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营养学补硒标准图(国家营养膳食补硒)

硒宝 07-01 18:32 59次浏览

从事硒研究,攻克克山病——从瑞安走出的我国著名营养学专家陈孝曙温州市中心医院重症医学科尤荣开

“飞云涛声,涤荡心胸,西岘岚光,照映晴空……”伴随着瑞安中学的校歌,宁静的瑞安中学校园走出一批又一批学子,他们走向全国,走向世界,在各行各业建功立业。陈孝曙就是从瑞安中学走出的一名我国营养学界的著名专家。

陈孝曙,1929年出生,浙江瑞安人。1952年毕业于同济大学医学院医疗系。曾任中国预防医学科学院营养与食品卫生研究所所长、研究员、博士生导师,中国营养学会理事长,亚洲营养联合会主席。采用微量元素硒预防克山病,使试点区患病率和病死率均下降80%,使我国微量元素与心肌病研究,进入国际先进行列。两次被评为全国“三八”红旗手,获国家级“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称号,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

一、少女时期,白衣天使梦

陈孝曙出生于瑞安市城关镇,是“永嘉三先生”之一陈黻宸的侄孙女,其祖母思想守旧,认为女孩子不必读太多书,但其父母思想开明,认为不管男孩女孩都应该识字学文受教育,所以陈孝曙从小就能得到良好的教育。

少女时期的陈孝曙,心地善良,看到别人生病受折磨,心里就难过,所以,她就暗暗下决心,要读好书,将来成为一名救人于危难的白衣天使。

1946年,十七岁的陈孝曙从瑞安中学毕业,带着五彩缤纷的梦想,如愿以偿地走进了医学院校,就读于上海同济大学医学院医疗系。

经过六年的医学院校系统的理论学习,1952年,陈孝曙大学毕业了。毕业分配时,根据当时“预防为主”的医学方针,陈孝曙被分配到上海第一医学院公共卫生学院营养卫生教研室,当了一名大学教师,而非自己梦寐以求的治病救人一线医师,天使的梦想夭折了,从此与营养学结下一辈子缘分。

说是教研室,可这个新设的教研室,要器材没器材,要教材没教材,要人手没人手,确确实实是一个“三无”的教研室,就她一个人支撑起整个教研室。为尽快让教研室上马,陈孝曙特地跑到军事医学科学院学习,并为教研室添置了各种器材。半年后,教研室又调来两个年轻人,这让她的心里踏实了许多。三个刚出校门不久的年轻人,找资料、查档案,以苏联的《营养卫生学》为参考,写出了《营养学》教学大纲。这本大纲成为上海第一医学院首部有关营养学的教材。

随后,陈孝曙先后赴中国协和医学院、北京医学院进修,上世纪60年代调入中国医学科学院。

中国营养学补硒标准图(国家营养膳食补硒)-硒宝网

五十年代协和医院外景

二、青年时期,从事航空营养学

1964年,我国第一颗人造卫星上天后,为了发展航天航空事业,保障宇航员生命健康,组建了航空医学研究所。主要从事宇航员在宇宙空间失重与密闭舱的环境下,生命体征等生理参数变化,宇航员营养需求,进食方式等等相关医学问题。

长期生活在地球表面昼夜节律周期中的人,心理生理功能逐渐形成与此相适应的人体内环境的平衡,某些功能存在着与昼夜节律相类似的同步变化。在宇宙空间失重与密闭舱的环境下,人在短期内不能适应,会出现一些生理功能素乱现象,并影响进食与营养。

陈孝曙主要从事宇航员营养问题研究,这是一个全新的科题,这在当时国内尚属空白,而且国外对我国进行封锁,无任何资料可查以及借鉴。陈孝曙等研究人员唯有通过观察研究与各种试验来摸索。在掌握宇宙空间失重对人体的生理变化后,他们解决了如何满足和补充宇航员在密闭舱中的食物营养特殊供给,填补了国内一项一项空白,可惜这些属于绝密材料,不能发表论文。

