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富硒农产品标准(富硒地方标准)

硒宝 06-16 10:09 95次浏览

安康是全国最大的天然富硒区之一,全域土壤中硒和高硒面积占全市总面积的81.87%,被誉为“中国硒谷”。围绕打造千亿富硒产业集群,安康市坚持问题导向、链式思维、开放发展,聚力打破“标准化”制约、深化“农文旅”融合、做实“土特产”文章、提速“集群化”发展,全力推动富硒产业提质增效、转型升级,坚定不移走好“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之路,积极构建“硒资源变硒产业”的绿色发展格局。

中国富硒农产品标准(富硒地方标准)-硒宝网

位于安康国家级高新区的中国富硒产业研究院

一、发展突围凝聚共识,坚定信心做大做强富硒产业

(一)明晰产业方向。近年来,安康市委、市政府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三农”工作重要论述和来陕考察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牢牢把握高质量发展这个首要任务,按照“生态经济化、经济生态化”思路,坚持把富硒产业作为培育生态友好型首位产业、带动群众持续增收富民产业和支撑高质量发展主导产业来抓,颁布实施《安康市硒资源保护与利用条例》,制定出台《安康市“富硒有机食品”品牌提升行动实施方案》《关于加快推进富硒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意见》等政策文件,聚焦富硒茶、饮用水、魔芋、生猪、渔业和核桃等六大特色产业,狠抓科研支撑、基地建设、标准设立和品牌打造,全产业链推进富硒产业发展,累计创建现代(富硒)农业园区1830个,培育市级以上龙头企业288家,建成国家级新型工业化富硒食品产业示范基地1个,省级富硒食品工业集中区2个、工业加工园15个,发展富硒食品规模企业254家,初步形成“三产引领、一产奠基、二产支撑”发展格局。富硒产业综合产值由2016年的350亿元增长到2023年的760亿元,成为推进乡村振兴、支撑高质量发展、提升地域影响力的支柱产业。安康入选“全国硒资源变硒产业十佳地区”,全市农民人均纯收入60%以上来自富硒特色种养收入,70%以上的贫困群众依靠富硒产业脱贫增收。

(二)正视问题短板。虽然安康富硒产业保持较快增长,但也面临一些突出问题和短板,尤其是标准化问题成为当前制约富硒产业加快发展的最大瓶颈。一方面,受土壤硒含量不均、农作物聚硒能力差异、原材料硒含量不稳定、生产加工过程中硒流失等因素影响,增加了工业化富硒产品达标难度。另一方面,富硒产品目前仅有GB28050-2011《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预包装食品营养标签通则》、GB/T22499-2008《富硒稻谷》等两项国家标准,地方标准也不统一,现有标准执行力度不够,配套的生产加工技术规程少,无法满足富硒企业标准化生产需求。科学利用硒资源、大力开发硒产品、加快发展硒产业,标准化建设至关重要、迫在眉睫。安康市把2023年确定为“富硒产业标准化建设年”,以主题教育和“三个年”活动为契机,聚焦问题、知难而进、真抓实干,树牢品牌意识、筑牢标准体系、把牢产品质量、守牢安全底线,加快突破堵点、冰点、难点,以标准化建设引领富硒产业高质量发展、促进产品品质提升和产业转型升级。

(三)坚定发展信心。天然硒资源是安康“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特”的独特资源,也是无法复制的特色优势和核心竞争力。习近平总书记非常重视发展特色优势产业并多次作出重要讲话重要指示,为安康因地制宜发展富硒产业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注入了强劲动力。2020年陕西省委、省政府将发展富硒产业纳入全省“十四五”规划,2021年将富硒食品产业作为全省24条重点产业链之一进行培育,陕西省第十四次党代会明确提出“建设安康汉江生态经济带重要节点城市,重点发展富硒产品、生态旅游、新型材料等产业”,为加快把特色资源转化为优势产业提供了重要机遇和强力支持。安康深入实施“富硒+”战略,以实施链长制为抓手,以标准化建设为着力点,擦亮“中国硒谷”名片,“眼睛向外”抢抓市场风口,“眼睛向内”挖掘资源潜力,积极研发新产品、培育新业态、积聚新优势,不断提升富硒产业整体发展水平,坚定不移把富硒产业打造成促进群众增收的富民产业和支撑高质量发展的立市之业。

二、重点突破强基赋能,引领推动富硒产业高质量发展

(一)盘清资源家底。充分利用土壤硒资源普查结果,建成硒资源库和大数据平台,并启动保护地勘测划定工作。对全市产业基地、经营主体进行全覆盖摸排,对土壤、水及产品进行检测分析,认定符合条件的种养殖园区、企业和产品,相应绘制产业图谱、建立名录库,健全完善富硒产业统计指标体系,真正做到底子清、情况明、数据准,为富硒产业高质量发展提供科学依据。

(二)强化科研支撑。围绕推动标准化种养、加工、生产各环节,积极融入秦创原创新驱动平台,加大核心技术研究攻关,支持科研机构与富硒产业企业深度合作,加强富硒有机肥料、饲料等科技研发和推广应用,实现种植养殖业硒含量稳定达标。加大堇叶碎米荠、西兰花、甘蓝、大豆等高聚硒生物资源基地建设力度,依托中国富硒产业研究院等“国字号”科研平台和现有各类检验检测机构,深化高聚硒生物资源、高聚硒技术和提高有机硒含量及其保存率等方面应用研究,推进陕西省富硒食品创新中心建设,加快科技成果转化,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和研发水平。密切与中国农科院等科研机构合作,深化硒与临床医学、病理学以及康养等方面的基础研究,促进创新链和产业链深度融通,打造富硒产业科研高地。

