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利县富硒绞股蓝茶(恩施富硒绞股蓝茶多少钱一斤)

硒宝 06-03 10:13 104次浏览

平利县富硒绞股蓝茶(恩施富硒绞股蓝茶多少钱一斤)-硒宝网

近年来,陕西省平利县委、县政府坚持把引导、鼓励和支持外出务工人员返乡创业作为带动农村经济发展、助力脱贫攻坚的重要抓手,大力实施“引老乡、回故乡、建家乡,兴产业、办企业、置家业”的“三乡三业”能人回乡工程,取得了可喜成效。随着越来越多的能人回乡创业,平利县农村经济发展了、农村活力增强了、农民笑脸更多了,能人回乡创业正在成为打赢脱贫攻坚战的一支重要力量。平利县的主要做法与成功经验,可以复制,值得推广。

四种模式:

召唤能人回乡投资创业兴业

平利县在引导、鼓励外出务工人员返乡创业的实践中,坚持因地制宜、突出特色,将召唤能人回乡创业,作为建设“三乡三业工程”的重点举措,作为推进招商引资的主攻方向,探索出吸引外出务工人员返乡创业的实现路径,形成了社区工厂、产业联盟、资本回归、电商带动等四种模式。截至目前,全县返乡创业人员2100余人,回引资金20亿元,创办各类经济实体1685家,开发就业岗位2万余个,带动6007名贫困群众精准脱贫,成为平利县打赢脱贫攻坚战的一支重要力量。为平利县连续5次在全省脱贫攻坚市际交叉检查考核中排名第一作出了贡献。

——社区工厂模式。所谓“社区工厂”,就是在已建成的搬迁安置社区办工厂,实现基础设施、人口和产业聚集,促进农民向农业工人的身份转变,实现可持续脱贫。为了解决离开土地资源进入城镇、社区的搬迁居民,尤其是留守妇女、留守老人、残疾人等困难群体的就近就业问题,平利县引导外出务工成功人士组建“农民工返乡创业协会”,利用其在外积累的行业技术、管理经验、人脉资源和销售渠道,回乡创办社区工厂。按照“总部在园区、工厂在社区、车间在村庄”的模式,目前已形成毛绒玩具、服装手套、电子元件、手工艺品等一批颇具规模的产业集群,让易地搬迁群众过上了“楼上居住、楼下就业,一人进厂、全家脱贫”的新生活,有效解决了“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不返贫”问题。社区工厂的发展,也使平利县嘉鸿手套制品有限公司、平利骏昊电子有限公司、平利城关镇富声电子有限公司、老县镇三秦电子加工部等社区工厂创办人,实现了从背井离乡当工人向回乡创业当老板的华丽转身。2017年,平利社区工厂作为安康市“支部+X+贫困户”扶贫模式之一得到时任国务院副总理汪洋的重要批示,并被列为全国精准扶贫经典案例。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人民日报》、《光明日报》、《新华社》等主流媒体相继报道了平利“社区工厂就业扶贫”经验,药妇沟社区和嘉鸿手套制品有限公司分别被认定为国家级充分就业社区、国家级就业扶贫基地。截至2018年年底,平利全县社区工厂达到83家,就近就地累计吸纳就业5250余人,人均月工资2000元以上。社区工厂已经成为平利转移就业脱贫的新生力量。

——产业联盟模式。所谓“产业联盟”,就是采用“公司+基地+农户”形式,通过回乡能人带动一个产业的培育形成、发展壮大。例如,乡源农产品工贸有限公司总经理万琴棋,大学毕业后,回广佛镇秋河村创建黑木耳示范基地,吸纳当地群众在企业打工,每月稳定收入2000多元。平利高英茶叶有限公司总经理高英放弃外地优厚待遇,回乡发展茶饮产业,让周围一大批农民脱贫。沃源美创新农业开发有限公司总经理谭小梅,在广佛镇流转了480亩茶园,新建了标准化加工厂,解决了当地一大批贫困户就业。再如,“平利县女子创业协会”会长贺胜春是平利县生猪屠宰加工厂的经营者。她通过‘协会+企业+贫困户’的模式,把贫困户的土地进行流转,以布置订单种养、入股分红和吸纳就业等形式带动贫困户增收脱贫,2017年已帮助120名贫困人员实现脱贫。精准扶贫成效突出。老县镇木瓜沟村的返乡青年冉康,是一个地道的平利人。他知道家乡地处富硒带,适合发展种养殖业。2015年回到老县镇,创办了平利县绿泰园生态农业发展有限公司。目前公司养鸽2万余羽,2018年共带动贫困群众33户113人就业增收。这些回乡能人探索创新推出“合作社+贫困户”、“协会+贫困户”、“企业+贫困户”等多种产业扶贫模式,为平利县打赢脱贫攻坚战作出了积极贡献。

