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阳富硒茶好的品牌(紫阳富硒茶品牌价值)
紫阳茶,唐代称山南茶芽,宋元时期称之巴茶,明清以紫阳毛尖定名,建国后则以陕青茶统称。紫阳毛尖、陕青茶是陕西茶叶最古老的品牌。目前,紫阳富硒茶是紫阳县立县支柱产业,是“全国富硒茶产业知名品牌创建示范区”。品牌价值由2009年的7.04亿元,增至2017年的62.2亿元。品牌效应带动了全县16万人从事茶叶链条经济,40%以上的茶农靠茶谋生致富。紫阳富硒茶品牌能取得如此的成绩,有很多经验值得总结和思考。
多措并举 紫阳茶再创辉煌
上世纪50年代先后建成茶叶公司紫阳支公司、西北茶叶研究所、国营示范茶场;上世纪60年代,建成紫阳县茶厂;上世纪70年代,全县建立公社茶场56个、大队茶场410个。2012年,按原国家质检总局要求,紫阳强力推进“全国富硒知名品牌创建示范区”工作,紫阳富硒茶成为全国第一个茶叶综合类知名品牌创建示范区,品牌影响力直线上升,由此也提升打牢了紫阳茶的品牌基础;近年来,抢抓各种宣传推介平台,强力推进产品营销,仅主要领导亲自登台推介紫阳富硒茶就达 15次,与中国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中国茶叶集团公司签订了科技和营销战略合作协议,实现了紫阳茶的高端合作,成为紫阳茶产业史上的最大亮点。
上世纪五、六十年代,随着茶研所、国营茶场、县茶叶公司的建设,陆续分配了一批高学历茶叶专业人才落户紫阳,为茶叶基础研究,尤其是对微量元素——硒的研究做岀了突出贡献,先后发表《紫阳茶品种对比试验》《紫阳富硒茶品质、含硒水平及保健作用研究》等论文。上世纪80年代陆续分配陕西安康农校茶叶专业毕业的学生到产业一线工作,致力于名优茶开发、科普推广、产业文化、品牌打造。近10年以来,由县总工会牵头、多部门联合开展的“万人茶产业技能培训工程”、初中级评茶员、初中级茶艺师等培训班,选送学员到江西省婺源茶校参加大中专学历培训,为产业振兴打下坚实的实用人才基础。
2004年、2005年,紫阳县成功将“紫阳富硒茶”申报为原国家质检总局的“地理标志保护产品”和原国家工商总局商标局的“地理标志证明商标”,首次将紫阳富硒茶的知识产权保护纳入了法律范畴。“地理标志保护产品”和“地理标志证明商标”从法律层面对紫阳富硒茶的原产地域范围、专用标志使用、质量技术要求等方面进行了明确规定和详细界定。2013年,紫阳县被原国家质检总局批准为“全国富硒茶产业知名品牌创建示范区”。紫阳各部门的多项举措为茶产业的健康持续发展撑起了一张巨大的“保护伞”。
紫阳茶文化与紫阳人生产与生活息息相关。紫阳人曾有把茶叶作为定情物、镇邪物的习俗,也有客来敬茶、客走赠茶的传统礼仪。茶文化融入紫阳人的血液中。
在数以千计的紫阳民歌中,茶歌的数量很多。《顺采茶》《倒采茶》《上茶山》等一直被民歌爱好者、专业文艺工作者传唱。2001年4月紫阳第一张VCD光盘《紫阳茶歌》由陕西电子音像出版社制作;2016年5月县总工会将10首“紫阳茶歌”创编为“紫阳茶歌广场舞曲”,并举办培训班、茶歌广场舞大赛。
茶艺展示作为舞台艺术从2001年4月登上县、市、省茶文化舞台,到2018年紫阳茶文化团队编创的代表作品《“茶”觉》《感恩有你》《问政茶道》参加全省茶艺大赛,再到2019年10月《岁月如茶》参加第四届全国茶艺职业技能竞赛直通车(团队)投票活动。目前,紫阳学校茶艺社团已发展到70余家,机关、企业30余家。
紫阳茶如何进一步发展壮大
紫阳茶在漫长的发展过程中也暴露了一些问题,一是茶园规范化种植水平低,符合技术规范要求种植的量不多;二是产业科技实力弱,茶企作坊式管理,距现代企业管理制度要求还有相当差距;三是营销团队弱,茶叶营销从业人员少,经过专业化培训的少。结合实际情况,特提出以下建议:
1.第一产业的地位要稳
始终把茶产业当作第一产业抓;完善茶叶产业管理运行机制;坚持质量优先的科技兴茶战略;坚持以商标战略为核心抓品牌建设。
2.实验示范科普要实
坚持先规划再建设,打造高标准试点示范园区、茶厂、茶园、茶店;县茶叶研究所应独立运作,使其真正成为紫阳茶科研的核心机构;紫阳茶树品种的选育,应落实落地,连续持续发展,紫阳茶良种繁育是紫阳茶产业未来的新亮点。
3.公用品牌管理要严
紫阳富硒茶的地理标志商标,是紫阳茶的最大法宝,必须坚持用商标法则管好用好呵护好地理标志商标。坚持由县级领导任会长的县茶业协会组织,完善主产镇协会组织建设,确保多层次多方面关系的有效协调;坚持备案、审批制管理使用“紫阳富硒茶”“紫阳毛尖”“紫阳红”“紫阳白茶”地理标志商标,持续坚持抓好行业自律;市场监督管理部门要持续监督管理好商标,确保商标使用运行有序,确保可持续发展。
4.产业文化建设要持续
从劳动竞赛活动入手,持续抓好茶文化活动,让茶文化进企业、进机关、进学校、进园区、进景区;从产业文化角度入手,围绕产业链经常抓持续抓各类涉茶内容培训;从茶旅融融合入手,抓茶旅乡村游、茶旅水上游,建茶文化镇村、建茶文化主题宾馆,打造种植、采摘、加工、品尝亲自实践体验地;从信息对接入手,办好紫阳富硒茶文化节,参加省内外重要推介会,持续参加中国茶叶经济年会、科技年会,持续组织中茶杯、中绿杯、国饮杯等质量评比活动。
(作者系紫阳县人大常委会副主任、紫阳县总工会主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