富硒蔬菜产业园股票(蔬菜农业股票)
在青海的农业版图中,乐都是一颗璀璨的明珠。气候条件独特,农业生态特色资源丰富;湟水河穿流而过,几乎占尽了河湟大地的“一分田”;“富硒”宝地,境内近半土壤基本达到富硒土壤的标准。大自然的眷顾与乐都人的勤劳,合力织就了一幅禽健畜壮,瓜果飘香的美丽图景,曾经的“蔬菜大县”名号至今让人津津乐道。
“海东农业始自秦汉,盛于唐代,宋元明清,河湟被誉为陇右,乐都气候适宜,物产丰富,人民得以温铇。”一位著名学者这样评价乐都。2013年4月撤县设区后,在海东中心城市建设的蓝图中,乐都以跳出农业的视角发展农业,立足资源优势、创新工作方法,打“高原牌”“绿色牌”,走“特色路”,现代都市农业区域格局初现雏形,乐都在海东新城都市农业长卷上,书写出最引人注目的新篇章。
金色九月,火辣辣的阳光已经孕育出坚实的果实。在广袤河湟大地上,高原特色现代农业正迸发着勃勃生机。乐都农业示范园区的红提葡萄、人参果等挂满枝头,因为富含硒,独特的美味吸引着一波又一波的客商前来采购;碾伯镇下寨大棚里的全膜双垄马铃薯也让村民致了富,园区水肥一体化技术让智能温棚的蔬菜四季青翠欲滴……农业现代化的进程在这里加快推开,陆续结下一个个香喷喷的大红“果实”。
近年来,乐都区着力推进农业转方式、调结构、提质量、增效益,加快构建现代农业体系,全面提升农业经营效益和现代化水平,全区农牧业标准化、特色化、专业化、品牌化、生态化、机械化生产程度大幅提升,传统农业加快转型,亮点纷呈。
镜头一 “兴农”使乐都“菜园”插上翅膀
近年来,乐都区从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出发,大力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不断提高合作社的影响力和知名度,打响乐都合作社品牌,使农民专业合作社成为乐都农业转型升级发展的亮点。目前,乐都已有农民专业合作社1198家,多家合作社带领越来越多的农民走上了发家致富的道路。海东市乐都兴农蔬菜专业合作社就是其中的佼佼者。
9月14日,记者来到位于乐都雨润镇荒滩村的兴农公司。进入标准化蔬菜生产车间,只见蔬菜分拣员正在不同的流水线忙碌着。送检、清洗、分拣、包装、配送,最后贴上绿色食品标签,分拣员把新鲜完好的蔬菜按照销售点需求进行称重分装。
目前,合作社经过十多年的成长,已经发展为青海兴农实业有限公司。作为总经理的吴树斌真切感受到了合作社发展壮大的好处。他说:“蔬菜基地的产品直接运到合作社,非常便于和城里的超市进行对接。每天卡车将蔬果运到配送中心,每一种蔬菜都要先进行抽样,然后把样本送进实验室检测农药残留,对采购入库的农产品实行全品类全批次检测,对存疑的批次实行复检。检测合格的样本将会送至分拣车间,这样做,就是为了让消费者吃上放心的蔬菜。”
据了解,青海兴农实业有限公司目前主要从事农产品流通、农业生产资料供应、日用消费品配送及零售、食品加工、电子商务、农村科技信息服务等业务。公司年实现各类商品销售总额6300万元。企业先后在海东建立了集农资销售、农产品代收、日用品零售、农村电商服务为一体的村级购销服务网点124家,在西宁及海东市建立了集果蔬、厨房副食直销网点39家,建立机关后勤、餐饮店、寄宿学校等业务客户56家,商品配送率达75%以上。“兴农”使乐都“菜园”插上金翅膀,走进青海千家万户的餐桌。
今年以来,乐都区以蔬菜流通环节为切入点,每月对主要蔬菜生产基地和蔬菜流通环节购销点进行抽查检测,并根据各类蔬菜、水果的上市特点,有针对性地对新上市蔬菜开展监测抽查工作。上半年共完成蔬菜、水果、食用菌中农药残留的快速检测5批次,61个样,定性检测20批次,282个样。认真开展农牧民科技培训,重点围绕测土配方施肥、农畜产品质量安全、全膜双垄栽培技术、畜疫防治等农牧业实用技术推广宣传。共组织各类农业科技培训251场次,培训农民2万人次,发放科技培训资料3.2万余份。
镜头二 小蘑菇成为精准农业大产业
近年来,乐都区扶持龙头,提高带动能力。大力培育农民合作社和食用菌企业,推动新型经营主体扩规模、上水平、增效益,产业带动能力显著提高。
