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恩施富硒乌龙茶(恩施硒茶乌龙茶)

硒宝 06-05 10:17 49次浏览

茶是世界三大饮料之一,消费群体庞大,特别是茶饮料、茶食品目前每年以20%以上的速度增长。湖北是“茶圣”陆羽的故乡,产茶历史悠久,茶区生态环境优越,茶文化底蕴深厚。“十一五”以来,我省茶产业快速发展,产销两旺,成为山区农村经济发展中极富活力的绿色生态产业,促进农民增收、农业增效的富民产业,推进新农村建设的亮点产业和发展现代农业的朝阳产业。根据全省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十二五”规划的总体要求,结合我省茶叶产业发展实际,编制全省茶叶产业发展“十二五”规划。

一、产业发展现状

(一)主要成就

——面积、产量和产值大增加。2010年全省茶园总面积322万亩,其中采摘面积234万亩,茶叶产量16.57万吨,茶叶的农业产值52亿元,系列产值102亿元。茶园面积、产量和产值在全国20个产茶省中分别居第三、第四和第三位,茶叶大省的地位进一步提升。

——茶叶板块基地建设大发展。近几年,全省优质茶板块基地建设项目顺利实施,促进了茶产业迈向布局区域化、基地规模化、生产专业化和经营品牌化发展之路,一大批茶叶大县市、大乡镇和大基地逐步形成。全省茶园面积5万亩以上的县市(区)有20个,其中:英山、恩施、竹溪、竹山、夷陵、五峰、鹤峰、大悟、谷城等13个县市的茶园面积超过10万亩。形成了鄂东大别山、鄂西武陵山及宜昌三峡,鄂西北秦巴山和鄂南幕阜山四大优势产区,其茶园面积和茶叶产量占全省茶园总面积的90%以上。

——茶叶产品质量大提高。近几年来,我省高度重视无公害茶叶生产,大力推广无公害生产技术,加强了源头控管和全程监管,使我省的无公害茶、有机茶生产发展很快,茶叶质量的安全水平大提高。目前全省达到无公害要求的投产茶园227万亩,占投产茶园面积的97%,有87家企业获得国内外有机茶认证,认证数量仅次于浙江位居全国第二位。2010年全省名优茶产量达到7.5万吨,产值39.6亿元,分别占全省茶叶总产量的45%和总产值的76%。

——茶叶品牌建设大突破。按照省委、省政府 “打造知名品牌,增值龙头企业”的要求,省农业厅把整合茶叶品牌作为全省农业的重点工作来抓,在专家充分论证的基础上,先后推出了湖北名茶第一品牌采花毛尖,湖北历史第一名茶恩施玉露,湖北第一文化名茶武当道茶和萧氏茗茶、鹤峰翠泉茶、英山云雾茶、大悟绿茶等知名品牌,并推出了湖北绿茶整体形象和湖北绿茶第一方阵品牌企业,2009年以来“采花”、“萧氏”等3个商标先后被国家工商总局认定为中国驰名商标,进一步提高了湖北名茶品牌的知名度和竞争力。

——产业化经营大提升。近几年来,我省茶叶产业龙头企业不断发展壮大。目前,年产值和年销售额超过亿元以上的茶叶企业有11家,超千万以上的企业有30多家,其中国家级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3家,省级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24家,通过ISO9001—2000国家质量管理体系认证的企业有40多家。特别是宜昌萧氏茶叶集团和湖北采花茶业有限公司及竹溪梅子贡茶业公司等发展势头强劲,实现了由传统茶业向现化茶业加工的转变,成为我省现代农业发展和品牌建设的一面旗帜。

