恩施硒产品贸易中心(恩施硒产品博览会)

硒宝 06-15 10:13 77次浏览

恩施硒产品贸易中心(恩施硒产品博览会)-硒宝网

程水源在实验室指导学生。(武汉轻工大学供图)

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张歆 通讯员 聂铭静

从市场概念发展为大学学科,从单一农业种植走向集标准化种植、深加工、品牌运营、市场开发等为一体的融合产业,行业年产值从2015年的83亿元增长到2020年的700亿元……在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化学元素硒,走出这条路线图,花了不到6年时间。

这背后有武汉轻工大学国家富硒农产品加工技术研发专业中心(简称国硒中心)的科研支撑。6月中旬,湖北日报全媒记者采访武汉轻工大学教授、国硒中心主任程水源。作为硒产业发展的引领者和见证者,他忍不住感叹:“6年,真的太快了!”

缘起恩施 挂职时发现产业痛点

硒是人体健康必需的微量元素。我国72%以上的耕地处于不同程度的缺硒状态,日常饮食中,硒摄入量普遍不足。恩施是我国最典型的天然富硒区之一,因得天独厚的硒资源而被称为“世界硒都”。

2015年,时任武汉轻工大学党委副书记的程水源到恩施州挂职副州长,主管科技和硒产业。彼时,背靠富硒的天然优势,当地农民种植富硒土豆等农产品售卖,硒产业的产值约83亿元。

通过调研走访,程水源敏锐地发现,硒是一个能够真正带领农民奔小康的元素,也是当时精准扶贫和乡村振兴的重要抓手。但也存在着制约产业长远发展的问题——关于硒的作用众说纷纭,缺乏权威论断;富硒农产品价格仅比普通农产品高20%,产品附加值低,农民增收幅度有限;农产品硒含量无法判定,交易双方糊涂买、糊涂卖。

“准确地说,硒的作用一是抗氧化,二是帮助免疫系统维持运转。”程水源说,明确硒的价值和深加工的技术路径,提高产品附加值,建立标准规范市场行为,硒产业才能走得更长远。

2年半的挂职很快结束,期间,程水源带领恩施州直相关部门到8个县市调研走访,探索以硒元素为主体,种植、养殖、生产、加工、贸易、流通、旅游、健康、科技等为载体和附加的发展路径。2017年底,恩施硒产业年产值约为450亿,程水源回到武汉轻工大学,作为科研人员,他的工作进入新一阶段。

组团科研 人才培养不落下

土壤中含有的硒多是无机硒,通过植物转化为有机硒后,安全性高、更易被人体吸收,硒的生物活性受环境温度等条件影响,深加工过程中,极易被破坏。筛选出聚硒能力强的植物,将无机硒转化为有机硒,再将有机硒原材料进行深加工,把硒元素从自然界送到大众的餐桌上,是程水源科研团队的科研目标。

其中最大的技术难点,就是稳态化加工——既要保持硒的功效,又不影响原产品的风味和口感。这意味着不同产品的技术实现路径也不同,比如从竹盐到富硒竹盐复合调味料,要用到微纳米化包埋技术,使得调味料中硒与竹盐相得益彰;从茶油到富硒茶油,采用冷榨技术,加工过程温度不超过40℃,保证硒不被破坏。

在国硒中心的实验室里,更多的实验还在进行——光生物反应器里,富硒藻在乱舞,经过半个月的培养后,既可以作为有机硒原料,还可用于研发富硒生物有机硒肥;培养基里,富硒微生物或四散开来,或沿着格子线条生长,研究的目的之一是了解在无机硒转化为有机硒的过程中,微生物如何发挥作用……

丰富的科研项目也带来了人才的聚集,团队从最开始的13人拓展到如今的40多人。除食品科学外,生物化学、分子生物学、药剂学等技术人员不断加入,还不乏商科、艺科背景的人才,是典型的围绕硒产业的多学科团队。硒产业从初级富硒农产品延伸到深加工产品、功能性食品、保健品等多种门类,如国硒中心与恩施德源健康产业集团合作研发的硒肽系列产品,2020年市场终端销售产值近5亿元,与恩施徕福硒业有限公司合作共同打造富硒茶叶、粮油食品,2020年产值达1.32亿元,硒产品相关团体标准也不断出台,团队对行业的影响力也越来越大。

2018年,全国第一个“硒科学与工程”交叉学科硕士点在武汉轻工大学设立,经教育部批准,可以正式公开向海内外招收硒学科方面的全日制硕士研究生,采用产学研一体的新工科培养模式,直接服务产业发展。

“打通全产业链,人才是第一位的。”程水源说,产业飞速发展,科研不断突破,人才培养更不能脱节,科研人员要去解决新产业发展中的科学问题,深耕细作,把科研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

  • 暂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