恩施玉露富硒茶(恩施玉露硒茶的作用)
硒茶千里绿,片片诉真情。2018年4月28日,国家主席习近平在武汉东湖与印度总理莫迪举行非正式会晤,“恩施玉露”绿茶和“利川红”红茶成为东湖国事活动茶叙用茶。一夜之间,“一红一绿”声名鹊起,恩施硒茶点燃茶界舞台,成为靓丽名片。
5年来,恩施州坚持种茶只种生态茶、做茶只做匠心茶、卖茶只卖良心茶,全州茶园面积180余万亩,综合产值超200亿元,83万茶农过上富足生活。这是一份用5年时光书写的、把绿水青山“好颜值”转化为金山银山“好价值”的生动答卷。
5年来,恩施州委、州政府感恩奋进,把习近平总书记的亲切关怀化作茶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最强动力,聚焦品种、品质、品牌,统筹发展茶文化、茶产业、茶科技,打造“中国茶谷”,恩施硒茶产业发展动能澎湃,成为建设“两山”实践创新示范区的精彩样本。
5年前的4月28日,武汉东湖水光潋滟、垂柳依依,中印两大文明古国最高领导人在此举行非正式会晤,创造了中印领导人交往的新模式。
“看,两国领导人喝的是‘恩施玉露’和‘利川红’!”当晚,看到央视《新闻联播》播出两国领导人茶叙时喝的是恩施茶,利川星斗山红茶有限责任公司首席制茶师邱建红无比激动。同样激动的,还有恩施市润邦茶业公司董事长张文旗,为“恩施玉露”品牌的复兴,他付出了太多。
事情还得从2018年3月18日说起。当晚7时许,恩施州接上级通知:武汉将举行重要外事活动,请选送两款茶。
州委、州政府高度重视,连夜甄选茶企、茶叶,并安排专人专班负责茶叶的选用、采摘、加工、包装等全环节。一杯“恩施玉露”,苍翠绿润、汤色明亮、甘醇清鲜;一盏“利川红”,冷后浑、顺滑甜、回甘久,服务外事活动顺利进行。
以茶叙事,以茶论道。小小的叶片绿意盎然,淡雅的香茗沁润人心。2018年4月28日,成为恩施州茶产业发展迈上新台阶的标志性节点。
5年来,我们心怀感恩!感恩习近平总书记,在2018年武汉东湖国事茶叙中品尝恩施茶,让“恩施玉露”“利川红”一夜之间红遍大江南北,享誉全国茶界,惠及全州百姓;感恩农业农村部,30余年如一日定点帮扶恩施州,引领恩施州打造以茶叶为代表的特色优势产业;感恩浙江省、杭州市多年来倾力支持恩施州战贫战疫战洪,帮助恩施州站上新发展起点;感恩省委、省政府部署千亿茶产业,不遗余力支持恩施硒茶发展,武汉市对口帮扶恩施州;感恩全国茶行业、新闻媒体和茶消费者,多年来持续宣传推广、忠实消费恩施硒茶。
好风凭借力,硒茶上青云。5年来,州委、州政府乘势而上、借势而为,建立由州委书记、州长担任召集人的联席会议制度,高位推进恩施硒茶产业。率先在全省把区域公用品牌打造作为茶产业发展主要抓手,把“三茶”统筹作为重要指引,把高质量发展作为打造茶产业链的首要任务,从政策支持、资金投入、品质管控、品牌打造、市场营销等方面多管齐下,持续推动全州茶产业发展壮大。
——坚持举全州之力发展茶产业。始终把茶产业作为富民强州的支柱产业,咬定青山不放松,一届接着一届干。从“一片叶子,成就了一个产业,富裕了一方百姓”到“要统筹做好茶文化、茶产业、茶科技这篇大文章”,习近平总书记的经典论述为恩施州茶产业发展指明方向和路径;2016年,当时的农业部出台《关于抓住机遇做强茶产业的意见》,对全国未来茶产业发展作出整体规划;2021年,湖北省出台《湖北省促进茶产业发展条例》,并将茶产业纳入全省十大重点农业产业链,给予真金白银重点支持;近年来,恩施州相继出台《全州农业主导产业全产业链建设方案》《关于加强茶叶强州建设的意见》等系列文件,形成茶产业发展全方位政策支撑体系,引导茶产业规模化发展、区域化布局、产业化生产。同时,每年安排茶产业专项资金不低于2000万元,整合资金近1亿元,带动社会资金近7亿元,全力支持茶产业发展。