——茶叶科技大进步。近几年我省茶树无性系良种繁育推广步伐加快,农业部先后在我省投资建设了5个茶树良种项目,重点产茶县市建设了一批茶树良种繁育基地,已建茶树良种母本园3万亩,年出园无性系良种茶苗2亿多株;高效标准茶园建设快速发展,全省已建成高效标准茶园50多万亩,年亩平产值在4000元左右;名优茶机械化加工大普及,全省名优茶产量的90%实现了机械化加工,改变了我省名优茶加工长期靠手工加工的格局,茶叶加工质量和效率大提高,促进了名优生产上规模、上档次、上效益。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良种推广问题。由于我省良种选育起步较晚,基础较差,没有良种投入政策,发展步伐相对缓慢,目前全省无性系良种茶园面积87万亩,仅占全省茶园总面积的27%,大大低于福建95%、浙江57%的水平,也低于全国46.3%的平均水平,成为制约我省茶产业提档升级、影响茶产业持续健康发展的“瓶颈”问题。

——品牌建设问题。目前全省茶叶注册商标多达300多个,只有采花毛尖、恩施玉露、萧氏茗茶、武当道茶、邓村绿茶、英山云雾等品牌有些影响,但在北京、上海等大中城市常年上市、有一定市场份额的湖北名茶品牌很少,特别是对外宣传力度不够,还没有在全国叫得响、市场占有率高的知名品牌。因此,整合优势资源,打造和做大做强大品牌,任重而道远。

——龙头企业问题。据调查摸底,全省有大小茶叶企业约5000家,但真正上了500万元以上规模的企业不到200家。总的看来,茶叶龙头企业规模偏小,机制不活,实力不强,特别是缺乏大龙头、大企业、大老板。

——综合利用问题。我省茶叶精深加工综合利用处于起步阶段,严重滞后于浙江、湖南等省份,更落后于日本、欧美等国家。特别是高科技产品和高附加值产品开发不够,产品结构单一,初级产品多,精深加工产品少,急待做好综合利用这篇大文章。

二、市场前景与竞争力分析

(一)市场前景分析

——国际市场空间大。茶叶是世界性饮料,也是世界卫生组织推荐的六大保健品之一,饮茶者遍及世界五大洲150多个国家和地区,饮茶人数超过30亿人,世界人均年消费茶叶超过0.5公斤。据联合国粮农组织预测,茶叶将是21世纪全球第一大饮料,而且世界茶叶市场消费每年将以3-5%的速度增加,有机茶、低农残茶将成为国际市场的主要健康饮品。

——内销需求增加,市场潜力大。近年来,我国茶叶内销市场的需求进一步扩大,每年消费量以5%的速度递增,特别是上海、广东、北京等发达地区人均年消费茶叶已达到1公斤左右。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质量的提高,茶叶保健功能的开发和茶文化的发展,国内茶叶消费需求量将会进一步扩大,特别是名优茶、品牌茶、乌龙茶、白茶、高档红茶等将继续保持旺盛需求,消费市场潜力巨大。

——茶叶综合开发利用前景广阔。茶叶通过精深加工和综合利用,开发新产品,延长茶产业链,效益将数倍增加,而且前景十分广阔。茶叶含有500多种营养和功能保健成分,具有抗氧化、抗辐射、增强抗病毒能力、抑制突变和癌变、减低胆固醇和血糖等多种作用,成为功能性食品的重要组分,已引起保健医学、食品学和生物化学等方面专家的广泛关注。茶叶提取物可广泛应用于医药、化妆品、食品等领域,茶叶超微粉添加到食品中,可制作茶饮料、冰淇淋、果冻、口香糖、面包、面条等数百种食品,茶多酚对各种食品、化妆品、保健品和药品等具有优异的抗氧化能力和防腐保鲜作用,许多发达国家已把这种纯天然的抗氧化剂作为化学抗氧化剂的最佳替代品,并广泛用作各类食品添加剂。因此,茶叶深加工和综合利用前景非常广阔。

