漳州诏安富硒八仙茶(福建诏安富硒八仙茶)
诏安县委书记何德发(左一)、县长洪泰伟(左二)调研富硒蛋鸡产业发展情况。 吴楠 摄
诏安县乡村振兴讲师团开讲,讲师陈如萍分享自己返乡创业、发展特色产业的植物艺术人生。陈松林 摄
“绿土地”“金饽饽”
孵化富硒产业铸好融合发展聚宝盆
冬日气温骤降,诏安太平雄鸡村却一派热火朝天:选鸡苗、摸鸡蛋、勤喂食、忙发货……这个小山村依靠富硒蛋鸡产业成为远近闻名的“聚宝盆”,出产的富硒鸡蛋价格翻了好几番。
卖鸡蛋就能赚大钱,这在五年前的雄鸡村是想都不敢想的美梦。当时的雄鸡村是名符其实的“烫手山芋”:交通滞后,信息闭塞,村集体经济长期为零,还欠下了30多万元的外债。
之后,在政府引导下,雄鸡村利用当地富含硒的自然优势,成立生态养殖合作社,发展富硒蛋鸡养殖业,吸引全村30户贫困户加入其中,尝到“雄鸡下金蛋”的甜头。
世代以农为生的诏安农户们共享着农产品价格飞涨的红利。此前,谁能想到,他们世代居住的土地上可以产出一颗近5元的鸡蛋。其中的奥秘,归结于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和富硒土地资源。
根据福建省地质矿产勘查局的调查结果,诏安富硒土地面积76.2万亩,占县域面积的39.3%,富硒土壤面积和土壤含硒量为全省首位,且优质、安全、环保,具有极高的开发利用价值。2013年7月,中国营养学会授予诏安县“中国海峡硒都”称号,使其成为全省唯一获此称号的县份。
结合海峡硒都的名片,雄鸡村成立富硒蛋鸡养殖合作社,建成养殖基地100亩,每户贫困户以200羽入股,鸡苗款由镇政府从扶贫发展基金统一支付。富硒鸡蛋经过包装,在京东商场上架后是线下市场价的3倍,销售营利由贫困户与村集体五五分成。工商质监部门建立“产地准出、市场准入、标志溯源、实时监控”的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体系和产品溯源制度,提高富硒产品的附加值。
作为全村第一个“吃螃蟹的人”,养殖大户张松波准备扩大规模。可资金从哪儿来呢?县里出台的一系列扶持政策带来了利好消息。
2017年3月,诏安出台了“十三五”扶贫开发专项规划,至2020年,每年将分别为富美乡村建设以及青梅、八仙茶、富硒蛋鸡等产业安排5000万元、1500万元、1000万元、500万元专项资金从基础设施建设、科技创新、品牌打造、营销体系建设等方面加以扶持壮大。
在政策的支持和雄鸡村的辐射带动下,太平镇8个建制村相继成立养鸡专业合作社,吸纳带动225户贫困户。仅2017年,太平镇贫困户收入近200万元,有6个村集体脱掉“空壳村”的帽子。
为了更好开发富硒资源,诏安以入选省打造富硒农产品研发和生产示范基地试点县为契机,发起编制福建省《富硒农产品硒含量分类要求》并获批发布,建成富硒农产品检测中心推动产业迅猛发展,富硒产品年销售额20亿元以上,近40%的农业人口从富硒产品中受益,人均增加收入近8000元。
相关新闻
阴谋!福州市区1死3伤车祸 背后真相让人愤怒!
