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米富硒硒含量标准(大米的富硒标准)
陕西全面实施全域标准化战略,加快推动高质量发展标准体系建设
下好标准引领“先手棋”
“我们生产的富硒挂面售价每斤比普通挂面贵30%左右,销量连续4年年均增长50%以上。2023年,公司富硒面制品产值达2100余万元,产品销往省内外多个城市。”2月7日,安康市麦艺园富硒食品开发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杨孝勇说,公司取得好业绩离不开标准先行的保障。该公司对每类产品都制定了详细的生产标准,以保障产品质量和出品稳定。
去年以来,我省全面实施全域标准化战略,加快推动高质量发展标准体系建设。标准化工作在我省装备制造、能源化工、通信设备等重要工业领域深入推进,标准在养老服务、政务服务、旅游文化、基本公共服务、农村环境综合治理等民生领域广泛应用,为推动产业转型升级、持续改善民生福祉发挥了重要作用。
陕西首创天成工程技术有限公司标准编制团队在修订相关工程建设标准。记者 许奥博摄
激发县域经济新活力
去年以来,我省下达农业农村领域地方标准制修订计划98项,发布实施农业农村领域地方标准41项、地理标志产品地方标准4项;围绕我省乳业、茶叶、蔬菜、苹果、猕猴桃、中药材等8大特色现代农业产业,组织开展特色现代农业标准体系修订工作;推进16个国家级、省级农业标准化试点示范项目建设。
谈起企业的发展历程,杨孝勇感慨不已。
安康市麦艺园富硒食品开发股份有限公司成立于2009年,主要生产普通挂面。2017年前后,因为挂面小作坊的兴起和大型挂面生产企业的冲击,公司经营一度陷入困境。
公司在深思熟虑后另辟蹊径,依托安康富硒产业优势,历时1年时间研发出富硒挂面,之后又陆续推出富硒纳豆挂面、富硒猴头菇挂面、富硒魔芋麻什、富硒鸡蛋挂面等多款产品。随着富硒面制品的热销,企业不但扭亏为盈,而且步入发展快车道。
“标准是企业高质量发展的核心。我们将开始生产富硒杂粮粉,相关标准已经制定完成。”杨孝勇说。
安康是全国重要富硒区,也是我省富硒产业发展的重点区域。近年来,安康市坚持把标准化作为质量提升的基础,将标准体系建设工作纳入富硒产业发展规划,印发富硒产业标准体系建设工作方案,进一步明确各有关单位标准化建设工作职责。同时,安康市通过科研平台建设和科技合作攻关,制修订富硒茶、天然富硒大米、富硒腊肉等各类标准52项。其中,《富硒含硒食品与相关产品硒含量标准》已成为我省地方标准。安康市富硒食品产业连续多年保持年均30%左右的增速。
为发挥标准化对县域经济的支撑和引领作用,服务“一区一特”“一村一品”规范建设,去年以来,我省下达农业农村领域地方标准制修订计划98项,发布实施农业农村领域地方标准41项、地理标志产品地方标准4项;不断强化区域土特产标准化引领支撑作用,围绕我省乳业、茶叶、蔬菜、苹果、猕猴桃、中药材等8大特色现代农业产业,组织开展特色现代农业标准体系修订工作;推进以延安南泥湾特色农产品区域品牌建设以及宝鸡食用菌种植、汉中冷水鱼养殖等为代表的16个国家级、省级农业标准化试点示范项目建设;推动土壤改良、农作物种植、畜禽养殖、经济林养护等领域先进技术标准转化。
夯实工业创新基础
去年以来,省市场监管局围绕全省工业24条产业链和工业发展布局,批复成立陕西省碳达峰碳中和、电力新能源及电动交通、氢能、富硒产业等标准化技术委员会。2023年,我省累计发布支撑经济社会发展的省级地方标准188项,一批市场急需、行业认可度高、社会影响力大、经济效益好的标准在各行业领域得到广泛应用。
2月2日,位于榆林市榆神工业区的陕煤集团榆林化学有限责任公司(以下简称“榆林化学”)煤炭分质利用制化工新材料示范项目50万吨/年DMC项目建设现场,塔吊林立,机器轰鸣,施工人员正加紧建设。该项目生产的DMC(碳酸二甲酯)主要用作锂电池电解液溶剂,投产后对我省打造动力电池全产业链集群具有重大意义。
