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阳富硒茶现存问题(紫阳富硒茶核心产区)
秦汉古茶的前世今生
文/董明汉
中国是最早发现和利用茶树的国家。
2018年,平利县的安康秦汉古茶发展股份有限公司成功研发出一款茶叶新产品,叫“秦汉古茶”,它是以汉阳陵15号外藏坑考古发掘的,距今2150年的世界最早的茶叶实物为参考,在考察出土茶叶的时代背景、历史文化、饮茶习俗和茶叶品类、茶产地、加工工艺的基础上,复古创新而成,具有外形扁平端正,松紧适度,黄绿显毫;茶汤具有“金银相间色,清醇甘甜味”的特点。
“秦汉古茶”产生产,实现了茶叶原料从单一利用向茶芽、茶茎、茶枝全面利用的转变,综合效益将得到全面提升。
为发掘平利乃至整个秦巴汉水流域的茶文化,平利县文联组织县内外茶叶专家、茶文化爱好者,先后开展了生产厂车间参观,安康博物馆探访,深入茶叶生长地寻找古茶树等活动。
朝秦暮楚茶之源
在有茶城之称的平利县长安镇,有一处牌坊,上书“朝秦暮楚”四字。它出自宋朝晃补之的《北渚亭赋》。文章的最后说“今我与客,论古人则知迷,属有感而歔欷,岂不重惑也哉?仕如行贾,孰非逆旅?托生理于四方,固朝秦而暮楚,曾无必于一笑,尚何知乎千古?”
晃补之是宋代著名的文学家,苏门四杰之一。他一生仕途坎坷,累遭贬职。晚年对宦海厌倦,有归隐之意。他用“朝秦暮楚”一词,不外说自己浮沉官场,常陷于党派之争,身不由已,如战国时的那些小国家,在危机四伏的环境里求生存,一会儿倾向秦国,一会又倾向楚国,反复无常。在陕西与湖北交界的几个地方,都争着说那里是朝秦暮楚的发源地,先后出现了关垭说、漫川说、上津说。本人到过关垭,这里不仅有古长城,还有秦军往来的金房大道,更有陕西平利重镇—长安。长治久安,安居乐业,曾几何时,那是多少饱受战乱民众的期盼与梦想。
著名作家安黎曾在他的大作《且生且安茶飘香》中这样解读关垭:
关垭子,说白了,就是一道关口。在山梁错落之处,谦让出一条窄缝,预留下一道豁口,以供山里山外的人通行,它就是关垭子了。关垭子吸引着八方游客,原因不在于山,也不在于关,而在于墙。
长墙的名字叫楚长城,它是为抵御秦国入侵而修建的。楚长城的面目已经全非,但霸气依旧。被动卷入战乱的民众,早已变成了惊弓之鸟,他们在逃亡之余,也摸索出了一套用以自保的办法:准备两副面孔,两套衣服,两面旗子,随变而变,见风使舵。他们的生存技巧被破解后,为后世所称道,乃至于被提炼成了汉语中的一个新成语,叫“朝秦暮楚”。
其实在战国之前,秦楚并非毗邻,中间还隔着一个大国,那就是庸国。据《尚书》记载,公元前1046年,“武王兴兵讨纣,庸率卢、彭、麇、儵、鱼、夔、施等八国以兵相从”,庸国不惜让精锐部队倾巢出征,为西周王朝兴建立下了赫赫战功,从而获得了国名融入周鼎的殊荣,但国力却大大减弱。
庸国在帮助周武王打败商纣王后,被周王封地秦巴汉水流域,东至汉中,西达张家界。都城上庸在今天的竹山县境内。史称竹山、白河、平利为上庸,西城、旬阳在庸中心,汉阴、石泉及西乡部分为下庸。公元前611年,楚国遇上严重灾荒,楚之四邻乘其危难群起攻楚。庸国国君起兵东进,率领南蛮附庸各国的军队会聚到选(今枝江)大举伐楚。楚国危在旦夕。楚庄王火速派使者联合巴国、秦国从腹背攻打庸国。楚与秦、巴三国联军大举破庸,庸都城四面楚歌,庸君被杀,三个王子两死一逃,遂为三国所灭,楚、秦、巴三国瓜分了庸国的土地,废其国名,都城内外千里沦为楚之县邑上庸,受辖于汉中郡。