——资本回归模式。所谓“资本回归”,就是密切关注长期在外的商界成功人士,持之以恒加以沟通,利用乡情亲情招商引资,真诚邀请他们带回资本、技术和项目,回乡投资创业兴业,推动家乡经济发展。长安镇双杨村屈孝余,村里生、村里长,在外奋斗多年,资产已达几亿,成了远近闻名的致富能人。2015年5月,在平利县政策推动、乡情感动、项目带动下,他踏上了回乡创业之路,累计投资1.5亿元用于家乡发展茶叶、绞股蓝、肉牛养殖等产业,解决了全村近300人在家门口的就业问题。在屈孝余的领头带动下,双杨村在外打工的能人回乡创业络绎不绝。屈孝鑫投资建设的50000只乌鸡养殖基地,吴顺的千头林麝养殖基地已基本建成。这一批返乡能人在家乡的土地上建基地、办企业,带动贫困群众增收致富,使昔日贫穷的双杨村大变样,如今能人领,产业兴、有活干,提前两年实现脱贫,成了脱贫致富的典型村。

1980年出生在西河镇段家河村的吴鸿,初中毕业后离开家乡到山西忻州打工。多年的务工历练,使之头脑活络、踏实肯干,与人合作在山西做矿业,事业成功,从一个打工者逐渐成长为一名公司高管。2017年,他被家乡领导真诚所感动而欣然回到故乡,与西河镇签下女娲田园综合体开发协议,打造女娲康养民俗村重点旅游休闲景区,建设四季采摘园、林果产业园和女娲禅茶基地等项目。尤其是女娲田园综合体项目的建设,也为段家河村100余户贫困户、200多贫困人口提供了就业岗位。我们在调研得知,在茶园长期务工的贫困群众,最高年收入可达27800元,最低每天也能得到100-200元的收入,使贫困群众增加了收入,脱贫有了保障。目前,率先开工的女娲康养民俗村已现雏形,广大游客在女娲山腹地就能享受到现代都市和乡土气息相互融合的旅游体验,为西河镇未来发展和脱贫攻坚增添了新动力。

——电商带动模式。所谓“电商带动”,就是指大力发展“电子商务”, 促进县境农特产品外销,推动农业生产、销售组织的形态创新。茶叶、绞股蓝……这些平利人耳熟能详的农特产品深藏在大山里,很多人守着“宝贝”受穷。如何让这些农特产品走出大山助推精准扶贫呢?平利瞄准了电商的拉动、孵化作用,把引回能人返乡创业,发展“电子商务”提到了重要议事日程,让这些农特产品插上“互联网的翅膀”,飞出大山、走向市场。“80后”的陈祯,平利县广佛镇淞河人。大学毕业后在西安注册成立西安途畅网络科技有限公司,长期从事手机APP的研发及富硒特产、茶叶等农副食品的网络自有O2O品牌销售,在电商行业小有名气,业有所成。从2015年开始,平利县就派人多次到西安,希望他能返乡带动家乡电商发展。陈祯被县领导的真情打动,带领他的创业团队20余人毅然回到家乡,一腔热情扎根平利发展电商。2016年初,陈桢在平利注册成立聚硒优电子商务有限公司,将平利270多种农产品推介到线上。但陈桢深知,要想用电商带动全县的经济往前迈,仅凭他一人之力是远远不够的。2016年11月4日,在县政府的支持下,由陈桢任会长的平利县电子商务联盟协会正式成立,首批吸纳会员75名,业务非常活跃——常年开展知识普及、基本技能、微信营销、创业讲坛、电商沙龙等培训,每年培训电商3000多人,推动各类网商抱团发展,投资创业,报效桑梓,既有力促进了平利县电商快速发展,又打破了市场小、地域偏、信息弱、成本高等瓶颈,为农民生产增收提供了重要支撑。目前,平利已被商务部评为“全国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县”,走出了一条电商扶贫的新路径。