榆林化学高度重视标准化建设工作,并将此项工作摆在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引领项目高标准建设的重要位置。“为实现科技创新项目全过程标准化管理,我们打造了集科研业务管理、信息发布、在线办公等于一体的全方位综合管理平台,有效解决了传统管理模式造成的科研信息闭塞、项目申报流程不畅、项目跟踪管理松弛等问题。”榆林化学科技与规划发展部负责人贺杠说。
截至1月底,榆林化学修编各类企业制度327项,参与制定国家标准9项,已发布4项。去年11月,省市场监管局批准榆林化学作为秘书处承担单位组建了陕西省煤化工标准化技术委员会。
榆林市是我国国家级能源化工基地,为促进煤化工产业标准化发展,榆林市根据国家和行业标准化建设趋势,结合当地产业特点和需求,制定了一系列煤化工产业标准,为我省煤化工产业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同时,榆林市积极推行煤化工产品认证和标准化管理工作,鼓励企业开展产品质量认证、环保认证、标准化良好行为评价等工作,不断提升产业发展水平。
这只是我省着力打造标准引领工业发展典范的一个缩影。
去年以来,省市场监管局围绕全省工业24条产业链和工业发展布局,批复成立陕西省碳达峰碳中和、电力新能源及电动交通、氢能、富硒产业等标准化技术委员会;着力加强质量技术研发应用,指导法士特开展国家智能制造标准应用试点,指导第二批国家级消费品标准化试点单位西安庆安制冷设备股份有限公司和安康恒口示范区开展试点工作;指导秦创原创新促进中心开展秦创原科技创新企业服务规范地方标准的编制工作。
2023年,我省累计发布支撑经济社会发展的省级地方标准188项,一批市场急需、行业认可度高、社会影响力大、经济效益好的标准在各行业领域得到广泛应用。
为民企发展提供“硬支撑”
我省累计主导制定国际标准67项、地方标准2465项;承担ISO(国际标准化组织)、IEC(国际电工委员会)等国际标准化组织技术委员会秘书处3个,全国专业标准化技术委员会秘书处17个、分技术委员会15个,布局成立省级专业标准化技术委员会50个;开展标准化试点示范项目1029个。
“建立服务管理标准化、生产技质全过程管理标准化等204项企业标准;带动市场业务量、生产投入产出率增长12%;质量合格率提升1.12%,呆账坏账项目数量下降80%,人力资源冗余成本降低16%……”说起标准化给公司带来的一系列好处,陕西首创天成工程技术有限公司董事长袁亮说。
陕西首创天成工程技术有限公司是一家专业从事燃气工程、石油天然气工程、环卫工程等总包、设计、咨询、项目管理业务的民营企业,是我省唯一一家具有“燃气工程甲级设计资质”“市政行业甲级资信评价”的双甲级设计单位。该公司先后主编陕西省地方标准1项、团体标准1项,参编国家标准2项、团体标准3项,并作为第一编制单位参与了《陕西省城镇燃气安全检查工作导则(试行)》编制工作。
“目前,企业标准覆盖率达90%,标准实施率达100%。开展标准化工作为公司树立口碑、维系老客户、赢得市场份额提供了有力保障。”袁亮说。
为发挥好标准化助力民营企业发展作用,省市场监管局聚焦民营经济领域标准化创新,成立陕西省标准创新实训基地和陕西省民营经济标准化研究中心,遴选10家标准化技术组织代表成立民营经济标准服务队,为民营企业免费提供标准化技术支撑。
同时,省市场监管局加快推动高质量发展标准体系建设。截至目前,我省累计主导制定国际标准67项、地方标准2465项;承担ISO(国际标准化组织)、IEC(国际电工委员会)等国际标准化组织技术委员会秘书处3个,全国专业标准化技术委员会秘书处17个、分技术委员会15个,布局成立省级专业标准化技术委员会50个;开展标准化试点示范项目1029个。
下一步,省市场监管局将继续瞄准企业标准化需求,积极搭建企业与在陕标准化技术组织“双向奔赴”的平台,协助畅通企业制定国际、国家、行业标准的渠道,精准开展标准宣贯、技术交流、产业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