在位于乐都高店镇扶贫产业园的青海鸿辉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标准工厂化生产车间内工人正在对杏鲍菇进行修剪整理。“原先种植杏鲍菇,从接上菌种到催蕾出菇再到菌丝长满,一般需要30-40天。采用新技术后,液体菌种接到袋子里,18天就可以长满,时间减少了20多天,缩短了一倍。”公司负责人李建波介绍。与此同时,种植的成功率也由原来的85%提高到98%以上,生物转化率按照国内的标准,一般在50%-60%,应用新技术可以提高到70%以上。产量的提升降低了杏鲍菇的生产成本,进而也降低了市场价格。“每一天蘑菇长啥样,一看表就知道。通过技术推广,降低到7元/公斤左右,让老百姓都能吃得起。”李建波说。
今年,公司向寿乐镇土官沟、陈家堡等村144户贫困农户免费发放菌包,土官沟村的李永红就是第一个从种植蘑菇中尝到甜头的人。他利用空闲林地种植仿野生蘑菇,成了市场上的抢手货。同时,他套种马铃薯。每亩增产2000多元。“今年我的收益亩产达万元,翻了好几个跟斗,说实话,种蘑菇最赚钱。”李永红脸上透着满满的幸福。
据了解,公司计划打造土官沟8.6公里蘑菇产业带,让更多贫困户增收致富。
今年以来,乐都区完成农作物春播面积45.6万亩,其中:粮食作物30.9724万亩,完成蔬菜单种面积62700亩,乐都长辣椒、乐都紫皮大蒜、乐都地膜洋芋三大优势品牌的种植面积分别为6221亩、12855亩、30560亩,食用菌种植成为这三大产业之后又一大有希望的优势产业。
镜头三 袁国朝:想让乡亲们过上好日子
“他们那儿搞得闹热得很。”走进位于乐都区下营乡祝家村的青海金元牧业有限公司,村民说起“羊老板”袁国朝的养殖基地就竖起了大拇指。在这里,昔日的荒地变成了海东规模最大的养羊场,22栋标准化羊舍整齐划一地排列在基地两侧。远处的羊棚里不时传出“咩咩”羊叫,走进养殖基地,工人们忙碌在各自的岗位上。
袁国朝指着堆满院子的各种配方饲料说:“养好羊,要从饲料把好关,你看,给羊喂红枣,我们头一家!”
目前,公司已经培育精选出陶寒杂一代、萨寒杂一代,杜寒杂一代母羊各200只,下一步为“4+1”杂交的再杂交,为农区养羊培育出多胎多羔、适应性强、能抗病、增重快、肉质好、尾巴小的新品种。
公司目前存栏羊3100只。特别是从英国引进的萨富克、来自南非的杜泊等品质优良种公羊,让周围的群众开了眼界。
公司为下营邻近乡镇5个村150户农户提供多胎多羔的杂交优质母羊750只,特别是其中的30户贫困户,为他们提供90只优质母羊。“70%的利益给群众,这是我们努力的方向。”袁国朝说。
今年以来,乐都区畜牧工作有序开展,各类畜禽饲养量达到158.43万头(只),畜产品产量达到18074吨,认真开展农产品质量安全检验检测工作,不断完善重大动物疫病快速反应机制,按要求及时准确报告动物疫情。
今年以来,乐都区农业产业精准扶贫在中坝、寿乐、芦花、达拉等14个乡镇117个村实施,产业扶持2298户8020人,47个贫困村1130户4033人,70个非贫困村1168户3987人。其中,养殖业涉及8个乡镇50个村805户2697人。
仓廪实而民心安,农业强而百业兴。现代农业方兴未艾,尤其是传统农业依然占据主导地位的当下,乐都农业部门“供给侧”发力,农业由传统向现代转化,昔日“蔬菜大县”在新时代的征程上研开笔墨书写河湟“菜篮子”更加丰盈的未来。
镜头四 紫皮大蒜富了一方百姓
走进海东市乐都区扶贫产业园,青海宏恩科技有限公司的流水生产线上,一袋袋加工制作完成的富硒黑蒜,正从这里走向全国各地,生产线的一端连着国内市场和国际市场,一端连着3800多名贫困户,带动着贫困户从脱贫迈向富裕。
乐都区城台乡山城村村外,一片片富硒大蒜种植田安逸的晒着太阳。早在今年六月中旬地里冬季播种的富硒大蒜开始成熟,两个多月的时间里地里的大蒜销售一空,其背后带动的是像村民海永福一样的建档立卡贫困户,摘掉贫困帽满怀信心地迈入致富的康庄大道。
“我家有0.47公顷耕地,其中0.27公顷都采用新技术种上了富硒大蒜。”谈起种植富硒大蒜的收益,海永福拿出了记在账本上的数据:2014年前种的常规大蒜每0.06公顷产量在1500公斤以内,收入只在4000至5000元之间。采用新技术种植的富硒大蒜产量达到了1700公斤以上,0.27公顷的种植面积可带来收入达到4万元以上,最差也有3万多元的保底收入。“别说脱贫了,好好种下去致富都不在话下!”海永福满怀信心。
