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量元素五项(微量元素检查有哪些项目)

硒宝 06-24 10:35 14次浏览

5月29日,湖北省耕地质量与肥料工作总站印发《湖北省科学施肥增效技术方案》(下称《方案》)。《方案》提出要加快“三新”模式集成创新,包括创新施肥新技术、推广肥料新产品、集成施肥新方式。在创新施肥新技术方面,《方案》提出高效营养诊断、精准养分调控及智能施肥管理三大技术。在推广肥料新产品方面,《方案》提出了区域作物专用肥、缓释(稳定性)肥料、微生物肥料、水溶性肥料以及中微量元素肥料五大类产品。在集成施肥新方式方面,《方案》提出水稻侧深施肥、玉米种肥同播、小麦(油菜)基肥机械深施、叶面喷施、无人机喷(撒)施、水肥一体化六大方式。

以下为《方案》原文:

湖北省科学施肥增效技术方案

肥料是粮食的“粮食”。扎实推进科学施肥增效,对于保障国家粮食和重要农产品稳定安全供给、促进农业绿色高质量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为加快施肥新技术、新产品、新机具“三新”技术模式集成创新和示范推广,有力支撑粮油等主要作物大面积单产提升和农业绿色转型,制定本方案。

一、总体要求

按照农业农村部种植业管理司《关于做好2024年科学施肥增效工作的通知》和省农业农村厅办公室《到2025年化肥减量化行动方案》要求,聚焦统筹推进粮食安全和生态安全,以服务支撑粮油等主要作物大面积单产提升为重点,树立“高产、优质、经济、环保”施肥理念,遵循“精、调、改、替、管”技术路径,夯实取土化验、植株诊断、田间试验、农户调查、肥效监测等测土配方施肥基础,以“三新”集成创新和示范推广为抓手,粮油作物坚持“控总量、优结构、提单产”,经济作物坚持“增有机、重平衡、提品质”,强化科学施肥服务模式创新,促进施肥精准化、智能化、绿色化、专业化,提高化肥利用率,为稳粮保供、绿色发展、乡村振兴提供有力支撑。

二、基本原则

(一)坚持生产与生态统筹。以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为底线,统筹考虑粮食产能提升与面源污染防控,科学合理确定肥料用量,在保证作物养分充足供应的基础上,避免过量施肥和盲目减肥,推进生产生态协调发展。

(二)坚持增产与增效兼顾。充分发挥科学施肥在支撑粮油等主要作物大面积单产提升方面的重要作用,围绕高产品种和增密种植,精准调控养分供应,促进单产提升。优化施肥结构与施肥方式,调整养分形态配比,注重中微量元素补充,提高肥料利用效率。

(三)坚持有机与无机配合。综合考虑作物养分需求、土壤肥力状况和区域资源特点,统筹利用多种养分来源,引导种植绿肥、粪肥还田、施用微生物肥料等,增加有机养分投入,替代部分化肥,促进养分均衡。

(四)坚持集成与推广并重。加快施肥新技术、新产品、新机具集成配套,强化机艺融合、技物结合、物械配合,创新一批全程精准调控的“三新”技术模式。打造“三新”示范核心样板区,展示技术效果,加强培训宣传,探索整村整乡推广机制,提高技术到位率,促进“三新”落地落实。

三、加快“三新”模式集成创新

(一)创新施肥新技术

1.高效营养诊断。推广高效、快速、低成本测试技术,构建土壤测试与植株诊断相结合的全程营养诊断技术体系。采用联合浸提、多元素同时测定等技术,开展土壤速效养分批量化测试改造。探索光谱、遥感、传感器、云计算等技术应用,开展农作物植株营养动态诊断监测,实时获取作物生长数据,判断营养丰缺状况,推动“测土+测植株”协同营养诊断技术应用。

2.精准养分调控。基于施肥的产量反应、经济效益和环境效应,精准调控肥料品种用量、养分形态比例和施肥时间位置,制定高效精准施肥方案,实现高产、优质、经济、环保目标。强化土壤、肥料、作物三者协同,围绕作物生育期养分需求变化,采用基肥追肥统筹、速效缓释结合、养分形态配伍等技术,加强施肥全过程养分管理,促进养分需求与供应数量匹配、时间同步、空间耦合。

