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验微量元素挂什么科(查微量元素是什么科室)
和医院总是有说不完的爱恨情仇,谁也免不了。有的被治愈,有的被辜负。喜欢的医生不常有,喜欢出主意的过来人很多。很多时候,面对发达的网络、良莠不齐的科普,做一个最好的选择,真的很难。
站在一个非医学专业、但爱钻研的普通妈妈角度,写写和医院打交道的经验。同时和医生凌沟通,逐条列出她的回应。
一、如何科学挂号
1、现在的分级诊疗很失败。三甲医院不会随便开抗生素、社区医院优先选择输液。婴儿、孕产妇、可能要输液时,建议优先去大医院。
2、如果能提前规划,可以网上预约专家或特需门诊。尤其是婴幼儿、孕妇,100元左右挂特需专家,就医体验好很多。
3、挂号前看看医生的擅长领域,对症找医生。
4、有些好医生多院区执业、多点执业,也可以选择信任的私立医院。一线城市还有怡禾、丁香、和睦家等口碑私立医院,费用较高,就医体验更好。
5、产科出名的医院,儿科可能很一般。重要的是看科室全国排名。
6、涉及到侵害性的诊疗,建议咨询两个以上的医生,选择信任的。
二、就医不要怕麻烦
1、癌症筛查、定期体检的风险收益比非常高。低剂量螺旋CT 、无痛胃镜与肠镜、宫颈TCT刮片筛查、肺功能检测等,目前还不够普及,很多家庭忽视定期体检。
癌症等重疾,如果能早期发现,生存率、遭受的痛苦、时间和金钱负担会轻很多。全千万不要怕麻烦、怕花钱。一支靶向药就要上万块。
2、慢性疼痛、过敏、失眠等慢性病,不治疗没有直接生命危险,但很影响生活质量。很多人习惯了扛。其实可能简单的按摩、用药可以极大缓解症状。
很多人花不少钱和时间在物质、享乐上。却同时忍受着严重亚健康的身体。可以考虑花时间和金钱进行规范治疗,看看会给生活质量带来多大改善。
3、花一点增量的费用,选择特需门诊、陪伴医疗、品质私人诊所、家庭医生、在线诊疗等。也能减少就医的痛苦体验。
三、如何判断诊疗意见
1、选择信息来源。
(1)国内外最新医疗指南。
(2)儿科学、外科学、妇产科学等权威医学教材(偶有夹带私货或未及时更新)。
(3)近几年的医学论文,并关注引用情况。
(4)和自己观念相投的医生科普文章、针对性的付费咨询。在线诊疗的医生良莠不齐,尤其是免费的,要仔细选择。
(5)和中青年医生、医学院学生沟通,也许有新的收获。资深医生经验丰富,但可能知识库不够更新。
(6)各种竞价排名引擎、过来人的建议可能是最差的选择,慎重采信。
2、关注北京协和等最好的医院的动向,很多最新的诊疗手段、药物,在那里能够先体验到。例如协和医院的磁波治疗子宫肌瘤,有些常规疗法需要切除的子宫在协和能够保住。(信息来自协和张羽的微博,未验证)
3、看待生存曲线。它不是对称的,简单来说,半数死亡病例发生在较短时间内,有的人却能在曲线右侧的长尾巴里。另外,它可能是前10年的历史数据,同样的重症,现在的预后情况也许更好。
4、看待医患关系。医疗没有正确答案,只有患者是否信任,医者是否用心。想想从前开颅、放血的黑暗年代。医学总是不断在进步的。
5、看待中医药。这个见仁见智,中医粉、中医黑也许永远都无法说服对方。我的态度是,婴幼儿的肝肾功能较弱,中药副作用不明的风险高,能不用绝不用。
6、看待侵害性的检查。例如 X 光片、普通 CT、需要造影的高精度 CT、PET-CT。遵医嘱,对症开单,该做则做,不过度诊疗、也不讳疾忌医。
四、患者依从性非常重要
1、用人不疑。如果选定了一个医生,就要配合他。按照他的要求用药、饮食、复查等。
2、如果需要复查,一定不要怕麻烦。尤其是慢性病,诊疗效果,可能80%取决于患者配合。
3、衡量风险收益比,遵医嘱,不要恐惧终身服药。例如高血压、糖尿病患者不宜随意停药。
五、科学用药
1、药物有代谢时间,设定闹钟按时间间隔吃效果更好。
2、抗生素一定要遵医嘱吃足疗程。抗生素有口服、注射的阶梯。有时候医生会预防性使用抗生素。
选择信任的医生,遵医嘱。不要一见医生就要求要快点好,要求输液。也不要一听说抗生素,就忧虑耐药性,害怕医生过度诊疗。
3、拿到药要仔细看说明书,不懂的当场问医生。例如胃溃疡不适合吃泡腾片,医生不一定你有胃病,拿到药就要及时和医生沟通。
