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机富硒大米50斤(大米机富硒有什么作用)
秸秆变废为宝,构建“种植-饲料-养殖-肥料-种植”循环农业模式,放大生态农业产业链价值——
一个“轮回”绽放八次“新生”
村庄名片
太仓市城厢镇东林村
东林村位于太仓市区北部,辖区面积7平方公里,可耕地面积4400亩,下辖42个村民组,全村农户768户,在册人口2714人。村党委下辖5个党支部,共有党员173人。东林村先后获得“全国美丽乡村试点村”“国家森林乡村”“江苏省最具魅力休闲乡村”“江苏省生态村”等荣誉称号。
生态循环农业成了东林合作农场的招牌。
秸秆发酵成生态饲料,饲料喂养出美味湖羊,羊粪处理成生物肥料,肥料抛撒回江边沃土,沃土滋养着鱼米之乡……
每年秋收后,太仓市城厢镇东林合作农场的秸秆就要迎来一次“轮回”。东林村打造的“一根草、一头羊、一袋肥、一片田”循环农业模式,既保护了环境,又提升了效益。东林村党委书记苏齐芳说:“循环赋能,绿色增值,村里的大米、羊肉、翠冠梨等一直是市场的紧俏货。”
今年,东林村的这条循环农业产业链再次升级,增加“一粒米”“一根芽”“一头牛”“一根菌”四个新节点。苏齐芳说,从“四个一”到“八个一”,生态循环效应不断放大,特色农业发展道路越走越宽。
“没人要”的秸秆成“宝贝”
早上7时,东林合作农场场长徐雪其早早到岗,开始检查保养农机。他指着两台机器说:“这是秸秆打捆机和秸秆包膜机,用来收集秸秆。”
2010年,东林村组建合作农场,实行集中管理、连片经营,并创新实施“大承包”“小包干”的生产经营方式,激发活力,提升效率,创下9个人耕种2200多亩土地的“奇迹”。
生产效率提上来了,产量也跟着快速爬坡。高产量的稻米收割后,田里堆积如山的秸秆让村里犯了难。
“直接焚烧污染环境,全量还田影响粮食生产。”徐雪其说,为了解决这个“老大难”,村里做了大量调研并到各处取经,最终确定了“研制秸秆饲料,养殖禽畜”的化解办法。
为此,东林村与江苏省农科院合作建立“秸秆饲料化产业研究院”。由此,“没人要”的秸秆变成了“有人爱”的“宝贝”。
2014年,东林村成立金仓湖股份农业科技有限公司,建设秸秆饲料厂,在全国率先试水工厂化秸秆发酵饲料生产。当年投入1000万元,从韩国引进10台套秸秆收集设备,随后又陆续投入3000多万元引进秸秆发酵饲料生产全套生产设备。
每年夏收和秋收,农作物收割完,秸秆打捆机就会登场。顺着收割机留下的一排排秸秆开过,秸秆打捆机会“吐”出来一个个直径约1.2米、重六七百斤的大圆包。徐雪其介绍:“每台套机械一天可收200亩左右的稻麦秸秆。”
紧接着,在秸秆包膜机的帮助下,大圆包被裹上一层白色“紧身衣”,捆牢秸秆。随后,秸秆被运送至集中点进行发酵。“秸秆打捆包膜时,自动添加了发酵剂生物菌。温度低的时候发酵半个月,温度高的话一周就能发酵完成。”徐雪其说。
羊壮地肥尽显生态价值
在东林羊场,有18栋羊舍,养了上千只本地湖羊。
秸秆发酵而成的饲料,成了这些羊的“专供”。“相比从前的饲料,秸秆饲料没有季节性的困扰,可以常年供应,对羊的肠胃也有好处。”东林村羊场场长陈为红介绍,秸秆饲料占湖羊食物的50%以上,平均每头羊每天可消耗3.5公斤秸秆饲料。
这些羊还住着“楼房”。羊舍里,羊圈的底部距离地面约40厘米。羊粪从镂空的羊圈底部掉落到一张机械“肥料床”上,在工作人员操控下,缓慢传送到羊圈最外侧,收集起来非常方便。
收集好的羊粪则被导入羊场隔壁的生态肥料厂。羊粪加工成有机肥料,用来浇灌稻麦田和生态果园,为农产品提供“专属养料”。如今,东林农场用的肥料,原料主要是羊粪。
在生态肥料厂,对羊粪先进行高温杀菌和发酵处理。与传统粪肥相比,加工后的肥料大幅提升土壤的有机物含量,同时化肥用量减少约60%,土壤有机质含量从1.9%提升至4%。陈为红说,这些优质有机肥料有效改良了土壤肥力,提升了农田品质。
目前,东林羊场年出栏肉羊5000头左右,年销售额达500万元。羊粪每年可加工成2200吨有机肥料。
田里长出的秸秆,经过充分利用,最终变成化肥回归田地,培育新的秧苗。“农业效益越来越高,农民收入越来越多。”东林村党委副书记张卫青说。
据测算,这条农牧循环产业链,每年可为东林村集体经济贡献1200万元,成为村级发展的支柱产业。
从“四个一”到“八个一”
经过多年探索实践,东林村形成了“种植-饲料-养殖-肥料-种植”的循环农业模式。这套以“羊-肥-稻、果”为主的循环生态农业产业链,获得了“国家科技部星火计划项目”证书。
产业链已经形成,价值链如何放大?这成为摆在东林村党委面前的新课题。
“我们有这么好的农业产业基础,不继续发展就等于落后。”苏齐芳说,从去年开始,东林村探索将目前的“四个一”延伸至“八个一”,构建农牧废弃物多级增值利用的产业新格局。
今年,东林农场培育的“金仓湖富硒米”品牌,一举获得“江苏好大米”金奖。
村党委抓住时机,趁热打铁,决定谋划做大“一粒米”产业。依托宋云山历史典故和现有金仓湖米业资源,村里打造太仓云山米都项目,开发伽玛米、胚芽米、免淘米等功能性大米,同时增加稻米文化体验项目,打造娄城稻米历史文化体验新地标。
不仅有大米,东林村还在布局“一头牛”“一根芽”“一根菌”三个特色农产品品牌。
“去年,我们试养了一批肉牛,和湖羊一起作为循环生态中的一链。”张卫青介绍,1头牛年均消耗5吨秸秆饲料,是1头羊消耗量的30倍,有利于消耗饲料厂的产能,牛粪同样可以作为肥料的粪源。
今年10月,东林村将继续试养育100头肥牛,以建设智慧牧场为契机,制定标准化肉牛养殖规范,打造精品牛肉品牌。
此外,东林村还利用本地秸秆和绿化废弃物作为原料,依托现代生物科技种植菌菇,产生的菌渣经有机处理后再还田利用,实现生态循环,变废为宝;芽苗菜方面,东林村将与江苏苏芽食品有限公司合作,开展黄豆芽、绿豆芽、豌豆苗、萝卜苗等芽苗菜的研发与生产。
“我们必须拉长循环农业的产业链,链条越长收益越高,夯实强村富民的支柱,打造乡村振兴的样板。”苏齐芳说。(苏报采访报道组 东林村供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