梓山富硒蔬菜产业园(梓山镇蔬菜基地)

硒宝 06-13 10:10 83次浏览

梓山富硒蔬菜产业园(梓山镇蔬菜基地)-硒宝网

5月16日,赣州市第一块富硒农业产业基地标识牌在于都县梓山万亩富硒蔬菜产业园挂牌

梓山富硒蔬菜产业园(梓山镇蔬菜基地)-硒宝网

于都县禾丰蔬菜产业精准扶贫示范园

梓山富硒蔬菜产业园(梓山镇蔬菜基地)-硒宝网

项目组在赣州调查区进行野外采样

2019年5月20日,习近平总书记到江西省赣州市于都县梓山富硒蔬菜产业园考察调研,并强调,党中央现在一门心思琢磨的,就是使我们的农民和广大的老百姓都能过上好日子。芝麻开花节节高,今后的日子会更美好。

当地牢记习近平总书记的嘱托,依托丰富的富硒土壤资源,大力发展富硒农业产业,脱贫攻坚取得显著成效。今年4月26日,包括于都在内的赣南4县(区)正式退出国家级贫困县序列。

这里的富硒土壤,正是自然资源部中国地质调查局为支撑赣南革命老区精准脱贫攻坚,在实施土地质量地球化学调查过程中发现的。

除了于都,中国地质调查局土地质量地球化学调查团队在江西赣南地区的兴国、宁都、瑞金等地也发现了连片富硒土地,而且还根据土地质量状况和特色土地资源分布情况,提出特色农业产业发展建议,为赣南农业发展注入新活力的同时,也为赣南脱贫攻坚提供了新动力。

摸清富硒土地家底,提出特色农业基地建议区

土地是老百姓年年岁岁的期盼,世世代代的守望。彼时的赣南, “山多田少”严重制约了农业发展和农村脱贫,是国家特级贫困地区,也是脱贫攻坚的重点对象。

针对赣南地区山地多平原少、耕地面积小、土地资源家底不清等情况,2016年起,中国地质调查局在赣州市18县区部署了1∶5万土地质量地球化学调查,并率先在赣县、兴国、于都、宁都、瑞金、寻乌6县启动调查工作。由中国地质调查局南京地质调查中心牵头组织实施,联合中国地质调查局水文地质环境地质调查中心、地质实验测试中心、岩溶地质研究所、地球物理地球化学勘查研究所等4家单位,依托《海峡西岸经济区土地质量地球化学调查》《全国土地质量地球化学调查成果集成与服务应用》等项目开展工作。

如今,4年过去了,土地质量地球化学调查团队完成了赣州全市域农用地1.58万平方千米的调查工作,圈定富硒土地面积7452.71平方千米,其中无公害富硒土地面积6135.96平方千米(满足绿色富硒标准的土地面积达2632.06平方千米);圈定富锌土地面积2750.61平方千米,其中无公害富锌土地面积1946.4平方千米(满足绿色富锌标准的土地面积达893.73平方千米)。

基于调查成果,该团队提出了特色农业基地建议区232处,其中绿色富硒基地建议区62处,面积331.6平方千米(49.7万亩);无公害富硒基地建议区96处,面积278.7平方千米(41.8万亩);绿色富锌基地建议区10处,面积89平方千米(13.35万亩);无公害富锌基地建议区34处,面积128.7平方千米(19.3万亩);绿色富硒富锌基地建议区12处,面积131.9平方千米(19.79万亩);无公害富硒富锌基地建议区5处,面积27平方千米(4万亩);特色农产品基地建议区13处,面积82.4平方千米(12.36万亩)。

为了更精准地服务脱贫攻坚,调查团队创新形成 “一个基地一份档案一个独立二维码”的成果表达方式,对优选的富硒土地开发区进行专项土地质量地球化学评价,进而建立土地质量档案以及对应的二维码,从而实现地块信息的可追溯和快速发布,直接服务于地方招商引资。

以此为基础,调查团队支撑于都梓山、于都禾丰、宁都青塘、兴国梅窖、兴国九山等地建立了一批富硒特色农业基地,助力当地形成以“公司+合作社+农户(贫困户)”等“造血式”扶贫模式,助力数万贫困人口脱贫。

成果快速转化应用,实现“造血式”扶贫

多年前,于都县梓山镇潭头村一带还是未经改造的水田,田里种着参差不齐的水稻。乡亲们怎么也想不到,他们世代经营的这片土地,居然是一片富硒的宝地。

由于受到自然条件影响及季节性洪水泛滥等原因的影响,潭头村长期处于贫困村的系列。随着国家脱贫攻坚战的号角吹响,中国地质调查局根据自然资源部定点扶贫的工作要求,在潭头村组织实施了1∶5万土地质量地球化学调查,圈定富硒土壤约6000余亩,并于2016年将调查成果移交给赣州市政府。

包括潭头村在内,土地质量地球化学调查团队共在梓山地区发现了78.32平方千米(11.75万亩)的富硒土地。这些调查成果,得到于都县、梓山镇有关政府部门的高度重视。于都县基于区位优势、产业基础等多方考虑,决定在梓山镇323国道旁的梓山村、潭头村、下潭村等区域打造万亩富硒绿色蔬菜基地,并将其列入全县现代农业攻坚战重点项目。

