富硒茶电商发展方向(电商茶叶运营思路)

硒宝 06-06 18:13 93次浏览

农产品上行是指将农产品标准化、规模化、品牌化之后销往城市、发展县域经济、农村经济,激活农村市场活力,让特色农产品从田间直达全国百姓餐桌的一种运营模式。在当前“双循环”新发展格局背景下,通过推进农产品上行,有利于畅通国内大循环,倒逼农业产业升级,促进农产品增值,实现经济发展和农民增收双赢。为了解当前农产品上行的发展现状及存在问题,近期池州市统计局以茶叶、九华黄精两种特色农产品为切入点,选取14户茶叶、九华黄精加工企业,通过实地走访、问卷调查等形式开展专题调研,并和同类农产品优劣势进行比较分析,在此基础上提出相应对策建议,为畅通农产品上行提供参考。

一、池州市农产品上行状况

池州市作为中国第一个生态经济示范区,生态环境优美,全市森林覆盖率60%以上,优越的资源禀赋为特色产业生产格局的形成提供了良好基础。池州市制定《池州市农业特色优质产业发展三年提升行动计划》,立足茶叶、九华黄精、池州鳜鱼、皖南土鸡等四大特色优质产业,增总量,提质量,塑品牌,努力打造长三角绿色农产品生产加工供应基地;制订《池州市茶园建设技术规程》《池州市低产茶园改造技术规程》等五项标准,引导茶叶生产者对标生产;出台《池州市促进农业产业发展奖补政策》,市县(区)两级政府持续将九华黄精产业发展列入政府性投资计划,对九华黄精育苗、基地种植、规模加工等方面给予补贴,促进九华黄精产业发展。2020年全市实现农村产品上行网络销售额27.5亿元,同比增长49%;农村产品上行年网络销售额超1000万元的农村电商企业7家。

(一)茶产业情况

1.茶业产量稳步增长。池州市现有可采摘茶园面积28.83万亩,2020年全市茶产业综合产值近40亿元,新发展茶园1.26万亩,改造中低茶园面积1.77万亩。贵池区、东至县、石台县对去年秋旱造成枯死茶园进行了改植,改植面积达8500亩。

2.产业基础基本形成。池州市大力推进生态茶产业发展,加快推进茶产业融合、高质量发展,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茶产业已成为脱贫攻坚的支柱产业之一。茶产业覆盖全市45个乡镇,全市已建立6个茶园绿色防控示范片,15个示范点,2个县入选农业农村部茶叶标准园创建试点。东至县成为安徽省首家全国无公害农产品出口基地县。石台县获全国绿色食品原料标准化生产基地,发展高效富硒茶园1万亩,高产优质茶园示范片4万亩。

3.品牌建设和产品认证步伐加快。池州市拥有“东至云尖”“霄坑绿茶”“石台香芽”“黄石溪毛峰”农产品地理标志产品,7个茶叶品牌获无公害认证,3个获绿色食品认证,12个获有机产品认证。润思祁红成功入选外交部“中国特产”,正式成为国礼。石台县建立全省富硒茶商标品牌基地,全县茶叶无公害、绿色、有机食品认证率达100%。“石台富硒茶”品牌入围“2021我喜爱的中国品牌”百强榜,品牌价值11.65亿元。

(二)黄精产业情况

富硒茶电商发展方向(电商茶叶运营思路)-硒宝网

九华黄精又称地藏黄精,为多年生草本植物,集药、食、赏三用于一体,富含人体中必需的氨基酸和微量元素,具有补气养阴、健脾、润肺、益肾的功效。九华黄精需求量越来越大,黄精产业进入飞速发展的新时期。

1.龙头企业逐步壮大。池州市立足九华黄精特色资源优势,全力推进九华黄精产业做优、做强,重点扶持九华黄精龙头企业,通过龙头企业带动家庭农场、种植大户发展。到2020年,全市共培育九华黄精产业化龙头企业11个,其中省级龙头企业5个,市级龙头企业6个。全市九华黄精加工企业21家,其中规模以上企业3家。2020年九华黄精年加工量8000吨,产值达3.2亿元。在安徽省青阳县九华中药材科技有限公司走访调研中了解到,该公司拥有黄精种植、育苗基地4000余亩,是全国最大的现代化黄精种植基地之一,年销售收入3000余万元。2012年获批池州市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2013年获批安徽省中药材种植示范基地,2016年获批“十大皖药”黄精生产基地,2019年获评省级长三角绿色农产品供应基地,省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