四大成效:

凸显能人回乡创业大有可为

2015年以来,平利县成立领导小组,组建工作专班,完善政策措施,强化服务保障,致使外出能人返乡创业蓬勃兴起,呈现出人才回归、技术回乡、资金回流、企业回迁的喜人局面。能人回乡投资创业兴业,既是造血扶贫、打赢脱贫攻坚战的一支重要力量,又是促进经济发展、振兴乡村的创新举措,功在当代,利在千秋。2018年,平利县荣获省委、省政府2017年“新型工业强县”奖和“全省县城建设先进县”荣誉称号;连续5次在全省脱贫攻坚市际交叉检查考核中排名第一。3年时间,先后夺得“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县、美丽乡村建设示范县、优秀生态旅游县、农村创业创新典型县”等多个国家级殊荣。县委书记郑小东极为深情地说:“取得这些成绩,回乡能人功不可没;丰硕成绩表明,能人回乡大有可为。”

促进了农村产业发展。稳定脱贫靠产业,产业发展靠能人。平利县返乡创业能人立足农村、面向城市、联结城乡,推动了工商资本和农村资源的结合,带动了工商资本把产业延伸到了农村,把资金投入到了农村,把市场开发到了农村,把现代经营理念和产业模式引入到了农村,为乡村产业发展注入了新的生产要素,促进了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催生了农村新业态和新模式,引领了农村产业发展和转型。如返乡创业能人创办的绞股蓝产业园、高效有机农业产业基地、生态农业观光园、互联网产业平台、电子元器件加工等一批特色种植养殖基地、农产品加工企业和劳动密集型产业迅速发展,带动了特色种植养殖、农产品精深加工、电子制造、乡村旅游等产业蓬勃发展,形成了以山地高效特色农业、农旅一体化、农产品精深加工等为主导的现代农业产业集群,有力推动了平利县经济发展。

带动了农民增收脱贫。近年来,平利县不少返乡创业人员积极响应党和政府的号召,主动把自身的创业兴业与脱贫攻坚结合在一起,大量吸纳有劳动能力的贫困群众进园区、进企业、进合作组织,帮助贫困群众实现了从贫困人群到产业工人、合作社股东的亮丽转变,从而脱离了就业无门路、收入无保障的困境,达到了稳定脱贫的效果。如“女子创业协会”成员高音、贺胜春、万琴棋通过发展茶饮、食品、种植等产业,带动870户贫困户增收脱贫,占全县产业脱贫户的42%。兴强富硒茶业有限公司董事长余新强,成立了兴强电商绞股蓝专业合作社,采取“电商+专业合作社+绞股蓝基地+贫困户”的扶贫模式,促进了电商和精准扶贫的深度融合,有力带动了1120户农民增收,其中贫困户就有206户。田珍茶业有限责任公司董事长田珍,在长安镇梁桥、中原、千佛洞、官田坝等村推行“公司+合作社+园区+贫困户”模式,按照“流转土地得租金、订单生产得订金、就业务工得薪金、合作经营得酬金、入股分红得股金”方式,直接帮扶建档立卡贫困户101户303人,当年实现增收脱贫目标,公司和她本人分别被长安镇党委、政府和县扶贫主管部门授予“扶贫之星”和“巾帼扶贫先进个人”荣誉称号。“80后”的袁端娇从西安交通大学研究生毕业后,放弃大城市的工作机会,毅然回到家乡平利县龙头村,注册成立了陕西龙头国漆文化产业有限公司,将生漆原材料与漆艺文化相结合,发展生漆深加工,开创了生漆产业发展新路径。经过几年打拼,已成为平利县小有名气的“生漆达人”。如今她经营的公司年产生漆100余吨,产值1500万元,不仅成为安康生漆产业龙头企业,还带动了当地118人就业。