一伙犯罪分子利用一些司机酒后驾车的胆怯心理 开车上路“碰瓷”敲诈勒索 近日 福州市公安局台江分局 重拳捣毁这一“碰瓷”酒驾司机的犯罪团伙 抓获犯罪嫌疑人5名 破获系列案件20多起 今年10月20日 台江区江滨中大道发生一起严重交通事故 造成1人死亡、3人不同程度受伤 交警部门在案件审查中 发现这不是一起单纯的交通事故 肇事司机任某发: 当晚,他的朋友杨某酒后驾…
诏安:清理海漂垃圾守护碧海银滩
台海网12月11日讯 据福建日报报道,连日来,诏安桥东镇组织人员定期或不定期对沿海进行巡查,对发现的海漂垃圾,该镇及时出动钩机进行治理,并对沿岸的卫生死角进行了彻底的清除,提升海滩“颜值”,自今年11月以来,该镇共出动钩机10余部次。 今年来,诏安桥东镇投资6万多元在沿海村庄安装了渔港监控系统,通过高清摄像头对渔港进行实时监控,及时了解渔港情况,…
漳州诏安: 首个农产品全国性行业标准正式发布
台海网12月9日讯 据闽南日报报道 日前,笔者从相关部门获悉,《诏安八仙茶》供销合作行业标准正式发布,该标准规定了八仙茶成品茶的技术要求,试验方法、检验规则及标志、包装、运输、贮存等要求,并将于2019年3月1日开始实施,是诏安首个农产品全国性行业标准。 八仙茶是漳州市诏安县于1968年选育成功的乌龙茶新品种。1994年,经原国家农业部茶树品种审定委员会…
诏安南诏:安置小区建设项目稳步推进
台海网12月6日讯 (通讯员 沈炎丹 沈益婷 记者 刘龙)12月4日,导报记者在诏安南诏镇五一村南环城路安置小区建设项目(三期)现场看到,房屋主体建造基本完成,工人们正加紧进行外墙贴砖。 据了解,今年来,南诏镇主抓落实惠民政策,推动重大民生项目建设,补齐民生短板。为有效提高土地面积使用效率,壮大农村集体经济,政府投入9750万元,建设村民安置房240间,…
诏安南诏:打造民生工程提升居家养老服务水平
台海网12月6日讯 (通讯员 沈炎丹 沈益婷 记者 刘龙)近日,诏安县秀峰社区志愿服务队走进辖区养老服务站,为老年人理发、整理卫生等,为行动不便的老年人提供多样化服务,成为社区老人身边的“贴心人”。 据了解,为满足老年人居家照料服务需求,去年南诏镇投入90万元,在全县率先建设南关社区老年人日间照料中心项目,完善提升北关社区、秀峰社区两个居家养老服…
诏安县四都镇西梧村渔乡休闲小镇初具规模。
诏安山区乡镇农户依靠特色产业脱贫致富。吴赐欣 摄
“旧版图”“新升级”
突出青梅主导打好产业扶贫特色牌
岁末年初,时近诏安青梅产业推介会,“中国青梅之乡”的业界大佬们加大马力赶制青梅加工订单。
在太平镇景扬食品有限公司里,65岁的农户张小妹忙着去核。“去年青梅价格好,一公斤能卖到8元,我家4亩地就收了3万多元。村里还在家门口办了厂,想来就来,我一天能赚60多元。”
公司负责人张金平在旁介绍道,厂里产品一半由电商平台销往全国各地,去年产值达到6400万元。为了帮助乡亲,他设了一条扶贫生产线,专供老弱贫困户使用,每月工资最高超过3000元。
作为青梅的主产区之一,太平镇为助力贫困户精准脱贫提供了有效渠道。放眼全县,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成为青梅产业历经30年沉浮后的重生之路,更是开启了20万当地梅农的脱贫致富之路。
近年来,诏安县把青梅产业转型升级作为脱贫攻坚的主要手段,通过龙头企业带动、青梅文化拉动以及品牌营销推动,解决青梅产品生产、加工、销售和农户就业问题。仅溜溜果园一家就带动农户种植青梅1400亩,为全县梅农增加年收入3000万元以上。同时,骨干企业与高等院校、科研机构联合,建立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和产品研发体系,加快产品多元化开发,提高青梅产品附加值。
在一大批领军企业的带动引领下,诏安青梅产业不断焕发出新活力。2017年,全县百余家青梅加工企业年加工量达到了15万吨,加工量超过产量,诏安青梅从此摆脱了“原材料”的命运,全部深加工出售。其中,21家规模以上青梅加工企业实现产值53.96亿元,已开发青梅蜜饯、月饼、青梅酒、饮料等四大系列、100多种产品,畅销全国,出口日本及东南亚等十多个国家和地区。而连续举办多年的青梅产业推介会更使得诏安青梅的知名度在国内明显增强,青梅销售已从出口为主,转向国内销售为主,再加之县域电商发展迅速,对拉动青梅制品的线上销售起到很大的作用。
为了让农户在新的品牌带动下增产增收,该县还出台了关于扶持青梅产业发展的实施意见,从创建青梅标准化生产基地、扶持青梅加工业发展壮大、加快青梅营销体系建设、建立青梅产业健康发展的保障机制等方面,加快推进青梅产业做大做强,实现到2020年全县青梅种植面积达到20万亩,总产量达20万吨,青梅总产值达36亿元的奋斗目标。
“软实力”“硬增长”
实施文旅带动做好“志智双扶”大文章