2.基地建设不断加快。池州市抓住融入长三角一体化政策机遇,积极打造以九华黄精为主导的绿色农产品生产供应基地,建成百亩以上九华黄精种植基地39个、“十大皖药”标准化种植基地1个、黄精GAP种植基地2个;省级长三角绿色农产品(九华黄精)生产加工供应基地2个,绿色食品生产基地2个。2020年底,全市九华黄精种植面积达2.06万亩,九华黄精种苗繁育基地达420亩。青阳县对九华黄精种苗生产和种植企业、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农户,分别给予5000元/亩、800元/亩的补助,建成百亩以上种植基地22个,九华黄精种植面积1.4万亩以上。

3.品牌效益日益凸显。目前,九华黄精获省级著名商标1个(吴振东),池州市级知名商标3个(祥悦林、九华地藏、御九华)。获“三品一标”产品4个,其中,绿色食品认证3个(九华中药材公司2个;三三富林中药材公司1个)、地理标志保护产品1个。种植黄精可以带动农民致富,九华黄精在京东、天猫等国内大型电商平台黄精类产品搜索中排名一直稳居前列。调研中了解到大田标准化种植,无自然灾害前提下,4年采挖,平均每亩产鲜黄精2.5吨,收入4万元,扣除成本2万元,年均收入5000元。此外,黄精可林下种植,也可套种,综合经济效益较高。

二、池州市农产品上行优劣势比较分析

(一)茶产业比较分析

以池州与浙江湖州进行比较:

富硒茶电商发展方向(电商茶叶运营思路)-硒宝网

1.生产规模方面。2020年湖州市茶叶种植面积为42.14万亩,产量1.2万吨,产值52.8亿元。湖州茶产业以占全省12%的茶园面积、7%的茶叶产量,贡献了浙江21%的茶叶产值,位居浙江省第一。池州市现有茶园面积35.36万亩,2020年全市干毛茶总产量1.17万吨,一产产值仅10.7亿元。

2.产业模式方面。湖州视品质为生命,不以规模论英雄。安吉白茶是湖州茶产业的骄傲,它独特的发展模式在于,以面广量大的家庭式茶园为主,几乎没有大型茶企,延续着自产自销的模式。政府给具备资格的安吉白茶茶园颁发“茶园证”,茶农按照严格统一的标准种植,采摘后使用各自不同的工艺制作,让安吉白茶呈现出各美其美的口感,以满足不同客商的口味需求,这也是安吉白茶多年售价高且供不应求的重要原因之一。池州茶产业的发展模式是将茶叶作为主导特色农业产业,推动实现规模化、标准化、品牌化、链条化。这两种产业模式各有千秋,只有适合本地实际的,才是最好的。

3.品牌建设方面。湖州培育了安吉白茶、长兴紫笋、莫干黄芽、三癸雨芽等一批区域公用品牌,其中,安吉白茶品牌影响力最强,连续11年跻身全国十强,产值占湖州茶产业的半壁江山。池州有“天方”“雾里青”“天方茶苑”等品牌茶叶获“中国驰名商标”,正在着力打造“霄坑绿茶”“石台硒茶”等区域公用品牌,讲好茶叶故事,共享茶道文化,提升池州茶叶品牌影响力和美誉度。

