理同基层党建结合起来,发挥基层党组织协调各方的作用,着力推动农村网格化管理,全面建强“乡镇党委—村党组织—村民小组(网格)—党员中心户”四级组织体系。
落实“三”级责任。建立州负责人包县、县负责人包乡、乡负责人和驻村单位“一把手”包村的责任体系,帮助发现、分析研判、推动解决问题。
吸引“N”方参与。全面动员民营企业、社会组织、公民个人等社会各界深度参与,整合新乡贤、企业家、志愿者等多方力量合力推动乡村发展。“易满成工作室”“钟大姐工作室”“连芳工作室”等多个以个人名字命名的矛盾纠纷调解工作室如雨后春笋般涌现。
“尖刀班的同志经常来我家,随时解决困难。”冬日到来,室内暖意融融,恩施市龙潭坝村村民胡梅家中,驻村工作队队员关心她家的困难,让她特别感动。
2022年,恩施州对4000多户、1.36万名未消除风险对象落实“一户一策一专班”,针对性采取综合保障等帮扶措施,牢牢守住不发生规模性返贫的底线。
做好“土特产”文章
软糯香甜的糍粑、咸香十足的腊肉,这些色香味俱全的土家美食,在恩施家家户户必备。
恩施芭蕉乡的90后土家小伙谭涛,告别沿海工厂回到大山创业,靠着这些“土特产”,完成年营业额800万元,带动周边10多个村民走在脱贫致富大道上……
恩施州独特的地理气候、优良的自然环境、丰富的生物多样性、灿烂的少数民族文化以及得天独厚的富硒资源,使恩施州享有“世界硒都”“鄂西林海”“华中药库”“烟草王国”“天然氧吧”等美誉,同时赋予了恩施州做好“土特产”文章的优势“密码”。
据统计,恩施州特色产业基地现已突破700万亩,人均达到2.2亩,是全国知名的优质茶、高山蔬菜、中药材、马铃薯生产基地,其中茶叶种植面积在全国市州级产茶区中居第4位,烟叶、茶叶、高山蔬菜、中药材、马铃薯基地规模均居湖北省第一位,为恩施土特产提供了优质且充足的原料支撑。
从农业农村部门的角度出发,“土特产”是有一定知名度的本地特色农产品或加工产品,恩施可用“1硒、8主、多品”(1硒:即富硒,是涵盖恩施所有“土特产”的核心竞争力;8主:即以茶烟菜药果畜粮蜂八大农业主导产业为主;多品:种类多样,特色鲜明,品质优良)来概括;细分之下,又可分为名品(即具有一定市场影响力的拳头产品,如恩施硒茶、恩施玉露、利川红、恩施土豆、恩施黄牛、恩施黑猪等)、鲜品(即适合鲜食或直接烹食,且品质优良的初级农产品或初加工产品,如蔬菜产业中的菜苔、薇菜、蕨菜、香菇、山药等;水果产业中的关口葡萄、建香猕猴桃、巴东椪柑、贡水白柚等,畜禽产业中的恩施黄牛、恩施黑猪、建始景阳鸡等,粮油产业中的菜籽油、来凤山茶油、南坪大米、小村红衣米花生等,中蜂产业链中的恩施山花蜜等)、补品(有极佳保健功能的产品,如:中药材产业中的板桥党参、建始厚朴、巴东独活、咸丰白术、利川黄连等,以及黄精酒、黄连花等)、菜品(由初级农产品精加工而来的产品,或者经过烹饪后形成的佳肴,如:豆皮、面条、土豆粉、魔芋粉、香肠、腊肉等加工产品,或者炕土豆、社饭、扣肉、霉豆腐、土家腊蹄汤、张关合渣、茶店子牛肉、汪营鸭杂、南坪鳝鱼、桃片糕等)、稀品(具有“特中特”“独一份”特点的产品,如:葛仙米、凤头姜、藤茶、葛根粉、莼菜等)等类别。
恩施“土特产”如何“破圈”,州农业农村局请来专家:重点在于聚焦优势产业和优势产品,抓住预制菜、预包装食品发展风口,打造具有“恩施印记”的知名产品和品牌。要顺应工业化的发展进程,将工业化理念植入“土特产”,延伸产业链让农产品食品化,是推动农业高质量发展的有效探索。
“品质是优质土特产赢得口碑的关键所在,也是走好差异化发展路子的核心所在,更是恩施作为农业大州的底线所在,要坚定不移选‘优’种、打‘硒’牌、注‘土’魂、走‘绿’路、把‘严’关,聚力将恩施的好资源转化为好品质,实现靠品质争先。”恩施州政府主要负责人表示。乡村产业的竞争,正逐步向单一的产品竞争走向产业链竞争。恩施做好“土特产”文章,关键要探索有力举措,发挥优势、补齐短板、趁势而上,将土特产的“原汁原味”转化为业态更丰富、链条更完备的“多汁多味”,多维度、多层次使“土特产”增值,让农民在全产业链各环节享受到增值的收益。
