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沙江河谷富硒水果(金沙江河谷富硒水果)
山高陡峭的乌蒙山区,风景秀丽,迤逦的山路,像脉络一样串联起这片层峦耸翠。
特有的山势地貌,限制了这里的农业发展。库区移民和山区贫困人口的交织,给这里的扶贫工作带来新的挑战。随着脱贫攻坚战逐渐接近尾声,如何让这片区域真正实现“走出去”,成了当务之急。
发展产业是实现贫困人口稳定脱贫的主要途径和长久之策。位于川南山区的四川省宜宾市叙州区和屏山县是向家坝水电站建设淹没涉及县,2012年以来,为推动移民后续发展和脱贫致富,中国长江三峡集团捐资设立三峡种子基金。
三峡种子基金由宜宾市扶贫和移民工作局,宜宾市扶贫开发协会、扶贫基金分会与三峡集团公益基金会、三峡集团移民工作局共同管理。
种子基金犹如一颗颗“金种子”,在川南山区落地生根,开花结果。
紫葡萄
9月的川南依旧炎热。眺目远望,起伏的山岭上铺满层层叠叠的葡萄藤。阳光穿透葡萄藤的缝隙,一串串紫色的葡萄泛着光,整片山丘笼着一层雪青色的光。
60多岁的李西辉沿着蜿蜒的小路向上走,顺手摘下一串葡萄,将一颗送进嘴里后,开始向随行人员介绍紫秋葡萄的营养价值。
李西辉是叙州区安边镇浮冰田村村民,2015年开始种植紫秋葡萄:“这里光线强、日照好,适合种植紫秋葡萄。”李西辉种植的葡萄今年开始投产,迎来了“小丰收”,酒厂保底收购后,他喜不胜收,期待来年的丰产。
紫秋葡萄适应性强,每亩投资约5000元,第一年栽苗,第二年可投产,第三年进入丰产期,第四年达到盛果期,亩产可达2500公斤以上,亩均收入8000元以上。
从最初种植葡萄,三峡种子基金就给李西辉提供了帮助,“从种子基金借了一万元,用于打桩和搭葡萄架”。“讲信用”的李西辉,借款额度不断提升。今年,他从种子基金借款4万元,主要用于肥料和工人工资支出。
“种子基金的好处是及时、快速、方便,比银行贷款方便很多。”李西辉说,随着种植规模不断扩大,资金需求量也在不断增加。从2015年到现在,李西辉的葡萄种植面积达到200多亩。明年,葡萄到了丰产期,李西辉默默在心里估算着来年的肥料和工人工资。
“叙州区三峡种子基金投放使用效益显著,安边镇浮冰田村自2012年底受赠,2013年初开始投放到户,到2018年初已累计投放29户,累计投放金额31万元,已还款27户,共27万元。”安边镇镇长罗杰介绍道。
和浮冰田村临近的大滩村,多是库区移民,如今家家户户种植了紫秋葡萄。该村先后成片发展了紫秋葡萄近2000亩,陆续投产,预计今年产值在250万元左右,紫秋葡萄已经成为村民们增收致富的重要来源。
“我家种了5亩紫秋葡萄,今年产量将近10吨,预计收入在5万元左右。”大滩村村民狄光轩夫妇正将采摘下来的葡萄挑选装箱。狄光轩一家是库区移民,最初借用三峡种子基金种植了5亩紫秋葡萄,现在已经全部进入丰产期,每年为他们带来五六万元收入,日子越过越好。
说自己“只会种地”的李西辉,如今想得最多的是如何带动更多人种植紫秋葡萄。“两斤葡萄酿一瓶酒,酒的经济价值远高于鲜果”、“先做大,才能做强”,李西辉甚至规划着未来建造自己的葡萄酒厂,再打通销售环节,真正实现“自种自产自销”的闭环产业链。
紫秋葡萄已成为村民增收致富的重要来源
本文摄影:畅婉洁
甜桂圆
随着叙州区紫秋葡萄丰收,邻近的屏山县也开始采摘桂圆。
今年,屏山县宝宁村村民陈明江家的桂圆迎来丰收。陈明江承包了10余亩土地,种植桂圆千余株。
“最开始资金短缺,2016年向村扶贫小组借用三峡种子基金3万元,主要用于栽培和果树管理。”陈明江说。
陈明江站在自家院子里,指着屋后的远山,“那片山坡都是我种的桂圆。再过3年,桂圆的产值能达到8万元左右。”陈明江喜不自禁。
屏山县书楼镇属金沙江河谷性气候,气候温和,光照充足,年无霜期长,雨量充沛且土壤富硒,产出的水果香味浓郁,甜度较高,口感独特。尤其是书楼桂圆,享誉川南,全镇现已发展优质桂圆1.2万余亩,今年桂圆产量将突破1200吨。
桂圆产业已发展成当地助农增收的重要水果产业之一。每年举办的桂圆采摘节,吸引了大批游客。