庸国王公贵族大部分逃至最早的都城大庸,即今天的张家界。其余普通百姓分别成为三个国家的臣民。家族亲情无国界,在走亲访友时为逃避叛国罪名,只好用朝秦暮楚来应付。
据学者研究,三皇五帝中的炎帝曾经当过庸国的早期首领,因教民种植粮食而尊称神农,为探索治疗疾病之药,他亲自品尝百草,据《神农本草经》记载:“神农尝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荼而解之。”荼是早期的茶字。现在的房县神农架传说就是他品尝百草的地方。
神农有一次在尝百草的时候,感觉到口干舌麻,四肢无力,这明显是中毒的症状。他便靠在一棵树下休息,顺手扯下树上的几片绿色叶子放在口中咀嚼,没想到渐渐地舌底生津,精神振奋,原先的不适都消失了。他十分高兴,仔细观察这种树的形状,树叶的颜色,品味叶子的味道。然后就把这种树叶采摘了一些带回去,让大家品尝。大家食用过后,消化不良、精神不佳的症状都有了好转。神农把这种树命名叫“荼”,这是最早的茶字。让大家只要感觉不舒服的时候就嚼一些。后来又试着把茶放到开水里煮着喝。随着茶叶在族群中的推广普及,族群整体的健康状况得到大大改善。
神农作为一部落的首领,是茶叶的最早发现者,他为了解决人们的医药问题,不惜牺牲自己的生命造福于民,为后世所景仰。尝百草的传说地房县,与平利县同是大巴山脉的第一、第二主峰,大巴山素有“生物基因库”的美称,平利被誉为“巴山药乡”,也是茶树生长的最佳地之一。茶最早作为草药,率先在秦巴汉水流域的庸国普及使用,后来又成为饮品,被人们广泛接受,在中华文明的历史长河中,茶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五谷盐茶民俗风
在茶被发现后,先是作为药用于治疗身体由于食用肉食过多或食物变质等造成的不适。后来在《晏子春秋》中又有了关于使用以茶叶为原料的凉拌菜的记载,说明这时茶叶已经进入食用了。但是作为饮品,却有先秦、西汉、三国等多种说法,有据可考的还是西汉说。清代的懿行在《证俗文》中指出:“茗饮之法,始见于汉末,而已萌芽于西汉。”西汉辞赋家王褒在《僮约》中有“武阳买茶”“烹茶尽具”的文字记载。武阳即今四川彭山县,说明在西汉时期开始将茶作为饮品了。没有想到的是,1998年,中国考古工作者在陕西汉阳陵发掘出土了疑似茶叶的碳化物残留,被鉴定为古代茶叶。2016年5月,世界吉尼斯记录认证,汉阳陵出土的茶叶是迄今为止发现的最古老的茶叶。茶叶从皇帝寝陵中被发现,是否与秦巴汉水流域现存的五谷盐茶习俗有关。
公元前221年,秦统一六国后,实行郡县制,将秦岭以南地区,东起湖北房县,西至城固设汉中郡,平利隶属汉中郡的西城县。汉朝分西汉和东汉,西汉为汉高祖刘邦所建立,建都长安;东汉为汉光武帝刘秀所建立,建都洛阳。汉承秦制,西汉时期(公元前202—8年),平利隶属益州刺史部的北部汉中郡长利县管辖,县址在白河与郧西之间。这个时期,有位皇帝叫刘启,史称汉景帝,他在西汉历史上占有重要地位,他继承和发展其父汉文帝的事业,推行“削藩策”,削诸侯封地,平定七国之乱,巩固中央集权,勤俭治国,继续奉行“与民休息”政策,发展生产、减轻赋税。与父亲一起开创“文景之治”;并为其子刘彻的“汉武盛世”奠定基础,完成从文帝到武帝的过渡。刘启在位16年, 公元前141年驾崩,谥号孝景皇帝,葬于汉阳陵。