4.产业文化方面。一杯茶,只有注入文化,才是有滋味的茶。品牌打造离不开文化融合,在陆羽文化滋养下的湖州恰恰做好了这篇“融文章”。2020年湖州整合茶文化资源,推出“生态湖州”文化茶旅线路,以安吉白茶、紫笋茶、莫干黄芽等产业带为线索,串联起辖内安吉、长兴、德清、吴兴等地。早在2014年,湖州就作出决定,每年“谷雨”之日为湖州市“全民饮茶日”,以立法的形式高规格推进全民饮茶,营造“知茶、爱茶、饮茶、奉茶”的氛围。独特的古老茶文化,吸引着世界的目光,每年韩国、日本等境外茶产业考察团一波接一波。而池州虽然也实施了万亩硒茶观光体验带,建设了茶文化博物馆、民俗文化馆、富硒文化展览馆等一批创意农业项目,举办了茶艺师大赛、茶叶节,并通过抖音、淘宝直播、市、县长直播带货等方式,提升茶叶品牌知名度,但未能很好地整合茶文化资源,茶文化与茶产业未能深度融合。

(二)黄精产业比较分析

以池州九华黄精与湖南娄底新化黄精进行比较:

1.产业规模方面。目前新化县从事黄精产业的中药材种植专业合作社和企业达80多家,年生产加工黄精及其产品560余吨。青阳县培育九华黄精产业化龙头企业10个,培育黄精种植专业合作社10个,家庭农场、种植大户50余个,引导成立九华黄精省级农业产业化联合体1个。

富硒茶电商发展方向(电商茶叶运营思路)-硒宝网

2.产业融合方面。新化黄精已开发成九制黄精、黄精片、黄精干、黄精代饮茶、黄精超微粉、黄精酒、黄精糕点、黄精饼干、黄精面条、黄精速溶饮料等系列产品,新化县在脱贫攻坚产业扶贫中将中药材列为全县三大支柱产业,加强政策和资金扶持,黄精产业与一二三产业融合度较高。九华黄精已开发出黄精茶、黄精素食、黄精酒、黄精口服液等系列产品近40种,黄精产业与文化、旅游、康养等现代产业有机融合,建设九华黄精省级物联网示范基地1个,九华黄精休闲农业示范基地2个,新增九制黄精、黄精粉丝等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3个,建设九华黄精文化展示馆2个。

3.品牌建设方面。新化黄精于2018年获得国家地理标志证明商标,2019年获得“中国黄精之乡”称号。九华黄精相继获评国家森林生态产品、国家地理标志证明商标、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农产品地理标志保护产品,2020年青阳县成功创建九华黄精国家级特色农产品优势区,为全国唯一一个国家级黄精产业优势区。

4.社会效益方面。新化县在2019年脱贫攻坚村级主导产业59个中药材项目中,有35个黄精产业项目与4501户贫困户15915人建立利益联结机制,带动2360户9430人脱贫,社会效益良好。青阳县构建了稳定的利益分享和运行保障机制,使农民从九华黄精产业中获得了较高收入,带动农户3840余户。

三、池州市农产品上行面临的四大困境

(一)产品之困——质量是否安全可靠

在农产品上行过程中,对农产品不仅要求质优价廉,还需要看到农产品从农田到餐桌的全程动态监控。在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管理信息平台,实现了农产品“从生产到销售、从农田到餐桌”主体有备案、生产有记录、产品有标识、流向可追踪、质量可追溯、责任可界定、信息可共享的全程化追溯。调研显示,仅有部分受访企业使用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平台,大部分尚未有统一的品质控制标准体系,农产品上行面临着产品是否合格、质量是否安全等问题,需要从资金、队伍、手段等方面加大农产品质量安全监测力度。

(二)运营之困——特色产业优而不强

富硒茶电商发展方向(电商茶叶运营思路)-硒宝网

农产品最大的优势在于其地方特色性,而池州市农产品大多为小规模生产,特色产业基地建设规模不大,农产品的品牌、包装、质量、营销等未能统一标准,富有竞争力的特色优质农产品数量少,加上没有形成可识别、可追溯的区域品牌和政府公共品牌,难以获得市场信任和高价值回报。如“霄坑”系列品牌鱼目混杂,小品牌众多,“杂、乱、弱”等特点明显,茶叶质量参差不齐,导致“霄坑绿茶”品牌公信力下降。霄坑绿茶在省内销量较好,但在省外推广较为局限。此外,农产品受季节和产地等因素影响,存在一定周期性。调研显示,仅7.1%的受访企业反映农产品产能规模非常高,超半数的受访企业反映农产品品牌覆盖面不高,区域品牌建设亟待加强。