从还挂着新鲜绿叶的枝子上,摘下一颗桂圆,用手指轻轻一捏,汁水四溢,入口的桂圆清甜可口。屏山县书楼镇的桂圆经过迭代升级,新品种名叫“宝宁一号”,皮薄肉厚,清甜多汁,成了名副其实的“桂圆王”。
和陈明江同村的刘怒涛种植了新品种“宝宁一号”,“比原来的老品种每斤多卖6元多,经济效益明显提升。”刘怒涛最初也从三峡种子基金借过款,用于果树管理和工人工资。“现在种了20多亩,去年挂果6000多斤,平均每斤9元,总收入5万多元。”
粒粒“小种子”,结出“富贵果”。随着种植规模的扩大,他还雇了同村的贫困户,“种子基金使我受益,我也要带动别人受益。”刘怒涛说。
屏山县鸭池乡屏宜社区屏宜组村民蒋光军是库区移民。2010年,蒋光军从原屏山县新市镇迁入鸭池乡屏宜社区后,开始种植大棚蔬菜。经过两年的摸索,为了扩大种植规模,借用三峡种子基金一万元承包土地,如今已经种植近10亩大棚蔬菜。“效益达到4万元,全年纯收入2万多元。”
不论是库区移民,还是山区贫困群众,因为产业的发展,都实现了增收。
陈明江站在自家院里,身后的山坡上是他种植的桂圆。
让优质农产品走出去
中国长江三峡集团从2012年至2017年,累计向宜宾市捐赠三峡种子基金630万元,共帮扶40个村。农户借用种子基金比在金融部门更方便快捷,而且利息更低,起到了扶持农村产业、振兴乡村经济的“金种子”、“小银行”作用。
未来3年,我国仍有3000万左右农村贫困人口需实现脱贫,越往后难度越大,平均每年需减贫1000万人以上。实现贫困户稳定脱贫,特别是促进有劳动能力的人口持续稳定脱贫,离不开产业扶贫和就业扶贫的深入推进。
在产业扶贫过程中,常常面临缺资金、缺技术、缺品牌等难题,贫困户置身风云变幻的市场之中,抗击风险的能力较弱。三峡种子基金以帮扶“小切口”,带动产业大循环,激发起群众内生动力。
“我们严格按照‘三落实’的标准开展前期工作。” 宜宾市扶贫开发协会副会长罗永康介绍,一是组织机构落实,受援村所在镇建立县协会镇分会,受援村建立扶贫开发组和监事组。二是管理章程落实,受援村参照市协会种子基金管理章程(范本)制定本村管理章程。三是银行专户落实,为了协助6个村社区建立银行专户,县联络组和县协会领导到镇上现场办公,提供相关资料,目前均已建立了专用账户。在“三落实”基础上,由县协会与受援村扶贫开发组签订转赠协议,才将受赠资金划拨到受援村专用账户,投放农户使用。
那么,三峡种子基金的模式是否可以复制推广?“我们将加大推广力度,今年三峡集团将新捐赠570万元,使三峡种子基金支持额度达到1200万元,力争让更多移民和贫困户受益。三峡种子基金关键要找到适合发展的产业和项目,只有产业发展前景好,老百姓才能有盼头。”三峡集团移民工作局社会责任与政策研究部主任张友斌说。
“运不出、卖不掉、价不高”是许多贫困地区农产品在销售环节的共同烦恼。贫困地区自然生态良好,出产的农产品大都是绿色天然优良产品。但受基础设施落后、流通成本偏高、市场信息不畅、品牌建设滞后等因素制约,许多优良产品“藏在深山人未识”。
“目前,紫秋葡萄以鲜销为主,但市场需求远未饱和。”罗杰说,紫秋葡萄花青素含量仅次于蓝莓,既可鲜吃,又可酿酒,并且有软化血管、抗氧化等作用。随着深加工的进一步开发以及人们对紫秋葡萄酒保健功能认识的加深,紫秋葡萄正由鲜果消费转向酿酒、饮料、保健消费,自酿葡萄酒对葡萄的需求大幅上升。“从近年销售情况看,紫秋葡萄市场正呈供不应求之势,为紫秋葡萄的生产和发展提供了广阔发展前景。”
让优质农产品走出去,才能带动贫困地区产业结构调整,引领消费升级。罗杰介绍,为促进产业发展,很多村子成立了葡萄专业合作社,通过“合作社+农户”的方式抱团发展,合作社与葡萄酒业公司签订购售合同,实现订单销售,进一步拓宽葡萄销售渠道,提升了市场价,让村民们种植紫秋葡萄不愁销路。
叙州区内,一串串晶莹的紫秋葡萄在阳光下十分惹人喜爱;成片的葡萄园内,到处是果农们忙碌的身影;村道上,一箱箱堆放整齐的葡萄等待商家前来收购。屏山县里,桂圆采摘节刚结束,村民们在路旁摆放着一簇簇的桂圆,为外来的客人介绍着新老品种的差异。
三峡集团的“种子”在这片土地上已开花结果,期待来年它能撒向更多更远的地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