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阳富硒茶营销状况(紫阳富硒茶的广告词)
DOI:10.16858/j.issn.1674- 0092.2017.01.004
紫阳县文化产业发展研究
李维军 1,吴子晨 2
(1. 长安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陕西 西安 710064;2. 长安大学政治与行政学院,陕西西安710064)
摘 要:文化产业被称为二十一世纪的“朝阳产业”。紫阳县地处西部经济落后地区,拥有发展文化产业的比较优势,近年来文化产业发展也取得了明显成绩,但同时也存在着产业结构不合理、文化消费水平总体偏低、人才相对缺乏等问题。对此,应通过着力推进文化体制改革,完善城市配套设施,做好文化旅游资源整合,培育文化消
费市场,发展生态旅游业,加强文化产业专业人才建设等措施,以打造独具紫阳特色的文化产业品牌。
关键词:紫阳县;文化产业;发展研究
中图分类号:G12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 – 0092(2017) 01 – 0018 – 04
一、紫阳县文化产业发展的现状
紫阳县位于陕西省南部,作为西南边陲山城,紫阳县具有较为丰富的民俗文化、历史文化、生态文化等优势资源。近年来,在县委县政府的大力支持下,紫阳县文化产业发展取得了初步成绩。概括起来,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 文化产业持续增长
近年来,在广大文化工作者的努力探索下,紫阳县文化产业持续快速发展,经济社会影响力逐步提升,文化产业日益成为紫阳县最具活力和发展潜力的产业之一。2014 年,紫阳县文化产业法人机构增加至 92 个,增速为 20%,从业人数增加至 610 人,增速为 25%,文化产业总产出达到 6075 万元,增速为 49%,文化产业增加值为 3471.3 万元,增速为 45%,文化产业利润 446.4 万元,增速为 24%,税金达到 132.75 万元,增速为 18%。文
化产业考核名次位居全市第一。2015 年,文化产业 GDP 总额 9080 万元,文化产业占全县 GDP 的比例为 10.4%①。
(二) 重点行业全面发展
首先,以紫阳民歌 《郎在对门唱山歌》为代表的一批优秀作品为紫阳县文化旅游业的发展做出了
积极贡献,特别是其以实名实景的拍摄手法在国内首屈一指,曾获得“第十四届上海国际电影节金爵奖、最佳编剧奖和最佳音乐奖”,从而推动紫阳民歌进一步走向国际视野[1]。其次,县政府以紫阳真人宫为中心,以森林景观为主,在原真人宫景区东文笔山上新修文笔山道教文化主题公园,累计投入 1.2 亿元,建设了真人宫大殿、观音崖主体工程和文笔山道教主题公园、滨江长廊、商业步行街、景
区公路、服务设施等。2015 年由福建豪信集团投资 2.6 亿元打造的紫阳县重点招商引资项目—紫
阳道教文化养生谷已接近完成;占地面积 22.5 万平方米,投资 2 亿元的位于向阳镇营梁村的紫阳县富硒茶观光园项目正在大力实施中。再次,分别投资近 1000 万的安银民歌文化讲习所、新桃何氏民歌大院、紫阳蒸盆子加工制作坊、营梁传统文化村落开发将会实现年均预期效益 300 万以上②。最后,紫阳北五省会馆于 2003 年被陕西省人民政府列入全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13 年被国务院批准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三) 品牌体系逐渐形成