三、十年磨砺,攻克克山病

从小有志于“治病救人”的陈孝曙,阴差阳错,毕业后却一直从事于航空营养方面的研究,她笑言那是“无心插柳柳成萌”。但她的心里依然憧憬着能有“治病救人”的机会,毕竟那是她少女时的梦想,后来她还真遇上了实现她梦想的机会。

就在航天营养研究取得一定成果时,陈孝曙没有与同事们一起继续研究下去,她选择了去环境最艰苦、最需要研究人员的偏远山区去治病救人,调查研究一种地方病——克山病。

克山病是一种可怕的疾病,当地叫作“攻心翻”、“吐黄水病”(以上两种命名是对发病症状的描述即恶心呕吐),又叫“窝子病”(意为一人得病就有可能一家绝户)、“快当病”(意为病情发作得快,来不及治)。1935年秋,东三省正处于日本人统治下的伪满洲国时期,在黑龙江省克山县,该病暴发流行,当时由日本人冈本良三等组成的联合调查组,包括满洲国民生部卫生司、日本政府、省公署、满铁总局,实地考察,竟一时无法判断此为何病,何种病因,只得称其为“北满之奇病”,1937年元月干脆以地名正式命名为“克山病”。

1968年,克山病再次在黑龙江省暴发。中国医学科学院组织了克山病防治科研小分队,陈孝曙是其中一员,后来担任了队长。她带着小分队,冒着零下三、四十度的严寒,来到克山病高发病区——北安县,蹲点防治。

中国营养学补硒标准图(国家营养膳食补硒)-硒宝网

陈孝曙查阅文献

身处冰天雪地里的陈孝曙等人顾不得水土不服,为尽快控制病情,抱病深入病区调查研究。他们发现妇女和小孩患病率较高,有些小孩前几天还围着她们叫阿姨,可过了两三天就突然发生心源性休克,抢救都来不及;有些病情没有突发的患者转为慢性,以至于心力衰竭。眼睁睁地瞅着当地群众一个接一个痛苦地倒下,小分队的队员们震惊了。

当务之急,要先控制病情。小分队经过大量调查研究后,首先进行动物实验,提出试用微量元素硒的合适剂量。在队员自己身上试食后,没有发现不良反应,然后选择一个克山病高发的小村,组织了四组人群做人体观察,分别是朝鲜族人、被打上哮喘疫苗的人、服用微量元素硒的人和饮水中加硫磺的人。结果除了原来一直不发病的朝鲜族人外,只有服用微量元素硒的人没有发病,且未见不良反应,其他两组人都发病了。这个发现让队员们非常惊喜。但科学需要反复实践,于是他们又选择了其他试点推广。

陈孝曙一行又到四川省冕宁县高发点,开展了大人群观察实验。将人群分成服用硒和不服硒两种类型,若干小组。他们每天要走六七十里地,亲眼看着患者服下硒才放心。因在病区蹲点时生活艰苦、工作紧张,加之水土不服,陈孝曙因心前区剧烈疼痛而不得不入院治疗,其他同志也相继出现不适症状,但他们仍坚持轮流蹲点、现场观察。

皇天不负有心人。一年后,他们发现采用微量元素硒预防克山病是有效的,并使试点区患病率和病死率均下降80%。同时,小分队在病区采集各种样品进行大量实验室工作,得出了克山病病区均处于缺硒地区,缺硒是克山病发病主要因素。这个发现被推广到全国,克山病区病情基本得到控制,服硒人群发病率、死亡率都大幅度下降,进一步证实了补硒防治克山病的正确性。

在此基础上,陈孝曙等人又不失时机地应用首创方法,测定人体膳食硒的最低需要量、最适宜需要量和最大安全摄入量,为克山病的补硒预防措施,提供了强有力的理论依据。须知,这是在文革已步入高潮,国内与国际学术界的正常交往彻底隔绝的极其艰难的背景下由国内科学家自主取得的成果。

