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阳富硒茶效果如何(紫阳富硒茶的制作过程)

硒宝 06-04 10:41 54次浏览

——关于紫阳县茶叶产业的调查与思考

紫阳茶久负盛名,其务茶史可上溯至春秋,生在“巴国”成“香茗”;出名入唐代,划归“山南”贡“茶牙”;盛产在清代,茶马古道驮芬芳;福址百姓富百家,“汉茶”丝绸可比肩。鉴此,历届县委、县政府都把茶叶产业摆在了农村主导产业之首,作为发展县域经济的重头戏来唱。从二十世纪八十年代起,利用紫阳茶天然含硒的科研成果,通过在全国、全省不断参会评比,使紫阳茶的知名度逐步扩大,远销美国、日本等国家,止2005年已获得各类大奖30余个。产量逐年增加,价格大幅提高,高档名优茶最高已卖到每市斤980元人民币。“十五”以来,又狠抓基础认证工作,5000亩天然富硒茶标准化示范区建设已通过国家质检总局验收,由紫阳县制订的《天然富硒茶标准综合体》已作为省地方标准颁布实施,并成为全国第一个天然富硒茶系列标准综合体;紫阳县富硒茶原产地域产品保护,已通过国家质检总局认证公告实施,全县已有5万亩茶园和8家骨干茶叶生产加工企业被国家农业部认证为无公害紫阳富硒茶生产基地和产品;有3000亩茶园被申报为有机茶生产基地。然而,在如此盛名之下,无论生产者还是消费者,总感到有些惆怅和困惑。前段时间,县政协会同县茶业局组成了联合调查组,围绕茶叶生产的种植、加工和销售三个环节进行了调查,现将情况报告如下。

一、现状

(一)种植概况。据2004年统计年报,全县共有茶园103215亩,农业人均0.34亩,常年产量1360吨,人均4.5公斤。茶叶产值4753万元,人均产值156元。全县农民人均纯收入1508元,茶叶人均收入占人均纯收入的10%。这次调查五镇九村四十四户,共有农户15842户,人口66535人。城关、焕古、向阳、红椿四镇为主产区,共有农业人口61000人,茶园面积55000亩,人均0.9亩,其中可采面积27000亩,常年产量377吨,常年产值1800万元,人均290元。2004年五镇人均纯收入1930元,茶叶收入人均247元,茶叶收入占人均纯收入的13%。

(二)加工企业。近几年来,通过茶叶加工机械的示范推广,逐步改变了传统手工加工的方式,促进了采摘与加工分离,有效的提高了产品质量,全县已有六成以上的茶叶实现了机械加工。共有茶叶加工企业108个,年加工能力为1400吨,其中高档名茶加工能力为800吨。这次调查的12个茶叶加工厂,年加工能力为150吨,其中高档名茶18吨。能够称得上骨干企业有3家,年加工名优茶为65吨。

(三)市场营销。在计划经济时期,我县茶叶市场以县茶厂为龙头,主要销往西北五省。改革开放以来,由政府搭台,通过办茶文化节、产品参展评比,进一步拓宽了市场。县城建立了茶叶专业市场,有8家骨干企业分别在安康、西安、咸阳、宝鸡、耀县、宁夏等地建立了直销茶店和营销网络,有的企业将市场扩大到北京、山东、甘肃等地。还有一些个体商贩在省境内外建立了营销网点。目前茶叶市场广阔,前景看好。

二、问题

实话实说,当前紫阳茶叶发展与挑战并存,喜忧参半,盛名之下依然潜伏着危机,如不及时采取得力有效措施,将会再次跌入低谷。主要存在以下几个问题:

(一)茶园管理粗放。一是老茶园改造量大,这部分茶园产量低、效益差;二是多数茶园同五花八门的农作物套种,致使茶叶在受“欺压”中生长,在夹缝中生存;三是锄草、追肥不及时,各地不同程度的存在荒芜现象。在向阳镇月池村,有500多亩连片茶园已经荒芜了几年;四是新建密植丰产茶园没有及时修剪。

(二)鲜叶弃采严重。近两年来,茶园弃采现象普遍存在。有的只采春茶,不采夏秋茶;有的只采芽头,不采粗茶;还有的地方,茶农观望、等待市场行情转变,甚至干脆放弃不采。如此种种,严重的浪费了资源,用茶农的话说“看到银子化成水”。这种现象如果持续下去,将会导致茶园荒芜或毁茶。