倚靠特色鲜明的文化资源禀赋,紫阳县在文化产业发展中逐渐形成了特色鲜明、影响广泛的文化
产业品牌体系。紫阳民歌成功入选国家级、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紫阳民俗风情三日游立足于紫阳自然人文禀赋,精心打造了“紫阳民歌”“紫阳富硒茶”两张文化名片。适时举办的“中国·紫阳富硒茶文化节”,达到了聚集人气、扩大影响、带
动县域经济发展的目的,已经被打造成为在国内有较高知名度的文化旅游品牌。目前紫阳县着重以一江两岸为主线,推进江南滨江商业街、仁和国际社区建设,打造汉水文化体验园;以茶文化为重点,打造富硒茶文化观光园;以道教文化为重点,加快真人诚信文化园、文笔山公园二期、道教文化养生谷等项目建设,打造道教养生文化园的系统工程也正在实施中;以紫阳蒸盆子、三转弯宴席、民间小吃为代表的饮食文化,也逐渐在陕西省乃至全国打开了知名度。
(四) 接续项目有序开展
紫阳县的文化产业取得了一些成绩,然而艰苦朴素的紫阳人民并未满足于现状,而是在积极探求文化产业的更大发展。2016 年 4 月,由紫阳县人民政府和陕西茶业协会联合举办的“紫阳富硒茶及生态旅游推介会”在西安曲江南湖公园举行[2];投资 1300 余万的紫阳民歌传承保护基地与投资 8000 余万的任河漂流旅游综合开发项目将分别在 2017 年和 2018 年完成建设;“全民饮茶日”始于 2005 年,如今已经走过了十一个年头;2016 年 4 月 24 日,电影 《美丽的桑园坪》开机仪式在紫阳县城关镇老双台小学举行,这是继 《郎在对门唱山歌》之
后又一部全面展示紫阳风土人情的力作[3]。届时这些新建成的项目将会给紫阳县文化产业的发展注入更大的活力。
二、紫阳县文化产业发展的主要问题
(一) 文化产业结构不尽合理
紫阳县的文化产业主要以旅游业、民俗节庆、民间工艺等产业为主,而以文化创意、数字出版和互联网为主的新兴文化产业发展却极为不足,尚处于萌芽起步阶段。科技创新是文化发展的重要引擎,文化产业需与科技产业为核心的其他产业进行融合,而紫阳县的工业制造业技术装备远远落后于发达地区,文化产品缺乏高科技支撑,文化产品的生产、制作、包装、发行等工序与现代科技的融入还存在较大距离,无法满足人们对高科技文化产品的需求。另外,紫阳县文化产业的发展规模整体较小。虽然文化产业已初具规模,但总量规模、经营状况与经济发达地区相比,差距仍然很明显。
(二) 文化消费水平总体偏低
紫阳县拥有异彩纷呈的民俗文化、生态文化、历史文化等资源,已经建立了紫阳茶文化节、紫阳民歌等较为不错的文化品牌。但这些项目更多的局限于国内的某一区域或市场,尚未打开全面的消费市场,溯其缘由,主要有如下几点:首先,对文化产业的重视程度不够,市场化意识薄弱。如今文化产业已成为支撑我国经济发展的一大支柱,对经济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但由于紫阳人的商业思维比较传统,所以文化产业的兴起和发展更多的是局限于某一区域或市场。其次,对市场研究不够,研究力量薄弱。对如何将紫阳丰富的文化资源转化为文化产品乃至品牌的思路尚不清晰,同时研究也缺乏足够的资金支持和专业技术人员的指导。再
次,创新意识淡薄,很难开发出能博得消费者喜好的文化产品。当前,市场上的文化产品良莠不齐,模仿照搬之风盛行。我们只有打破思维习惯,深入调查研究市场和民众消费心理,从成功典型上汲取经验并结合紫阳文化自身特点打造文化产品,才能使紫阳县文化产业又好又快发展。此外,文化产业各行业内部存在条块分割、各自为阵、交流与合作不充分,文化产品缺乏创意,对现有文化资源的整合力度不够,尚未形成较为完整的产业链。
(三) 文化资金与人才相对缺乏
