富硒茶国际市场现状(富硒茶产业国内现状)

硒宝 06-04 10:29 59次浏览

富硒茶国际市场现状(富硒茶产业国内现状)-硒宝网

我国农产品加工业发展现状及对策

刘欣雨 朱瑶 刘雅洁 王静 李贺贺 孙金沅 赵东瑞 孙啸涛 孙宝国 何亚荟

北京工商大学食品与健康学院

摘 要

农产品加工业是我国最大的制造业,是经济发展的战略性支柱产业。通过对我国农产品加工业的发展现状进行概述分析,剖析其与国外一些发达国家相比存在的问题,发现我国农产品加工产业整体呈现稳步向前的发展态势,但各区域发展尚不平衡,农产品加工转化率、农产品加工业与农业总产值比有待提高。鉴于此,从政策引领、标准体系、各地特色与优势和科技创新 4方面提出对策与建议,探讨我国农产品加工业如何突破制约和瓶颈,提高农产品加工转化率,提升农产品加工业与农业总产值比,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优化产业转型升级,促进我国农产品加工业快速发展。

引 言

中国是农业生产大国,主要农产品的产量一直稳居世界前列。目前我国已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为农业农村发展提供了雄厚的物质基础。2020年7月,农业农村部印发《全国乡村产业发展规划(2020—2025年)》,指出农产品加工业是提升农产品附加值的关键,也是构建农业产业链的核心。发展农产品加工业不仅拉动农业原料消耗增长,增加农业生产附加值,而且在当前新冠肺炎疫情时期,加大蔬菜、肉、水果、粮食等农产品的产品开发和深加工,使鲜活农产品转化成更易储藏的加工产品,延长货架期,可保证食品充足、营养均衡和产品多样化,保障国民生活供给充足,抵御疫情突发下的生活用品短缺,还能减少农民经济损失,对我国农业产业发展有促进作用。

农产品加工业作为我国最大的制造业,是我国经济发展的战略性支柱产业。农产品加工产业经济增值价值巨大,世界各国均在积极抢占农产品加工业制高点。但是,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的农产品加工业还存在差距。2020年,习近平总书记在科学家座谈会上指出,我国农产品种植和加工技术相对落后。

为突破制约和瓶颈,推动我国农产品加工业转型升级、膳食消费结构改善,满足小康社会城乡居民更高层次的需求,本文对我国农产品加工业发展现状及趋势展开调研分析,探讨如何推动农产品加工业从数量增长向质量提升、从要素驱动向创新驱动、从分散布局向集群发展转变,以促进我国农产品加工业持续稳定健康发展。

一、我国农产品加工业发展目标

从20世纪80年代至今,我国农业发展政策和目标经历了3个阶段:1982—1986年,国家连续5年发布以农业、农村和农民(“三农”)为主题的中央一号文件,拟实现包产到户、包干到户或大包干到联产承包责任制等农村改革方针,解决温饱问题;2004—2012年,连续9年发布以“三农”为主题的中央一号文件,从促进农民增收到推进农业科技创新为“三农”工作的重点,解决增加收入问题;2013—2020 年,连续8年发布以“三农”为主题的中央一号文件,从发展现代农业,增强农村发展活力到完成打赢脱贫攻坚战和补上全面小康“三农”领域突出的短板,解决共同富裕问题。农产品加工产业的现代化是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调节粮食供给、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的战略举措。

我国农产品加工业要以提高农产品加工转化率、提升农产品加工业与农业总产值比、延长农业产业链条为发展目标。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促进农产品加工业发展的意见》(国办发〔2016〕93号)中指出,到2020年,农产品加工转化率达到68%,农产品加工业与农业总产值比达到 2.4∶1;到 2025年,农产品加工转化率达到 75%,农产品加工业与农业总产值比进一步提高,基本接近发达国家农产品加工业发展水平。“十四五”规划也明确提出,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延长农业产业链条,提高农产品加工业和农业生产性服务业发展水平。

