富硒茶产业发展报告(富硒茶营销策划方案)

硒宝 06-01 18:09 57次浏览

乡村要振兴,产业须先行。汉滨区是全国160个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区之一,茶产业是汉滨区首位农村主导产业,要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和促进汉滨乡村振兴,必须始终牢记习近平总书记“因茶致富、因茶兴业,把茶叶这个产业做好”的殷殷嘱托,立足优势资源禀赋,坚持以市场为导向,以久久之功把茶产业这篇大文章写实做好。近期,笔者先后深入流水、晏坝、双龙、大竹园等产茶重点镇实地走访调研,形成了一些思考。

一、汉滨茶产业发展优势十分明显

汉滨区位于陕西省东南部,地处我国南北分界线的秦岭之南、巴山以北,是南水北调重要水源涵养地和国家主体生态功能区。汉滨务茶历史悠久,是我国最早栽培茶树、生产贡茶的地方之一,也是茶马古道重要的茶叶集散地,唐宋以前就以“金州茶芽”驰名神州。境内生态环境优越,空气质量、水环境质量位居全省前列,国土全部含硒,其中中硒(>0.175~0.4mg/kg)和高硒(>0.4~3mg/kg)土壤面积占全区总面积的85%以上,是我国少有的富硒茶产区。特别是本土专家自主选育的“陕茶1号”荣获多个科技创新奖项,并已成为全省首个、全国第九个通过国家品种登记的茶树新品种,具有芽叶壮、萌芽早、适应强、成分优、产量高的特点。2023年6月“陕茶1号”被农业农村部列入全国茶树三大主导品种之一,其茶产品具有“绿茶不伤胃、红茶好睡眠”的独特品质。汉滨良好的生态条件、富硒资源、种质优势造就了汉滨茶叶绿色、生态、天然、无公害的显著特质,为种植优质茶特别是富硒有机茶奠定了雄厚基础。

近年来,汉滨区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抢抓汉江生态经济带建设和陕南循环发展机遇,大力推进生态产品价值转换。尤其是把富硒茶产业作为农村三大主导产业之一,先后出台一系列支持政策,编制产业发展专项规划,通过转方式、强品牌、增效益,集中力量进行培育打造,产业发展已取得明显成效。目前,已建成双龙、大竹园、晏坝、瀛湖、流水5个万亩茶叶示范镇,建成7个茶叶重点镇,形成了“三带两区”(瀛湖茶叶产业带、县河至双龙茶叶产业带、大竹园至洪山牛蹄茶叶产业带;牛山茶叶示范区和凤凰山茶叶示范区)发展格局。累计新建标准化茶园16万亩,茶园总面积达到21.3万亩,建成“陕茶1号”繁育基地1000亩,年繁育能力5000万株以上,“陕茶1号”高标准茶园达8万亩。现代茶叶农业园区达48个,其中省级园区2个,市级园区28个、区级园区18个。区域内加工茶企达78个,茶叶合作社63个,其中获得SC认证企业24家,获得有机认证4家、绿色认证11家,有37家茶企已获得“安康富硒茶”证明商标使用权。为扩大市场影响力,先后组织在北京、西安、新疆等多个大中型城市开展“陕茶1号”专题推介展销或竞赛评比等活动,全区茶叶企业累计获得中、省、市各类参评奖项200余项,汉滨茶叶实现产销两旺,2023年预计全区茶叶总产量达9500吨,实现产值19亿元。今年第十九届中国茶业经济年会上,汉滨入列“全国重点产茶县域”。

二、汉滨茶产业高质量发展面临的问题

近年来,汉滨区茶产业迅猛发展,尤其是“陕茶1号”倍受关注,品种及其产品斩获多项大奖,产业发展取得历史最好水平。但是,产业快速崛起的同时,也存在很多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陕茶1号”主导品种规模较小。“陕茶1号”是汉滨茶产业的一张“王牌”,消费者最看好且最认可的也是“陕茶1号”。但目前全区“陕茶1号”茶园面积仅有8万亩,占全区茶园总面积的37.6%。加之受耕地保护政策约束,全区已无新增发展空间。