(二)竞争力分析

——具有独特的地理资源和文化优势。一是生态环境优越。湖北地处长江中游,属亚热带季风气候,气候、土壤、降雨量等适中,适宜茶树生长,全省山区和丘陵地区都可种茶,特别是偏北的纬度为高品质奠定了坚实基础。二是茶树种质资源丰富。我省是全国古老茶区之一,鄂西北秦巴山至今还有千年古茶树,茶树品种已有4个被审(认)定为国家茶树良种,12个被审定为省级良种。三是茶类丰富,内质好。全国绿茶、红茶、黑茶(砖茶)、青茶(乌龙茶)、黄茶、白茶六大茶类我省都有,其中,绿茶是我省的优势茶类,具有形美、色绿、香高、味醇的品质特点,倍受消费者和客商的青睐。宜红茶是全国三大红茶之一,在国际市场享有盛誉。“川”字牌老青茶自古以来就是边疆少数民族人民的生活必需品。四是茶文化底蕴深厚。湖北是“茶圣”陆羽的故乡,同时,随州炎帝、神农等历史名人、文化名人以及武当山道教、宜昌三峡、恩施土家族等茶文化内涵十分丰富。湖北历史上是中国茶马古道、马帮进京入俄必经之路,汉口19世纪茶叶进出口贸易量曾居全国首位,被欧洲人称为“茶叶港”。充分挖掘利用我省这些独特的优势,茶产业发展的前景将更加广阔。

——绿茶竞争优势强。我国绿茶占国际绿茶销售市场总额的50%以上,主导世界绿茶市场,价格处于垄断地位。我省是全国绿茶生产大省,绿茶基地规模大,茶农科技管理水平较高,而且我省绿茶自然品质好,极具竞争优势,有利于扩大绿茶出口。特别是近年来,我省绿茶加工技术显著提高,品牌建设成效显著,采花毛尖,萧氏绿茶,武当道茶,恩施玉露等在国内外市场的影响力愈来愈大,采花毛尖、萧氏绿茶荣获中国驰名商标,进一步提高了我省绿茶的市场竞争力。

——高档次开发乌龙茶,加快恢复发展红茶大有可为。乌龙茶是半发酵茶,目前主产区主要在福建、广东、台湾。近年来,随着社会经济快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乌龙茶市场快速增长,平均售价是绿茶、花茶的2倍以上,而且乌龙茶产区范围不断扩大,成为继绿茶之后的第二大茶类,其芬芳的香气,醇厚的滋味和深厚的茶文化底蕴,深受消费者的喜爱和推崇。我省近年来开发高档乌龙茶效益显著,市场广阔。宜红茶是我国历史上三大红茶之一,在国内外市场享有良好的声誉,也是我省传统的外销出口产品,目前高档名优红茶国内外市场需求旺盛,市场看好。因此,高档次开发乌龙茶,加快恢复发展红茶大有可为。

——科技基础好,技术水平先进。目前我省有华中农业大学,省农科院和恩施、咸宁、十堰、襄阳等市州科研院所,有一大批从事茶叶产业生产、科研的技术队伍,并获得了多项科研成果,科技基础好,技术水平先进,技术创新和技术进步处于全国先进行列。

三、指导思想、原则和发展目标

(一)指导思想

以增强国际国内市场竞争力和增加农民收入为出发点,以市场为导向,以效益为中心,以机制创新和科技创新为动力,以现代茶业园区建设为重点,以精深加工为突破口,优化结构,主攻品质,开拓市场,扩大出口,建设大基地,打造大品牌,培育大企业,加快生产标准化,产品无害化,经营产业化进程,推进我省茶叶生产大省向茶叶强省的跨越。

(二)基本原则

——市场导向原则。根据国际国内两大市场需求,在巩固发展绿茶优势的同时,要加快恢复发展红茶和边销茶,高档次开发乌龙茶,因地制宜发展白茶,多茶类生产,多品种开发,以适应市场需求。

