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午古道紫阳富硒茶(紫阳富硒茶的特点简介)

硒宝 05-31 10:13 58次浏览

【作者简介】李秀桦,湖北襄阳人,文化学者,”拾穗者”民间文化工作群成员、陕西理工学院汉水文化研究中心研究员,长期致力于汉水文化研究,著有《襄阳会馆》(与人合著)、编辑《拾穗集》《拾穗二集》《纸物语》等学术著作。

多年前,《安康日报》记者李大斌先生送我一包茶叶,极其郑重地对我说:“兄弟,这是刚出的紫阳茶,你留下自己慢慢喝。”笔耕之余,沏上一杯,看到茶叶在杯子上下轻柔沉浮,香气扑鼻而来,留下深刻的印象,来自茶乡的我对好茶自不陌生,但第一次品尝紫阳茶,不禁暗自赞叹:品质不凡,的确是好茶!

茶 史

翻检史志文献资料,有关紫阳茶叶的记述颇多,我们发现紫阳是茶马古道上的重要茶叶产地。

紫阳境内由于北有秦岭和凤凰山两道屏障阻隔西北寒流,南有任河天然水气通道输送西南暖湿气流,降雨充沛、气温适中,夏无酷暑、冬无严寒的气候,为茶树的生长提供了优良的自然条件。

广义地说,按民国以来的传统习惯,紫阳及其邻县所产之茶均列为“紫阳茶”,“产区范围包括陕西的紫阳、镇巴、东乡、西乡、安康、岚皋,四川的万源、城口”。自唐代始,本地即有贡茶生产,今“紫阳毛尖”的前身当为唐代金州土贡“茶牙”的传统产品。唐代的“茶马互市”和宋、明的“茶马法”,为紫阳茶开辟了广阔的西北市场。唐宋至清,紫阳茶年年入贡,遂成天下名茶。国家档案馆珍藏的《大清征茶令》是记录紫阳贡茶的历史物证。自从大唐帝国的第一个茶马互市催生了中国第一条茶马古道之后,这条古道便在陕甘境地绵延最终汇入丝绸之路,紫阳茶便是这条古道上流通的物品。

子午古道紫阳富硒茶(紫阳富硒茶的特点简介)-硒宝网

《陕境汉江流域贸易稽核表》对紫阳茶叶的介绍

陕甘茶马古道,是明朝政府为了安抚边疆,在陕西实行被视为基本国策的“茶马交易”政策后,将紫阳茶区的茶叶经汉中、凤翔、平凉、天水、两当、徽县贩运到甘肃、青海,在秦岭巴山的崇山峻岭中开辟了连接东西,衔接丝路的陕甘茶马古道。

南北朝时期,由于战乱,大批流民涌入大巴山区,促进了山区的开发和茶叶的发展。尤其是明清两代,以鄂、川、湘、皖为主的大量移民沿茶马古道迁入陕南垦荒,带来了先进的茶叶种植和制作技术。

宋代,先实行榷茶法,因未实行茶马法,官府积茶多而帑藏空虚。景德二年(1005年)又别议新法,以解决茶叶积压问题:规定商人在京师(开封)交官府金、银、锦、帛,官府付给商人茶叶。宋王朝与辽、金、西夏等政权战争频繁,军马需求量很大,宋王朝虽采取多种措施,仍然不能满足需要,不得不转而买番马。但用金帛买马,国家库藏本虚而战事连年,难以长期持续。另一方面,茶叶积压,西北少数民族又极缺茶,以茶易马成为必然。熙宁七年(1074年),大规模实行用茶买马法。

自明初至明中叶,紫阳茶产量大增,茶课也大大增强。自弘治中朝廷改革陕西茶叶贸易法、允许通商后,茶叶贸易大兴,茶商极为活跃,陕南重镇汉中成为紫阳茶的重要贸易市场和转运、加工、集散地。隆庆五年(1571年)官府规定:茶商“经过汉中,专责理刑推官查照引内篦、斤,着实盘验”。