——坚持构建全过程质量保证体系。以整州创建国家农产品质量安全州为抓手,建立茶叶质量追溯体系,构建茶树良种化、茶园生态化、生产标准化、加工清洁化、品牌规范化标准管控体系,筑牢产品质量根基。
——坚持全方位提升品牌影响力。推进品牌整合,聚力打造“恩施硒茶”“恩施玉露”“利川红”区域公用品牌。坚持在中央媒体、重点城市、机场、高铁等平台宣传推广,提升品牌知名度和影响力。
——坚持以全球视野开展市场营销。支持企业到大中城市开设品牌体验店,承办和参加东湖茶叙周年庆典、茶博会等大型茶事活动和专业展会等,主动融入“一带一路”倡议,大力拓展国内国际市场。
——坚持打造全产业链科技支撑体系。组建茶叶研究所,建立国家富硒产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设立硒茶学院,常年开展茶业职业技能竞赛,壮大全州茶叶专业人才队伍,增强科技支撑能力。
“东湖茶叙后,茶叶价格翻番。而今,按照全州统一的种植规范,公司统一技术指导,统一加工生产和品牌销售,茶叶提质增收,双方受益,好得很!”恩施市花枝山生态农业股份有限公司负责人刘小英介绍。
花枝山经验只是恩施州感恩奋进,将小叶片打造成大产业的一个缩影。
这样一片神奇的恩施树叶,让茶区变景区、茶园变公园、茶山变金山。
目前,恩施州茶叶种植规模居全省第一、全国地市级产业区第四位,州级及以上龙头企业102家,农产品质量安全综合合格率连续5年在99.5%以上,年产干茶超过13万吨,综合产值超过200亿元……5年里,青青茶园见证了全州传承文化遗产、坚持绿色发展、打赢脱贫攻坚战、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蹄疾步稳。
接续是由衷的感恩,奋进是最好的致敬。站在新的起点上,恩施州围绕建设“两山”实践创新示范区,推进“茶文化、茶产业、茶科技”高质量发展,着力建设全国名优茶生产基地、优质原材料供应基地、出口茶基地,打造“中国茶谷”。
茶文化篇
恩施茶,有一部源远流长的历史。
恩施种茶、制茶历史悠久。早在东汉时期,《桐君录》就载有:“又巴东别有真茗茶,煎饮,令人不眠。”随着唐代朝廷把茶列为贡物,恩施成了著名的贡茶产区。巴东真香茗、利川雾洞茶、宣恩伍家台贡茶、鹤峰容美贡茶等,都曾是贡品。
恩施是万里茶道源头之一。几百年前,恩施茶叶就在马帮达达的马蹄声、清脆悠悠的驼铃声中,源源不断地输送到世界各地。
恩施是茶的故乡——我国茶树原产地之一。唐代茶圣陆羽在《茶经》里说,“茶者,南方之嘉木也……其巴山峡川有两人合抱者”。
而恩施茶叶的好口碑,早在上千年前就声名远播、名扬世界。北宋著名诗人、书法家黄庭坚曾以施州茶馈赠友人;康熙年间,恩施玉绿(后更名“恩施玉露”)得名,逐步传播海外;光绪年间,英美客商称“鹤峰红茶为上品”。一时间,鹤峰产红茶享誉四方。
悠久绵长的文化底蕴,让恩施茶韵更足。
恩施茶,有一张世界级“金名片”。
继恩施玉露、利川红、伍家台贡茶传统制作技艺被列入湖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后,2022年底,“中国传统制茶技艺及其相关习俗”正式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恩施玉露制作技艺名列其中。从此,“恩施玉露”跃上世界文化殿堂,恩施又多了一张世界级“金名片”。
这次涉及的44个项目中有15项绿茶制作技艺,“恩施玉露”是唯一的一款蒸青针形绿茶。
