恩施有硒产品的数据(恩施硒产业前十企业)

硒宝 06-14 18:10 43次浏览

-点击蓝字 ↑【恩施发布】关注我-

恩施有硒产品的数据(恩施硒产业前十企业)-硒宝网

恩施有硒产品的数据(恩施硒产业前十企业)-硒宝网

29年来

他扎根基层,埋头科研,使命在肩

他和团队在水稻育种、农业高新技术

生物医药、硒资源开发等领域

开展技术创新与成果转化工作

用实际行动诠释了

一名科技工作者的初心与使命

他就是州农科院“全能”副院长向极钎

恩施有硒产品的数据(恩施硒产业前十企业)-硒宝网

01

扎根基层,造就“全能”人生

1991年,向极钎从原湖北农学院农学系毕业,被分配至州农科院从事杂交水稻科研工作。低温、高湿、寡照且海拔高温差大,导致恩施水稻种植稻瘟病极易流行,向极钎看在眼中,急在心里。

在袁利群等老专家带领下,向极钎和团队凭着“一把尺子、一个本子、一支笔、一杆秤”,不断摸索、实践,将三交育种模式成功应用于三系杂交水稻抗稻瘟病育种,建立并完善了适宜山区气候的杂交水稻抗瘟育种技术体系。参与选育的近20个品种(系)通过审定,有效解决了武陵山区不同区域水稻优质、高产、抗病组合紧缺难题,推广种植实现了增产增收。

恩施有硒产品的数据(恩施硒产业前十企业)-硒宝网

工作中的向极钎(右)。

2000年,州委、州政府决定在州农科院建一个集农业高新技术试验、示范、推广,良种繁育,人才培训和旅游观光于一体的现代农业高新技术示范园。向极钎被确定为项目建设人选。

现代设施农业研究对于向极钎来说是全新领域,资金、人才也匮乏,但他没有退缩。为解决人才短板,他申请从原红庙农科所抽调人员,实行合作科研。为解决资金问题,他和团队背着自己种的仙客来、水果黄瓜、网纹甜瓜等产品,凌晨3点前往官坡大市场占摊位。

不久后,园区被列为国家、湖北省“农业旅游示范点”。此外,向极钎及团队还同步推进生物医药研究。查资源、跑市场、走高校、会人才、求合作,向极钎像个“永动机”,忙个不停。

团队研发的“鄂青蒿1号”通过湖北省品种审定,“青蒿原种生产技术操作规程”获国家行业标准颁布实施(2010省标准贡献奖),“青蒿素生产新工艺”获省科技进步奖,“竹节参人工栽培技术”获省创新奖,天然产物产业成功实现了工厂化生产,产品出口创汇,武陵山区遍地丛生的野草变成“致富宝”。

2006年,无序的市场竞争使青蒿素国际市场价格急剧下滑,向极钎没有放弃。他寻求人才、技术、市场等支持,不断开发新产品,延伸产业链。先后有抗老年痴呆、抗病毒、抗肿瘤等新药原料推向市场,延续了企业生命,也点燃了全州高新生物产业的希望。

向极钎主持研制的项目先后有9项分别被科技部、国家发改委、湖北省商务厅等部门立项予以重点支持,获10项省重大成果和4项发明专利。

2005年,硒元素吸引了人们的眼光。对恩施而言,如何将硒资源开发和利用上升到产业,擦亮恩施硒名片?这一年,向极钎和团队开始尝试恩施硒资源研究与转化工作。向极钎倡导“以高新技术提升传统农业”理念,以特色生物硒资源为核心,开展硒功能食品、硒医药原料等领域新技术攻关。几年来,“野油菜”“摇钱树”“硒蛋白”等科研成果夯实了“世界硒都”这张名片。