(三)市场竞争无序。一是全县没有专业营销队伍,经营厂家各自为政、单打独斗、相互诋毁、自相残杀;二是没有正确处理好满足各类人群消费的需要。境内外市场中上流人员消费的高档茶不足两成,且多数是作为礼品馈赠之用,而众多人群则欢迎中低档的大路茶。据在西安、银川、耀县的茶叶经销人员说,当地十分欢迎紫阳的中低档茶,但近两年都没有货源。在加工企业中,一些小厂都只加工中高档茶,而不愿加工大路茶;三是以假充真,自己砸自己的牌子。少数厂家和茶贩子用低价购买外地茶叶,改头换面冒充紫阳茶以谋取更多利润。

(四)资金投入不足。“十五”以来,县委、县政府为发展丰产密植茶园、推广茶叶加工机械,以及办节、参评等,已投入资金千万余元。但是,新建茶园需五年才能投产,每新建一亩茶园,共需投入2000元以上,多数农户没能力投入。每兴办一个小型茶叶加工厂,也要投入3—5万元。瓦房茶叶试验站曾被视为紫阳县茶叶产业发展的缩影,现在与旅游观光相结合,已是宣传紫阳和紫阳茶的窗口,目前设备老化,急需更新,茶叶科研因无经费也没有开展。

(五)宣传未能到位。不少人认为,县委、政府及其相关部门在宣传方面做了大量工作,但总觉得还没有到位,范围上注重了对外宣传,忽视了对内宣传,墙内开花墙外香,在茶乡县城尚没有一块体现茶乡特色的宣传牌,外来人士感觉不到茶乡的氛围。务茶的人对紫阳茶的特点知之不多。对紫阳传统的茶文化研究挖掘还很不够,业内人士说,喝茶的人多,懂茶的人少。

三、成因

通过各方面座谈,我们认为形成以上问题的主要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认识不尽统一。在领导层中,不同程度的存在着守摊子的思想,不谋发展或不谋大的发展。口头上喊的是把茶叶生产当作主导产业,而实际却没有用主要精力来抓主导产业。一些乡镇领导在是否把茶叶当作主导产业来抓,彷徨不定,任其自然。在村民群众中,有的认为发展茶叶周期长、见效慢,不愿发展。2003年对一些农户无偿扶持的茶籽,有个别农户至今还放在家中没有播种;有的村民想发展,但经济基础薄弱,投入不起,不如外出打工赚钱快。在我们走过的地方,多则有一半劳力外出,最少也有三成打工。

(二)科技含量低。这是茶园管理粗放的直接原因之一。一方面是茶叶专业技术人员紧缺。目前,全县仅有茶叶专业干部15人,满足不了科技培训、指导管理和技术服务的需要。丰产茶园究竟是个什么标准和怎么做才能达到标准,茶农不知道,也没有实际样子可看。鲜叶采搞技术直接关系到产品的质量,仍然需要进一步通过培训,达到普及和提高;另一方面是乡镇从领导到一般干部大部分不懂茶叶的生产和加工适用技术,到村组、到农户中不会、不能给予指导。

(三)企业与农户两张皮。自上个世纪90年代县茶厂拍卖后,到目前为止,龙头企业没有形成。今年初组建的“紫阳富硒茶业有限公司”,由于职能尚待规范,也未能很好地发挥作用。在全县108个茶叶加工企业中,能够称得上骨干企业的不到一成。大多数茶叶加工厂与茶农纯属一种买卖关系。一些厂家在春季开园时,以诱人的价格收购鲜叶,而这个价格稳不了几天,便天天下滑。毛坝镇一位邓氏村民有茶园7亩,其中新茶园2.5亩,4.5亩老茶园,往年能收入千把元,今年由于鲜叶价格太低,全部未采。一些茶农感叹地说,务茶不如加工茶,加工茶不如卖茶。