“蒸汽杀青工艺始于唐代,能够最大程度保留春叶色泽和香味。”谈起恩施玉露的历史,恩施玉露国家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杨胜伟如数家珍。蒸青,源于唐代陆羽《茶经》中记载的“蒸之、焙之”等工艺,但与炒青、烘青等工艺相比过于繁琐,自明代后逐渐消失,仅恩施玉露等还保留这种传统工艺。
恩施玉露制作技艺包含蒸、搧、炒、揉、铲、整六大核心步骤和搂、端、搓、扎四大手法,工艺极其繁杂。没有几十年的磨炼,难以登堂入室。
20世纪50年代,蒸青工艺濒临失传。1959年,在恩施农校留校任教的杨胜伟翻阅大量资料和书籍,走访众多老茶人,经过10多年摸索,《恩施玉露生产技术》一书面世,传承恩施玉露制作技艺理论体系,规范操作技术规程。
2018年,恩施职院恩施玉露制作技艺传承基地、国际硒茶大师杨胜伟工作室建成,杨胜伟面向社会开展恩施玉露制作技艺传承培训班。2018年以来,该培训班共培养1000多名乡村茶叶技能人才。
制作技艺的传承,是一代代恩施茶人深厚的历史积淀与使命感、责任感的碰撞,而茶道和茶艺的传承,则是茶文化薪火相传、生生不息的最好见证。
2018年,恩施州特色产业学院——湖北恩施学院硒茶学院成立,开展茶艺技能培训和茶文化推广,累计培训学员2万余人次。其中,培养持证学员3000多人,包括2名荆楚工匠、10名湖北省技术能手、72名国家一级高级技师,弥补了恩施茶艺师不足的短板。
2019年,恩施州印发《恩施州茶文化建设推进方案》,在全州范围内推进茶文化“十大工程”建设,推动茶文化进企业、进机关、进学校、进社区、进景区。一时间,全民成为“茶文化大使”。
采茶人塑像、制茶工艺室、茶艺培训室……作为利川市忠路镇“茶文化进校园”试点学校之一,忠路镇民族小学校内茶元素遍布校园。2021年春季学期,该校开设茶文化特色课程。2021年,在“湖北工匠杯”技能大赛第十一届茶业职业技能大赛中,该校与湖北恩施学院硒茶学院合作参加团体赛并荣获金奖。
此外,为深入挖掘恩施茶文化,讲好茶故事,恩施州还编撰了《恩施玉露》《利川红》《饮茶起源及茶树栽培起源地研究》《中国茶业早期发展史研究》《巴东先民饮茶器具考》《早期巴人饮茶之因及历史初探》等一批茶文化书籍,整理创作了“六口茶”“硒茶香飘飘”“恩施玉露之歌”和“利川红”等一批茶歌舞节目,着力建设龙马抹茶小镇、世界硒茶小镇等茶叶特色小镇,持续推进《恩施茶叶志》编撰。
如今的恩施,品玉露、喝利川红、唱茶歌、作茶诗、跳茶舞、斗茶艺等文化形式精彩纷呈,民歌《六口茶》《采茶歌》广为传唱,由土家烤茶演变而来的围炉烤茶备受游客喜爱。
事实上,茶文化与茶产业互相成就,茶文化赋能茶产业,茶产业传承茶文化。
2019年,外交部蓝色大厅举行湖北全球推介活动,湖北恩施学院硒茶学院负责人何洁化身“硒姑娘”,冲泡恩施玉露茶,众多外国友人由此难忘“恩施玉露”;2022年,恩施州承办2021中国茶业科技年会、湖北省第一届职业技能竞赛茶艺决赛,组织国际茶日暨全州茶产业发展大会、恩施硒茶斗茶赛等。各种活动的举办,提升了恩施茶的美誉度、知名度,也带来了源源不断的订单。
5年来,恩施州高位推进茶旅融合基地和茶文化体验景点建设,打造了以恩施市枫香坡、花枝山、玉露桃花园,利川市国宾茶园,巴东县茶店驿站,宣恩伍家台,咸丰麻柳溪、大沙坝,鹤峰木耳山等为代表的一批茶旅融合示范点和茶旅综合体项目。
截至目前,全州已建成与茶相关的国家级休闲农业示范点4个、省级休闲农业示范点9个、茶旅线路27条、茶旅融合点39个。
茶产业篇
自古香茗出深山,好山好水出好茶。