提升了农村文明程度。平利县召唤回的返乡创业人员,他们经过城市文明的洗礼,具有现代文明的观念,事业的成功、丰富的见识、特有的情怀,既为他们增添了个人魅力,也促使不少人成为引领乡村文明风尚的新乡贤。同时,返乡创业也带动了更多的外出务工人员回乡就业,这些人不再背井离乡,抛家别子,对家庭的照顾关怀多了,孩子得到了父母的疼爱,老人有了儿女的照顾,夫妻不再长期分离,一家人都是满满的幸福感。长安镇双杨村、西河镇段家河村等原都是交通闭塞的偏僻小村,这几年一批村民返乡创业后,充分利用当地生态资源,建设茶叶、绞股蓝、林果等种植基地,开办农家乐餐馆,发展乡村旅游,举办传统文化讲堂,改变了农民以往单调的生活方式。如今这些偏僻乡村的人气在集聚,文化活动在丰富,贫困面貌在改变,老人满意、孩子高兴、夫妻和睦,呈现出一派文明新风。

推进了乡村治理有效。实现乡村振兴,核心是人才振兴。返乡创业能人群体与乡村有着天然的联系,他们经过外出务工历练,思想观念、眼界视野和知识技能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这些人返乡创业做给农民看、带着农民干、领着农民办,成了脱贫攻坚的推动者和乡村振兴的引领者。平利县充分发挥以吴祥义、屈孝余、陈刚、陈桢、万琴棋、贺胜春、田珍、余新强等为代表的近百位文化素质高、市场意识强、能吃苦敢拼搏的返乡创业能人的作用,支持和鼓励他们通过带队伍、办企业、兴产业,带领贫困群众脱贫致富,为乡村治理注入了新动力。同时在农村基层组织建设中,平利县注重加强引导,积极创造条件,让返乡创业能人进入农村基层组织,把返乡创业优势转化为党的基层组织优势,有效破解了农村发展“贫在精神、困在人才、难在支部”等问题。全县现有39名返乡能人进入村“两委”会,其中32人担任村党支部书记和村委会主任;有4人进入村监委,这些人政治上受尊重、精神上有荣誉、社会上有地位,成了农村发展的主心骨、基层组织的领头人。

四点启示:

平利经验值得借鉴推广

吸引能人回乡,靠的是乡愁;呵护创业激情,靠的是服务。平利县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勇于担当、主动作为,为能人回乡铺路,为企业发展搭台,为产业兴旺服务,为脱贫攻坚聚力,其经验值得借鉴推广。

坚持发展为要,营造环境是前提。经过这些年美丽乡村建设和各项支持“三农”政策的落实,平利大地发生了显著变化。农村的基础设施越来越完善,交通物流越来越便捷,资源优势越来越凸显,服务保障越来越有力,具备了吸引能人返乡创业的环境和条件。县委、县政府顺势而为、抢抓机遇、凝聚共识、营造环境、全力推进,掀起了涌动平利的返乡农民创业大潮。其特点:一是乡情召唤。平利县党政主要领导带队到外出务工人员集中的地方走访联谊,利用过年过节登门拜访,主动亲近,打好亲情牌,用真心换真情,打动有志之士回乡创业,引老乡回故乡建家乡。二是凝聚共识。平利县把返乡创业的能人像过去招商引资对待外乡、外地人一样,在政策上一视同仁,增强了能人返乡创业的动力。三是政策激励。出台推进全民创业促就业实施意见、就业扶贫补贴政策实施细则、加快社区工厂发展的若干意见、扶持社区工厂发展办法等一系列鼓励支持返乡创业的优惠政策,有效吸引了一批挣了票子、探了路子、换了脑子的能人返乡创业。四是典型引领。每年组织开展返乡创业明星、返乡创业示范企业评选表彰活动,广泛宣传报道,使返乡创业者感受到了极大的成就感和荣誉感。平利的做法说明,只有加快推进县域经济社会发展,改善农村生产生活环境,为能人返乡创业培育肥沃政策土壤,才能有力吸引能人回乡、促进资金回流,加快发展县域经济、助推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