——依靠科技原则。依靠科技进步和科技创新是提高茶叶产业整体素质的关键,要加大高新技术和先进实用技术的推广应用力度,特别是新品种、新机械、新产品的试验、示范与推广工作,努力提高茶叶产业的科技含量和市场竞争力。

——突出重点原则。要集中人力、物力、财力,建设一批重点项目,尤其是精深加工项目、重点县市和重点龙头企业,坚持高起点开发,高标准建设,促进茶叶产业的持续健康发展。

(三)发展目标

——面积和产量目标:到2015年,全省茶园总面积控制在350万亩;茶叶产量达到20万吨,其中名优茶产量10万吨,占总量50%左右。

——精深开发和规模效益目标:到2015年,着力构建现代茶产业加工体系,突出精深加工综合利用,配套开发茶市场、茶文化、茶旅游等二、三产业,力争全省茶产业综合效益大幅提升,茶叶工农业系列产值达到300亿元,其中农业产值90亿元,精深系列加工和二、三产业产值210亿元。

——龙头企业和产业化经营目标:到2015年,力争全省年产值和年销额达到10亿元以上的茶叶龙头企业2家以上。年产值和年销售额1亿元以上的企业达到12家,年产值和年销售额突破1000万元以上的企业过50家。

——出口创汇目标:到2015年,实现茶叶年出口3000吨,创汇2000万美元左右。

四、产业布局

(一)种植区域布局

加大对优势茶区年产茶叶1000吨以上的县(市、区)的扶持力度,不断提高茶叶种植的规模化和集约化水平,重点建设发展四大优势茶叶产区,茶园面积达到330万亩,占全省350万亩规划面积的94%。

——鄂西南武陵山区及宜昌三峡名优绿茶和宜红茶产业区。包括恩施、鹤峰、宣恩、咸丰、利川、五峰、夷陵、宜都、长阳、兴山、秭归等,建设150万亩大基地。

——鄂东大别山名优绿茶和出口绿茶产区。包括英山、罗田、麻城、红安、大悟、黄陂、孝昌等,建设60万亩茶叶基地。

——鄂西北秦巴山高香绿茶及随州大洪山名优绿茶产区。包括竹溪、竹山、房县、丹江口、保康、谷城、南漳、神农架、随县、曾都、枣阳等,建设100万亩茶叶基地。

——鄂南幕阜山名优绿茶及边销砖茶产区。包括赤壁、通城、崇阳、通山、咸安、江夏、嘉鱼等,建设20万亩茶叶基地。

(二)加工业布局

重点建设五大茶叶加工园区和50个名优茶加工示范中心(厂)。

——五大加工园区

宜昌萧氏中国茶产业高新科技加工园区、五峰采花茶业科技加工园区、竹溪县武当道茶科技加工园区、恩施市恩施玉露加工园区、英山云雾茶加工园区。

——在四大优势产区和武汉城市圈建设50个名优茶加工示范中心(厂)

鄂西南武陵山及宜昌三峡产区14个、鄂东大别山产区10个、鄂西北秦巴山产区10个、鄂南幕阜山产区5个、武汉城市圈7个、随州大洪山产区4个。

五、主要任务

(一)调整优化生产布局,加强优势茶区建设

重点建设四大优势茶叶板块基地330万亩:鄂东大别山名优绿茶60万亩、鄂西武陵山及宜昌三峡名优茶和宜红茶150万亩、鄂西北秦巴山高香绿茶及随州大洪山名优绿茶100万亩和鄂南幕阜山名优绿茶及边销茶20万亩。促进茶产业的发展向四大优势产区集中。通过调整和优化区域布局,推动全省茶叶经济由分散型向集中型转变,茶叶生产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茶叶产品由数量型向质量效益型转变。力争经过5年的努力,把我省四大优势茶叶板块建设成为全国闻名的名优茶、无公害茶和有机茶生产示范基地和出口安全示范区。