恩施州位于武陵山腹地,地处北纬30°“黄金产茶带”,地形独特,气候适宜,森林覆盖率70.14%。大气、土壤和水环境都十分洁净,这是绿水青山赋予它的“底气”;恩施是“世界硒都”,全州96%的土壤含硒、59%的土壤富硒,出产的茶叶天然富含有机硒,让茶叶极富“灵气”。
如何让这样一片集“底气”“灵气”于一身的小小茶叶“人气”满满?这是摆在州委、州政府和83万茶农面前的一道必答题。
3月15日,州委书记胡超文到恩施市屯堡乡调研茶叶基地管护和茶产业发展情况,要求大力推进科技创新、产品创新、营销创新,推动生产、加工、销售各环节提质增效,做强茶叶企业,提升茶叶品质,延伸茶产业链,积极开拓市场,全力打造硒茶产业创新高地、质量高地、开放高地。
近年来,恩施州将茶产业作为绿色生态产业、特色优势产业、脱贫主导产业,不断提升农业产业化水平,大力支持“恩施硒茶”“恩施玉露”“利川红”产业做大做强。同时,围绕打造“中国茶谷”目标,坚持“品牌引领、绿色发展”思路,持续推动全州茶产业由规模数量型向质量效益型转变。
截至目前,恩施州干毛茶年总产量13万吨,建成茶叶全域绿色化示范乡镇22个、示范村131个,茶叶加工规上企业96家,茶叶种植收入占茶农年人均可支配收入超过“半壁江山”。
“好品种是产业的基础。”州农科院副院长张强见证了一代代科研人员攻坚克难,更新换代茶树品种、种植模式,提升茶叶品质。
州农科院加强品种选育基础工作,推动种苗产业化发展。几十年来,有步骤地实施茶园良种化改造,科学有序实现“较大区域内茶园品种纯度高、自然气候适应性强、茶龄相仿、品种适制性与品牌茶类加工需要匹配度高”等目标。
“茶园只准施用有机堆肥、茶树下要杂草丛生、每个入园茶篓必须标明序号、加工有机茶和普通茶机器分开……”利川市忠路镇打造的“生耕甘露”茶园成为全国第一家获得世界有机农业最高标准“德米特”有机认证,负责人谢文英介绍每一条几近苛刻的要求。
同样在忠路镇,利川市极叶茶业有限公司用10年时间守护百年古树野茶园,按照有机标准打造,去年底拿到了475亩有机茶认证,有机古树红茶供不应求。
在恩施州,有机是恩施茶响亮的名片。
高品质是核心竞争力。无论行情多么火爆,恩施州都扎扎实实地把控茶叶种植环节质量,强力管控茶叶生产化学投入品,持续实施茶园土壤改良,全面推行测土配方施肥、增施有机肥,推行绿色防控技术,最大限度减少化学药物施用。通过持续不断努力,全州茶叶质量始终处于绝对安全水平。
加工质量是消费者最直观的感受。通过大力培育龙头企业,推进加工设施全过程清洁化改造,强化质量标准控制。当下,走进恩施凯迪克茶业公司现代化生产车间,工艺流程、生产设备、管理全部实行标准化,全程自动化制茶确保茶叶品质始终如一。
品牌建设让恩施茶升值明显。2021年11月,“恩施玉露”“利川红”地理标志证明商标扩大授权使用范围至全州,“一红一绿”扩权茶企“朋友圈”分别达到149家和101家。去年,“恩施玉露”“恩施硒茶”品牌价值在茶叶区域公用品牌价值评估中分别达到27.07亿元和23亿元,并相继获得“中国茶叶区域公用品牌最具发展力品牌”“消费者最喜爱的中国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最具影响力中国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中国优秀茶叶区域公用品牌”等殊荣。
同时,全州11件茶叶商标获评国家地理标志注册商标和地理标志产品认证。“恩施玉露”入选农业农村部农业品牌精品培育计划,“利川红”获巴拿马万国博览会金奖。
多年来,恩施州上下全力推荐恩施茶。各级领导干部带头推介或直播“带货”,拓展国内大市场。同时,开拓出口市场,促进名优茶和大众茶走出国门。
