蒋堂镇富硒水果基地(蒋堂富硒花园小镇)
党的十九大提出了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婺城大地春潮激荡。为助力乡村振兴,婺城启动“十乡百村”乡创婺城行动,积极探索打造“7+X”乡创命运共同体,形成党委统揽、政府主导、村集体(村民)主体、企业参与、社会协同、共创共享、共同富裕的乡村发展新模式。
如今,婺城乡创,生机蓬勃,“十乡百村”乡创婺城行动以创新的思维,为乡村振兴提供了澎湃的动力。
千亩粮田开启“都市农业”新模式
夏稻风摇曳,秋谷满粮仓。在蒋堂镇前源村,千余亩富硒稻田沟壑纵横,稻浪交织美如画,预示着新一年的丰收景象。
在一片经过品种改良后的“泰优398”稻田边,婺美旅游开发有限公司负责人倪竹勇欣喜地告诉记者,“改良后的富硒大米遵循有机管控古法种植,不但保留了营养丰富的特点,而且口感还格外松软香甜,这是蒋堂富硒花园小镇规划落地的第一步。”
以蒋堂镇前源村为中心,蒋堂富硒花园小镇总体规划3200亩,以助推蒋堂镇创建省级特色农业强镇为主导,利用蒋堂镇独有的天然富硒红土资源,将在五年内打造集生态富硒大米生产和加工、休闲旅游、研学教育、养生养老和田园社区等多产业于一体的田园综合体项目。
A富硒花园小镇再续一个田园梦
一直以来,作为市、区粮食生产重镇,蒋堂镇产粮地位举足轻重。与此同时,独特的富硒资源又让这片神奇的土地更富有价值。据统计,蒋堂镇富硒区富硒土地面积约18500亩,占富硒区总耕地面积的61.67%。近年来,做好富硒土地的开发利用文章,已经成为政府和社会各界的共识。
“早在前年,当金华农耕文化园运转走上正轨时,我就看好了这片土地的前景。”倪竹勇坦言。
在金华,提起倪竹勇,也许知道的人不多;但提起他创办的金华农耕文化园,竖起大拇指的不在少数。五年来,金华农耕文化园坚持讲述农耕记忆、传承农耕文化,积极践行着“还孩子一个田园梦”的理念,已经成为研学基地、学农教育、旅游拓展三位一体融合发展的大项目。
基于农耕文化园积累多年“农业+旅游+教育”运营经验,去年,倪竹勇又蓄势再出发,与蒋堂镇农业开发平台签订了供地协议,进驻前源村开发富硒花园小镇项目。
走在千亩富硒稻田旁,倪竹勇的眼神坚定、自信满满。“富硒花园小镇项目坚持农旅融合发展理念,围绕做强富硒农产品品牌、做大稻田文化旅游‘两大核心’,重点打造三个华东之‘最’,即华东‘面积最大+体验最佳+富硒产品最多’的千亩连片富硒稻田、油菜花海;华东‘规模最大+品种最全+配套最佳’的万米花果长廊,同时发展两大支柱产业,即以放心直供、安全高效、渠道共享为生态链的‘城市蔬菜车间’和以传承千年农耕文化为使命的农耕田间学校。”
B私人订制农场圆都市人一亩良田梦
栖居于都市久了,都市人渴望在乡间拥有一个四季绿油油的农场,一亩自给自足的良田,一处悠然见南山的小院。
为满足都市人的生活需求,帮助农民增收致富,近年来,婺城区大力发展“都市农业”,把城市人带到乡村享受新鲜的空气和怡人的美景,把乡村的优质农产品销往城市餐桌,形成城市和农村经济两旺的格局。
蒋堂富硒花园小镇采用互联网现代经营管理方式,推出“私人农场订制计划”,让城市家庭都能实现一亩良田梦。翻开富硒花园小镇小程序的页面,“一亩良田”“我家的草莓园”“我家鸡笼”“我家菜园”四类认养计划,涵盖了健康生活所需大米、水果、家禽、蔬菜等食材。“认养过程中,农场主既可以通过视频直观了解种养情况,又可以亲身体验种植、采摘、喂养等乐趣,感受田园生活。”倪竹勇介绍。
当然,“私人农场”最大的好处在于给孩子一个野趣童年。倪竹勇说,“在这里,孩子可以给农场命名,每逢节假日周末来此撒欢,通过感受、触摸、品尝、经历、体验,收获成长。”
不仅如此,农场主还可以带上家人或朋友去富硒花园小镇钓鱼、赏景、休闲,用农家土灶做一顿可口的饭菜,切实体会回归自然的惬意和畅快。
记者手记:越土的“乡创”越够味
婺城是传统农业大区,是浙江省重要的粮食、生猪、奶牛、花卉苗木生产基地。得天独厚的农业优势,为“十乡百村”乡创婺城行动提供了肥沃的土壤。如何把这些优势转化为乡创项目优势,自然成为摆在婺城创业者面前的课题。传承农耕文化,遵循古法种植,回归田园生活,蒋堂富硒花园小镇围绕蓬勃发展的“都市农业”,紧扣都市人对“一亩良田”向往需求,在“土”字上巧做文章,走出了一条“乡创”特色之路,正吸引着越来越多都市人的关注,为后续更多乡创行动作了有益示范。