清顺治初,因为清王朝统一全国的战争正在进行,所需军马量大,故需要通过茶马法来获取。《大清会典》载:“陕西茶法,给番易马。初差御史巡视,后归巡抚兼理,他省发引招商”。其后由于全国逐渐统一,疆域扩大,清廷在察哈尔等地建立了广阔的牧场;同时,西北少数民族地区也不必非通过卖马的途径换茶,茶马法慢慢失去作用。顺治末年,茶马法衰落。

子午古道紫阳富硒茶(紫阳富硒茶的特点简介)-硒宝网

茶 路

紫阳茶行销大西北地区的甘宁青新诸省,茶商们开辟出县境内的水旱两条路线。陆路是出县后分别在西乡、汉中、十八里铺(今铺镇)汇合,再继续向西。任河流域自瓦房店以下,及汉江沿岸茶商多走水路。自紫阳境内溯江而上,经石泉、洋县、城固而至十八里铺及汉中;或至西乡境后改装小船转沿牧马河抵西乡县城。

茶叶自紫阳境内经水、陆两路进入西乡、汉中、十八里铺3处重要转运地后,又经西北茶商之手,经下述两路进入大西北地区。

一是沿褒斜道经留坝、凤县、两当到达天水。到天水后又分为两路:一路经清水到达庄浪等地;另一路经甘谷、武山、陇西、临洮到达临夏(古称河州)地方。二是经勉县、略阳、徽县、成县、西和、岷县到达临潭一带(临潭古称洮州)。茶叶到达临夏、临潭等地后,除大部分就地销售外,另有一部分又转销至塔里木盆地、河西走廊,乃至更远的地区。三是汉(中)白(河)公路通车后,西运货物主要为紫阳茶。黎锦熙所编《方志今议·县志拟目·交通志》云:“今则公路老白段未成,汉白段亦惟紫阳茶西运入甘耳。盖紫阳茶年产约三十余万斤,什九销于甘,故茶商向以此为通道。武汉失守后,关中缺茶,则什三又由子午等道负贩以入关中矣……”

子午古道紫阳富硒茶(紫阳富硒茶的特点简介)-硒宝网

紫阳茶道示意图

紫阳县城西南十里的瓦房店是任河和渚河的交汇之地,上通巴蜀,下接荆湘。便利的交通条件和繁忙的茶叶贸易,使之成为商旅马队的市井。明清时期这里有十余家会馆云集于此,上世纪70年代还有7个会馆,至今仅存北五省会馆、四川会馆和江西会馆。其中北五省会馆主要由财力雄厚的茶商兴建,其建筑豪华精细,见证了当时茶叶经营规模。那时的紫阳茶在这里经过采摘,制作、收购、挑拣、包装等工序后,便进入陕甘茶马古道。茶商从瓦房店出发,用马驮或人挑篓背,经关垭子进入红椿坝,翻罗家店子进入尚坝,过羁马庄进入汉中镇巴县的巴庙、碾子垭,再进入西乡县腊西坝、茶镇,最后到达南郑县十八里铺。这条线路大致十日可到。运输茶叶使沿途每三四十里形成一个集镇,茶马古道促进了紫阳和外界的经济文化交流。

民国二十四年(1935年)再版的光绪三十二年白河厘金局榷员仇继恒所著《陕境汉江流域贸易稽核表》之《出境货物表》“茶叶”一项中,称茶叶只产“兴安府紫阳一县”,销售到“下游湖北襄阳、安陆等处,并行上游由秦陇运行关内外,不出白河无从稽核,闻销数当四五倍于下游”。