“一带一路”倡议提出后,特别是东湖茶叙之后,恩施州积极融入战略格局。越来越多恩施茶企相继在“一带一路”参与国家投资布局,成为中国茶叶进军国际市场的生力军。宣恩县成为国家级安全质量示范区和茶叶安全生产示范区,鹤峰县和咸丰县成为省级安全质量示范区;宣恩县、鹤峰县、恩施市、利川市和咸丰县成为省级茶叶出口基地。
据海关数据显示,2018年,全州茶叶直接出口量3682.7吨,货值6960.8万元;到2019年,直接出口量11622.3吨,货值激增至17220.1万元。2022年,两项数据分别为20723.7吨和32967.9万元,占了全省“半壁江山”。
在品质、市场、富硒等因素的合力加持下,恩施茶成为恩施州助力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的第一大支柱产业,恩施州83万茶农因硒茶脱贫致富,因硒茶成就小康梦。
2016年前,利川市毛坝镇兰田村、楠木村茶叶种植面积近5000亩,但效益不好,茶农生产积极性低。
依托“利川红”品牌,利川星斗山红茶有限责任公司创新实施帮扶模式,通过星斗山·利川红品牌,带动包括兰田村、楠木村在内的多个行政村和合作社发展茶叶产业,5万户、20余万名茶农因此增收致富。
2018年,“湖北恩施打造恩施硒茶品牌助力产业扶贫”入选全国产业扶贫十大机制创新典型。
茶科技篇
“推进茶产业高质量发展,离不开科技支撑。”2022年,第三十届中国茶业科技年会在恩施州举办,州委副书记、州长夏锡璠的阐述,引起与会专家强烈共鸣。
科技,为茶产业发展增色,贯穿恩施茶产业发展的始终。
种子是农业的“芯片”。“一红一绿”叫响世界的背后,离不开良种繁育。
1988年,两株早芽茶树在恩施市芭蕉侗族乡灯笼坝村茶园被发现,后被命名为“恩T1号”“恩 T2号”。
研究人员发现,这两株早熟茶树品种早生性状稳定、抗寒性较强。几经繁育、试验、比较、观察,“恩T1号”被选育为如今闻名天下的“玉露一号”,成为加工制作“恩施玉露”的专属品种。该品种于2012年通过湖北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2015年参加第五轮全国茶树品种区试,2021年完成国家茶树新品种登记工作。
保护和保存优质种源,是茶产业良种化发展的基础。长期以来,我州茶叶育种课题组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恩施地方茶树资源的挖掘与保护”资助下,对全州茶树资源进行全面普查,收集到129份恩施地区的茶树种质资源,发现紫芽、花枝茶、枇杷茶等特异表观性状的茶树资源22份,发现14份高茶多酚(茶多酚含量>20%)茶树资源和10份高氨基酸(氨基酸含量>4%)的茶树资源,建立茶树种质资源圃1个,收集保存资源500余份,为恩施硒茶“一红一绿”专用品种选育打下基础。
州农科院联合中国农科院、省农科院、华中农业大学等科研院校,从品种选育、繁育推广、种植、管护等方面进行全产业链研发,大幅提升茶叶的抗病、抗虫、抗高温、抗冻害等能力,成功选育出“鄂茶10号”“鄂茶14号”“玉露1号”3个省级评审品种。
2022年3月初,州农科院牵头申请的茶树品种“玉露1号”获得农业农村部品种登记并授权,可在全国适宜种植区域推广。恩施茶品种改良又添新“硬核”。
提起恩施茶,绿色、有机、富硒等关键词深入人心。一个个标签的背后,折射出恩施茶的独特竞争力。