(二)推进科技创新,加强标准茶园建设

按照农业部茶叶标准园创建方案的要求,重点强化以下四项工作:一是加强园内水、电、路等基础设施配套建设,加强茶园栽培管理和加工厂配套,加强质量安全体系建设。制定和完善相关质量技术标准,加强质量规范管理,重点建设恩施、五峰、英山、夷陵等15个标准化生产示范县市和50个1000亩标准化示范茶园。二是加快良种引繁推广步伐。要坚持发展新茶园必须是无性系良种的科学发展观。重点在四大优势茶区兴建一批国家级、省级茶树良种繁育基地,搞好苗圃、母本园和示范园配套建设,大力引进和选育适合本省发展的名特优新品种,新发展标准化良种园40万亩。三是启动100万亩中低产茶园改造工程。突出依靠科技提高单产和效益,把茶园低改纳入到全省低丘岗地和低效林改造两大项目范畴之中。通过改造提升,建设高效茶园100万亩,亩产值4000元以上。四是大力示范推广茶树机修、机采、机耕技术,强化科技培训。提高实用新技术的入户率、到园率和到位率。

(三)整合品牌资源,打造知名品牌

通过政府引导和市场相结合的办法,整合现有茶叶品牌资源,重点打造采花毛尖、恩施玉露、武当道茶、萧氏绿茶、英山云雾、鹤峰翠泉茶等品牌,改变湖北茶叶品牌多、乱、杂的现状。支持一个大区域形成一个优势品牌,统一质量标准、统一包装规格、统一对外宣传,形成规模优势和品牌效应。加强品牌茶注册商标和地理标志保护,依法打击假冒伪劣行为,通过5年的努力,培植5个在全国叫得响、覆盖面广的知名品牌和中国驰名商标。

(四)培植壮大龙头企业,推进产业化经营

按照现代农业发展的要求,创新发展理念,完善机制体制,努力构建新型的现代茶业加工体系。一是科学规划布局。实行“三个一批”:在茶叶集中优势产区新建一批高标准加工厂,改造提升一批初制加工茶厂,淘汰一批作坊式小厂。二是加大现代化、清洁化、自动化茶叶加工、茶饮料和茶食品生产线的引进和创新力度。大力推行全程现代化机械化加工,用工业化的理念、食品级的加工管理、现代化的机械装备武装茶叶加工厂,努力提高加工科技水平和劳动效率,加快淘汰传统落后的加工设备和工艺。三是培植重点龙头企业和农民专业合作组织。重点扶持20家茶叶龙头企业和20家茶叶专业合作社的发展,尽快做强做大,同时,大力提倡企业自主创新、机制创新和制度创新,鼓励支持采用租赁、兼并、联合等办法做大做强龙头企业,促进茶产业升级换代。

(五)加强精深开发,促进加工增值

加强茶叶精深开发,促进系列加工增值,将成为今后我省茶产业发展的关键。一是重点扶持具有高科技含量、高附加值的精深加工型龙头企业,如宜昌萧氏集团、湖北采花茶业有限公司、竹溪梅子贡茶业有限公司等基础好的企业,大力支持从国内外引进先进生产线,开发各类茶饮料、茶食品、速溶茶、茶多酚等茶制品,以及与茶行业密切相关的茶机械、茶包装、茶文化工艺旅游等新产品,促使传统产业向现代产业的飞跃,推进产业升级换代,延长产业链条,扩大产业关联度,与食品、医药、精细化工、日用化工等行业实现跨领域合作,大幅度提升茶产业综合开发的系列产值,广泛吸纳城镇居民和农村劳动力就业。二是大力支持湖北易生公司、武汉嘉润茶叶公司、湖北宜红茶叶公司、鹤峰白果民族茶厂和恩施伍家台富硒贡茶公司等一批外贸加工型龙头企业做强做大,大力开发有机茶、低残留茶、红茶、袋泡茶、出口眉茶、珠茶等产品,力争我省茶叶出口水平攀上新台阶。