从2014年富硒大蒜零种植面积,发展到如今的887公顷,宏恩直接带动3800多名建档立卡贫困户脱贫。
2017年,宏恩公司富硒大蒜产业园将帮扶资金500万元按照每年7%固定收益交由区扶贫局,分红给建档立卡贫困户发展产业,连续分红5年。2018年,总投资1820万元新建富硒农产品生产车间2000平方米;项目将帮扶资金500万元用于富硒大蒜生产基地建设,种植大蒜面积2090亩。公司指导农户种植富硒大蒜,高于市场价订单收购富硒大蒜,保证富硒大蒜收购价格稳步上涨,保障农户收入显著提高,通过项目实施可带动5个乡镇11个村,214户716人脱贫。
“十个行动计划”助力乡村振兴
初秋的乐都大地绿色葱绒,田野山岭、河谷山川到处生机盎然,一座座村落如画般掩映在绿色的大地上。新建的休闲广场,宽阔的乡间水泥路,夹道而立的太阳能路灯……洁净、绿色、舒适、富裕正成为当今美丽乡村的“代名词”。
2018年,乐都区统筹推进城乡融合发展,推动乡村振兴区域布局,强化乡村振兴产业支撑,制定出十大行动计划,助推乡村振兴迈入发展快车道——
优化产业结构。着力加快“一园三区”建设,充分发挥川、浅、脑不同的生态类型优势,以寿乐拱棚基地为依托,着力打造引胜沟绿色产业园和下营生猪养殖基地建设;全力推进乐都高原特色富硒蔬菜产业园建设,先后投资5.86亿元,实施项目28项,辐射带动包括高店、雨润、高庙、洪水、寿乐等9个乡镇107个行政村;积极扩大“条沟经济”,做强基地,做大规模,促进产业集群发展。已建立5千亩以上集中连片示范区7个,3千亩集中连片示范区11个,1千亩集中连片示范区13个,5百亩集中连片示范区4个。
壮大新型经营主体。积极推进农村新型经营主体建设,多措并举培育壮大农民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龙头企业,新型经营主体呈多元化发展,推进了新旧动能转换,助力了农村发展。截至目前,全区共培育发展家庭农牧场350个,农民专业合作社1210个,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19个,累计流转土地11.5万亩,占全区耕地总面积的32.8%。
推进生态畜牧业发展。加强重大动物疫病防控工作力度,免疫各类动物162万头(只),重大动物疫病应免畜禽免疫密度和猪牛羊二维码标识佩戴率均达到100%;强力推进禁养区养殖场污染整治工作,制定了《海东市乐都区畜禽规模养殖污染防治整改方案》方案,有序关停禁养区内养殖场。截至目前,禁养区内18家规模养殖场已停产12家,剩余的6家正在逐步缩减饲养量,计划8月底全面关停,明年年底前完成搬迁或转产;在规模养殖场推广畜禽粪便集中堆积发酵处理和病死畜禽无害化处理技术,有效推动了生态畜牧业发展;开展畜禽良种工程,持续推进牛、羊品种改良,完成羊改3.2万只,牛改0.9万头,猪改4.73万头。
促进农业科技提升。打造全区种业创新先进区,建立脱毒马铃薯种薯繁育基地2万亩,推广全膜覆盖栽培技术15万亩,开展粮油高产创建示范4万亩,推广施用配方肥面积27万亩,农业机械作业51.5万亩;打造畜牧高效养殖先进示范区,建设天然草场网围栏面积3.95万亩,种植饲草16.84万亩;建设牛、羊、猪保温设施2.5万平方米,饲草加工利用率达到38.36%;打造产业技术孵化先进区,依托丰富的富硒资源,在高店、瞿昙、城台等乡镇大力发展富硒大蒜、富硒杂粮、富硒蛋。
壮大农产品加工业。以马铃薯、豆类为主,引进技术,支持公司、专业合作社开发马铃薯主食化及豆类、杂粮系列产品,发展精深加工;依托润田、恒源等饲料加工企业重点建设配合饲料、秸秆颗粒饲料、草料等加工项目,提升饲草料加工产业;围绕牛羊肉、藏香猪、特色荞殖等特色优势产品加工,统筹推进初加工、精深加工协调发展。
着力发展乡村旅游。围绕挖掘河湟民俗文化,打造农趣体验型专业旅游村,重点建设上下寨梨花村、石坡台沿生态休闲村、朵巴营民俗文化村、白草台土族风情园、新庄扎门卯寨景点等5个乡村旅游示范点;以寿乐镇、洪水镇上下王家、高店镇大峡村、高庙镇大路晁马家村等设施蔬菜种植基地为主,大力发展蔬菜观光采摘农事体验区,经济社会生态效益明显。今年上半年,全区旅游人数达102万人(次),同比增长14%。
