富硒茶顺口溜怎么写(富硒茶怎么发朋友圈)
记者 牟凡 通讯员 胡建亮
恩施州素有“世界硒都”“华中药库”等美誉。截至2018年底,全州特色农业产业基地达到675万亩,农民人均2.1亩,涉及贫困人口20.58万人,特色产业对农民增收的贡献率达到68.3%。
恩施州处于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产业化转型阶段,还存在着生产规模小、龙头企业少、产业链条短、加工能力弱、组织化程度低、产品附加值不高、销售渠道不畅等问题。近年来,杭州市携手恩施州把资源优势转化为商品优势和经济优势,不断优化农业产业结构,培育区域农特产品竞争力,走出一条特色农业产业化发展之路,为全州精准脱贫配好“金钥匙”。
区域化布局,打造“一县一品”
为充分挖掘全州农业资源优势,大力发展有特色、有价值、有影响力的拳头产品,推进规模化、标准化、市场化、品牌化建设,今年杭州市投入财政帮扶资金近2.4亿元,实施132个产业帮扶项目,推进“一县一品”和“一乡一业”工程。
在恩施市打造了恩施玉露、富硒土豆和养生功能茶3个万亩产业园,带动1.7万余名贫困人口脱贫增收。在利川市投入300余万元,建立“萧山·利川东西部扶贫协作大黄产业园”,发展大黄约7万亩。在宣恩投入5000万元,建设贡水白柚、箬叶、花椒等产业基地及配套冷链物流设施,建成宣恩黑茶产业园、贡茶文化产业园。在来凤县大河镇建设并投入使用8个香菇基地,投放菌棒126万棒,产业覆盖27个村,建成11个冻库,带动1000多户农民增收。在鹤峰吸引7家浙企落地,投入资金888万元,援建茶叶生产车间7个、有机肥加工车间1个,推动鹤峰打造“全域有机茶县”。
专业化生产,示范引领带动
恩施市龙凤镇龙马村,曾流传着这样一段顺口溜:“龙马一条河,两边是陡坡,吃粮靠供应,用钱无着落,年轻人往外走,老家伙守穷窝。”家中有病人要照顾,3亩茶叶没有人采摘的贫困户唐清玉笑称:“现在是人在家中坐,钱从茶园来,现在没有人愿意离开这个窝了。”
浙江新洲国际贸易有限公司和湖北金果茶业股份有限公司共同注资5000万元,成立恩施州龙马新果实业有限公司,在恩施市建立龙马现代茶产业示范园,采用“公司+村集体经营性公司+基地+农户”模式生产加工抹茶,推动全州茶叶产业化革命。今年9月,产业园6条抹茶生产线全部投产,公司全流转基地770亩,新建日本茶树新品种基地130亩,订单基地1059亩,带动当地茶农491户,亩均增收1500元以上。
浙企(杭企)纷纷入驻恩施,携手当地企业开展标准化产业示范园区建设,通过专业化生产,带动产业升级。恩施花枝山生态农业股份有限公司从浙江引进1条国内领先的新技术、高标准清洁化生产线。杭州市投入对口帮扶资金600万元,帮助巴东建设集抹茶茶园基地、标准化抹茶生产厂于一体的现代化抹茶示范产业园区;投入项目资金220万元全部用于配置茶叶加工机械设备,支持返乡能人新建微小茶叶企业4家,提档升级培育微小茶叶企业7家,推动巴东从“全国重点产茶县”向“中国茶业百强县”腾飞。
目前,全州共建成17个东西部扶贫协作产业园,覆盖茶叶、中药材、高山蔬菜、马铃薯、畜禽、农旅融合发展等产业领域。引入浙商企业48家,落地投资超12亿元。通过产业园区的示范引领、先进生产技术应用、精深加工产品开发,培育壮大了一批“农”头企业,提升了市场占有率和竞争力、品牌影响力。
品牌化营销,打造拳头产品
通过浙企(杭企)全过程品质管控和品牌包装,提高了全州特色农产品的知名度和美誉度,形成了以区域特色农产品公共品牌为统领,带动企业自主创建系列品牌的格局,打造了一批品质优良、特色明显、附加值高的名优特新农产品。
浙江企业投资的七里优选供应链管理(宣恩)有限公司成立,将恩施“马尔科”等优质土豆,打造成“慢土豆”品牌,通过盒马鲜生、山姆、永辉等平台在上海、深圳、香港等城市销售,近期每天出货量在5吨以上,最高销售价格达到每公斤35.8元。借助杭州市茶叶产业大市场、大平台,杭州与恩施茶企签订《杭州市西湖区龙井茶产业协会与宣恩伍家台贡茶产业协会战略合作协议》,宣恩伍家台昌臣茶业公司等企业先后与浙茶集团、大能集团、杉杉茶叶公司等大型茶企合作,销售总额达1082万元,有效助推“西湖龙井”与“伍家台贡茶”实现“双贡合璧”,助力宣恩茶叶产业向高质高效、高端品牌迈进。依托国际茶业博览会、电商博览会、农业博览会、新春联展等,搭建恩施特色农产品展示销售平台,打造了“恩施硒茶”“恩施硒土豆”“利川红”“恩施玉露”“唐崖”等公共品牌。