二、我国农产品加工业发展现状

目前,我国农产品加工业与国外一些发达国家相比,农产品加工转化率、农产品加工业与农业总产值比尚有一定的差距,但整体呈现稳步向前的发展态势。

农产品产量和加工转化潜力大

1.农产品产量

我国是农业大国,目前主要农产品产量已跃居世界前列。2020年我国粮食总产量66949万吨,肉类产量 7639万吨,奶类产量3530万吨,蔬菜产量近7.49亿吨,水果产量达2.87亿吨。

我国农产品加工业产值逐年上升, 2016—2020年农产品加工业总产值增长见图1。2020年,农产品加工业克服新型冠状病毒(简称新冠)肺炎疫情、贸易摩擦外部环境等不利影响,保持良好发展势头。全国规模以上农产品加工业完成主营业务收入144600.6亿元,规模以上农产品加工业实现利润总额10378.4亿元,同比增长6.9%。

富硒茶国际市场现状(富硒茶产业国内现状)-硒宝网

图1 2016—2020年农产品加工业总产值增长

我国农产品加工业产值与农业总产值比也在稳步上升。2016—2020年农产品加工业产值与农业总产值比见图2。2020年,我国农产品加工业产值与农业总产值比进一步升至2.4∶1,但与发达国家相比尚有差距。

富硒茶国际市场现状(富硒茶产业国内现状)-硒宝网

图2 2016—2020年农产品加工业与农业总产值比

2.农产品加工潜力

虽然目前我国农产品加工转化能力落后于一些发达国家,但潜力巨大。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进入21世纪以来,我国农产品生产能力大幅度提升,粮食总产连续12年超过5亿吨。近40年来,肉类产量从1979年的1062.4万吨增加到2020年的7 649万吨;禽蛋产量从1982年的280.9万吨增加到 2020年的3468万吨;水产品产量从1978年的 465.4万吨增加到2020年的6545 万吨。小麦、稻谷、蔬菜、水果、肉类、蛋类、水产品等产量均稳居世界前列,其中,谷物、花生、茶叶、水果和肉类连续5年位居世界第一。农产品生产能力的增强为我国农产品加工产业从初级农产品供给到农产品精深加工提供了充足的物质基础。另外,随着我国人民生活水平的逐步提高、生活节奏的不断加快以及食品消费量历年来的不断转变,加快农产品深加工发展成为一项紧迫的民生工程,市场需求快速增长。

农产品加工产业体系初步调顺

我国农产品加工产业以优化结构布局为导向持续发展:①向优势产区集中布局;②农产品初加工发展加快;③农产品精深加工水平逐步提升;④主食加工业逐渐发展;⑤农产品及其加工副产物综合利用水平不断提高,农产品加工潜力、提升增值空间不断挖掘;⑥农产品加工企业逐步向前端延伸带动农户建设原料基地,向后端延伸建设物流营销和服务网络,企业积极打造全产业链。2017—2019年我国农产品加工业产业结构变化如图3所示。

富硒茶国际市场现状(富硒茶产业国内现状)-硒宝网

图3 2017—2019年我国农产品加工业产业结构

食品工业一直是农产品加工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尤其是在新冠肺炎疫情的冲击下,食品工业在整个农产品加工业中起到了“压舱石”的作用。2020年第1季度,受到经济下行压力、复杂的贸易环境以及新冠肺炎疫情的影响,规模以上农产品加工业营业收入同比下降12.0%,首次出现负增长。随着疫情防控和政策逐步落实,企业复工复产不断推进,生产秩序逐步恢复,农产品加工业生产和销售持续加快,营业收入降幅逐步缩小。食用类农产品加工业完成营业收入98172.5亿元,同比增 长1.1%,非食用类农产品加工业营收为46428.1亿元;2020年规模以上食品工业企业35 783家 ,食品制造业的主营业务收入完成19311.9亿元。