自2017年蔬菜产业园建立以来,不仅成功实现了梓山地区村民的土地流转,而且让当地没有固定收入的村民在家门口实现了就业,带动梓山镇全镇尚未脱贫的1135户、3966名建档立卡贫困人口成功脱贫致富。潭头村也在2017年实现了提前3年全部整体脱贫。

于都县禾丰镇基于土地质量地球化学调查发现的4处集中连片无公害富硒耕地,流转土地3000亩,打造富硒农业示范基地。基地引进鲁盛农业集团、山东寿光市仁和种业有限公司等企业,采取“公司+合作社+农户(贫困户)”的模式,吸纳贫困户入股,让禾丰镇70%的贫困户受益。贫困户利用国家优惠政策贷款3万元用来入股,公司除了负责偿还股本,还每年向贫困户发放股本8%的固定分红,仅此一项每户每年可增收2400元。此外,贫困户还增加了务工收入。

于都县根据富硒土壤分布,推进富硒农业发展,重点打造富硒蔬果、富硒大米等富硒产业,截至目前,全县建成万亩富硒蔬菜产业园1个、千亩富硒蔬菜基地4个,产值约22亿元,有力推动于都在今年如期实现脱贫摘帽。

兴国县梅窖镇依托富硒土地资源优势,结合农业产业发展现状,建设富硒农业产业示范园2000亩,建设各类富硒作物种植示范基地5000亩,并打造“富硒兴国”品牌,产出了富硒水稻和富硒脐橙等农产品,辐射带动周边农业产业发展和转型升级。2017年,梅窖地区产出的富硒优质晚米价格达到38元/公斤。梅窖镇镇长温永泉高兴地说:“富硒土壤是我们梅窖的宝贝!给一座金山都不换。”

2018年启动建设的宁都青塘社岗富硒蔬菜基地,实现流转土地226亩,签订长期用工合同的贫困户劳动力61人,亩产值3万元、纯利润1.8万元以上。在已建成基地的示范带动下,农户参与大棚蔬菜生产积极性空前高涨。2019年,基地进一步吸纳种植劳动力64人,蔬菜种植规模达到800余亩。

随着富硒土壤的发现,一座座富硒农业产业园拔地而起,带动形成农民增收、农村增美、企业增效、城市增辉的综合效应,真正实现了“造血式”扶贫。

推进富硒产业发展,全力支撑脱贫攻坚

以前荒废的土地,如今成了人人称赞的富硒土地。2018年7月,江西省委副书记、赣州市委书记李炳军在赣州市矿管局呈报的《关于赣州市绿色富硒土地资源调查与利用情况的报告》中批示:“好好抓一下富硒土地资源的利用。这是一个宝贵资源,而且是中国地质调查局调查的,有权威性。”

根据地质调查成果,赣州市将开发利用富硒土地资源列为助推农业产业转型升级和乡村振兴发展的重要抓手,于2018年9月发布了《关于充分利用富硒土地资源推广发展富硒农产品的指导意见》,其中明确指出:“中国地质调查局在调查富硒土壤资源的同时,进行了农产品的抽样检测,对发现的富硒地块提出了科学、合理的资源利用开发建议。各地要充分利用好调查成果,加大转化力度……”

成果获得当地政府的肯定,其转化应用的步伐也逐渐加快。土地质量地球化学调查团队为推进赣南富硒产业发展,共向地方政府移交土地质量调查成果5批次,编制了《江西省赣州土地质量地球化学调查特色农业基地档案集》,分两批向赣州市政府移交了63处富硒基地档案。目前,这两批特色农业基地档案均已上传至“地质云”,并以二维码形式对外公布,供网上查询。此外,还为赣县吉埠镇杨梅基地,兴国县春赐福、均福山茶叶基地等25处已有农业基地的农产品提升为富硒特色产品提供了科学依据,大幅提高了农产品价值。

牢记习近平总书记的嘱托,2019年,南京地质调查中心奔赴于都县,与于都县政府、于都县自然资源局、梓山镇人民政府、潭头村委会开展县镇村三级需求对接,开展扶贫“回头看”“回头帮”,进一步落实助力潭头万亩蔬菜园富硒品牌建设、共同打造中国赣州(于都)富硒地理标识等相关工作部署。2019年5月28日,南京地质调查中心与于都县政府、梓山镇政府、潭头村委会就共同开展潭头村自然资源综合调查、富硒资源调查、富硒品牌建设,建立产学研合作基地、野外工作站、野外基层党建联系点等达成了协议和共识。

2019年9月,江西省农业农村厅印发《关于加快推进全省富硒农业高质量发展的指导意见》,把赣州市作为“赣南富硒区”产业集群的核心,加快推进富硒农业产业发展。2020年4月22日,赣州市召开推进富硒农业产业发展工作部署会,强调要充分保护与开发利用好富硒土壤资源,打造一批富硒农业产业发展示范基地。

把握需求导向,立足脱贫攻坚,今年,中国地质调查局将继续推进土地质量地球化学调查成果转化应用,服务农业产业基地建设,用实实在在的行动给赣南群众送上看得见、摸得着的实惠。5月19日,中国地质调查局向赣州市政府移交了赣州市章贡区、崇义县和大余县3个区(县)的《1∶5万土地质量地球化学调查成果报告》及相关数据、图件。至此,赣州市18个县(区)的分县土地质量地球化学调查成果全部完成移交。这些调查成果将为赣州全市富硒产业规划等提供数据和技术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