从水稻研究到现代设施农业研究

再到硒资源研究与转化

每一次转变都困难重重

但每次向极钎都完成得非常出色

29载的艰辛

向极钎从青涩小伙

变成经验丰富的老研究员

也从最初的水稻专家

变成州农科院的“全能”王

02

潜心研究,科技创新结硕果

2005年,向极钎和他的团队就开始了对硒的研究探索,很多研究成果为之后的研究打下了坚实基础。

多年来,他和团队走遍了恩施的山山水水,对100多种原生植物和微生物进行观察取样和分析,最终发现含硒量最高的植物——野油菜。他们潜心研究,将这一野生植物转变为可以人工标准化、规模化种植的作物。

恩施有硒产品的数据(恩施硒产业前十企业)-硒宝网

工作中的向极钎(右)。

“当时做这些实验,实验室设备简陋,检测出的数据都是模糊数据,主要靠主观判断。直到2013年硒研究院成立后,增加了设备,我们心里才有底。”向极钎回忆。

从硒矿区的水、土壤、矿物质中发现聚硒能力强的微生物更艰难。需要做大量细致的实验工作,包括分离微生物、形态学及分子鉴定、微生物生长的营养和光温气等条件的摸索、硒含量的检测等,加上条件有限,仅实验一项,向极钎和团队就用了两年多时间。

功夫不负有心人

在他和团队的不懈努力下

他们很快取得了系列成果

如茶叶、高山蔬菜、特色水果的稳定含硒标准化种植研究;冷水鱼、七彩山鸡、恩施黑猪稳定含硒的标准化养殖研究。一系列标准化富硒农产品开始广泛应用,这些技术和产品都形成了省级鉴定成果,并获得国家授权发明专利多项。

现在,身为州农科院副院长的向极钎,一有空闲就会往实验室里钻,对团队的科研工作给出指导意见,查看团队成员分析检测流程,为恩施硒产业发展给予有力支撑。

多年的坚持与努力,也让向极钎逐渐成长为硒资源研究领域的佼佼者,他的研究在恩施乃至全国都极具代表性。

2019年,向极钎获得一项省科技进步三等奖,这体现他和团队10多年的标准化种植、养殖技术,包括硒的原料、硒蛋白提取,还有微生物发酵技术,从资源到终端产品的一系列成果。

03

“硒”望无限,科研助推恩施发展

2013年,恩施州硒应用技术与产品开发研究院获批成立,对恩施州硒资源的可持续研究、开发和利用起到了积极作用,强化了硒在我州特色农业中的引擎作用。

恩施有硒产品的数据(恩施硒产业前十企业)-硒宝网

工作中的向极钎(左)。

从事硒研究10多年来,向极钎和团队一直围绕特色资源开展多领域技术创新,拓展了州农科院生物医药、硒食品、畜牧学、微生物学、园艺等科研领域,同时打造创新平台,运用地方优势资源和科研成果与国内外涉硒领域的食品、药学、医学等知名专家、院校和企业广泛开展合作。为民族地区脱贫攻坚、乡村振兴、农业农村现代化探索科技引领之路,转化科技成果12项,累计增加经济社会效益50多亿元。

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弱到强。目前,由向极钎及其团队辅助的科技成果转化企业达几十家。如,从事高硒植物提取的德源、马铃薯精深加工的硕品、在青钱柳富硒茶上大有作为的思慧等企业。

“我们2015年开始和州农科院合作,向院长为我们提供技术支撑,包括产区内的设备采购,州农科院都给了不少指导。”恩施硕品现代农业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谭林海说。

目前,我州硒产品已形成四大类,分别为富硒农产品、富硒畜牧产品、作物增硒产品和硒保健品。眼下,向极钎和团队又向富硒盐这一研究领域发起了“总攻”。

征程万里风正劲

重任千钧再奋蹄

今年53岁的向极钎

对科研工作依旧充满了激情

“生命不息,奋斗不止。哪怕到80岁,我依然会继续为科研转化做该做的事。”他说。

全媒体记者白潜倩 通讯员张传红

编辑|田 苗

审核|杨 阶

签发|张 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