我国农产品加工业以转型持续升级为方略不断提升

我国农产品加工产业愈发重视提升科技创新能力。一是完善了国家农产品加工技术研发体系,建设了一批农产品加工技术集成基地。二是农产品加工技术装备不断提升,自动化、智能化、数字化等关键技术和装备应用,推动了农产品加工产业的快速发展。三是副产物产品不断涌现,拉动了整个农产品加工业的产值,如粮油加工中麦麸提取物产品的开发,低档茶、碎茶、茶叶废弃物中活性成分的提取及综合利用,开发日用化工品、保健品等。四是企业管理水平有所提高,人才队伍培养有所加强,鼓励企业开展质量管理、食品安全控制、追溯等体系认证,加强事中事后监管;农产品加工领域的经营管理队伍、科技领军人才、创新团队、生产能手和技能人才有所提升,一定程度上加速了科技成果转化推广。

农产品加工产业链和集群带动效应彰显

农民合作社等开始有意识发展加工流通。农产品加工企业逐步向前端延伸带动农户建设原料基地,向后端延伸建设物流营销和服务网络,企业积极打造全产业链。农产品加工业发展创新模式和业态。农产品加工业开始进入“互联网+”现代农业行动,利用大数据、物联网、云计算、移动互联网等新一代信息技术,网络化、智能化、精细化现代加工新模式也开始培育发展。我国各地农产品加工业正积极推动产业集聚发展,一是向加工园区聚集,二是向特色农产品加工区域聚集。初步形成了东北地区和长江流域水稻加工、黄淮海地区优质专用小麦加工、东北地区玉米和大豆加工、长江流域优质油菜籽加工、中原地区牛羊肉加工、西北和环渤海地区苹果加工、沿海和长江流域水产品加工等产业聚集区,经济带动效益明显。加工园区建设稳步推进,不断吸引农产品加工企业向园区集聚。

安徽舒城成立小兰花茶产业联合体,实现规模化经营,推进标准化生产,增强包括茶树种植、管理、采摘、加工、包装、贮运等各环节的规范化意识,规范舒城小兰花名优茶采制工艺,建立完善的质量管理体系,严格控制茶叶的农药残留量,全县名优茶采制水平及产量明显提升,保护了名茶品牌,提高了名茶质量,舒城小兰花品牌价值逐年攀升,茶叶一举成为舒城山区的优势和支柱产业。山西省政府联合山西农业大学和各龙头企业,创立了山西农谷工业园区,形成了“产学研”一体化的发展模式。2018 年在河南驻马店成立国际农产品加工产业园,占地61平方千米,园区聚集了驻马店60%以上的农产品知名企业和农业产业集群。中国(驻马店)国际农产品加工产业园以“全国一流,世界领先”为目标,建设成为农产品加工业改革创新示范区、农产品加工业发展的融合发展先导区、绿色发展的标杆区、国内国际交流合作示范区。

主要农产品加工业均呈现向好的发展趋势

近年来,我国农产品加工业在原料生产、深加工、副产物利用、技术开发与创新、区域布局与产业集群、安全生产与监管方面均呈现向好的发展趋势。以粮油加工业为例,原料生产方面,粮食产量保持平稳增长趋势,油料产量呈下降趋势,2020年粮食总产量达66949万吨,同比2019 年增长0.85%。区域布局方面,山东和河南面粉加工产能较大,粳米产能主要集中在东北和苏皖地区,籼米产能主要分布在两湖、两广、江西、四川等地,食用植物油产能较大的省(自治区,直辖市)在江苏、广东、湖北、山东、天津、广西和河北。