四、建议

为尽快实现把紫阳茶叶产业做大做强的目标,针对目前存在的问题,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一)壮大产业基地,培育生产载体,实现茶长其旺。眼下正值编制“十一五”规划之际,要把茶叶产业发展摆在第一位置,制定出符合实际的科学规划。规划的目标可分两步走:在“十一五”前三年确保发展新茶园5万亩,后两年力争再发展5万亩,到“十一五”末,实现全县茶园总面积20万亩的目标。其次要一手抓新茶园建设,一手抓现在茶园的管理。建设新茶园要做过细的思想工作,通过算帐对比说服群众,变政府的引导为群众的自觉行动。用典型事例启发群众高起点、高标准的建设新茶园。在确定建设新茶园区域时,要从实际出发,避免一刀切。沿汉江、任河及紫岚路沿线都可以作为新发展区域。在选择有性系繁殖或无性系繁殖问题上应因地制宜。2000年全县发展4250亩无性系密植茶园,只成活了200亩。同年焕古镇在腊竹村发展100亩无性系茶苗,无一成活。其原因就是紫阳山大坡陡、土地瘠薄,当时成活,却过不了伏旱这一关。抓现有茶园管理,主要是通过对老茶园改造、间隙补植,以提高单产,提高产品质量。通过对幼龄茶的及时锄草追肥和摘顶修枝定型,确保预期投产。

(二)激活龙头企业,培育加工载体,实现茶增其值。从现在起就要有计划、有目的选择骨干企业予以扶持和培育,预期形成县有大龙头,乡镇有小龙头。最终形成大龙头带小龙头,小龙头带动小型加工企业,小型加工企业带动茶农种茶、务茶、摘茶的锁链关系,从而产生诺米骨牌效应,使茶叶的价值实现几何式增长。同时,可以考虑将扶持资金作为政府的股份,参与企业经营,以增强政府在发挥引导、服务、协调和必要时予以行政干预的有效性和权威性,确保企业与茶农形成一种相互依存的关系。

(三)延伸产业链条,培育消费载体,实现茶尽其用。首先要进一步加大科技培训和茶园管理的力度,努力提高茶叶产量和品质。其次开展茶叶科研工作,开发茶叶系列产品,满足各类消费人群的需要。改变目前多数地方只采春茶,不采夏秋茶的现状。再次是发挥经济杠杆作用和必要的行政干预措施,合理处理好茶叶生产的种植、加工、营销各个环节的利益分配关系,确保茶农能够得到更多实惠,推动茶叶产业持续健康发展。

(四)建设茶叶交易市场,培育流通载体,实现茶流其畅。市场和营销队伍建设在我县尚是一个十分薄弱的环节,必须下大力气强化这方面的工作,县城和乡镇都要建设好茶叶专业市场。通过几年的努力,将县城建设成为具有相当规模的紫阳富硒茶批发市场基地。在县境外,县茶叶集团公司要大力发展各种营销大户和销售网络,尤其在西北五省区要巩固和建立营销窗口。与此同时,要十分重视营销队伍的建设。焕古镇今年作出了鼓励机关干部离岗到省境外开辟营销市场的尝试,效果很好。建议县上采取由企业推荐,政府及其主管部门组织培训,报酬直接与营销效果挂钩。取得经验后,常年坚持,培养出一大批营销大军,使“营销”这一新型生产力在发展紫阳茶叶中发挥更大的作用,在国际国内开辟出紫阳富硒茶的广阔市场。

(五)加大资金投入,培育造血载体,实现茶兴其业。茶叶产业的种植和加工在前期需要一笔不少的资金投入 。据茶叶主管部门初步测算,要实现一年打基础,二至三年抓规模,五年走向产业化的目标,在紫阳这个贫困县靠农民自筹和县财政几乎是不可能的。过去我们通过捆绑使用其它农业扶持资金和与退耕还林工程有机结合以及招商引资,产生了较好的效果,应继续不断总结经验,理顺关系,强化监督,使其发挥更大效益。与此同时,要抓住省、市重视开发陕南茶叶产业的机遇,积极主动向上争取尽可能多的资金用于茶叶产业的发展。

紫阳茶叶产业是独具优势的产业,可以说是“一叶定大局”。只要决策机关坚定信心,咬着不放,一届接着一届抓,就一定能实现从富硒到富县的跨越,这也是历史赋予现在和后来所有领导者的责任,也是三十万紫阳人民的期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