东汉时期(公元25—220年),平利又归汉中郡上庸县管辖,县址为现在的湖北省竹山县境内。西晋太康元年(公元280年),为安置巴山一带流民,取“万年丰乐,安宁康泰”之意,改安阳县为安康县,“安康”之称始于此。西魏废帝三年(公元554年)设金州,因月河川道出麸金得金州名。直到唐武德元年(公元618年)才设置平利县,辖今平利、镇坪、岚皋县花里镇,治所设在今天的老县镇。
汉初道家得势,汉初曹参为相国,采用了道家黄老之学的治国方略辅佐汉文帝,由是开创了汉初的“文景之治”。汉景帝的母亲窦太后信奉道教,崇拜鬼神。时任汉中郡的郡守田叔,好黄老之术,后担任鲁国相。说明当时的安康道教已经十分兴盛。秦巴汉水素有秦头楚尾之称,其文化相互渗透,又有秦风楚韵之说。相互影响的首先是民间风俗,所以在《古今笔记精华》中有“平、白、旬、紫,俗信巫尚鬼”之说。在众多的习俗中,有一种叫五谷盐茶辟邪的民俗一直流传到现在。
“五谷”按照古代说法是稻、黍、稷(粟)、麦、菽,但道家用的 “五谷”一般是大米,小米,高粱,绿豆,黑豆,这五样从道教阴阳五行中取义,从颜色上分又是白,黄,红,绿,黑,代表五方。然后加上盐茶混合后,即成为辟邪的东西。从岚皋和汉阴的一些文学作品里都可以看到使用五谷盐茶的做法,有的可以放在新修房屋的梁上,有的撒在即将下葬的土地下面或放在棺材中,还有的放在庙里供奉的菩萨肚子里。在八仙过去的道士里,他们有把五谷盐茶存贮在法器里,用来滋养做法事的时候使用的那些兵马。茶已经从饮品进化到通达神仙的圣物了。
从汉阳陵里出土的那些谷物中的茶叶,我们不知道是否含有盐的成份。也许这些陪葬的生活物品,是让故去的人依然能够获得生时的享用,至少,汉景帝是一个品茶的人。如果有盐,这五谷盐茶的习俗一定源自汉中郡中的西城一带。
金房大道茶飘香
茶叶的使用到了唐代发生了质的飞跃,人们不仅饮茶,以茶赋诗作文更是一种时尚。这时一个被后世尊为茶圣的陆羽从湖北的天门县出现在人们视野。
据《新唐书•陆羽传》记载,陆羽(733—804),字鸿渐,复州竟陵(今湖北省天门市)人,唐代著名的茶学专家。 陆羽一生嗜茶,精于茶道,凭着世界第一部茶叶专著——《茶经》而闻名于世,被誉为“茶仙”,尊为“茶圣”,祀为“茶神”。他也很善于写诗,但其诗作目前世上存留的并不多。他对茶叶有浓厚的兴趣,长期实施调查研究,熟悉茶树栽培、育种和加工技术,并擅长品茗。年仅十九岁的少年陆羽便心无旁骛,立志于对茶事的研究考察工作。全唐诗里收录了他著名的《六羡歌》:“不羡黄金盏,不羡白玉杯,不羡朝入省,不羡暮登台,千羡万羡西江水,曾向竟陵城下来。”“安史之乱”后,陆羽一路考察茶事,辗转来到江南的湖州,当时年仅二十四岁,从此定居于此,起早贪黑,跋山涉水,以茶民为友,以茶叶为伴,用大量的实地考察资料充实《茶经》的写作。
为著写《茶经》,搜集第一手资料,他远游巴山峡川,采茶品水。逢山驻马采茶,遇泉下鞍品水,目不暇接,锦囊满获。先后游历了宏伟壮丽的长江三峡,辗转大巴山,踏访了彭、绵、蜀、邛等八州,游览了湘、皖、苏、浙等地后,在湖州苕溪结庐隐居,潜心研究茶事,闭门著述《茶经》。
据说,唐代宗皇帝曾派人四处寻找陆羽,命他煎茶,陆羽欣然同意,就取出自己清明前采制的好茶,用泉水烹煎后,先献给皇上。皇帝接过茶碗,轻轻揭开碗盖,一阵清香迎面扑来,精神为之一爽,再看碗中茶叶淡绿清澈,品尝之下香醇回甜,连连点头称赞好茶。代宗十分佩服陆羽的茶技之精,就留陆羽在宫中供职,培养宫中茶师。但陆羽不羡荣华富贵,不久又回到苕溪,专心撰写《茶经》去了。公元780年,《茶经》著成,成为中国茶文化形成的标志。