(二)产业化程度不高。目前汉滨区茶叶产业化龙头企业实力不强,78家茶叶加工企业中,规模较大的仅占10%左右。茶企综合实力整体偏弱,加工能力小,家庭式、作坊式工厂相对较多,产品花色单一。尤其是夏秋茶资源利用率不高,茶园效益较差,小生产与大市场不匹配。

(三)科技水平相对较低。科技研发投入较少,基本依靠茶企自主投入,政府在茶叶产业研发方面投入相对不足。茶叶精深开发力度不够,产品创新能力不强。尽管“陕茶1号”已深得消费者认可,但在科研攻关和品质提升方面做得不够,需要在标准化、规范化上持续用力。区级部门现有茶叶技术干部少,专业型人才匮乏,茶企引进茶叶专业技术人才难度大,科技力量严重不足。

(四)品牌建设比较滞后。区域内茶叶品牌多而杂,现有21个茶叶产品都注册了商标,没有形成抱团发展之势。各个茶企之间存在无序竞争现象。“陕茶1号”品牌知名度还有待进一步提升,市场竞争力不强。

(五)茶产品宣传推介不够。企业经营理念滞后,很多茶企只重视基地和生产,而忽视产品销售流通问题,导致好产品找不到好市场。政府组织开展宣传推介多,而茶企在“走出去”方面做得不够,优质产品宣传有待加强。电商、微商等线上新型网络平台处于起步阶段,尚未形成规模。

(六)融合发展潜力亟待挖掘。茶叶关联配套产业起步晚,尚未形成规模优势,还不能满足产业发展需要,新型经营主体及多元化服务组织需进一步培育。休闲茶业刚刚起步,茶旅融合有待持续深化。

三、以链式思维推进全区茶产业高质量发展

当前,我国茶产业依托国内超大规模优势,已基本完成消费结构调整与升级,传统原叶茶消费保持稳定,消费场景更丰富,消费群体日趋年轻化,互联网消费需求不断扩张,特别是茶产业品牌、文化、情感因素使传统茶消费向中高端集中,日常消费更趋于理性,实用性强、性价比高的茶类产品更受大众欢迎,健康理念深入人心,茶消费需求始终保持平稳增长。因落实耕地保护政策,全国茶园面积和产量将总体保持稳定状态。今年省政府又专门出台《关于茶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意见》,大力支持茶产业发展。总体看,茶产业发展迎来了春天。推进汉滨茶产业高质量发展,应从以下三个方面发力,聚力打造富硒茶产业链。

(一)夯实产业链上游基础。一是加强良种繁育推广。以“稳定面积、增加亩产、提升品质、提高收益”为目标,突出“生态、优质、高产、高效、安全”的发展理念,大力实施“种子工程”。要积极主动与中国茶叶研究所合作,加快境内地方品种资源采集,建立茶树种质资源圃和抗逆性茶树品种对比园。持续加大“陕茶1号”良繁基地建设,每年保证茶树无性系良种繁育500亩以上,繁育“陕茶1号”种苗600万株。二是强化茶园基地建设。要在稳定21.3万亩茶园面积的同时,将所有茶园逐步改造成为“陕茶1号”高效茶园。加快标准化生产,按照“品种优良化、建设标准化、发展园区化、设施配套化”的思路,大力推进良种良法配套、农机农艺融合,提升茶园管理机械化、现代化水平,有效降低茶园管理和生产成本。创新经营方式,以市场主体为载体,充分发挥基层政府、经营主体、茶农三方联结作用,制定投入(投资、投劳)分配、收益联享机制,激发农户发展茶产业的内生动力,降低经营主体管护成本。要实施高标准示范茶园基地建设,通过增加绿植套种,绿色防控技术等,促进茶产业从规模型、数量型向质量型、效益型转变。三是推广生态环保模式。结合茶旅景点打造,将茶园变“景区”。利用现有成片茶园,结合水土保持、生产道路、观光步道、休息亭、茶园绿化等配套措施,完善茶园功能,提高利用价值,为推动茶旅融合奠定基础。实施绿色生物防控,严控农药化肥,推广畜沼茶循环模式及有机肥替代、叶面喷施硒肥、肥水一体化、生物防治等关键技术,引进推广实用机具及配套技术,全面打造现代化绿色茶园。