(三)物流之困——“最后一公里”制约农村电商

农产品上行需要通过物流运输。调研显示,不足一成的受访企业反映农产品冷链设施覆盖面高,近半数的受访企业反映冷链物流设施覆盖面低和非常低,使得生鲜农产品流通受限,57.1%的受访企业反映农产品冷链设施建设扶持力度低和非常低,生鲜农产品销售所需的冷链等基础设施投入不足,覆盖率低,农村物流“最后一公里”制约着农村电商的发展。因此,亟待补齐冷链物流配送短板,加强冷链物流体系建设,减少农产品流通损耗。

(四)人才之困——农产品上行缺乏专业人才

目前农村面临的现状是,年轻人外出求学、务工,留守的多为儿童和老人。受知识、观念、学习能力等因素影响,让老人使用互联网购物尚存在困难,更不用说推动农产品上行了。另外,受经济条件、工作环境等影响,农村留住人才比较困难,导致农产品上行急需的掌握农产品运营、美工设计、售后服务和数据分析等知识的专业人才严重缺乏。调研显示,仅21.4%的受访企业认为电商专业人才占比高,64.3%的受访企业认为电商专业人才占比低,农产品上行缺少专业人才。

四、池州市农产品上行路径优化对策

根据上述分析,池州市农产品上行取得了较大进展,但也存在诸多难题亟待破解,需加强产销精准对接,聚力产业链发展,畅通农产品上行。

富硒茶电商发展方向(电商茶叶运营思路)-硒宝网

(一)完善营销体系,加大基础设施建设

农产品上行,需要品质控制、溯源技术应用、品牌打造、包装设计提升等一系列生态体系建设,各级政府应加大财政支持力度,为农产品上行提供政策支撑。改善农村地区的交通、物流、仓储等基础设施,发展区域性现代连锁配送网络,推进网上交易、电子交易,降低农产品流通成本,破解农产品“最先一公里”和“最后一公里”难题。加快冷链物流建设,解决鲜活农产品保鲜贮藏、冷藏运输问题,实现错季节销售,降低坏损率,为农产品上行保驾护航。

(二)立足本地特色,开发优质农产品

农产品上行要解决规模化和品牌化问题,只有有效整合资源,走品牌化路线,才能提高产品溢价,实现可持续发展。为此,要立足本地特色,加快农产品标准化体系建设,制定特色农产品地方标准,开展标准化生产,加大农产品区域品牌建设力度,实现“一县一品”,提升农产品供给水平和质量,积极参与苏浙沪等长三角区域农业品牌目录和数据库建设,借助区域公用品牌效应,实现“母子品牌”共同发展。推广应用国家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平台,扩大特色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覆盖面,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强化产地与消费地监管信息共享、协调对接,做好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的认证,为农产品上行提供坚实的质量基础。

(三)加强供需衔接,优化供应链管理

充分利用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兴技术深入挖掘消费者需求,促进高校及科研院所与生产经营主体共建技术创新平台,加快成果转化应用,面向市场需求开发新产品,延伸产业链,将农产品消费需求贯穿农产品设计、采购、生产、销售、服务等全过程,推动生产型供应链向消费型转变,加快升级智慧供应链。同时,对供应链各环节加以优化,以信息共享推进有效对接,降低交易成本,提高运营效率,加速推进产业升级,提升市场竞争力。

(四)坚持内培外引,强化人才队伍建设

加强专业人才队伍建设,将内部培养和外部引进相结合,打破农产品上行中的人才瓶颈,为提升农产品品质提供强大的科技支撑。一方面,积极培育农村电商创业带头人,开展涵盖农产品电商运营全链条的业务技能培训,培养一批既有创新思维又懂农产品上行操作的新农人,提升服务规范化和标准化水平。另一方面,创新人才引进机制,优化工作和生活环境,给予适当的政策支持、岗位补贴、业绩奖励等,多管齐下从外部引进高素质人才,为池州市农产品上行提供人才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