4、关于雾化吸入,2017年有更新的指南。有些医生常规开干扰素做雾化吸入,或非雾化剂型药物。是否认可这种超范围经验用药,见仁见智。
5、婴幼儿用药、孕产妇用药,或任何用药存疑时,可以考虑在线咨询药师。
六、婴幼儿就医特别事项
1、6个月以下,病情发展快。有的不一定会发烧或明显咳嗽。如果有疑虑,随时就医。优先挂急诊、新生儿科。
2、家里常备温度计,小宝宝额温枪比耳温枪实用,含汞水银温度计扔掉。温度变化曲线比测量精度重要。婴儿体温调节差,温度暂时升高可能是穿多了。婴幼儿尿路感染也可能发烧。
3、婴幼儿通常不会缺钙,通常不用管枕秃,不用常规做微量元素检测和补充钙剂,每天要补的只有维D。
佝偻病全称为维生素D缺乏性佝偻病,诊断的金标准是血生化和骨骼X 线检查(《儿科学》P78)。有的医生仅凭枕秃下该诊断,我非常不认可。
4、有的医生轻易下脑瘫、发育迟缓的结论,常规开脑部 MRI 等检查,还有各类康复项目。家长忧心,孩子也折腾。在医院长时间逗留、哭闹出汗等,增加交叉感染几率。孩子发育有自己的节奏,大动作差几个月很正常。
有的医院儿保科,十个孩子九个发育迟缓,我认为绝大部分是过度诊疗。可以搜索“摇头爷爷”的悲剧。
多和宝宝肌肤接触,翻看高危儿训练的书,在家做些简单的动作。决定医学干预前,多看几个医生。
5、大部分医院化验单上列的成人参考值,有加号不一定有问题。血常规、脑脊液等化验,婴幼儿的参考值和成人差异很大(我有非常惨痛的教训)。
6、免疫调节剂可能贵且没用。神药匹多莫德被很多医生扒皮过。还有一个没那么出名的,脾氨肽冻干粉(采信怡禾健康咨询结果)。
我对中药全部存疑,副作用不明≠没有副作用。我认为有些药的药效仅仅是安慰家长,但很容易产生拉肚子的副作用。
慎用复方感冒药,4岁以下慎用止咳药,慎用中药注射液,这个很多医生科普过。我除了退烧药和生理盐水喷雾,不擅自给孩子用药。
七、女性、孕产妇就医特别事项
1、宫颈糜烂是正常生理现象,需要治疗的是部分宫颈炎。2008年,宫颈糜烂已经从《妇产科学》删除,如果还有医生看一眼,就要求做 leep 刀并宣称不影响生育的,我认为不是知识缺陷,而是道德缺陷。
盆腔积液分为生理性和病理性。不是所有的都需要治疗。
忘掉“洗洗更健康”的广告语,不要日常滥用洗液,过度清洁的结果可能是阴道菌群失衡。
2、孕早期用了药、拍了胸片,是否还能要孩子,遵医嘱。通常不用过度忧虑,孕早期通常是“全有或全无”,但如果是利巴韦林等,可能只能放弃。可以看看冀连梅药师的书。
3、孩子有问题,是否要引产。我的态度是看问题大小,是否可修复、是否严重影响孩子未来的幸福。每个小生命都来得不容易,不求他完美。如果是脐疝、唇裂等问题,结合产前诊断,在无创 DNA、羊水穿刺等无异常的情况下留下,如果是唐氏儿等问题,放弃。
4、孕妇生病,一定不要死扛、不用药。持续生病对宝宝也不好,万一病情加重更难治。在不同阶段在专家严密指导下治疗、用药。有早产风险的,可能普通医院不会收住院,需要找新生儿科的综合医院。
5、卧床保胎、口服黄体酮,绝大部分没有医学必要。但孕早期也挺困的,多睡觉、吃点安慰剂也行吧。
6、顺产,绝大部分医院是没有无痛分娩的,有也要提前沟通。希望能够尽快普及无痛,硬生真的挺遭罪的。
7、更年期女性,往往各种不适都来了。可以和医生充分沟通风险收益比后,考虑激素替代治疗。
八、ICU与普通病房的区别
1、ICU的密切护理、24小时监测、高级别用药等,每天费用几千到几万。比普通病房高很多。
2、很多人愿意为孩子和亲人提供最好的医疗。但除了费用,ICU的治疗理念和普通住院是不一样的,ICU 是保命优先。高级别抗生素的联合使用、更多的侵害性诊疗常规运用、更广泛的预防性用药,比起普通住院,ICU 可能存在过度诊疗。
3、ICU 仍然是医疗的伟大进步,它挽救了许多从前没有希望的人,成就了许多生命奇迹。
注:我非医学背景,以上内容仅仅依据个人经验和研究,不作为诊疗建议。最终还是要选择信任的医生、严格遵医嘱。有任何错误或不同意见,欢迎指出与讨论。
和医生凌沟通(从医3年+),她的口述意见:
1.1 分级诊疗的确做得不好(很多现实原因导致,私聊省略1万字)。中国挂号不贵,但诊疗其实也不一定便宜。