(二)做强产业链中游环节。一是严格质量标准。大力支持茶企建设高标准茶叶加工基地,配套现代化加工装备,实现清洁化、连续化、自动化、标准化生产,指导企业开展绿色食品、有机农产品等质量认证。二是优化加工工艺。开发茶叶系列产品,宣传推广已颁布实施的《陕茶1号第一部分:建园技术规范》等3项安康市地方标准,提高从业者茶园管理、生产加工技术水平,提升“陕茶1号”产品整体质量。探索新工艺,研发新产品,利用丰富的夏秋茶资源,加快制定“陕茶1号”红茶、白茶等加工技术体系,生产红茶、白茶等系列产品,提升夏秋茶利用率。要探索特色功能茶或花草茶、茶食品等系列茶制品生产,增加茶产品多样性,不断提升茶产业效益。三是育强龙头茶企。持续用力支持汉水韵、京康、钰丰、东旭、周林、承英、德润、汉岚、山川秀美、新农高、康聚龙、绿景、陕茗、天铭、浩龙春等茶叶企业做大做优做强,发挥龙头带动作用。面向国内大型茶叶龙头企业招商引资,吸引有实力的客商,通过收购、兼并、股改等形式,促进汉滨茶叶更好发展。要紧紧依托国家乡村振兴科技特派团技术力量,组建汉滨区富硒茶产业链专家工作站,为全区茶产业高质量发展提供前瞻性、战略性、全局性支撑和关键技术咨询服务,有力推动产业化、市场化、标准化发展。

(三)挖掘产业链下游潜力。一是强化品牌建设。要加强品牌打造,推进消费迭代升级,加快申报“汉滨陕茶1号”区域公共品牌,充分发挥汉滨区茶协作用,推动茶企抱团取暖。更加注重线上线下推介推销,积极组织茶企参加茶博会、农交会等展示展销活动,举办更多“安康富硒茶·陕茶1号”品牌推介活动,以实际行动推动汉滨红茶南销、绿茶北进。继续组织茶企参加省内外名优茶质量评比活动,开展“陕茶1号”实样和包装产品评比活动,提升茶品质和包装形象,支持推广茶叶小包装、真空包装、冷藏保鲜技术应用等,提高市场竞争力。二是推进茶旅融合。深入挖掘、保护汉滨茶文化精髓与传统技艺,促进茶文旅融合、康学养结合,促进转型发展。支持“陕茶1号”手工制作技艺申报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加强茶园基础设施及景观服务接待设施建设,培育精品休闲观光茶园,有序开发茶文旅休闲项目。依托“陕茶1号”核心原产地,支持企业打造“陕茶1号”博物馆,丰富茶文化内涵。支持双龙溶洞建设茶文化公园,积极建设茶叶研学基地。三是强化市场监管。要发挥行业协会自律,加大茶叶市场执法监管,打击假冒伪劣产品。规范“安康富硒茶·陕茶1号”公用商标使用,加大监督力度,通过媒体公布授权使用商标经营主体名单。四是促进提升改造。强化科技支撑,支持茶企技改提升和参与标准化茶园基地建设,加快老旧加工机械设备更新升级,实现清洁化、标准化生产加工,开展SC认证和有机食品、绿色食品等认证。支持茶企开发时尚、便捷、健康、适销新产品,满足高、中、低端不同消费群体的需求。支持茶企引进高标准的精制加工、拼配、包装、仓储配套设施和生产线,加大开发现代茶饮、抹茶、茶食品、茶生活用品、茶工艺品等高附加值终端产品,延长产业链条。五是加大政策扶持。围绕茶叶品种、基地、加工、品牌、流通、融合发展等环节,有针对性的制定汉滨区茶产业高质量发展提质增效奖补政策。积极争取项目资金支持,统筹整合相关资源,不断加大对茶产业发展的投入。有效引导社会资本、金融资本投入茶产业发展,大力推广和落实茶产业政策性保险和商业性保险,切实为市场经营主体保驾护航。

(作者周本才系汉滨区人民政府副区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