我国粮油深加工发展迅速。2019年,我国粮食行业深加工产品产量为:商业淀粉3216.6万吨,淀粉糖 1435万吨,酒精691.6万千升。科研投入增强,2019年,粮油加工业研发费用投入为24.7亿元,占产品销售收入的0.17%,获得各类专利844个。功能性花生蛋白及其组分制备关键技术创新与应用、高含油油料加工关键新技术产业化开发及标准化安全生产、节能高效挂面加工技术和成套设备研究与开发等一批关键技术解决了我国粮油深加工中存在的问题,如传统制油工艺导致的油品差、营养素损失重,花生蛋白粉残油高、蛋白质变性严重,挂面加工能耗高等,有效提高了我国粮油加工业的技术水平和产品质量,对我国粮油加工业的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

粮食加工副产物得到有效利用。以2018年的粮食加工副产物数据为例,全国稻谷和小麦加工生产出的主要副产物有米糠1845万吨、碎米987万吨、稻壳3856万吨、小麦麸皮3872万吨、小麦胚芽38万吨。其中,小麦麸皮85%以上用于酿酒、制醋和酱油、饲料等传统加工,很少用于深加工和再利用。近年来,随着对小麦麸皮的综合开发利用,市场上出现了许多小麦麸皮附加值较高的产品,如小麦麸皮膳食纤维、蛋白、低聚糖及各种营养强化品。

我国粮油加工工艺和装备已基本实现国产化,部分领域实现对外输出。我国制粉工艺技术主要经历了照抄→学习→分析→创新等几个阶段。小麦粉加工工艺技术进入适合我国国情、适合国产小麦、适合生产传统面制食品需求面粉的创新阶段,高精度面粉出粉率明显提高,专用粉新品种不断增加,并实现了向东南业、中亚、中东等地区的技术输出。在制粉装备方面,目前我国从原粮的输送、仓储、清理与调质等前处理设备到制粉车间主设备、辅助设备和气力输送、通风除尘、出仓、检斤、配混、包装、码垛、装卸等设备以及速冻水饺、汤圆、挂面、鲜食米饭、米粉等谷物类主食的自动加工装备基本实现国产化。

粮油质量安全得到高度重视,优质品种的种植规模逐年扩大。“粮食安天下安”,2019年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扛稳粮食安全这个重任”。国家粮食局制定印发了《关于加强全国粮食系统安全工作的意见》,突出“两个重点”,即突出抓好安全储粮和安全生产两个重中之重。要关口前移,源头管控;加强质量管理,严防不符合食品安全标准的粮食流入口粮市场;完善基础支持机制。优质稻米、优质专用小麦、“双低”油菜和高油酸花生等种植面积逐年上升。

三、我国农产品加工业存在的问题

国外发达国家的农产品加工业有7大特征:一是加工企业数量少、规模大,行业集中度高;二是注重行业一体化产业链的构建;三是重视品种、安全性、营养性和食用品质的基础研究和新技术的研发;四是加工设施齐全,加工装备先进;五是资源利用综合化,副产物综合利用率高;六是针对消费者的健康等多元需求不断开展产品创新;七是研发经费支持力度大,企业是科技创新主体。虽然目前我国农产品加工业呈现稳步上升的发展趋势,但与发达国家相比尚有一些差距。

农产品加工业仍然处于初级加工阶段

近年来,我国农产品加工各种产品结构进一步优化,对农产品精深加工的意识进一步加强,产品附加值进一步提高,自热食品、调理食品、速冻食品、熟食制品等新型产品产量逐年增加,基本满足了不同消费层次的市场需求。但与国外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农产品加工业仍然处于初级加工阶段,存在深加工产品少、副产物综合利用比例不高、产业链较短等问题。突出表现在:①在初加工产品中,盲目提高加工精度,片面追求高等级产品,甚至过度加工和包装;②初加工产品多,精深加工产品少,产品附加值低;③具有国际影响力的民族品牌农产品较为匮乏,特色农产品加工有待进一步加强。