“该研究成果在国际上产生了一定影响,使我国微量元素与心肌病研究进入国际先进行列,并被国际上专家、学者誉为微量元素硒与健康研究发展中的第三个里程碑。”陈孝曙在一次采访中如此介绍这一研究成果的影响。据她介绍,此前,国外已经有很多关于微量元素硒与健康的研究,但只得出动物缺硒的后果,而对人类缺硒的后果仍是一知半解。中国学者的发现恰好填补了这一研究空缺,同时为国外相同的疾病治疗提供了借鉴意义。

正是得益于这一研究成果,1984年,国际硒专家委员会决定在北京召开硒研究国际大会。也就是在此次会议上,防治克山病科研小分队获得“施瓦茨”奖,陈孝曙作为小分队队长领奖,这也是我国科学家首次获得这一奖项。

得到业界认可,出任中国营养学会理事长

如果说克山病与硒的研究是陈孝曙在科学研究领域的代表作,那么在中国营养学会的任职,则是她人生履历中的另一笔辉煌。

陈孝曙加入中国营养学会是在沈治平任理事长时期,也就是上世纪80年代初,学会刚刚从“生理科学会”分立出来的时候。当时学会的发展可谓是举步维艰,经费、人力等都是问题。但沈治平有自己坚持的定位:要保持学会的专职学术的专业属性。因此,虽然说是刚刚成立的学会,但是学会还是吸引了一批赤诚的学者加入。

1988年,理事会换届。陈孝曙担任副理事长,成为第二届理事长顾景范的助手,帮助其处理一些日常事务。

陈孝曙与顾景范两人的友谊由来已久。早在陈孝曙还在上海的时候,两人便已相识。当时,刚刚从同济大学医疗专业毕业的陈孝曙,被分配至一个营养卫生教研室任教。因为与专业并不完全对口,因此陈孝曙为了更好接手工作,特地跑去军事医学科学院进修相关营养知识,也就是在这个时候,陈孝曙认识了顾景范。因此,两人之后在营养学会的共事也配合得十分默契。

在陈孝曙眼中,顾景范为人正派、行事大胆、从善如流,群众威望很高。直到下一届理事会换届的时候,大家仍期望顾景范可以连任,包括陈孝曙也认为,顾景范会继任理事长。

但到了1992年,真正换届的时候,陈孝曙却意外成为新一届理事长。

原来,当时中国营养学会正在申请亚洲营养大会在中国的首次举办权,而陈孝曙是此次申请的主要负责人。为了让学会与主办方亚洲营养学会联合会(The Federation of Asian Nutrition Societies,简称FANS)实现更好的衔接,组织上便决定任命陈孝曙为理事长。

中国营养学补硒标准图(国家营养膳食补硒)-硒宝网

陈孝曙与同学在重庆合影(右一为陈孝曙)

以陈孝曙为首的中国营养学会第三届理事会主要有两项任务:其一是做好亚洲营养大会的筹备、召开工作,要让亚洲其他国家看到中国营养工作的实力;二是,趁此机会,让中国营养学会“走出去”。

为了更好地开展工作,陈孝曙首先扩充了自己的领导班子,在原有团队的基础之上又增加了两位专家。一位是从广州邀请中山大学医学营养学系的创办人何志谦,另一位是上海军医大(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二军医大学)的赵法常来担任副理事长,“两人的业务能力很强,学术研究也很好”,陈孝曙回忆。即使是已经卸任的沈治平、金大勋,也常常为陈孝曙提出一些指导建议。

“虽然当时困难重重,但大家都非常团结。”现在回想起来,陈孝曙依然怀念那段峥嵘岁月。

五、牵头举办亚洲营养大会

陈孝曙团队申请到的是第七届亚洲营养大会的申办权,但却是中国第一次以“东道主”身份来举办大会,因此,筹备工作异常繁复。

首先,寻求资金支持是首要任务。虽然联合会会安排企业展览活动,但当时入驻中国的企业并不多。经过多方协调,陈孝曙团队争取到荷兰皇家帝斯曼集团的赞助。随后大家努力又争取到其他支持,经费问题才得以解决。中国营养学会与帝斯曼的友谊也便是从这时缔结的。发展到今日,“帝斯曼缤纷科技奖”几度登陆中国,以鼓励与嘉奖我国营养科技领域的优秀青年学者。当然,这些都是后话。