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建立了政府、企业和社会“三位一体”责任体系,19个乡镇建立了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站,354个村配备了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督员,初步形成了区、乡、村三级属地管理、权责一致的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体系;开展农业投入品、屠宰点等专项治理行动,出动执法车辆208辆(次),人员523余人(次);加大农产品安全监测力度,完成农产品农残快速检测样品713个,完成屠宰环节“瘦肉精”检测5500份,19个乡镇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站完成检测样品2850个;稳步推进“三品一标”为主的农业品牌建设。申报认证无公害农产品6个,认证“三品一标”产品3个,制定地方标准1个。
发展绿色生态农业;深入推进“化肥农药零增长”行动,大力推广测土配方施肥、病虫害生物防治等先进实用技术,农药和化肥用量分别减少11.1%和15.1%;开展以残膜回收为主的农业面源污染整治,杜绝“二次污染”,积极协调残膜回收厂家,加大项目扶持力度,争取项目补助资金,在重点区域建设多个残膜回收点,农田残膜回收率达85%。
推动园区提档升级。加强示范基地建设,初步建立圣地生态农业为主的蔬菜示范基地,设施面积达300亩,蔬菜育苗3000万株,种植面积达到1.03万亩;大力开展新品种、新技术的试验示范,引进新品种8个、新技术3项;加快农业标准化进程,通过招商引资等形式,吸引企业入驻园区,入驻企业达22家。
强化智慧农业建设;大力发展“网上农业”“数据农业”,探索构建农村淘宝和电子商务为依托的农业信息化体系、推动“智慧农业”发展,通过电商平台销售农畜产品1.6万单,包括马铃薯、牛羊肉、大蒜等7个品牌,销售额达220万元;进一步加快农业特色产业、主导产业、优质农产品的电商化改造、信息化融合,实施好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区等电商示范项目,全面推进农村电商工作,打造电子商务市场,组建电商物流公司,建立农村供销服务体系和商贸流通体系。
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顺利推进。成立了乐都区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工作小组和乐都区清产核资工作领导小组,制定了《海东市乐都区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实施方案》《乐都区农村集体资产清产核资工作方案》,召开了全区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工作动员部署大会,并与各乡镇签订《乐都区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工作目标责任书》;各乡镇成立相应机构,制定工作方案。同时,区财政安排经费76万元,有力保障了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邀请省市业务专家,开展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业务培训,有效提升干部业务能力,确保改革工作不偏离、不走样,并扎实展开试点。加快推进农村承包地“三权分置”改革、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农村“三变”改革等工作。
综合:海东时报电子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