在《茶经》的开篇“茶之源”中写道:“茶者,南方之嘉木也,一尺、二尺乃至数十尺,其巴山、峡川,有两人合抱者。”在“茶之煮”这一节中,对各地泡茶的水作为详细的分类,并点出“汉江金州上游中零水第十三(水苦)”。在“茶之出”里,他认为“山南……金州、梁州又下。(金州生西城、安康二县山谷)”;《陕西通志》:“汉中府兴安州等处产茶,如金州、石泉、汉阴、平利、西乡诸县各有茶园,他郡则无。”从上述记载中可以看出,陆羽对安康这一带是十分熟悉的。他游历的主要路线可能是当时的金房大道。
“金房道”一说出自最早见于宋代孔平仲的《题女娲山女娲庙》诗中(其一):“揽辔金房道,崎岖难具陈。浮岚长作雨,冷气不知春。少见宽平野,多逢腋肿民。欲知来处远,巫峡是西邻。”诗中描写了作者当时挽住马缰行走在金州到房州的路上,女娲山上道路崎岖,视野里没有宽平的感觉,那种艰难用语言表达不清,雾气沉沉不时下着冷雨,根本看不到春天已经来临。这时的金房道沿线,山路弯弯,古木参天,常年笼罩在云山雾海之中,交通工具只有马能行走。
北宋马永卿(公元1115年)在他的文章《嬾真子》里也有一段记载,证实了金房大道途经女娲山的情况。记载是这样的:“俄被差为金州考试官,行金房道中,过外朝、鸡鸣、马息、女娲诸岭,高至十里至二十里,然自下望之,岂不在天中行乎?”(《中国科技史》第四卷 天学 第一分册)女娲云海的壮丽景象如在眼前。
由于历史上庸国、楚国、秦国,以及统一中国后的秦朝、汉朝都在秦巴汉水流设郡县管理,治所多在中心位置即今安康一带,形成了汉中到安康、安康到房县的交通要道。从唐武德元年起,安康到房县的中途设置平利县衙(今老县镇)后。自金州东南行,70里至平利县(今平利县西老县镇),县东30里有女娲山,宋置女娲驿(《陕西古代交通史》)。往来的官员经过平利时一般要在县城以东女娲山寺院的驿馆里歇息,后来又在女娲山下建了供往来商贾客人休息的长沙铺。
自唐代开始,为加强国防建设,就有了以茶易马的茶马互市,而宋、明的《茶马法》,秦巴汉水的茶叶开始作为战略物资,茶叶以税收贡品上缴。据《新唐书•志•卷三十》记载,金州郡设在汉阴,土贡的有麸金、茶牙等。当时设置了六个县。《明史食货》载:“陕西汉中、金州、石泉、汉阴、平利、西乡诸县四十五顷茶园,茶八十六万株。”
在清雍正《陕西通志•茶马志》中,有“太祖洪武中立茶马司于陕西等处,听西番纳马易茶,降金牌信符,赐番族以防诈伪,每三年一差官,召各番各符,以应纳差,发马交纳易茶,有以私茶出镜者,斩;关隘不觉察者,处极刑;民间畜茶不得过一月之用。茶户私鬻者,籍其园入官。四年奏准陕西汉中府金州、石泉、汉阴、平利、西乡县,茶园每十株官取一分,其民所收茶官给价。无主者,令守城军士薅培及时采取,以十分为率,官取八分,军取二分,每五十斤为一包,二包为一引,令有司收贮于西番易马。”说明在明朝时期,平利境内的茶叶生产还很可观,金房大道上的商贾往来,仍然飘着茶叶的清香。平利的守军也有了自己马匹,它们被牧放在今天的马盘山腰。现在那些山坡上的许多老茶树,是否还存有茶马互市的记忆。
秦汉古茶焕新春