(六)高档次开发乌龙茶,加快恢复发展红茶

我省有机乌龙茶开发,要坚持因地制宜、科学规划、合理布局、突出重点、逐步推进的原则,在全省四大优势茶区,重点选择有优越生态环境、有知名茶叶品牌、有重点龙头企业、有乌龙茶生产基础和发展优势的县市区实施,探索总结具有湖北特色的乌龙茶加工新工艺,开发具有湖北特色的乌龙茶新产品。宜红茶是我国三大红茶之一,在国内外市场具有良好声誉,也是我省传统的外销出口产品。要以采花茶业宜红茶公司为重点,大力培植加工型、出口型龙头企业,兴建清洁化、标准化生产线,改善宜红茶加工环境,提高生产科技水平,进一步提高产品质量和自营出口能力。在巩固扩大出口的基础上,着力开发国内市场。

(七)加强市场体系建设,加大市场开拓力度

要进一步加强市场体系建设,加大市场开拓力度,形成内销外贸多渠道拓展的市场格局。要完善提高目前已经形成的汉口茶市、陆羽茶都、宜昌三峡国际旅游茶城和鄂东大别山茶叶广场等茶叶专业交易市场。同时,要大幅提高我省企业自营出口水平和国际市场竞争力。要大力弘扬茶文化,拉动茶消费,积极支持各地举办茶叶节、茶博会和茶旅游节等活动,大张旗鼓地加大湖北名茶在国家和省市等主流媒体上的广告宣传力度。鼓励到境内外参加展览会、博览会,通过茶文化茶品牌的宣传,提升鄂茶在国内外的社会影响力和市场竞争力。

六、重点建设项目

(一)标准茶园建设工程

按照农业部茶叶标准园创建规范的要求和良种良法名优茶配套的原则,加强园、林、路、沟等基础配套设施建设,加大标准茶园建设力度,以15个标准茶园建设县市为重点,高标准建设高效茶园100万亩,亩产值4000元以上,其中建设现代茶叶标准示范园50个,每个面积集中连片1000亩,总面积5万亩。

(二)茶树良种建设工程

加强地方品种筛选,新品种引进和母本园、苗圃的配套建设,继续抓好恩施、五峰、竹山、英山等国家投资建设的茶树良种繁育基地,择优选择新建或扩建省农科院果茶所和4个市、县茶树良种繁育基地。逐步完善茶树良种繁育体系,努力实现本省无性系良种苗木的有效供给。

(三)现代茶业加工优化改造工程

我省现有大小茶叶加工厂5000多家,必须分期分批进行优化改造,按照现代化、标准化、无害化的要求,加强加工厂建设,加快现代化、清洁化、连续化加工生产线的研发和引进力度,大力推广名优茶机械化加工,大宗茶清洁化、连续化加工,提高加工科技水平。重点建设5个现代茶叶加工园区和50个名优茶加工示范中心(厂),引进配套200条清洁化、连续化加工生产线。

(四)茶叶精深加工及综合利用工程

重点围绕夏秋茶资源的开发利用,开发夏秋茶产品和精深加工终端产品,实现从传统饮用向茶食品、茶医药保健、茶日用化工、食品添加剂、饲料添加剂等领域扩展,进一步延长茶产业链,做好“喝茶,吃茶,用茶”这篇大文章。重点扶持茶食品、茶保健品、茶日化用品和茶叶添加剂等终端产品10个,实现规模化和产业化。

(五)乌龙茶开发和红茶发展工程

高档次开发乌龙茶,加快恢复发展红茶,是提高我省茶叶资源利用率,增加农民收入的有效途径。今后,要在巩固提高名优绿茶优势的同时,选择有优越生态环境,有知名茶叶品牌,有重点龙头企业,有乌龙茶生产基础和发展优势的10个县市区组织实施,每个县市(区)选择1家重点龙头企业进行扶持,高标准发展乌龙茶新茶园10万亩,产量达到1万吨左右。宜红茶是我国三大红茶之一,在国内外市场享有良好的声誉,也是我省传统的外销出口产品,近年来,国内外市场看好,要加快红茶的恢复发展,改善加工环境,提高科技水平,进一步提高产品质量和出口能力,同时要大力开发高档名优红茶,重点开发宜昌红、楚红和武当红等名优红茶,力争在开发高档名优红茶上有新突破。