(三)推进标准管理。充分发挥陕西省富硒标委会作用,加快健全农产品硒含量指标、种养加规程及相关检测方法标准体系,大力开展标准化富硒技术集成与示范,抓紧制定标准化富硒技术规程,推动纳入富硒产业领域国家重点研发计划专项,积极争取国家富硒产品质量检验检测中心落户安康,促进富硒产业规模化、标准化、品牌化。加快富硒产品团体标准(企业标准)及国家富硒标准、特色产业行业标准制定,从统计、宣传、生产、加工、营销等全链条严格标准把关,加强生产加工、流通消费全过程质量管控。建立完善的高聚硒生物硒蛋白、硒多肽、硒多糖和硒黄酮提取工艺,保障有机硒来源供应和硒产品稳定达标。加强硒产品贴标认证管理,切实提高安康硒产品辨识度、认可度和美誉度。

(四)育强市场主体。强化投行思维、链式思维、增量思维、闭环思维,突出“扶优、扶强、扶大”,加大富硒产业经营主体特别是龙头企业培育,支持入驻秦创原安康飞地孵化园,聚力引进培育3~5个集供应链、产品链、创新链于一体的“链主”企业,引领带动富硒产业做大做强。支持市级以上农业园区通过增硒稳硒技术或手段,建设标准化富硒产业示范园。支持富硒(食品)产业链链主企业补链延链强链,着力培育一批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或省级专精特新企业。推动国硒谷公司规范运营、省富硒食品制创中心项目验收,聚力打造产业发展“新引擎”。加强经营管理人才培训,健全完善市场主体与农户利益联结机制,加快建设集研发、种植、生产、加工、销售、品牌运营于一体的现代富硒产业集群,推动富硒产业迈向集群化、品牌化、高端化,构建支撑富硒产业高质量发展“四梁八柱”。

(五)突出链式集群。以培育壮大富硒产业集群为重点,围绕富硒茶、水、魔芋、猪肉、鱼、核桃等主导产业和县域特色产业,精心谋划全产业链项目,攻克关键技术、补齐功能短板、做强“链主”企业、提升基础能力、优化产业生态,实现硒对全产业链的深度赋能。鼓励市场经营主体依托富硒产业园区、加工基地开展研学旅游、观光体验等活动,推动硒旅、硒养深度融合,聚力打造产业特色鲜明、要素高度聚集、设施装备先进、一二三产融合的全产业链生态圈。加强硒科研、建立硒标准、明确硒标识、丰富硒产品,全面提升产业发展质效。

(六)加强品牌营销。围绕创建全国名特优新高品质富硒农产品全程质量控制试点市,大力推进富硒有机食品品牌提升行动,坚持产品、商标、品牌、宣传“四统一”,力争每项主导产业打造一个知名品牌和驰名商标。精心比选有一定规模、质量稳定、消费者接受程度高的富硒产品,聚力打造成“拳头产品”。持续加强安康富硒茶区域公用品牌建设,大力培育企业品牌和产品品牌,打造“单品冠军”。精心办好“安康硒博会”“硒水鉴茶大赛”“富硒美食节”以及面向缺硒地区、大中城市的宣传推介活动,讲好“中国硒谷”故事,不断提升富硒产品竞争力和品牌知名度。

三、行动突进实干担当,激活打造千亿产业集群动力

(一)强化统筹协调。成立市长任组长、常务副市长和分管副市长任副组长的富硒产业发展领导小组,定期研究相关工作,破解发展难题。按照“一名市级领导、一个牵头部门、一支专家团队、一个工作专班、一个工作方案、一套支持政策”工作模式,健全富硒(食品)产业链链长制工作机制,发挥市富硒办牵头抓总作用,健全联席会议、定期调度、信息共享、督查考核等制度,强化横向协作和纵向联动,形成齐抓共管、协同推进的工作格局。

(二)加大资金投入。把富硒产业发展经费列入市、县两级财政预算,统筹用好巩固衔接资金和涉农整合资金,切实加大富硒产业发展投入支持,力促中央和省上财政衔接资金用于产业发展的比重提高到60%以上。组建富硒产业项目谋划专班,全产业链谋划项目,争取更多项目纳入上级大盘子。聚焦富硒有机食品品牌提升、航母园区打造、龙头企业培育、联农带农机制完善,用足用好惠农强企、科技创新、金融支持等政策,建立市级富硒产业发展专项资金增长机制,探索完善金融投入机制,不断创新商业保险产品,更好支持产业发展。

(三)坚持严督实导。把富硒产业发展作为巩固衔接特色产业建设纳入乡村振兴考核指标体系,以链长制为抓手,健全完善督查考核制度和工作推进机制,实行富硒产业链工作专班结对包联链主企业制度,定期开展富硒产业重点项目和链主企业对接活动,实行一企一策一清单,点对点解决实际问题。围绕责任落实、项目谋划推进、标准化建设、龙头企业培育、科研创新、品牌打造、资金支持等重点任务,强化督导检查和考核通报,助力乡村全面振兴和高质量发展。

(作者系安康市委常委、副市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