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富硒大麦茶加工(江苏大麦茶加工富硒的地方)
从建立在采煤塌陷区之上的湿地公园,到精品农业、康养旅游融合发展的“富硒小镇”……自从在全国率先提出“矿地融合”模式后,江苏全省各地因地制宜,开展了一系列“矿地融合”的探索与创新实践,从矿山环境治理、生态修复,到富民增收的乡村产业发展,一片片原本荒芜的土地“化蛹成蝶”,焕发出新的生机。
5月17日,江苏推动矿地融合示范区建设暨太华富硒产业高质量发展大会在宜兴市太华镇举办。来自自然资源部、江苏省地质学会、南京大学以及浙江、上海、安徽、江西、山西等地的专家学者齐聚太华,为矿地融合创新实践和富硒产业发展献言献策。
“矿地融合”在江苏多点开花
2017年6月,原江苏省国土资源厅出台《关于创新矿地融合工作的意见》,在全国率先提出“矿地融合”理念,即促进地质矿产和土地资源在规划、保护、利用、监测以及成果转化等方面实现全方位协同一体化发展。多年来,“矿地融合”的蓝图,落地成为一个个风生水起的实践成果。
在5月17日举办的江苏推动矿地融合示范区建设座谈会上,江苏省自然资源厅副厅长陈小卉表示,近年来,江苏推进矿地融合示范区的建设富有成效。2018年以来,省自然资源厅联合省财政厅累计投入矿地融合的专项资金2.36亿元,引入地方财政配套资金4.6亿元,累计部署实施了5批总计29个项目。目前,江苏省拥有两个矿地融合示范区,一是徐州市,通过在全域范围内积极探索矿地一体化的管理,在矿区土地利用、生态环境改善上卓有成效;二是宜兴市,在推进富硒特色土地资源开发利用的同时,探索更大范围的资源优化布局,盘活矿区旅游业。陈小卉提出,矿地融合是江苏不断深化自然资源领域改革的一项重要探索创新。下一步,还应深化示范区的建设,依托当地产业基础,发掘具有地方特色的矿地融合产业。还需注重科技创新和产业的深度融合,服务地方高质量发展,注重探索矿地融合的新模式、新路径,加快融合成果的推广应用。
江苏省自然资源厅地质勘查管理处负责同志介绍,“矿地融合”工作中,对于多个采矿废弃地进行综合治理,坚持与土地开发利用相结合,是对“两山”理念的践行,效果显著。比如,依靠南京三河采石场宕口建设的蜂巢酒店,项目极大改善了矿区的生态环境、景观,通过招商引资打造了文化旅游及餐饮理念综合体。“矿地融合”也是对国土空间进行立体化拓展,高效利用城市地上地下空间,开发利用特殊地下空间如盐穴、铜矿采矿地下空间等。如金坛盐穴,在世界上首次实现压缩空气零碳发电。下一步,还要进一步深挖矿地融合内涵,从多种资源协同、特色自然资源融合角度出发,创建深化矿地融合示范区,以“矿地融合”服务乡村振兴取得新成效。在会上的交流研讨环节,相关领域专家学者对矿地融合的政策创新、转化应用、技术创新等方面进行了分享交流。江苏省规划设计集团正高级工程师赵毅对“矿地融合”对乡村振兴的促进作用进行了分析。他表示,以“矿地融合”项目为抓手,可以因地制宜地推动乡村振兴,宜兴市太华镇,就是通过特色农业的发展和对农业品牌的塑造,实现了农产品的增值销售,进行乡村振兴。在后续开展类似的工作,可以将“矿地融合”项目与旅游业发展结合、与和美乡村的建设结合起来,通过进一步的深化细化旅游的产品、线路、商品等等,拉动餐饮、住宿、消费,对整个城镇的产业发展注入新的活力和动力。
富硒成为乡村产业“金名片”
5月的宜兴阳羡度假区,风和日丽、树木葱茏,吸引了无数周边游客来此游玩、康养。宜兴不仅含有较高的负氧离子,其土壤含硒量也被证实远远高于江苏省表层硒含量均值。
宜兴市太华镇党委书记潘国强介绍,太华镇是江苏少有的天然富硒地区,清洁富硒土地占92.7%,2021年,宜兴市太华镇天然富硒地块被认定为全国首批30个天然富硒地块之一。近年来太华镇依托富硒资源推动矿地融合示范区建设,走出了一条生态优先、绿色引领、融合共生的发展新路径。太华镇成为如今的“富硒小镇”,还要源于20多年前的一次发现。2003年,江苏省地质调查研究院科研人员在宜兴太华发现了一片集中连片的富硒地块,面积大、无公害。其得天独厚的自然禀赋,成为发展精品农业、旅游业的优质条件。科研人员随后依托矿地融合试点项目“宜兴市太华镇富硒土地详查与开发利用示范”,精细刻画出太华镇富硒土地资源数量、分布及质量状况,筛选出多种适合推广种植的富硒农产品。