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第一村富硒大米(安微富硒大米)
开栏语
近年来,池州市将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作为高品质城乡建设的重要抓手,打好扶强扶优、项目大赛、名村培育、联盟发展、攻坚行动、绩效激励等“组合拳”,纵深推进“兴村”工程,有效激活农村各类资源要素,促进集体增收、农民致富,夯实了乡村组织振兴的物质基础。
在探索推进村级集体经济发展过程中,广大农村基层党组织踔厉奋发、奋楫争先,涌现出了一系列典型经验做法。即日起,“池州先锋”微信公众号开设“兴村之路”专栏,刊发部分案例,希望各地相互学习借鉴、共同提高,在实干中破浪前行,走好新时代赶考路。
今天我们一起看看
石台县小河镇东庄村的故事
01
村情简介
东庄村位于石台县小河镇西南部,黄湓河下游,与东至县洋湖镇接壤,全村有9个村民组379户1485人,现有党员48人,村“两委”干部5人。近年来,东庄村利用土地连片优势,做足土地流转文章,选准产业项目、开展农业招商、创办经济实体,走“村社企一体化”抱团式发展道路,大力发展富硒大米产业,2021年村股份经济合作联合社经营性资产达200余万元,集体经营性收入达57万元,村集体经济实现从弱村到强村的华丽蝶变。先后荣获池州市第三届发展村级集体经济项目大赛三等奖、石台县2019年度集体经济发展“红旗村”、石台县2020年度基层党建“红旗村”等称号。
▲东庄千亩大畈
02
主要做法
流转土地谋发展
穷则思变,变则通,通则久。2013年,由于城镇化、打工潮的兴起,村里土地大量荒废,面对薄弱的村集体经济,发展什么?怎么发展?如何带富?成了摆在东庄村“两委”班子面前的大难题。东庄村“两委”干部立即开展调查研究,村中虽然户籍人口不少,但在家的劳动力却不多,虽然土地不少,但土地收益不高,想一步迈上新台阶、一口吃成大胖子显然都不现实。为此,东庄村多次召开“两委”会议,征求多方意见,一致认为村里的优势资源就是土地,要发挥土地资源优势,就必须将现有的连片土地充分整合起来,让村民从土地中“解放”出来。采取统一流转对外发包的方式,吸引大户和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产业,从而盘活闲置土地,形成规模效益。
说干就干!东庄村“两委”干部起早摸黑,仅用半个月时间,就完成全村一千余亩土地丈量、画图、登记工作,并按照每年不低于400元/亩的标准,流转农户土地1150亩。拿到土地就有了谈判的资本,通过多轮的调研和考察,东庄村决定将流转的土地发包给安徽真心集团发展富硒水稻产业,并要求企业优先聘用本地村民用工。当年,东庄村就获得土地租金收入44万元,带动周边群众务工200余人次,劳务增收10余万元。
▲机械化收割
捕捉商机延链条
将企业引进来,不仅盘活了闲置土地,还增加了农民收入,赢得群众一片叫好,但东庄村“两委”并不满足于此,他们想要的是不断壮大村集体经济收入,实现强村梦想。东庄村“两委”在富硒水稻产业中,捕捉到新的商机,他们发现东庄及周边几个村水稻每年大约有1000吨的产量,但本地却没有一个具备烘干、仓储、脱粒等功能的大米加工厂,收割的稻谷只能运往外地进行加工,仅稻谷烘干一项加工费用就要140元/吨,如果再加上贮存、脱粒则需要450元/吨。建大米加工厂成了东庄村“两委”干部日思夜想的一件大事。2016年,东庄村成立了东庄村谷物种植专业合作社,并通过争取财政投入、信贷支持等方式筹集项目资金80万元,先行建成了村级水稻烘干厂,当年烘干水稻800吨,实现村集体经济增收11万元。
初尝甜头后,2019年东庄村又争取项目资金150万元,建成了320平方米标准化钢结构厂房,添置了日产50吨“两抛两选”的优质大米加工设备,正式形成集粮食烘干、仓储、加工为一体的现代化大米加工生产线。当年就完成稻米加工700吨,实现村集体经济增收40万元。2020年、2021年东庄村大米加工厂每年为村集体经济稳定增收50万元以上。
▲标准化大米加工厂
打造品牌提价值
东庄村通过发展集体经济不仅积累了经验,也收获了信心,在大米加工厂取得成功的同时,东庄村“两委”又展开了新的思考。当地所产的大米品质优良,市场口碑好,但缺乏本地品牌,无法实现更高的商品价值。创立自己的大米品牌,将东庄的口碑打出去成了村“两委”新的发展方向。2021年,东庄村注册了“畈乡缘”富硒大米商标,与安徽过湾农业科技有限公司签订合作协议,借助其销售渠道对外推广东庄村富硒大米,大米销售价格也由之前的4元/斤提升至10元/斤,当年仅大米销售就增加村集体经济收入8万元。
2022年,该村计划投资50万元新建育秧工厂,围绕富硒大米产业做精“育、种、产、销、服”五篇文章,深化与安徽中硒农业科技有限公司合作,为企业提供水稻种植、管理、加工等服务,预计年内村集体经济收入可突破300万元,经营性收益达70万元。
乡村振兴道阻且长,但行则将至,东庄村的发展一定不止于此。他们整装再出发,带领东庄村民在前进的道路上劈波斩浪开拓进取,继续书写“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的东庄故事。
03
案例点评
东庄村不等不靠,利用本地资源,主动谋划,深入思考,选准水稻产业,从流转土地、到代加工,再到创立自主品牌,一步一个脚印,既盘活了闲置土地资源,给集体经济带来了飞跃式发展,更带动了当地群众增收致富,也为其他资源禀赋相似的村提供了一条可借鉴、可复制的发展道路。
来源/市委组织部农村组织科、石台县委组织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