为深化“绿色”标签,恩施州委、州政府大力实施茶产业全域绿色化战略,强化全国有机农业示范基地、全国绿色食品原料标准化生产基地、湖北省绿色食品原料标准化生产基地建设,着力推进农产品“三品一标”认证,建立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体系。
目前,全州茶树良种化率85%,成为湖北省第一大茶树良种繁育基地。
时下,利川市谋道镇四合村茶农在茶园里忙着采茶。“现在我们茶园的茶,头年种下,隔一年就可以采摘,能多赚几千块钱。”茶农笑呵呵地说。
近年来,州农科院通过技术创新,集成内环式种植模式、地膜覆盖技术、容器茶苗使用、配套周年管理机械、专用肥水管控技术、周年绿肥种植等技术,实现新建茶园“一年交园子”投产目标,确保茶树成活率达95%,有效缩短了茶园投产年限。
从苗到茶的“窗口期”大大缩短,技术创新为茶农增收致富赋能。
聚焦科技创新,恩施为锻造高质量茶产业链所做的远不止于此。
推进育苗速效化,创新“水培诱导、土培壮苗”的“二段”育苗技术,在全国率先实现茶树无性系良种工厂化快繁育苗,确保茶苗合格率在95%以上,将育苗投产“窗口期”缩短至6个月,新茶园投产时间提前1年半,使优质茶树品种得以快速高效繁育,为茶产业规模化发展奠定基础。
推进茶园机械化,推广“内环式”茶园种植模式,引进筛选中耕、修剪、机采、施肥、除草等管理机械,工效提高80%以上,用工成本降低70%以上,有效助推了我州山区茶园全程机械化管理进程。
推进生产标准化,制定全州茶叶产品质量标准、生产技术规程,狠抓茶园精细化管理和产品质量管控,构建完善“专家+农技人员+示范基地+示范主体+辐射带动户”链式推广服务模式,大力推广良种良法和绿色防控技术。
推进加工清洁化,规模以上茶叶企业现已全部完成电气化改造,全州全电气化制茶企业128家,清洁化生产线389条,连续化、自动化生产线118条。
多年努力,成果颇丰。2017年至2022年,我州茶叶鲜叶均价从10.2元/公斤增长为22元/公斤,增幅115.69%;茶农收入从26.24亿元增长为60亿元,增幅128.66%。
科技赋能,富了茶农强了产业,小小茶叶,实现了由“绿”转“金”的蝶变。
2022年7月,中国茶叶学会恩施服务站和中国茶叶研究所尹军峰研究员专家工作站在恩施州正式挂牌成立。技术支持、人才培训、品牌宣传……“两站”成立,恩施茶产业发展如虎添翼。
近年来,恩施州以平台建设为抓手,不断提升农业科技创新能力,推进新技术、新品种、新模式研究,加大成果转化应用,助力茶产业发展。
——与中国茶叶研究所签订战略协作框架协议,各主产县市均与国家级或省级科研院校建立起紧密合作关系;
——组建茶叶研究所,建立首批国家茶叶产业技术体系综合试验站;
——组建全国唯一一家国家富硒产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进一步延伸产业链条。
恩施州高度重视茶产业人才培养。州农科院相继在全州建立20多个示范基地,每年通过技术讲座和实地指导培训茶农1000人次,以“三区”人才、科技特派员等身份为企业提供技术支撑,将科技成果转化推广应用,助推茶企增收。
从茶室到田间地头,从茶苗栽种到茶艺学习,恩施州茶产业人才队伍不断壮大,为硒茶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5年的沉淀与发展,政策、文化、科技为恩施茶产业发展注入澎湃动力;5年的改革与创新,谱写的是恩施举全州之力锻造质量更加巩固、链条更加完善、业态更加丰富茶产业链的精彩篇章。
恩施硒茶,动能澎湃,风头正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