农产品加工业标准化程度不高

随着我国农产品加工业的转型升级以及当前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蔓延、错综复杂的国际关系下,标准体系引领支撑尤为重要。但我国小农户分散经营以及标准制定中的机制不健全等诸多问题的存在,尚不能满足我国农产品加工业发展新需求。我国农产品加工标准体系一是缺乏系统性,目前农业标准以农业生产标准为主;二是缺乏整体性,从田园到餐桌的农产品全产业链标准亟需完善;三是先进技术标准、智能化生产方式等新业态标准、优质产品质量控制标准等高水平标准欠缺,不能满足当前农产品加工产业转型升级的需求;四是缺乏特色农产品标准体系;五是国际标准化影响力不足,尤其在主导关键农业技术标准方面,缺少国际标准话语权。

区域间不均衡问题依然存在

近年来农产品加工业区域分布发生了较为明显的改善,但农产品加工业仍然主要集中在中部和东部地区,地区产值近几年均占全国农产品加工业总产值的70%以上(图4),西部和东北地区依然相对比较薄弱。

富硒茶国际市场现状(富硒茶产业国内现状)-硒宝网

图4 2018年我国不同地区农产品加工业主营业收入所占比例

基础研究投入不足

研发经费大幅增长,投入强度稳定提高,科研院所科研经费支出增长较快,但基础研究投入不足。2019 年,全国科学研究与发展(R&D )经费支出22143.6 亿元 ,比2016年增长了41.25%;R&D 经费投入强度(与GDP的比重)为2.23%,比2016年提高了0.12个百分点。按经费来源和执行部门分解,2019年各类企业R&D经费支出16 921.8亿元,占全国R&D经费支出的 76.4%,研究机构和高等学校 R&D 经费支出占全国 R&D经费支出的比重合计为22.0%。

其中,2019年政府所属研究机构和高等学校R&D经费 支出较2016年增长了46.36%,高于全国R&D经费支出增幅,体现了国家对科研院所发展和创新能力提升的高度重视。但是,我国基础研究投入明显不足,2019 年我国的R&D经费支出中,基础研究支出仅占 6.0%,应用研究也仅占11.3%,试验发展经费占比达到82.7%。

政策方针及公共服务尚需进一步完善

各地应积极加强财政支持,支持农产品加工原料基地、公共设施、物流配送体系建设和技术改造,持续完善税收政策,不断强化金融服务。银行业金融机构正加大信贷支持力度,为农产品生产、收购、加工、流通和仓储等各环节提供多元化金融服务;投资贸易条件不断改善;舆论引导不断加强,愈加重视食品农产品质量安全法律法规、公众营养膳食科普知识宣传,树立先进典型,营造农产品加工业持续稳定健康发展的良好氛围。

四、对策建议

政策引领拓升农产品加工业纵横链条

加强政策引领,完善农产品加工产业科技创新扶持政策。一是通过财政支持、税收优惠等政策促进农产品加工业科技创新,引领人才聚焦,加强加工装备自主研发,提升农产品加工企业科技研发和技术集成应用能力。推进优势特色农产品加工产业、产业园等建设,加大农产品加工减损增效企业的扶持,促进农产品加工业的转型升级。二是延拓农产品加工产业横向链条。横向产业链条的拉升通过“产业园区+龙头企业+基地+农户”模式,发展大型产业集群和特色产业带,打造专业化产业园区,发挥辐射带动作用;加强公用设施配套齐全、现代化管理水平高的产业园区或产业集聚区建设,发挥经济带动效益。三是拉长农产品加工产业纵向产业链条。提高粗加工水平并大力发展精深加工延长,提高农副产品综合利用水平,推动农产品加工产业转型升级,倡导企业采用先进的农产品精深加工技术,促进农产品加工产业由低端向中高端延伸,实现从分散的、单一的、互不关联的农产品初加工企业,向精深加工制造产业集群转变升级。