坚持精准施策,选好项目是关键。项目是发展之本。选好项目是能人返乡创业能否成功的关键。平利县立足当地资源禀赋、比较优势、产业基础和能人返乡意愿,因地制宜谋划产业项目。一是在产业选取上择优。坚持以茶产业为重点,以生态猪、绞股蓝、富硒粮油、中药材为补充,着力培育10万亩精品茶,带动发展10万亩绞股蓝、10万头生态猪、10万亩富硒粮油、10万亩中药材。2018年,平利产业发展创近年来最好水平,产销茶饮产品1.28万吨,实现产值13.6亿元。二是在工作推进上落实。大力实施一村一业一企,确保每个贫困村至少有一个主导产业、一个帮扶企业、一个脱贫园区,构建成横向联合兴产业、纵向对接贫困户的精准扶贫体系。全县共落实215家返乡创业主体,带动11236户贫困户精准受益。三是在带动脱贫上见效。全面推行“返乡创业市场主体+贫困户”模式,不断完善利益联结,强化政策激励,实行帮扶效果与安排财政扶持项目资金、落实两权抵押贷款、配置扶贫支农再贷款“三挂钩”。同时对帮扶的贫困户当年人均增收1000元以上,实现精准退出且对帮扶工作满意的,每户按500元标准给予企业奖励,形成了返乡创业主体竞相帮扶贫困户的局面。平利的实践表明,选准产业项目,是助能人返乡创业关键的第一步。政府只有根据资源条件和市场需求,注重产业规划引导,完善扶持政策,优化创业环境,积极培育一批有发展潜力、有市场竞争力、能够带动农民可持续增收致富的产业项目。这样,既能激发能人返乡创业热情,有利于提高返乡创业成功率,也能从根本上巩固“造血式”脱贫成果,进一步激发乡村发展活力。

坚持改革创新,破解难题是动力。能人返乡创业,仍然面临着“钱从哪里来”“土地怎么用”“员工怎么解决”等一系列难题。平利县坚持给予返乡创业者鼓励和支持,既保证平等享受普惠性政策,又根据初创企业抗风险能力弱的特点,完善落实差别化扶持政策。特别是在资金支持方面,县级设立全民就业创业基金、小微企业扶持基金、社区工厂奖励基金,综合运用财政奖补、贷款贴息等方式加以有力扶持。截至去年底,全县金融机构累计为返乡创业主体解决信贷资金6.3亿元,发放“两权”抵押贷款11亿元。通过规范和鼓励土地流转、代建或代租社区工厂场房和优先安排使用移民搬迁旧宅基地腾退节余建设用地指标,积极疏通用地难关;通过定期召开返乡创业主体与农民工对接会和加大对农业转移人口技能培训,有效破解用工难关。一系列的创新探索和实践,解决了能人返乡创业过程中的许多难题。平利的做法启示我们,破解能人返乡创业的“瓶颈”制约,既要加强领导,善抓关键,又要突出创新,用制度破解难题,特别要在融资贷款、抵押担保、贴息补助、水电地供给、员工培训等方面切实加大政策支持力度,坚持以良好政策环境让返乡能人愿返乡、敢返乡、能兴业、快发展。

坚持全力推进,优化服务是保障。能人返乡创业离不开政府的支持和服务。平利县政府及其部门把返乡能人创业遇到的困难当作自己的困难,把返乡能人的愿望当作自己的愿望,建立起了县领导班子联系重点返乡能人创业企业工作机制,常态化沟通走访,“一企一策”帮困解难。他们积极整合乡村振兴、返乡创业、就业创业、产业扶贫、招商引资等诸多政策,发挥政策综合优势,坚持既在项目选择、财政扶持、土地流转、场地使用、人才引进、税费减免、贷款担保等方面为返乡创业能人提供具体支持,又在户籍管理、子女入学、创业保障等方面营造宽松环境,让返乡创业者无后顾之忧,有更多的获得感。正是由于情感上的“真情实意”、政策上的“真金白银”、行动上的“真帮力促”,从而形成了平利县能人返乡创业的集聚效应。能人返乡创业是平利县经济社会发展的一大特色,也是平利县经济社会发展的一大优势。平利的经验昭示,推动农村能人回乡创业,政府及其部门要切实转变工作作风,牢固树立服务理念,不能怕负责、怕担责、怕问责。只有真心真意、积极主动地为返乡创业人士提供舞台、排忧解难,共同构建“清亲”政商关系,才能激发返乡能人心系家乡、建设家乡、带领乡亲致富的情怀,才能激励返乡能人在农村广阔天地大施所能、大展才华、大显身手。

如今的平利,已成为能人回乡创业、助推乡村振兴的一片热土。

调研组成员:张娟娟、李永红、李海舟、张贵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