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钙片补钙最好(补钙钙片好还是口服液好)
钙是人体必需的矿物质,是人体生命之本。由于老年人钙质流失加快,钙吸收能力下降,导致钙的摄入量不足,缺钙成了大多数老年人避不开的健康问题。经常有老年人因缺钙而发出疑问:我应该怎么补钙?怎么挑选钙片?吃多少钙片合适?下面,让我们通过问与答的方式,为大家介绍老年人补钙的相关知识。
资料配图
老年人的需钙量是多少
根据《中国居民膳食营养素参考摄入量(2023版)》建议,50岁以上的中老年人每日钙推荐摄入量为800毫克。我国大部分老年人每天从饮食中获取的钙量约为400毫克,因此,每天应额外补充的钙量约为400毫克。
钙剂应如何选择
根据钙的溶解度,可以将钙制剂分为有机钙和无机钙。
有机钙的钙含量较低,品种有葡萄糖酸钙、乳酸钙、枸橼酸钙、醋酸钙、柠檬酸钙等,它们的溶解度较高,溶解过程不需要胃酸参与,对胃肠道的刺激较小,易于吸收,比较适用于儿童和老年人,尤其是消化不良的老年人。需要注意的是,糖尿病患者不建议选择葡萄糖酸钙,而宜优先选择柠檬酸钙。
无机钙的钙含量较高,如氧化钙、氢氧化钙、碳酸钙、氯化钙等,这些品种的溶解度较小,并且对胃肠道的刺激性较大,因此胃酸缺乏的胃病患者以及消化能力弱的老人不适合服用。
钙剂补得越多越好吗
钙的补充并非越多越好,老年人每日摄入钙的总量不应超过2000毫克。长期过量服用钙剂可能引起高血钙、尿钙增高、肾结石、异位钙化、动脉粥样硬化等不良反应的发生。
服用钙剂有哪些注意事项
一般情况下,服用钙剂的最佳时间是晚上。夜晚是人体排除旧骨骼组织的高峰期,此时的血钙浓度比较低,钙吸收性增强,补钙的效果更好。如果是一天服一次的钙剂,最好在晚饭后半小时服用。饭后是胃酸分泌最充分的时刻,钙在酸性环境中的吸收率最高,此时补充钙剂,可以最大限度地减少胃肠不适或者便秘等问题。
服用钙剂前后尽量不要喝浓茶、浓咖啡、碳酸饮料和酒,也不要吃生的蔬菜。这些食物易与钙结合形成草酸钙结晶,不仅导致钙的吸收困难及钙流失,还容易形成结石。
多喝骨头汤可以补钙吗
不能。骨头里的钙是被骨化结合的钙盐,长时间炖煮也不容易溶解到汤里,而人体能吸收利用的钙是游离钙,所以骨头汤中的大部分钙盐都不能被人体吸收。而且,就算骨头汤里的钙盐可以全部被人体吸收,也是微不足道的。经测算,每500克猪骨头中含有的钙约30~50毫克,如果按老年人每日钙摄入量推荐为800毫克计算,则需要吃10~15公斤骨头才能满足钙需求,所以多喝骨头汤并不能达到补钙的目的。而且骨头汤里存在着大量的脂肪,经常食用会对老年人的身体健康造成其他危害,如糖尿病、心血管疾病等。
补钙能治骨质疏松吗
骨质疏松是一种病,而钙只是维持身体机能需要的一种微量元素,并不能单纯靠补充钙来治疗骨质疏松。补钙分为两个层面:第一是通过口服的钙进入消化道后再进入血液中,成为“血钙”;第二是把血液中的钙转移到骨骼里,成为骨骼里的钙,让骨头更坚硬。要想有效治疗骨质疏松,提高骨密度,除了吃钙片,还要补充维生素D来促进钙的吸收,此外还需要加用抗骨质疏松的药物。
如何通过饮食有效补钙
对老年人来说,补充钙剂只是辅助手段,若能通过饮食进行补钙是更好的。牛奶、豆制品、部分叶菜、坚果、海鲜贝类等都是含钙量较高的食物。每天2杯牛奶或酸奶能提供300~360毫克钙;100克的鱼类含钙量大约在50至150毫克;贝类更高,100克贝类大约含钙200毫克左右;250克深绿色蔬菜和浅色蔬菜能提供约300毫克钙;50克豆制品可以提供80~100毫克钙;10克芝麻酱则可提供100毫克钙;30克坚果可提供30~50毫克钙,等等,通过饮食基本可以达到钙的每日推荐摄入量。
此外,为了让钙更好地被人体吸收,补钙的同时还需要补充维生素D,如动物肝脏、蔬菜、蛋黄、水果等,维生素D可以有效促进钙的吸收利用,对骨骼健康非常有利。
运动能有效补钙吗
实践证明,长期的体育锻炼对维持机体的钙平衡具有重要作用。运动可以改善骨骼的血液循环,增强骨骼的物质代谢,提高钙的吸收率,防止尿钙增多和局部脱钙,从而有效地提高骨的弹性和韧性,延长骨骼细胞的老化过程,预防骨质疏松的发生。运动与补钙结合要比单纯补钙更能有效预防和治疗骨质疏松。因此,建议老年人适当进行体育锻炼。
晒太阳能有效补钙吗
晒太阳的主要目的不是补钙,而是补充维生素D。维生素D主要作用是促进肠道钙吸收,增加肌肉协调性,预防跌倒。紫外线晒到皮肤上,可使7-脱氢胆固醇转换成维生素D,以此来促进体内钙质吸收,达到补钙的目的。至于晒太阳的时长,绝大多数人每天在阳光下10~20分钟即可,而老人则更长些,但一般都建议在30分钟内,注意避免长时间暴露在猛烈太阳下,以免晒伤皮肤。
总的来说,药物补钙只是辅助手段。老年人在日常生活中应注重合理饮食、加强锻炼、调整好心态。在饮食和运动无法满足身体钙需求时,建议在医生的指导下适量服用补钙药物,切勿私自盲目补钙。
(作者系广西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副主任药师)
供稿:《老年知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