标准体系引领农产品加工业占据国际至高点

加快健全现代农产品加工全产业链标准体系。将最新的科技成果引入农产品标准中,提高标准的技术水平,建立一批适用于新工艺、新材料、新生产方式的新型标准体系,体现标准对农业科技进步和产业升级的引领。抢先农产品加工国际标准的制定,提高标准的国际话语权。

因地制宜拉动全国各地农产品加工业均衡发展

一方面可加强对我国西部及东北地区农产品加工业相关政策扶持,另一方面应结合当地农产品生产特色及优势,充分发挥当地特有农产品加工业并开发新资源农产品加工业。比如对于西藏,可着力提升农畜产品加工业服务能力,加大支持力度推动藏药产业做优、做新;对于青海,可挖掘提升特色传统农畜加工业,尤其是优质肉制品、水制品加工、富硒产品加工、青稞加工,做精做深枸杞、沙棘等特色农产品资源加工业;新疆拥有天然优越的气候条件和丰富的农产品资源,打造一批绿色、有机、高端农业加工品,大力发展乳制品、食品添加剂、肉类加工、果蔬加工、清真食品等,培育特色粮油、香精香料、生物制品等特色产业。

科技创新提升农产品加工业核心竞争力

一是强化科技创新在农产品加工产业中的引领作用。以农产品加工“政产学研”深化合作为发展方向,在新一轮自动化、智能化的农产品加工生产方式下,注重食品生物技术和纳米技术、大数据、物联网、区块链等高新技术在企业中的运用,引导和支持以企业为主体的技术创新,推动农产品加工高新技术落地。二是加快攻克关键核心技术。坚持战略性需求导向,从基础前沿、重大共性关键技术和应用示范等方面进行全链条创新设计。三是加快科技创新平台建设。以国家目标和战略需求为导向,布局纵向贯穿农产品加工、生物制造、智能化装备、细胞工厂、智慧农业等学科,横向连接高校、企业、科研院所的农产品加工国家工程中心、重点实验室、企业技术中心,打造我国农产品加工科技创新平台。四是统筹“学科-人才-基地”建设,培养一批具有不同学科背景和创新潜力的领军人才和创新团队。随着生命科学、材料科学、信息科学、能源科学等前沿研究的不断突破以及学科交叉融合,农产品加工产业应重视并培养一批具有不同学科背景和创新潜力的、适应农产品加工全产业链系统的优秀人才,组建农产品加工科技创新团队。科学布局农产品加工领域的国家重点实验室、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产业技术创新联盟和科技园区,推进协同创新。

五、展望

我国农产品加工业是实施乡村振兴和可持续发展的中坚力量,是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位居世界前列的农产品供给能力为我国农产品加工业提供了充足的物质基础;国民经济的不断增强、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开拓了农产品加工业新的市场需求;机械化、智能化的农产品加工趋势,为解决农业劳动力短缺的困局,转变农民“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劳动模式,插上科技的翅膀;大数据、电子商务、物联网、云计算、智能系统等新业态为农产品加工和销售带来新的机遇;政策的引领与支持,科技的大幅度投入与创新,引领着我国农产品加工业的迅速发展。面对复杂多变的国际关系、新冠肺炎疫情常态化的背景,一方面应以国家发展和人民需求为导向,寻找农产品加工新的机遇和发展机会,大力发展适应“后疫情时代”的农产品电商等营销方式,抓住疫情之下方便食品行业新的机遇;另一方面在全球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应始终保持以技术占据优势,加快农产品加工业升级转型,提高农业资源的加工转化率,进一步提升对全国工业增长的贡献率。

—全文完—

文章来源:刘欣雨,朱瑶,刘雅洁,王静,李贺贺,孙金沅,赵东瑞,孙啸涛,孙宝国,何亚荟.我国农产品加工业发展现状及对策[J].中国农业科技导报,2022,24(10):6-13.

富硒茶国际市场现状(富硒茶产业国内现状)-硒宝网

富硒茶国际市场现状(富硒茶产业国内现状)-硒宝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