平利乃至秦巴汉水流域,自古就是茶里重要产地之一。随着社会政局的动荡不安,给茶叶产业带来灾难性的打击。明末的李自成农民起义部队辗转来到平利县城(今天的老县镇),兵困车厢峡,官军为追剿义军,所到之处,大肆屠杀当地人民。清顺治年间,李自成部将刘二虎在川鄂陕边境活动;康熙14年(公元1675年)吴三桂遣兵窃踞安康一州六县长达5年之久;嘉庆元年,白莲教农民起义活动于川楚陕一带山区,官兵镇压长达9年。兴安府、平利县、宁陕县等府县城中,兵营驻扎,兵民混杂,十分混乱。咸丰年间,太平天国农民军入境,先后攻占平利、砖坪、紫阳等县(《安康道教文化》)。加上自然灾害频繁,致使当地人口锐减,大片田地茶园荒芜。
随着清政府移民垦荒令的颁布,大量的湖广移民涌入,他们为生计所迫,到处刀耕火种,开荒种粮,使自然资源遭到严重破坏,此时的茶园面积少得可怜,平利茶叶的产量骤降。据康熙《陕西通志》卷十二记载,“汉中府西乡县每岁茶课银279两。兴安府属每岁茶课银247两。紫阳县茶课银127两。汉阴、石泉也各岁课银数十两。每年茶叶收获季节,商人持官发的茶引,云集汉中、兴安府间的官马支路上,畜驮车载,往甘肃、青海一带转运茶叶”。从这里看到,平利已不再征收茶叶课银。从乾隆、光绪续修以及民国时编修的《平利县志》,民国修《平利乡土志》书中的物产中,均没有记载茶叶,可见清朝到民国茶叶生产已经很少了。据清未《平利县乡土志物产》载:“茶叶,间有种者,亦不合法,较之紫阳远不如也。”仅有三里垭的茶叶被列为贡茶征缴皇宫使用。民国三十六年(1947年)商会统计,“本县仅有绿茶一种,全年约十余担,概系农人副产,不敷供应当地需用,亦无外销,亦无工厂、合作社及专业茶叶工商各团体。”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时,全县仅有茶园200亩,年产2.5吨,茶叶的主产地在三阳、秋坪、吉阳等区,所产茶叶以自饮为主,仅有少量外销。(《平利县志》(1990年版))
自新中国成立以来,平利乃至秦巴汉水流域茶产业的振兴不仅被当地的科技工作者所重视,就连党和国家领导人也常放在心中。
1964年11月16日,中共中央任命胡耀邦同志为中共中央西北局第三书记兼陕西省委代理第一书记。次年的2月6日至12日,他从西安出发,经宁陕、石泉、汉阴、旬阳、白河、经竹溪到达平利。在平利县委扩大会议上,他了解八仙党参的生产情况后,深切的说:“假使平利用七到十年,把党参发展到一万亩,产量达20万斤,那就好了,党参是有销路的。我们陕西省的干部应该去参观南方。那里有些生产队,一个生产大队就有一千亩茶叶,一个人收入就是50元。同志们啦,一个生产大队就有一千亩茶叶!”(《胡耀邦在安康》)省委书记的讲话,虽然没有要求平利发展茶叶,但“茶叶”两个字,字字千斤,不时的敲打与会者的心,平利自古就是出好茶的地方。六十年代末,国民经济正值十年“文革”最艰难的探索时期,县林特局茶叶科技人员经过全面调查研究,着眼茶叶生产的经济地位,决定给国务院写信,申请建立平利国营示范茶场。
日理万机的周恩来总理对来自陕西边陲要求建立茶场的信件非常重视,立即批复陕西省办理。1968年9月省派专家来平利传达总理批示,1977年资助示范茶场建立了喷灌系统,次年引进全套加工机械建成茶叶初制厂,年加工能力20吨。
