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伦富硒大米怎么卖(海伦富硒米多少钱一斤)
“黑土硒都”的秸秆、白雪和农产品都去哪了
——回家乡海伦调研报告
农业农村部信息中心 董春岩
“我要从南走到北,我还要从白走到黑,我要人们都看到我,但不知道我是谁……”崔健的这首歌一直回荡在耳畔,陪伴着我在春节返乡时一路向北,又一次回到离开了13年的黑土地。我的家乡在黑龙江省海伦市,位于松嫩平原寒地黑土和富硒土壤带核心区,是典型的农业大县和国家重要的商品粮基地,也是中国优质大豆之乡,全市465万亩耕地普遍天然含硒,素有“中国黑土硒都”的美誉。也许是因为自己所从事的工作与农业相关,亦或是从县城走出来的原因,始终感恩黑土地的养育,绿皮火车不仅承载着求学的记忆,更承载着家人的期盼,极目远眺,看着一片片收割后的庄稼地,思绪万千,为什么地里的秸秆都打包了,看不到往年浓烟滚滚的场面, 地里的秸秆究竟去哪了?说好了的冰天雪地,却几乎看不到雪的踪影,东北的雪去哪了,黑土地也会“贫雪”吗?海伦的富硒大豆、玉米、五谷杂粮是否打开了销路,绿色富硒、有机富硒的农产品都去了哪里?带着这些疑惑,一路走一路看,开启了回乡旅途。
一、寒地黑土的秸秆去哪了?
回乡的列车进入黑龙江省境内,记得往年经常能看到一望无际的黑土地浓烟漫天乌烟瘴气,空气污染严重,为了来年春天好种地,就地焚烧秸秆是农民们认为最简单容易操作的办法,但今年映入眼帘的是一片片收割后的庄稼地,打包好的秸秆整整齐齐地堆到地里。晚上到家,吃饭时看海伦新闻正好在转播焦点访谈节目“秸秆去哪了”,节目中介绍黑龙江省的秸秆占全国的八分之一,数量相当大,以前都是就地焚烧,2018年出台了《黑龙江省禁止秸秆露天焚烧工作奖惩暂行规定》,耕地里不允许再出现一个火点,秸秆要求全部离田,海伦市一手抓禁烧,一手抓综合利用。
图1 黑龙江省海伦市南兴乡秸秆情况
(一)狠抓秸秆“出地”和“出口”。通过看海伦新闻了解到,海伦市是黑龙江省秸秆综合利用示范点,每年秸秆产出量240万吨左右,把推进秸秆综合利用作为杜绝露天焚烧、保护黑土地、改善农业生态环境的重要举措:一是狠抓收集环节,海伦市185个秸秆打包合作社满负荷生产,及时将秸秆打包出地。二是狠抓储存环节,在秸秆压块厂周边500米内建设储存场,确保秸秆打包离田后有存放场地,能够及时通风、降低水分、避免霉烂。三是狠抓加工环节,把秸秆燃料化作为主攻方向、推进燃料化利用,肥料化利用,饲料化利用。
(二)秸秆燃料化经济效益显著。过去取暖靠烧煤,房子里到处都是黑黑的煤烟,而这个冬季在海伦市百祥镇百义村的380户村民生活却有了变化,这得益于秸秆的燃料化利用。经过测算,1.5吨秸秆通过加工,能够压缩成1吨燃料型生物质颗粒,不仅取代了传统取暖燃料煤的使用,还减少有害气体排放,降低了成本。村民们算了一笔账,冬天烧生物质颗粒比以前烧煤取暖做饭经济实惠,一个冬季每家至少能省500元钱,大大减轻了农民的生活负担。
燃烧生物质颗粒需要配套生物质锅炉,单户型生物质锅炉每台2100元,2018年黑龙江省和海伦市两级财政部门出台补贴政策,为6000户居民更换了生物质锅炉,用户在炉具上基本不用拿钱。在海伦,秸秆变废为宝,不仅减少了污染,而且为农户提供了清洁燃料,真是一举多得。
图2 燃料型生物质颗粒和生物质锅炉
二、黑土地真的“贫雪”吗?
以前坐火车回家过年,火车从吉林驶入黑龙江时,农田的雪会逐渐变厚,黑土地变得银装素裹,坐在火车上向外看,会亮的耀眼。而今年却恰恰相反,火车经过吉林、黑龙江两省时,看不到耀眼的白雪,相反却是裸露的黑土地,这让我有些担心,东北的雪去哪了,降雪偏少是否会影响春种呢?
图3 火车上拍摄的黑土地降雪情况
回到家,仔细查了中国天气黑龙江站进入冬天以来的气温和降水情况,11月中旬以来(11月11日—12月20日)黑龙江省气温持续偏高,平均气温-11.2℃,比历年同期偏高1.6℃。全省降水持续偏少,降水合量仅为3毫米,比历年同期偏少近7成,气温偏高对农业害虫越冬更有利,增加了2019年农业虫害发生风险。同时气温偏高增加水分蒸发,不利于土壤保墒和抗旱,而大雪降到田间,会形成天然覆盖层,可以有效抑制土壤水分蒸发,当积雪融化时,雪水渗入土壤中,可以增加土壤水分。如果失去积雪抗旱保墒的功能,将使易旱区2019年春季的抗旱形势严峻,建议相关部门多关注东北的降水情况,利用冬闲时间提前规划春播生产。
图4 从左至右依次为2016年-2019年拍摄黑龙江省海伦市南兴乡的降雪情况
三、黑土硒都农产品卖到哪里?