首先,经济基础是文化产业发展的重要支撑。紫阳县地处西部边远山区,作为全国贫困县,自然资源匮乏,经济基础薄弱。全县用于支持文化产业发展的资金量相对较少,与东部或者关中县域相比,差距巨大,这是紫阳县文化产业发展的一大瓶颈。其次,文化产业发展的核心是要有集创意、营
销、管理等于一体的创新型、复合型、应用型人才,他们应具备专业知识、实践能力、宏观理念、动态思维[4]。这是将创意符号转化为消费者愿意购买的文化产品或服务的催化剂,高素质文化人才是文化产业发展的重要智力支撑。而人才缺乏是紫阳县文化产业发展的又一大瓶颈。作为西部边远县城,紫阳县工业经济落后、人们受教育程度低、思
想观念较为保守,从事文化产业的工作人员在学历、职称、技术等方面也参差不齐。加之紫阳县在人才引进机制上存在一定问题,从紫阳本土走出去的高素质人才不愿意学成回归,故而造成人才储备不足、创意思维不够的困境。但文化产业的发展对人才的要求很髙,需要的是懂文化、懂经营、善管理的复合型人才。目前,紫阳县的纯文化人才较少,复合型人才更为急需,人才缺乏较大程度影响了紫阳县文化产业的持续发展与创新。
(四) 乡村旅游及配套设施发展缓慢
首先,紫阳县乡村旅游资源丰富,但发展基础薄弱,接待服务能力较差。紫阳县的乡村文化旅游尚处于发展初始阶段,目前还不具备系统的接待能力,基本是以乡民自己接待游客为主,尚未形成规模效应和整体布局。其次 ,紫阳县的乡村游览购物品种单一,多以农产品为主,季节性较强。同时政府对附属旅游产品的相关管理措施还不完善,存在旅游产品定价不一、以次充好等一系列问题。最
后,紫阳县城是一座山城,地理位置的限制极大阻碍了文化产业的发展。县城的主干道路是以循环为主的单行道,在车流量较大时极易造成拥堵,同时因地理位置限制,城区可提供的停车位等基础服务设施也严重不足,且对城市及景区的交通、食宿、停车场等基础设施的管理亦不尽合理。
三、紫阳县文化产业发展的路径
(一) 着力推进文化体制改革,完善城市配套设施
首先,紫阳县必须抓好的重要课题便是文化体制改革。通过文化体制改革实现政府职能的进一步转变,做到由直接管理转为间接管理,由微观管理转为宏观管理,由行政管理为主转为以经济和法律
手段为主、辅之以必要的行政手段[5]。县政府应把工作重心放在培育市场、提高全县人民文化素质上,并在此基础上为文化产业发展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打下坚实的基础。当下服务型政府应当着力开展产业引导、政策保障、市场监管、公共服务等工作,从而实现政府由“办文化”向“管文化”转
变,落实招商引资,完善支持文化发展的财政、税
收政策,为文化产业发展创造良好的政策环境。其
次,努力提升城市的外在形象,合理布局、重点谋划,美化山城市容,给到访游客留下深刻美好的第一印象。一是要完善城市及景区的交通、食宿、停
车场等基础设施。二是要建立旅游服务中心、旅游信息查询系统和其他公共服务设施。三是要通过网站、微博、微信、公众号等数字新媒体对紫阳县优势文化资源进行介绍,吸引境内外游客的关注。四
是要加强城市综合环境治理,为吸引游客、留住游客、满足游客“游、行、吃、住、娱、购”等多方面需求提供全方位保障。[6]
(二) 做好文化旅游资源整合
旅游的发展必须与文化进行融合,仅仅只是旅
游而缺少文化的伴随是没有意义的。紫阳县因其特有的地理位置而成为具有厚重历史与多元文化的聚集地,秦楚文化、巴蜀文化、移民文化等在此交汇,但也存在着集聚效应较差、各种文化资源较为分散等问题。故而,紫阳县未来旅游业发展的重要任务便是整合县域文化资源。比如,将紫阳民歌、富硒茶文化、紫阳唢呐等为代表的优势特色民间歌舞剧目整合起来,打造一条特色文化街区;将西北五省会馆、武家院子、观音寨、东城门、擂鼓台、真人宫、焕古古镇等历史文化资源串联起来,设计出历史文化旅游线路;对紫阳蒸盆子、酸菜面、腊