恩施州政府提出,支持土特产进京、入汉、奔沪、赴杭,将恩施硒茶销售点或体验店奖补范围,向其他优势土特产门店逐步扩宽;按照“首源、前柜、中店、后仓”布局,标准化建设恩施餐饮示范店,为顾客打造沉浸式、体验式、一站式消费场景;同时,要高端与低端相结合,在高校、景区、商圈等人员密集场所科学布局一批经营恩施土特产的低端摊位、档口,使其成为外地人了解恩施土特产的重要窗口。
“恩施做好土特产文章,关键要探索有力举措,发挥优势、补齐短板、趁势而上,将土特产的原汁原味转化为业态更丰富、链条更完备的多汁多味,多维度、多层次使“土特产”增值,让农民在全产业链各环节享受到增值的收益。”恩施州政府相关负责人表示。
共同缔造和美乡村
“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是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的明确要求。我们要齐心协力,共同把家园建设得更加美好。”2022年11月25日,鹤峰县太平镇四坪村党支部书记向勇在六组小组会上,宣讲党的二十大精神。
太平镇四坪村地理位置得天独厚,245省道穿村而过,错落有致的特色庭院与自然风光融为一体,构成一道亮丽风景线。
在村党支部大力推动下,该村党员、群众积极开展家庭院落建设,着力打造特色美丽乡村。“我们动员党员群众积极开展庭院打造,共同缔造美好幸福生活,通过‘农户自筹+村集体补贴+政府奖励’模式,让群众变等着看为主动干。”向勇说。
蜿蜒的黑色化道路,错落有致的景观石,美丽的农家小院,一幅幅红色故事壁画……近日,走进咸丰县忠堡镇高笋塘村,一幅美丽乡村新画卷跃然眼前。
高笋塘村是“忠堡大捷”所在地,是全国第一批红色美丽村庄试点村。近年来,高笋塘村在镇党委、政府的领导下,以“我”为主的发展导向,增强脱贫群众内生发展动力,外引能人,内结同心。
“要富一方,不能只富一人。”这是乡贤代表刘德政在返乡创业中悟出的道理。
2017年刘德政回乡投资,创立莳稻农业开发有限公司和拙恒农林科技有限公司,对农户稻谷、玉米、油菜籽进行“订单收购”,解决本地粮食“贱卖”“难卖”问题。
2021年刘德政将硒粮集团总部从重庆迁至忠堡镇,不仅带动就业200余人,还带动相关产业发展。硒粮集团与高笋塘村村民签订土地承包租赁协议,通过标准化种植、云端监测、产品深加工以及电商销售,让产业回馈农民,实现了硒粮集团从源头生产、产品加工到市场销售的全产业链发展。
“大家一起努力,搞好乡村振兴,迈向共同富裕,我信心百倍。”一位在硒粮务工的脱贫群众说出了周围群众的心声。
“把心搞热、把人搞拢、把气搞顺、把劲搞足”,才能在振兴路上乘势而上。建始县茅田乡太和街村是国家民委命名的“中国少数民族特色村寨”,该村通过开展一场场灯火通明的“院子会”“诸葛会”,创业、电商、草编培训等搅热了山村,村民们提升了技能,丰富了头脑,增强了凝聚力,明确了思路。群众的心被“捂”热,干部的劲头儿倍增,发展特色民宿产业,共同缔造上善太和美好家园。
“让群众从‘要我干’变为‘我要干’”, 恩施州政府主要负责人说,树立起脱贫群众以“我”为主的发展导向,增强脱贫群众内生发展动力,要因地制宜发展乡村特色产业,广泛开展美好环境与幸福生活共同缔造活动,让脱贫群众参与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
策划:恩施州委农办 恩施州农业农村局
撰文:王波 谢铭松 蔡青倩
继续阅读
- 暂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