(六)茶文化与茶叶品牌建设工程

要充分打好湖北“茶圣”陆羽这张王牌,深入挖掘整理我省名茶、名山、名川、名人遗迹、典故、趣事,大力弘扬和传播茶文化,扶持重点茶叶产品展示展销、品牌推广和茶文化场所建设等。积极支持各地举办茶文化节和品茶旅游节等茶事活动,普及茶知识,推动茶消费,发展茶经济。同时要大力整合现有茶叶品牌资源,重点打造采花毛尖、萧氏茗茶、武当道茶、恩施玉露、英山云雾、鹤峰翠泉等品牌, 树立湖北绿茶整体形象,培植5个在全国叫得响,覆盖面广的知名品牌和中国驰名商标。

七、保障措施

(一)加强科技创新,提高产业整体素质

要充分发挥我省茶产业的人才优势,加强农、科、教合作,加快开发新品种、新技术和新工艺,完善茶叶科技创新服务平台,创新推广体制和机制,加快科技成果转化与应用。提高科技对产业发展的贡献率;组织实施茶产业培训工程,培训新型职业茶农。以科技创新为动力,全面提高我省茶产业整体素质。

(二)加快标准化进程,全面提高产品质量

要以提高产品质量为目标,大力推行标准化生产。一是要广泛宣传和加强培训,强化标准意识,把标准化生产变成生产者的自觉行为;二是要加快质量标准体系建设,根据无公害生产和国际贸易的需要,统一组织制订和修订茶产业的有关标准,形成与国际市场 接轨的标准体系;三是生产单位要建立健全自身质量保证体系,加强原料、产品、销售等环节的质量检验工作,对原料、生产、加工、包装、储运、销售等一系列环节实行全程质量管理,确保产品质量;四是加强生产投入品监管,推行茶树病虫害统防统治,建立与完善包括生产档案与产品质量可追溯制度,实行全程质量监控和可追溯制度,确保茶叶产品质量安全。

(三)加大投入力度,保障茶产业持续健康发展

加大扶持力度,增加投入,是茶产业可持续发展的根本保证。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要高度重视茶叶产业的发展,加大政策扶持力度。一是省和茶叶主产县市区要纳入本级财政预算,设立茶产业发展专项资金;二是要把农业、林业、扶贫和农业综合开发、现代农业发展等方面可用于茶产业发展的资金打捆使用,发挥整体效益;三是要加大金融方面的支持,加大信贷扶持力度;四是要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大力吸引民间资金投入茶产业;五是要鼓励引导茶叶加工、经营企业和茶农增加投入,建立国家、集体、企业、民间资本以及外资等多途径,多元化投资结构和投资机制。重点扶持四大优势产区的茶叶板块基地建设、茶树良种繁育、五大茶叶加工园区、50个名优茶加工示范厂以及茶叶品牌建设等。

(四)加强组织领导,政府和产学研部门合力推进

茶叶产业链长,涉及行业多,省政府及其主管部门要加强领导,统筹谋划,做到领导到位,督导到位和实施主体到位。一是主要县市(区)要建立由政府和有关部门参加的联席会议制度,负责协调落实配套投入措施,督办相关工作,解决产业发展中的重大问题;二是成立茶产业科技创新团队。由省农业厅、省农科院、华农大以及重点龙头企业技术人员联合组成茶叶产业科技创新团队,负责解决茶产业发展过程中的有关技术难题,确保茶叶产业“十二五”规划的顺利推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