以景观树撬动苗木产业升级
沿着市区二环路行驶,路边不时闪过高大的罗汉松、日本黑松。行至二环西路,300余亩的陈章作盆景园静静伫立。园内,一株株虬枝苍劲、浓绿滴翠的景观松树,一株株造型各异、宛若天成的茶花茶梅,引得来自广东、福建等地的客户频频点赞。负责人陈树谦指着一棵五针松介绍道,“它的树干线条匀称流畅,树冠如蓝天层云,形态自然,浑厚苍劲,已经有上百年历史。”
陈章作盆景园是金华首家盆景制作基地,自1963年创办以来,一直致力于花卉盆景艺术创作,将大自然的风光神韵、古树的仙姿风貌及花卉的艳丽多彩浓缩于盆景之中。2018年,陈树谦把发展了多年的广州景观树基地也搬回了盆景园,让景观树事业植根于家乡,为当地苗木产业升级推波助澜。
A “苗二代”的创业路
陈树谦出生于1977年,是婺城区竹马乡联民村人。上世纪60年代,他的父亲陈章作开始花卉盆景艺术创作,是乡里最早从事盆景经营的村民之一。
1999年大学毕业时,陈树谦一心追寻着诗与远方,想在外闯出一翻事业。学汽车设计专业的他,和朋友开过印染厂,做过各种生意。2008年,他在广州认识了一些做进口树生意的朋友,没想到就此有了从事苗木产业的想法。
彼时,作为岭南盆景发源地和中心的广州,盆景有着广泛深厚的群众基础,来自台湾等地的盆景客商云集。在朋友的点拨下,陈树谦看到了盆景市场的发展潜力,感受到盆景产业的良好氛围,决定回来帮父亲一起经营盆景园。
从小看着父亲把一株株不起眼的苗木精心培育修剪成千姿百态的盆景,陈树谦坦言,选择回归的那一刻,他忽然发现父亲已经无声无息地在他心中埋下了从事苗木产业的种子。
当时,金华做进口景观树的人不多,从日本进口的树在造型、质量等方面让不少市场人士眼前一亮,而且这些高档树木也迎合了一部分市场需求,再加上父亲积累多年的客户资源,市场很快被陈树谦开发出来。他说,当时进口的主要是罗汉松、红枫等树种。最近这些年,他从日本进口的树种越来越多,增加了百年松树、红果冬青等,同时还把触角延伸到了欧洲。
“每一株树种要成为盆景,都要经过反复整枝、盘扎、修剪、养护、定型等一系列过程,成熟周期一般在5至7年。”经过十多年的摸索,陈树谦已经成为盆景造型的行家里手。这份做盆景艺术的沉稳,也让他的景观树事业风生水起,如今他已经在包括北京等多个点布局,客户遍及全国各地。
B执着探索为传统产业赋能
今年4月,婺城区委、区政府以破釜沉舟的决心,启动了二环西路婺城段优化改造工程,一条承载着民生梦的“幸福大道”“产业大道”“迎宾大道”按下建设“启动键”。
陈章作盆景园坐落于二环西路边,看着曾经破损严重的二环西路迎来崭新的篇章,陈树谦难掩激动,“二环西路提升改造,把市场属性和景观属性结合起来,必将吸引外省客商集聚,为婺城苗木产业发展引流;带动旅游观光经济,为百姓增收致富增加路径。”
多年与景观树打交道,让陈树谦对高端苗木有了越来越深刻的理解。在他看来,以江、浙、沪、粤、闽为代表的长江以南区域,由于客户很早就对高端苗木有了较深入的了解,对景观树的接受程度高,市场已较成熟。相对而言,长三角以北区域,更注重苗木文化和观赏价值的挖掘,市场更有发展潜力。所以,他坦言已经在北方市场多点布局。
同时,他认为高端苗木是重资产的行业,其中的资金压力和风险都是挺大的。“虽然通过杠杆效应能缓解短时的资金压力,但非长远之计。”这几年,他在想能不能通过新思维让这个行业进行转型,变成轻资产的。
一路走来,当年父亲埋首盆景创作的画面还时时印在脑海,激励着陈树谦在苗木产业里乘风破浪。“婺城已成为全国高端树苗的集散中心,品种规格齐全,质量上乘,在国内绝对一流。”他说对婺城的苗木产业未来充满信心。
记者手记:把握市场是硬道理
婺城区是“中国苗木之乡”,花卉苗木产业在全国拥有较高的知名度,也有较高的经济效益。但近年来,婺城的花木产业市场需求疲软、产业链延伸不够、资金土地人才等发展要素短缺等问题日渐凸显。陈树谦多年来深耕高端苗木市场,精准把握市场脉搏,与时俱进谋求创新,以前瞻的眼光和务实的作为,为传统苗木产业转型升级提供了有益探索。
继续阅读
- 暂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