3.智能施肥管理。强化土壤养分数字化管理和智能化施肥推荐,利用卫星遥感、无人机航拍、人工智能、云计算等技术,实时获取作物生产、水肥利用等信息,建立精准化作物营养需求模型和施肥决策系统,搭建大数据平台。推广应用NE施肥系统、县域测土配方施肥专家系统等智能化、简便化推荐施肥系统,指导农民科学合理施肥。探索应用变量施肥机、无人机、水肥一体化等进行精准变量施肥,推进施肥数字化、智能化。

(二)推广肥料新产品

1.区域作物专用肥。利用测土配方施肥项目和第三次土壤普查项目取土化验结果,根据主产区域土壤养分供应状况、作物养分需求特性、肥料养分转化规律进行养分配方配比和原料配伍,生产作物全营养专用肥(配方肥),肥料针对性强,养分全面,大中微量元素养分相结合、速效养分和长效养分供应相配合,一袋肥料满足作物生长所有养分需求,解决农民选肥难、配肥难的问题。

2.缓释(稳定性)肥料。通过包膜、添加抑制剂等调控机制使养分缓慢释放,肥效期延长的肥料。聚合物包膜肥料主要作基肥一次性施用。硫包衣肥料可控性不如聚合物包膜,但生产成本低,可补充硫元素,适用于缺硫土壤。包裹肥料采用钙镁磷肥、磷酸氢钙、磷酸铵钾盐等包裹尿素,可做基肥或追肥使用。做基肥时注意肥料和种子间隔在5厘米以上,做追肥时施肥时间适当提前,宜采用侧施或穴施。稳定性肥料、脲醛肥料等养分释放取决于土壤微生物分解矿化作用,应注意土壤温度、水分等条件。

3.微生物肥料。指含有特定微生物活体的肥料,通过所含微生物的生命活动,增加植物养分供应或促进植物生长。施用方法有拌种、蘸根、土施、喷施等,施用前需关注生产日期、施用量、施用方法等信息,在有效期内施用。施用时间要早,施用位置离根系要近,施肥要匀。避免在高温、干旱条件下施用,施用后及时覆土,避免阳光长时间直射,不宜与杀菌剂农药混用。施用解磷、解钾微生物肥料产品时选择缺磷、缺钾而有机质相对较丰富的土壤,微生物肥料应与有机肥、化肥配合施用。

4.水溶性肥料。易溶于水、养分吸收快、肥效高,主要采用叶面喷施、浸种蘸根、水肥一体化等方式施用。施用时严格控制肥液浓度,避免浓度过高造成肥害或浓度过低降低肥效。叶面喷施时选择施肥关键期进行。水肥一体化施用应按照灌溉系统类型控制水不溶物含量,注意肥料与灌溉水的反应及肥料混合的兼容性,避免堵塞灌水器。

5.中微量元素肥料。在科学施用大量元素肥料的基础上,合理补充钙、镁、硫中量元素肥料和锌、硼、钼、铁、锰等微量元素肥料。中微量元素肥料重点施用在敏感作物和缺素土壤上,可采取基施、浸种、叶面喷施、水肥一体化等方式。一般情况下微量元素肥料用量较少,应根据实际情况确定用量,控制施用浓度,避免产生肥害。

(三)集成施肥新方式

1.水稻侧深施肥。插秧机配装侧深施肥器,在插秧的同时将基蘖肥施于秧苗侧边3—5厘米、深度约5厘米处。稻田翻耕深度20厘米左右,埋好秸秆,泥浆沉降时间10天以上,精细平整,软硬适度,以指划沟缓缓合拢为宜。秧苗应根白而旺、粗壮整齐、苗挺叶绿、秧龄适宜。选用适宜机具和专用肥料,插秧时匀速作业,避免缺苗、倒伏、歪苗、埋苗。施肥应均匀,严防堵塞排肥口。插秧后保持水层,促进返青。

2.玉米种肥同播。采用种肥同播机将种子与底肥一次性施入土壤。前茬作物秸秆粉碎后还田,残茬高度低于8厘米,应不影响机械播种。田块平整度要适宜机械化耕作,0~20厘米耕层土壤相对含水量70%~75%。选择丰产性好、抗逆性强的品种,种子应大小均匀、颗粒饱满,发芽率达标。根据玉米株距、行距及播种深度等要求调整机具参数。一般种子深度3~5厘米,肥料深度约10厘米,种、肥横向间隔大于7厘米。后期可根据玉米长势或缺素情况追肥。

3.小麦(油菜)基肥机械深施。播种前将肥料施入土层,或播种与施肥作业一次完成。小麦(油菜)播种前用机械均匀撒施肥料后旋耕,或采用旋播一体机直接旋耕播种;也可直接采用播种施肥一体机,在小麦(油菜)播种同时完成施肥作业。肥料用量根据土壤养分、产量水平、肥料品种等确定。