这次回家去超市转,看到琳琅满目的海伦富硒农产品摆上了黑土硒都农产品体验馆,有富硒大豆、富硒大米、富硒小米、富硒杂粮、蒲公英茶、非转基因大豆油、马铃薯粉条、白酒等,都包装了精美的礼盒,让农产品有了附加值,有很多过年回乡的海伦人购买富硒农产品带回工作地。
(一)富硒农产品变身高附加值。据体验馆的营业员介绍,目前海伦市正全力打造“黑土硒都”,依托“黑土硒都”公共品牌优势,海伦市把绿色、有机农产品生产与富硒农产品生产结合起来,着力打造绿色富硒、有机富硒农产品品牌,深入开发科技含量高、附加值高的富硒农产品,推动由产加销向销加产转变。目前富硒农产品已经在“中国有机商城”、“中国惠农网”、“大米网”等第三方平台上进行线上销售,交易额达到2500多万元。
图5 海伦市富硒农产品体验馆
(二)五谷下江南,让富硒农产品走出小城。店员介绍2018年海伦市也把“五谷杂粮”下江南活动培育成海伦农产品精准营销行动的品牌,已经在武汉、上海、深圳、西安、杭州等地进行推介,把大豆、鲜食玉米、大米发展成“黑土硒都”三大优势名品。同时构建统一规范、紧密配套、有效覆盖的“黑土硒都”营销体系,通过推介,让富硒农产品走出海伦,走出龙江,从而引导消费扶贫。
四、回乡调研的有关意见和建议
每次回到家乡,都会感受这片寒地黑土发生的变化,小城正悄无声息的实现着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的目标。通过回乡调研,也深刻了解到海伦农业的发展面临着一些问题,结合这次回乡见闻和海伦市农业发展实际,提出以下三点意见和建议。
(一)运用现代信息技术,从靠天吃饭,向知天而作转变。一是关注土壤墒情,提早做好春季播种规划,充分利用气象数据,了解10cm-50cm土壤墒情及降水霜冻情况,抢前抓早,减少因干旱及天气等原因给农户种植带来的损失。二是充分利用遥感技术,开展农作物种植结构布局、长势及估产等工作,做好土地确权数据的上图,利用遥感影像进行校核。三是利用互联网技术,建立“互联网+农业”系统,实现生产智能监管,质量全程可追溯,推动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质的飞跃。
(二)着力改善农村人居环境,探索农产品精深加工。一是着力改善农村人居环境,把秸秆燃料化作为主攻方向,加强村容村貌综合治理,着力改善农村面貌,提升农民生活质量,营造良好的农村人居环境和发展环境。二是加强黑土地保护与利用,推进试点县、轮作试点、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项目建设。三是完善“龙头企业+合作社+贫困户”的联合机制,围绕“大豆加工龙江第一县”,探索开发商品级、饲料级、肥料级系列大豆产品的精深加工,推进玉米产业集群发展。
(三)增强品牌意识,加强品牌建设,利用电商平台增加农产品销售渠道。一是加强富硒农产品品牌建设,通过建立“海伦大豆”“海伦大米”“海伦杂粮”等“土字号”“乡字号”富硒品牌产品,形成重品牌、塑品牌、护品牌的浓厚氛围,围绕“黑土硒都”地域品牌,增强产品的影响力和竞争力,提高附加值,提升价值链。二是强化电商平台引导作用,依托“黑土硒都”公共品牌优势,引导消费扶贫,着力打造电商农产品品牌,在“天猫”“京东”“苏宁易购”商城等平台进行线上销售,建设“淘宝村”,建议将富硒大豆、富硒大米等产品在我部食堂超市销售,让更多人了解海伦优质农副产品。三是着力培养电商人才,农产品电商,人才是关键,建议通过中组部和我部联合组织的农业农村电子商务培训班,培养更多的电商创业人才,带动村民脱贫致富。
五、回乡调研的心得体会
海伦作为典型的农业大市和国家重要的商品粮基地,近年来,紧紧围绕“黑土硒都”建设这一核心,大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倾力打造绿色食品之城,着力构建田园养生之地,促进产业链延伸、价值链提升、增收链拓宽,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发展正在逐步实现。看到家乡的变化,作为一名从黑土地走出来的海伦人,倍感振奋。
著名诗人艾青曾说过“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身为“三农”工作者,我的心中始终怀着敬畏和感恩,敬畏于自己所从事的工作服务于“三农”事业,感恩于黑土地的养育,始终谨记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提出的“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要求。我将时刻关注海伦这片寒地黑土的发展,牢记农业农村农民这一国计民生的根本性问题,结合自身工作,不断探索和思考如何运用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和移动互联等技术,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和农民生活水平,建设更便捷、性能更优越的国家农业农村地理信息服务平台,努力成为一个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三农”工作者,为家乡海伦的发展、为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继续阅读
- 暂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