杭州市以“硒品入杭”工程为抓手,构建线上线下一体化营销渠道。社交电商领头羊云集、明康汇、贝贝网、峰澜信息等电商平台纷纷入驻恩施。线下推进“硒品五进”(恩施农特产品进商超、进市场、进食堂、进社区、进新零售),建成“1+8+X”线下实体销售网络,杭州市物业管理协会发动2000个社区开展消费扶贫攻坚战,以销售端撬动农业生产端,杭州向恩施打开了“订单农业”的大门。今年以来,通过杭州平台帮助恩施销售农特产品超过4亿元。
融合化发展,拉长产业链条
一产是根本,二产增利润,三产扩效益。杭州市积极探索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模式,打造多业态、多功能的现代特色农业产业体系,加大休闲农业、生态农业、富硒农业、循环农业等新兴特色产业发展力度,推进农业与其他产业融合发展。
在恩施市盛家坝乡枫香河村,杭州市投入290万元财政资金,浙企新湖中宝集团投入300万元益贫基金,共同打造一二三产业高度融合,形成处处是产业、处处是景观的益贫项目综合体。目前,此地已建成职业农民培训学校、电商培训中心、农村文化大礼堂等三位一体的综合帮扶中心,修建了美丽乡村公路,已种植藤茶、青钱柳等功能茶925亩,改建民宿100张床位,户均增收5000元。
“藤茶、青钱柳、绞股蓝属于大健康产业中的功能茶,市场前景十分广阔。”湖北百岁源电子商务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张喜说,种植富硒藤茶每亩收入可达6000元,种植绞股蓝每亩收入12000元,收益是玉米等传统作物的6到12倍,是真正的扶贫“金叶子”。在恩施市屯堡乡鸦丘坪村一二三产业高度融合产业园,采取“公司+合作社+基地+农户”产业扶贫模式,由公司免费提供种苗和技术支持,进行保价回收,累计销售富硒产品超过2000万元,链接贫困户1900余户,用工150余人,培训2200人次。
专业化服务,提升科技水平
人才和科技是推动特色农业产业化发展的关键。杭州市通过提供专业化农技服务,建立农业技术推广和培训体系,完善农业科技创新体系,提高全州农业科技含量。
2017年12月,杭州中茶所在鹤峰挂牌成立全国首个科技成果转换中心,聘请杨亚军、傅尚文等10名专家为鹤峰茶产业链建设专家顾问。浙茶集团茶叶研究院在鹤峰成立有机富硒茶研究分院,坚持“全域有机”发展之路,积极推广农业、物理、生物措施防治茶园病虫草害,设立茶园绿色农资专柜,打造茶园绿色防控示范点,建立质量安全可追溯系统,严格管控生产全过程,确保茶叶有机品质的纯正。2019年,全县新造茶园0.2万亩、改造茶园0.8万亩,新增有机茶基地认证5万亩,取得认证面积8.5万亩。
为培育农业科技人才队伍,杭州与恩施开展了人才互派挂职和交流互访。今年,恩施州选派306名农业项目及农技人才赴杭学习培训,并专门聘请杭州专家、教授、企业高管赴恩施为150名产业致富带头人授课。杭州市派出中蜂、茶叶、水果、畜牧等方面的4名专家,开展了为期1个月的技术指导,并形成《鹤峰县茶产业调研报告》《咸丰县中蜂产业调研与建议》《宣恩县特色水果贡水白柚产业化提档升级之思考与建议》《巴东县畜产品安全监管工作调研报告》等调研报告,指导特色农业产业发展。
在来凤县,杭州市投入400万元建立旧司农园新型职业农民培训学校,以“村庄是教室、基地是课堂、能人是教师”模式,围绕茶叶、蔬菜、水果三大主导产业,培育新型职业农民,全年完成培训1480人次。今年,全州开展电商讲师、农村电商领头人培训约15场次,累计培训3229人次。通过系统性培训,培育了一批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职业农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