潭头村富硒蔬菜大棚(万亩富硒蔬菜基地)

硒宝 06-13 10:07 53次浏览

天气渐晴,记者驱车来到于都县潭头村。323国道穿村而过,脚刚落地,只见莲花池边的杨柳微微低垂,与一旁错落有致的白色小楼构成一幅美丽的乡村画卷,“幸福是奋斗出来的”几个大字格外引人注目。

十年前的潭头村是什么样子?潭头村党支部书记刘连云为记者展示了几张老照片,照片上破败不堪的土坯房被杂草包围,刘连云介绍说,曾经的潭头村有大量土地撂荒,年轻人背井离乡,外出务工挣钱,老人则赋闲在家带孩子,偶尔会种点水稻,过着面朝黄土背朝天的生活。

沐浴着政策的东风,潭头村紧紧围绕“两不愁、三保障”核心指标,村干部带头苦干,带领村民推动基础设施,发展实体产业,通过土地流转、富硒蔬菜、乡村旅游等产业,村子面貌开始逐步改善。撂荒的土地搭起了标准化的蔬菜大棚,土路变成了崭新的柏油路,土坯房改成了砖混房并刷上了新漆。

脱贫户刘国强是这十年变化的受益者之一,三级肢体残疾的他以前只能靠政府的低保和自家兄弟的帮助生活。在潭头村的十年变化中,刘国强也靠着补贴盖起了一栋三层半的新房,村里还聘请他当农家书屋的管理员。“村里还在我家楼顶装了光伏发电机,加上农业银行提供了贴息贷款来支付安装费用,现在每年能为我带来3000元的收入,让我的基本生活有了保障,真的非常感谢党和政府对我的关心和帮助。”脱贫户刘国强笑着说道。

在潭头社区随处可见面露笑容的村民,有的带着孩子正在散步,有的拿着鱼竿在小湖中钓着鱼……潭头村的基础设施完善以后,甚至形成了“一步一景”,让村民如今的生活无比惬意。“现在基本每家每户都通上了自来水、电、网,全村800多户配有12个变压器,保障了基本生活条件。”走在潭头村莲花池旁的步道上,刘连云介绍道,“村民生活习惯都改变了,现在晚上会出来跳跳广场舞,串串门。因为环境舒适,到了晚上,县城都有很多人会特意来这里散步。”

潭头村富硒蔬菜大棚(万亩富硒蔬菜基地)-硒宝网

潭头村高速发展的背后,得益于潭头村拥有一个庞大的富硒蔬菜基地。走进蔬菜基地,现代化、标准化的蔬菜大棚沿路而建,蜿蜒的彩虹小径直通远方。“2019年5月20日,习近平总书记来到这里考察时特意叮嘱我们:一定要把富硒这个品牌打好。”谈起那一天的情景,于都县蔬菜协会首届会长邱瑞枝记忆犹新,总书记的话让他们倍感振奋,决心要将富硒蔬菜做大做强。如今他们种植的富硒西红柿不仅能卖上好价钱,还供应给各大超市,销路不愁。

潭头村富硒蔬菜大棚(万亩富硒蔬菜基地)-硒宝网

邱瑞枝向记者介绍,他在2016年时被于都的利好政策所吸引,做起了蔬菜的生意。“初来乍到只能从老本行做起,最早我在安和村有200亩的承包地,员工只有三四十人,在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如今已有1090余亩地投入到种植当中,员工100多人,其中还有10多户脱贫农户。”邱瑞枝介绍说,潭头村的蔬菜基地由企业负责提供优质种苗、农药化肥和技术指导,合作社作为纽带对接企业、组织农户生产,驻村干部协调他们之间出现的问题。通过“龙头企业+合作社+农户(脱困户)”的模式,带动农户大家齐心协力,让农户安心种地,收入更有保障。他成立的于都瑞盛蔬菜专业合作社还在2021年被中华全国供销合作总社评为“农民专业合作示范社”。

潭头村富硒蔬菜大棚(万亩富硒蔬菜基地)-硒宝网

“2019年娶儿媳,2021年生孙子……日子一天天好起来了。”林秀花向记者讲述了这些年的经历。2018年丈夫因肺癌去世时,家中一贫如洗,还欠了一屁股债,看着两个还未成年的儿子,林秀花觉得“天”都塌了。是党的好政策“兜”住了这个家,帮扶干部为她家三口人办了每人每月300元的低保,还为她在邱瑞枝的蔬菜基地找了一份工作。说完,林秀花就朝着蔬菜基地走去,准备开始下午的工作。

距离《国务院关于支持赣南等原中央苏区振兴发展的若干意见》的下发已近十年。这十年里,潭头村从一个籍籍无名的小村摇身一变成为众多人打卡的“网红”村,这座村美、业兴、人心齐的古村落正式迈入了发展快车道。

“接下来,我们准备建设红色名村,与富硒蔬菜基地共同发展,形成‘红+绿’旅游产业,相信潭头村村民们的生活会越过越好……”对于潭头村未来的发展,刘连云信心满满。(见习记者杨筱晶 通讯员孙嘉龙)

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