资金问题解决了,又来了新问题。在正式开会前,陈孝曙团队准备整合国内外营养学专家的学术研究摘要。但由于当时我国刚刚改革开放不久,论文的英文翻译水平参差不齐。为了将国内的科学研究更好地介绍给国外专家,陈孝曙便找来曾留学海外的老科学家,一起连夜翻译、编辑、修改这些研究的摘要部分。

资金与业务等问题解决了,筹备会准备着手安排出席嘉宾了。就在此时,陈孝曙遇到了一位独特的嘉宾,一位来自印度的科研讲师,向陈孝曙发出了“求助”。“他向我表达了两个意思:‘我热爱中国,热爱营养工作,一定要来中国参加此次大会。但是,我没有足够的资金支持我开完会议。’”当时大会所能资助的嘉宾名额有限,很多国家的代表团都是自费参会。因此,这位印度嘉宾给陈孝曙提出了个不大不小的难题。“他说他带来了所有吃的东西。我就去为他找住的地方,最后,终于在农科院的留学生宿舍为他找到了一个床位。”这段让陈孝曙印象深刻的小插曲,或许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为什么原本大会拟邀请不到800位专家,而最终实际出席人数达到1000人左右。

虽然问题接踵而至,但陈孝曙团队群策群力“各个击破”。终于在1995年,圆满完成了中国营养学会的中国“首秀”。

如果说完成第一项任务,陈孝曙辛勤了四年,那么,完成第二项使命――让中国营养学会、甚至中国营养学界“走出去”。

“首秀”完成后,亚洲营养学会联合会秘书处即设在中国。4年内,秘书处出版了两期“通讯”,介绍各会员国学会的学术活动概况。同时,陈孝曙被授予“亚洲营养学会联合会主席”职位。此后,每四年一届的亚洲营养学会联合会都会邀请陈孝曙出席,包括在日本举行的第十二届会议。

六、从事老年营养研究,制订营养标准

随着社会和经济发展,我国人口逐步老年化。人民生活明显改善,居民膳食构成和疾病模式均发生了显著变化。由于老年人生理功能发生明显改变,对慢性非传染性疾病敏感性增加等因素,使老年人对卫生服务以及合理营养和平衡膳食都有其特殊要求。所以老年人群的膳食指南应在遵循一般成年人群膳食指南的基础上,有其着重的范围和特殊点。

人类器官功能的发展约在20岁~30岁达到高峰,从30岁后就逐渐衰退,60岁~65岁老化速度加快。但老化速度个体差异较大,这与遗传、环境、社会等许多因素有关。营养是其中重要因素之一,机体的营养状况与老化是相互影响的。

陈孝曙申报了“我国不同膳食特点地区中老年人群综合性营养调查研究”卫生部课题,对新疆、山东等六个不同地区进行调查,共获得22万个原始数据,揭示我国老年人摄入膳食中脂肪摄入量过高,脂肪的热量竟达30%以上;摄入的蛋白质量普遍偏低;钙的摄入量缺乏,几乎半数的老年妇女有骨质疏松症。为我国制订中老年科学合理的膳食,提供了科学依据。本课题获得1990年卫生部科技成果三等奖。

在陈孝曙看来,营养学研究是一份让她感到亲切愉快的工作。因此,虽然已经满头银发,本可以在家颐养天年,但她还是“闲”不下来。和其他年轻人共处一个办公室,就像一个普通的上班族一样,上班、下班。

现在的她主要在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做一些卫生标准的事宜,“我现在(的心态)就是能帮则帮,不能帮就不能添乱。”现在回首,对于“阴差阳错”干了一辈子的营养科学工作,而错失“医生梦”,陈孝曙一点儿也不后悔。

这正是:

一生只愿穿白大褂,临症诊治;

一世从事营养领域,阴差阳错。

中国营养学补硒标准图(国家营养膳食补硒)-硒宝网

陈孝曙与亲戚合影(左三为陈孝曙)

  • 暂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