在县茶场的带动下,全县先后办起集体(社、队)茶场174个,其中松牙公社号房大队茶场名列全县队办茶场经济效益之冠。研发的三里垭毛尖茶、八仙云雾茶、富硒秦砖茶分别在中国西部名优茶茶研讨会上获“陆羽杯”奖和陕西省首届食品科技博览会一等奖,产品远销国内各大城市(《平利县志》)。平利茶叶的再次崛起凝聚着党委政府的重视和几代茶人的心血,大山将永远铭记他们。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县委政府审时度势,大胆提出提出了“生态立县”战略,决定将茶叶作为首要产业优先发展,作出了《关于进一步做大做强茶饮产业的决定》,在大力实施退耕还林的同时,优先规划退耕还茶,使森林覆盖率达到67.6%,茶园面积稳步提升,达到13万余亩。随着省政府将平利确定为茶叶生产重点县,全县茶叶生产步入了标准化种植、规范化生产、集约化经营的快车道。通过引导土地、茶园等产业资源向龙头企业和大户集中,全县11 个镇,23万人中,有10万人从事茶产业,茶业产值突破4亿元。茶品的种类由单纯绿茶扩大到红茶、白茶系列产品,茶饮产业的产量和产值节节攀升,迅速从全省14位跃入前三位。“平利女娲茶”被农业部命名为全国地理性标志保护产品;中国农科院茶叶研究所和中国茶叶协会,授予平利县“中国名茶之乡”的称号,
随着中国最美乡村的认定,平利茶人为“青山绿水就是金山银山”作了最好的诠释。营商环境和自然环境的优化,平利这块土地,第一次倍受发达地区茶商的青睐,福建、江苏、西安的一批知名茶商先后落户平利。广佛镇香河村的金陕红茶业有限责任公司就是其中之一。
河香一路花覆水,村烟几处碧藏楼。这是对香河村容村貎最好的描写。这里有一条长达10多公里的香河,历史上曾经有名气很大的香河观,这个道观创建于明万历20年,即公元1592年,正是平利茶叶兴盛时期。据现居香河村的老人讲,香河的名字缘于这条河中的茶叶。当时太平河的广佛寺与香河观,每年都要在春茶上市的时候开展斗茶比赛。香河水是香河茶的知音,每次斗茶,只要用香河的水泡茶,道观必胜无疑,这样香河茶名扬秦楚巴蜀,供不应求。在在香河的深处,依然找到了许多碗口粗的古茶树。我们一群探寻者曾经在雪地里一睹它们的尊容,它们默默地隐秘在崖畔下,守望着这一方古老的土地,等待着春天的到来。在洛河镇的北的祖师庙附近有个茶园坪,三阳镇泗王庙西南也有一个茶园沟,这些古老地名依然有老茶树存在,这些茶树是先民生活留下的遗迹。
香河斗茶可能是茶艺最早的表现形式,虽然没有文字记载,却在当地人群中口传心授,为现在平利的茶艺表演开了先河,使平利茶艺在不经意间走向了全国,并获得了银奖。种茶、制茶、饮茶、卖茶,或许是为生计所迫。而茶艺表演,演唱茶歌,让茶走上舞台,不仅仅是一种宣传或一种推介,更是一个生活层次的提升,一种愉悦的情感表达。
平利人是女娲的传人,担当是女娲的精神内涵,平利茶人自觉撑起了一片祥和的蓝天,白云在茶园田地间留恋,采茶姑娘在茶园里自在的歌唱,远道而来的客人在茶园里驻足,眺望那绿树红花映衬下的黛瓦白墙。西北名茶大县,全国最大徽派民居群聚集地,是历届县委政府一张蓝图绘到底,一届接着一届干,向世人呈现的最壮美画卷。
好山好水出好茶,正是在这样的环境下,金陕红茶业才有底气承担起复制创新研发的“秦汉古茶”产品的重任。他们研发青龙、白虎、朱雀、玄武4个系列产品,这些科研成品去年在扬凌首次亮相,就向世人庄重宣布:世界最早的茶——安康秦汉古茶文化根源在陕西安康,恢复创新在平利!平利这块古老的土地,曾经有过补天的女娲,有过尝百草的神农,走过最早的茶圣,有过国家领导人的关注,更有咬住青山不放松、敢于担当的平利茶人,又让穿越数千年的茶叶,传承着古老岁月的沉香,焕发出时代创新的活力。
秦汉古茶主题作品展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