4.叶面喷施。将肥料配置成水溶液,直接喷施在叶片表面,通过叶片吸收进行追肥。掌握好肥液浓度,在不造成叶片肥害的基础上,可适当提高养分浓度,增加叶面吸收效果。尿素溶液喷施浓度在水稻、小麦等禾本科作物上一般为1.5%~2.0%,蔬菜1.0%~1.5%,果树和茶叶0.5%。水溶肥喷施浓度可参照产品标识说明。根据作物种类、生育期养分需求及环境条件等选择喷施时期,水稻、玉米等在始花期至灌浆期喷施,瓜果类在膨大期喷施,硼肥和锌肥在移栽初花期喷施。喷施时气温15℃~25℃,液肥温度20℃~28℃为宜。

5.无人机喷(撒)施。采用无人机开展水溶性肥料叶面喷施或颗粒肥料撒施,提高作业效率,实现精准高效施肥。根据实际情况设置无人机的飞行高度、速度、喷(撒)幅宽度、流量等参数,确保用量适宜、喷撒均匀。宜在无风的阴天或晴天傍晚进行作业,若喷后遇雨,应重新喷施,确保肥效。注意控制施肥数量和浓度,防止伤苗。

6.水肥一体化。根据作物品种、种植制度、灌溉方式选择水肥一体化模式和水溶性肥料。按照“肥随水走、少量多次、分阶段拟合”的原则制定灌溉施肥制度,适当增加追肥数量和次数,提高养分利用率。根据施肥制度,对灌水时间和次数进行调整,作物需要施肥但不需要灌溉时,增加灌水次数,减少灌水定额,缩短灌水时间。根据天气变化、土壤墒情、作物长势等实际情况,及时调整灌溉施肥制度。

四、巩固拓展测土配方施肥

(一)巩固基础性工作。取土化验。探索建立常态化测土机制,统筹利用第三次土壤普查等数据资源,及时更新和完善土壤养分数据库,按需做好取土化验。以常规五项为基础,加强中微量元素测定,全面掌握土壤养分状况。田间试验。按照科学施肥工作需要,统筹开展“三新”集成、有机无机配合、机械施肥、中微量元素、新型肥料等田间试验,参照《测土配方施肥技术规程》(NY/T 2911)执行,为优化肥料配方和施肥方案提供支撑。农户调查。综合考虑作物类型、种植制度、施肥主体等因素,进一步优化调查点位设置,建立常态化调查机制。农户施肥监测通过手机端微信扫码“肥情监测通”小程序登录信息系统填报。

(二)做好化肥利用率测算。合理布设试验。综合考虑本行政区域主要粮食作物面积及分布、种植制度、地力水平等因素,选取有代表性的田块,配合省耕肥总站布设水稻、小麦、玉米化肥利用率田间试验。积极对接科学施肥专家组成员参与试验技术指导,鼓励开展长期定点监测。科学测算利用率。加强肥料施用、田间管理、样品采集、测产分析等全环节技术指导和质量控制,保证田间试验质量。严把数据质量关,逐项审核试验数据,为科学测算化肥利用率提供技术支撑。

(三)推进信息化施肥服务。优化施肥配方。充分挖掘测土配方施肥基础数据,更新施肥参数,优化制定肥料配方,统筹基肥追肥比例,注重养分形态配合和中微量元素补充,形成配比合理、便于生产的区域主推肥料配方。建立健全肥料配方发布渠道和发布机制,引导企业按“方”生产作物专用配方肥。强化指导服务。及时制定和发布本区域主要农作物科学施肥指导意见,推动施肥方案进店、入户、上墙、挂网,引导农民按“方”施肥。充分利用手机APP、短信微信、触摸屏等方式,开展配方肥施用技术宣传,提高配方肥到位率。

(四)创新施肥社会化服务。做好配方肥供应。统筹各方力量,实现肥料配方“及时发布、按需生产、科学施用”有效链接。鼓励肥料生产企业分区域、分作物设立智能配肥站,建立健全多样、定点、精准、全面的配方肥供应体系,扩大配方肥生产供应。开展专业化服务。积极培育科学施肥社会化服务组织,鼓励开展整村整乡“统测、统配、统供、统施”,鼓励肥料企业和社会化服务组织开展个性化、定制化配方肥施用服务,推动配方肥下地。探索构建配方肥供需网络,形成“自主选择、按需生产、精准配送”的配方肥供应模式。