肉、魔芋豆腐、麻辣烫等特色美食进行开发推介,规划打造一条特色美食街区,对紫阳县风味美食进行集中推介,吸引游客品尝。此外,紫阳县山水文化资源丰富,可整合任河漂流、毛坝木兰峡、麻柳黄草坪等山水文化资源,开发特色山水文化旅游线路。
(三) 大力培育文化消费市场,繁荣节庆会展
当前,紫阳县发展独特且有较大影响力的文化品牌主要有紫阳民歌、富硒茶文化节等。今后紫阳县的文化产业发展要继续遵循此方向,可对传统文化庙会、展会、节庆活动、传统民俗展示等活动实施项目补助和提供文化消费补贴,促进形成更大一批有紫阳文化特色的传统文化活动品牌。首先,文化事业要做到“三贴近”,即“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其次,要深度推进文化产品与科技的融合,吸引和刺激人民群众对传统文化产品及服务的需求,从而拉动文化消费。
目前紫阳县发展较好的节庆会展有富硒茶文化节、龙舟节、民歌大赛等,但在此过程中也存在品牌体系单一、专业人才匮乏、规模小、力量分散等问题,很难产生规模效应。同时,紫阳县地广人稀,长期以来,经济以农业、牧业为主,文化封闭性较强,市场观念淡薄,本分保守,缺乏能动性和
创造性[7]。故此,“集约化、品牌化、规范化”将
是紫阳县今后会展事业的发展方向,其路径为培育会展企业集团,集场馆搭建、创意设计、营销策划、配套服务等功能于一体,从而壮大会展产业市场主体实力,提高会展行业竞争力。同时,积极培育会展行业相关联企业,强化其在展览、策划、广
告、宣传等方面的职能。
(四) 大力发展生态旅游业
随着城市居民收入的大幅提高,越来越多的人愿意在周末或节假日走出城市、走进乡村,因而以
生态旅游、体验式旅游、民俗旅游等为主题的乡村旅游越来越受到人们青睐。拥有丰富山水文化资源的紫阳县,应当不失时机的抓住这一有利形势,着力将紫阳县的山水文化品牌打出去,让更多的人在闲暇之时愿意走入紫阳。紫阳县现已开发出了任河漂流、木兰峡、茶山观光等发展前景较好的产业,但应当更好地把握当前的机遇,进一步做好做强。同时,紫阳县拥有丰富的硒资源,可通过农家乐等形式推出一系列与富硒饮食相关的产业。比如,学习袁家村的经验,打造一条农家乐饮食街,推出紫阳的富硒食品,如紫阳腊肉、魔芋豆腐等。
(五) 加强文化产业专业人才建设
人才是第一资源,文化产业能否快速发展壮大,资金虽是必不可少的要素,但人才是关键要素。所以,政府部门应根据紫阳文化产业发展的需要,制定高素质人才引进政策,有针对性地引进一批既懂管理又懂文化的专业性复合型人才。首先,要注重人才培养,加快文化产业人才队伍建设,完善人才培养机制。可依托安康学院、安康职业技术学院、紫阳县职业教育中心等科教单位,设立文化管理等相关专业,同时联合省内其他高校,如长安大学、陕西师范大学、西北大学等在文化产业方面有系统研究的高水平大学培养广告、设计、旅游、创意、出版等方面的专门型人才,以及懂文化产业经营管理与资本运营的实用型人才。同时,通过设立专项基金等方式对民间艺人和非遗传承人予以培养。其次,积极制定能够吸引人才、留住人才的政策措施,通过引进文化产业领域的高素质拔尖人才,充实紫阳县文化产业发展管理队伍。最后,除通过各种政策招揽优秀人才之外,政府还要着力于
全社会文化素质和意识的整体提升以及群体创造力
的激励发挥[8]。要引得进、留得住、用得活,物质激励与精神激励相结合,对在文化创新、产品推广等方面做出杰出贡献的创意、制作、营销、管理等人才予以特别奖励。与此同时,利用紫阳县职业教育中心对从事文化产业相关工作的农民和服务人员进行实用技术培训和职业教育,不断提高其从业技能。
参考文献:
[ 1 ] 曾世湘. 《郎在对门唱山歌》以 500 万投入夺上海电影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