大医院的医生忙不过来,有些病人医生一看问题不大,可能你等很久,医生一分钟就看完了。就医经验少的病人可能就会怪医生不不好、不负责。其实可能只是的确不严重,如果真的是疑难杂症,医生会有自己的判断,仔细诊疗的。
(我的看法:见医生前,自己需要充分准备,想好怎么说。简单、抓重点,说清楚重要症状、自己的主要问题,交流效率会高一些。)
1.2 一般的病,可以优先挂主治医生,其经验比住院医生好得多,号没有那么难挂。
1.4 目前的环境下,整体来说,公立医院收到监管更严,比私立医院相对好一些,诊疗可能更规范。虽然私立医院科室更细分、服务更好,但由于盈利性更强、监管相对松,还是要慎重,过度诊疗的概率更大。
可以选择在私立医院看病,但如果要做手术等,还是多看几家再决策。
(我的看法:是否选特需、是否选私立,主要从就医体验上考虑。主治以上的医生,什么好挂、什么舒服挂什么。私立医院有技术医德俱佳的,但目前更多的还是莆田系的。
因为武汉没有我信任的私立医院,同济的特需相对好挂。我会选择特需、私立的情况:孕期、带孩子,我熟悉的公立医院医生在私立出诊、网上咨询一线的名医。
有朋友怀孕选择私立,也是因为公立医院没名额建档,没办法。涉及到疑难杂症,手术等,优先考虑的还是公立、综合性医院。
如果普通的、低级别的医疗资源可以满足需求,有多少人会涌向最好的医生苦苦排队呢。又回到分级诊疗的问题上了。)
1.5 选择好的科室比选择知名医院重要。例如同济这类综合性医院几乎所有科室都很强。
3.5 对于慢性疾病,西药没有特效药时,可以考虑中药,但是要慎用。尤其小朋友,肝肾功能不好,更要慎用。
5.2 抗生素的使用和停药,血常规都是重要的参考指标。现在二甲、三甲医院对抗生素的管理相对严格,通常不会滥用。
很多病人要求要输液快好的情况,其实不需要输液,很多病毒性的疾病,都是自限性的。
局部的病尽量局部治疗,只有全身疾病才全身用药。例如治疗眼部、鼻子过敏,局部用药。
5.6 西药中也有很多辅助用药——效果不明确但又像万金油一样的药,例如改善循环、营养神经。建议如果不是非常必要,也慎用。这类药存在的原因,往往是因为药的病因不明,很难针对性用药。
调节免疫力的药,也类似于辅助用药。规律饮食、规律的生物作息,可能对孩子免疫力更有帮助。理想的是晚上8点半开始睡,9点前进入深睡眠。
6.1 小朋友和老年人,都容易存在“症状和体征不一致”,可能病情已经很重,症状上看不出来。需要重视。
7.3 唇裂等情况,可能不是单纯的唇裂,也许有其他异常。如果要继续妊娠,需要全面结合其他产前诊断,例如一定不能忽视无创 DNA、羊水穿刺等。
7.4 孕期用药有分级,例如头孢二代等,对孕妇是基本安全的。孕期3个月后,可用药范围更多。
(我的看法:这一点我没有细说。怀土豆时,工作太忙拖延,咳到怀疑破水住院,非常痛苦。有了这个教训,再有孕妇生病,我都强烈建议及时就医用药,但很多准妈妈还是担心宝宝,坚决扛着,或者医生开了抗生素回家不吃。其实在医生指导下用药,真的是符合风险收益原则的。
孕期如何用药,冀连梅药师写得很详细,可以参考。)
7.5 黄体酮使用,不是每个人都需要,低一点没关系。临床上有适应症的还是要用,同时要检测 HCG 和孕激素。
(我的看法:黄体酮的问题没有细说。这个是有争议的,段涛大夫的公众号写得很详细。他认为由于激素缺乏,需要补充黄体酮的情况是非常少的。他的其他孕期科普文章也很有意思,推荐孕妇看一看。
有些医生,常规是不开孕酮的检查单的。不同医生看法不一样,这个很正常。但也有的医院,是无脑开黄体酮。可用可不用的情况,真的要用吗。服药前可以想想这个问题。)
7.7 个人不建议更年期用激素替代,停药后容易反弹严重,除非症状非常明显。
(我的看法:作为一种选择。不一定要采用。还是衡量风险收益比)
8.2 土豆之前肺炎较重,但尚未到病危一定要进 icu 的程度。目前的医患关系下,面对小婴儿的问题,这种情况可能医院考虑责任,会更加慎重,普通病房不敢收。这种情况,家长也需要考虑清楚。
9 特别强调病历的重要性。最好一家医院用一张就诊卡,连续用一本病历,连贯保存。门诊医生可能没时间写病历,病人有权提要求医生详细书写。有助于病史的连贯性,不同科室横向采集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