在诏安县霞葛镇司下村,荷锄而归的村民们陆续聚拢到土楼里,听乡村振兴讲师团讲师江子传宣讲:“以前都说咱们农村是‘希望的田野’,现在真的是到处都有新希望了。”
早年前,司下村不仅基础设施落后、村集体收入年年为零、背负40多万元外债,而且红白喜事大操大办之风盛行。
如何为村民松绑负担过重的“人情债”,集中精力发展特色产业脱贫致富成了急需解决的难题。在一系列殡葬改革举措的基础上,镇村党委更是加大文明宣传倡导力度,由江子传定期开课宣讲,还邀请县文艺宣讲轻骑兵演出,让大伙在乡土文化中倾听党的声音。如今的司下村是富美乡村建设点和乡村振兴战略示范村,更成为游客的好选择。
今年3月,诏安县在全省率先成立了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乡村讲师团,由理论基础扎实、基层工作经验丰富的讲师组成,以文化宣讲激发群众脱贫的内生动力。
从田间地头到教室讲堂,一个个“扶志”又“扶智”的故事正在上演。在诏安一中,贫困生张建镇因成绩优异达到2019年高考书画类考生外出培训资助标准,可领取3万元,这为出身清贫的他带来希望。而在梅月书画院里,留守儿童们的艺术梦想也正被点燃。作为全省首个农民书画院,这里是农民书画家为学生进行公益书画培训的文化站。
去年,诏安出台《关于开展“翰墨薪传”扶持诏安县书画艺术人才发展活动的实施意见》,由县财政出资,每年划拨300万元作为书画艺术人才发展专项资金,用于表彰奖励中学阶段书画艺术优秀特长生,促进学校书画艺术教育教学水平的提升,并扩大诏安书画艺术的影响。
作为素有“海滨邹鲁”美誉的书画之乡,诏安自然景观与人文内涵并存。如何使文旅“软实力”实现经济“硬增长”?诏安县委书记何德发给出了答案:“诏安将发挥品牌优势,依托乌山国家森林公园、滨海风光、古村落等资源,抓好‘一山一水一村’,把诏安打造成宜居宜游宜业的生态颐养之城。”
随着“海上五台”文化智慧苑、西潭斗山岩文化旅游康养综合体等一批重点项目的落地开工,诏安旅游产业效益日渐凸显,为全县脱贫致富注入了长效的活力。
“脏乱差”“白富美”
创新党建引领 念好乡村振兴致富经
在红星乡庙兜村委会办公室里,村干部围坐在一起盘点全村的“家底”。“再过一个月,通用厂房建设项目就能完工了,到时候村集体收入每年可以再增加5万元哩!”村支部书记杨和仔说起话来更有“底气”了。
穷家难当。对于杨和仔来说,村两委“无钱办事”,基层村级党组织“有心无力”,破“茧”刻不容缓。
为了早日实现“脱壳”梦想,镇村党委逐户走进群众家中,并召集老党员、致富能人征求意见,最终决定利用地处青梅主产区的优势,建设通用厂房吸引加工企业入驻,让“沉睡资源”变成“活资产”。
与刚起步的庙兜村不同,四都镇西梧村已经尝到“党建引领、党员示范、产业支撑”带来的“甜头”。
走进西梧村,一幅美丽的乡村画卷在眼前徐徐铺开,这个滨海渔村拥有省级最美乡村的美誉。可仅在数年前,西梧村内牡蛎壳堆积如山、腥臭难闻,村庄环境十分恶劣,是“路颠、水咸、人人嫌”的“后进村”。
2014年,村级换届选举时,致富能人吴志雄被推选为新任村支书,他从被占用的村集体滩涂着手,用一周的时间便收回4800亩村集体滩涂,并以公开招投标的形式承包给村民,此项直接增加村财收入470多万元。
有了启动资金,他们组织人力清理道路两侧的牡蛎壳以及村民的生活区域的垃圾,对村庄环境进行全面清理。同时,吴志雄多次与县里的招商部门沟通对接,最终引进了玛塔农业,不仅解决了牡蛎壳堆弃造成的环境污染问题,也提升了废弃资源的再利用率。
随之而来的是可持续问题。西梧村与科晖集团合作,实现生活垃圾“户分类、村收集、镇转运”,并新建农村生活污水处理厂,实行雨污分离,村民实实在在地享受到宜居生活,西梧村也由原来的负债村变成了村集体收入达700万元的富裕村。
“火车跑得快,全靠车头带。诏安坚持把基层党组织作为脱贫攻坚的‘主阵地’和‘作战部’来建设,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提供组织保障和物质基础。针对贫困户自身发展能力弱、思想保守等情况,村党支部主动作为、党员带头先行,推行‘支部+致富能手+贫困户’‘党员+合作社+农户’等方式,抓好示范基地建设,吸引贫困户参与其中,实现共同致富。”诏安县委书记何德发告诉笔者,2017年,诏安217个村集体经济平均收入达20万元,比2016年村均收入增加5万元。
诏安,这座山水如画、钟灵毓秀的边城古邑,正凝神聚力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依靠丰富的生态优势、资源优势,狠抓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着力打造绿色生态发展新高地,实现了从“贫困县”到“十佳县”的跨越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