有了富硒这一“金名片”,太华镇与江苏省地质调查研究院迅速共建富硒土地资源开发利用示范基地。该基地以太华镇茂花村为驻点,江苏省地质调查研究院派出技术人员常年驻守指导,开发了富硒稻米、富硒茶叶、富硒金丝皇菊、富硒灵芝孢子粉等产品,并带领太华龙头茶企乾红、九香积极投入富硒产品的研发和销售。2018年,宜兴太华镇富硒土地详查与开发利用示范项目,被列入全省首批矿地融合试点项目。2023年,由江苏省地质调查研究院支撑申报的“太华富硒康养地质文化镇”入选中国地质学会第三批地质文化村(镇),这是太华镇继获得“天然富硒土地”认证后,又一官方授予的富硒金字招牌。目前,围绕富硒产业,太华镇已经打造了乡村旅游、休闲农业、农产品电商等新业态、新模式,实现一二三产融合发展。“一产”主要发展天然富硒生态大米、富硒菜籽油、富硒蔬菜等三大类特色优势产业,在富硒农业聚集区和富硒经济作物区建设15个示范园区。“二产”在富硒产业发展核心区布局富硒农产品初加工、深加工、综合利用三个方向发展。“三产”围绕富硒康养区和生态硒谷旅游区发展富硒康养旅游业,促进农民增收致富。潘国强表示,未来围绕富硒产业发展,还将进一步打造硒旅融合样板区,建设富硒康养综合体、建成研学游一体化的旅游目的地、打造以富硒康养为主题的精致旅居生活小镇。
科技赋能产业未来
硒产业发展和乡村振兴的“宜兴样板”,成为“矿地融合”发展的典范案例,得到业内专家学者高度重视。当天,由宜兴市人民政府、江苏省地质调查研究院联合主办的“同硒而起 硒创未来”长三角富硒产业高质量发展研讨会在太华举行。
“长三角拥有良好的富硒自然资源,在全国天然富硒土地地块名单中,江苏宜兴、淮安,安徽潜山、石台,浙江萧山、嘉善、金华等地都榜上有名。”江苏省地质调查研究院院长朱锦旗表示,本次研讨会旨在推动长三角富硒产业发展交流合作和科研交流,为长三角地质科技创新服务健康中国和区域高质量发展贡献智慧和力量。会上,“双碳背景下硒的膳食营养安全”“健康地质与富硒功能农业交叉融合思考”,以及长三角三省一市富硒产业发展利用情况等主题成为与会专家的热议焦点。江苏省地质调查研究院生态中心总工程师、自然资源部国土(耕地)生态监测与修复工程技术创新中心正高级工程师(下称“创新中心”)任静华以“江苏省富硒资源开发探索与应用实践”为题作主题报告。朱锦旗介绍,2019年,自然资源部国土(耕地)生态监测与修复工程技术创新中心成立,由江苏省地质调查研究院牵头建设,中国科学院南京土壤研究所和南京大学联合共建,其中硒资源保护、利用、开发是重点攻关方向。
20多年来,江苏省地质调查研究院以人体健康有益的微量元素“硒”为切入点,基本摸清了全省天然富硒自然资源家底,率先在全国建立了省级国土空间生态质量监测网,发现的天然富硒土地获得国家级认证,获批建设全国首个富硒康养地质文化镇。支撑编制了江苏首个富硒小镇产业发展规划,逐步建立了富硒资源调查与评价标准体系,推动建成了江苏首个富硒文化中心、首个富硒产业创新发展研究院,近五年来,累计支撑地方富硒产业招商引资超百亿元,成功探索了健康地质有益元素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的重要路径。
朱锦旗表示,创新中心将继续以矿地融合理念为指导,进一步助力太华镇空间布局优化、建设用地整治及富硒产业发展。下一步,还将继续推进宜兴深化矿地融合示范区建设,优化国土空间布局,高效保护与开发利用资源,加速乡镇产业结构调整;建实并运行好“江苏省富硒产业创新发展研究院”,支持科技攻关重点研究方向、推进富硒农产品认证;此外,还将推进“太华富硒康养地质文化镇”建设工作,进一步打造“中国富硒有江苏、江苏富硒看太华”的品牌名片,延长产业链,提高影响力。
近日,自然资源部公布了2023年度优秀科技创新平台和优秀青年科技人才评选结果,创新中心获评2023年度自然资源部优秀科技创新平台。
“创新中心将继续在本领域深耕细作,秉承技术创新与实践应用并重的理念,不断提升科技创新实力,为服务自然资源主责主业、生态文明建设贡献更多力量。”创新中心相关负责人表示。
继续阅读
- 暂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