五、推进多元替代增效

(一)接种大豆根瘤菌。主要有拌种、喷施和包衣三种方式。拌种应在播种前12小时内进行,使用干净的盆、桶、袋子等容器或拌种机械,将适量根瘤菌菌剂与大豆种子混合,轻轻搅拌至所有种子表面都附着根瘤菌剂,阴干后播种。喷施时,需根据面积确定菌剂和水的用量,菌液应现用现配,将根瘤菌菌剂加入水中,搅拌均匀后用喷施设备在播种时喷洒在大豆种子表面及周围土壤。有条件的可购买根瘤菌剂包衣种子,储存时注意在阴凉处摊平晾干,保持干燥通风,避免曝晒,温度不超过4℃,包衣作业完成后2个月内进行播种。

(二)种植绿肥。绿肥翻压还田并配合施用配方肥,可减少氮肥用量10%~30%。水田可选择紫云英、苕子、箭筈豌豆、苜蓿等豆科绿肥或肥田萝卜、肥用油菜等非豆科绿肥,翻压还田做基肥。旱地可采取轮作、套作、间作、混作等方式,下茬作物播种或移栽前15~20天翻压,深度12~18厘米。果茶园可采用自然覆盖、刈割覆盖或翻压还田模式,翻压深度15~20厘米。高杆型绿肥宜采取刈割覆盖与翻压相结合的方式,矮生型或匍匐型绿肥宜采取翻压方式。

(三)施用有机肥。通过施用堆沤肥、沼渣沼液等有机肥和秸秆还田,与配方肥配合施用,合理搭配、缓急相济,实现增产提质、减量增效。以基施为主,可采用撒施、条状、环状、放射状沟施或穴施等方法,均匀施入、耕翻入土,推荐机械深施。堆肥、沼渣一般做基肥施用,施用量1~3吨/亩。沼液既可做基肥也可用于追肥,用量2~5方/亩,采用条施、穴施、环状施肥或喷灌、滴灌等方式,及时覆土。秸秆可采用翻压、覆盖、堆沤等还田方式,配合施用氮肥和秸秆腐熟剂。根据有机肥养分含量和肥效特点确定化肥减施数量,长期未施用有机肥的地块,避免当季大幅度减施化肥。

(四)施用有机无机复混肥料。有机无机复混肥料既有无机成分肥效快、供应足的优势,又能发挥有机成分肥效长久、培肥地力的优势,可作基肥、追肥和种肥施用。作种肥时,可采用条施、穴施等方式,避免与种子直接接触。磷钾含量较高的有机无机复混肥可替代普通复混肥料做基肥施用,高氮型有机无机复混肥也可以用作追肥。

六、工作要求

(一)加强“三新”集成推进县建设。结合新一轮千亿斤粮食产能提升行动和主要作物大面积单产提升行动实施,选择基础条件优、产业代表性强、技术支撑好的地区,建设一批“三新”集成推进县,探索整村整乡推广“三新”集成模式。重点打造“三新”核心样板区,树立标牌、明确模式,做到有规模、见实效、可推广,示范引领和辐射带动“三新”技术模式大规模推广应用。

(二)加强基础数据采集管理。按照《农业农村部种植业管理司关于加强测土配方施肥数据管理与应用工作的通知》(农农(肥水)〔2020〕30号)要求,进一步明确数据管理责任,严格数据报送制度,指定专人负责测土配方施肥基础数据和田间试验数据采集填报工作。做好数据审核把关,保证数据科学合理、真实可靠。加强数据管理,确保数据安全。

(三)加强施肥效果监测评价。强化测土配方施肥技术推广全过程记录,完善工作台账、宣传培训、配方肥施用等信息,支撑技术推广效果评价。统筹化肥利用率田间试验、农户施肥调查、肥水专业统计等工作,引入科研单位技术力量参与科学施肥效果评价,完善监测会商机制,提高工作科学性、规范性。

(四)加强技术指导培训。成立湖北省科学施肥专家指导组,持续开展科学施肥技术指导行动,充分调动专家资源,分片负责,协助制定完善科学施肥方案和技术指导意见,助力科学施肥增效和“三新”集成推广。深入推进科学施肥培训行动,省市县三级联动,科研教学、行业协会、肥料企业三方互动,推进多主体、多形式开展技术培训。利用各类媒介,开展全方位、多角度宣传,促进技术落实落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