子午古道紫阳富硒茶(紫阳富硒茶的特点简介)-硒宝网

紫阳焕古码头 李秀桦摄

寻访

2013年的初冬,因着寻找汉江沿线会馆的因缘,我再次从石泉沿汉江来到紫阳的汉王镇。从汉王镇有快艇到紫阳县城,这比翻山越岭走公路要快得多。

武贤立,25岁,龙安村人,父亲武进财、弟弟武保成也跑汉王到紫阳这条航线。“快艇是2011年买的,一次可以坐7个人,一条十一万。腊月正月效益最好,在外务工的都回来了。春节十来天一天跑三个来回。客人打电话我们也随时随地去接送。汉城到紫阳一次50元,一次要烧掉两百多油钱,所以赚钱也不算多。沿汉江有8个停靠点,其中之一就是焕古,有名的茶叶大镇。原来的船速度慢,得5个多小时,不如坐汽车翻山越岭从蒿坪下紫阳。现在有快艇,只要50分钟就到紫阳。2009年就开通快艇了。很多人为了省时间,就坐快艇。尽管速度快,但还是坐汽车的人多些,毕竟价格是贵一倍。”

焕古镇原名宦姑,因汉水中心的宦姑滩而得名,离县城20公里。集镇依江而建,有水路、公路通往紫阳县城。焕古茶历史悠久,唐代焕古茶就是宫廷贡品,清朝“紫邑宦镇毛尖”被列为全国十大名茶之一,是陕南茶的驰名品牌,享誉西北。民国以前茶商外运之茶,不论何地所产,概在包装上写“紫邑宦镇”字样。外地茶商来紫购茶,亦多慕名先到宦镇,故宦镇茶叶贸易之繁盛可与瓦房店媲美,价格也优于他处。因而,本县内红椿坝、汉王城甚至麻柳坝、毛坝关等地商贩,也常常把茶叶运至这里出售。每到茶季,镇上的几家栈房都被西北客商住满,如沈记“吉昌永”茶店一次即容留外商几十人。市容也焕然一新。镇上除协盛魁、福盛长、义兴隆3家商号以经营茶叶为主外,尚有长年专事茶叶贩运的小商贩14人,其中仅协盛魁一家年成交额即达10余吨。宦姑滩的茶叶,多经水路上运至汉中、西乡两地,再转销西北。现全镇有茶园万亩,年产名优茶10万公斤,已成为支撑全镇经济的骨干产业。

快艇仅用了半个小时就到了焕古,汉江南岸的小镇刚刚从初冬苏醒。小镇高高低低,石板路曲曲折折。73岁的王天固正在自家门口刷牙,老伴儿李道兰已经打开格子木窗,开罗做裁缝的什物。

子午古道紫阳富硒茶(紫阳富硒茶的特点简介)-硒宝网

王天固老伴儿的裁缝铺 李秀桦摄

“我们焕古在旧社会就长茶叶,茶好是土质好,富硒,喝了能治病,还有桐油、生漆、苎麻、花椒、乌萸。这些山货都在江边码头上装船。茶叶从汉中走,销到甘肃。麻和花椒走四川,用背篓背,走任河。不过从1958年起,粮食生产就下滑了,1958年之前特产相当丰富。”农夫王天固讲述茶麻耳蓓的荣耀过往,“原来安康水库没有修的时候,汉江下有一个打卦石,上有一个拦河石,都在江中心,水急,滩多,水浅的时候容易打船。”

刘必贵和王天固是一担挑。刘是1942年生人,祖籍湖北麻城。20世纪60年代中期放过木排,驾过船,跑石泉到紫阳这条线。“三线”建设时为部队放排,队上给记工分。放排也是从石泉到紫阳,放松木、杉木,四个人放,有上十丈长,宽有4米,排前后有棹。水小的时候用三天时间,水大的时候用一天。晚上遇到码头就上码头,不然吃住都在排上。放排有很多禁忌。早上在排上不能说“打”、“洗澡”、“跳到水里去”等等不吉利的话,吃了早饭就可以说了。

作别小镇焕古,我坐汽车直接到了大名鼎鼎的瓦房店。

瓦房店的繁荣昌盛离不开任河航运。《陕西航运志》记载:任河“由紫阳溯流至大竹汛360里,可行数十石小船”。上水货多为花布,下水货多为药材。“花布自襄樊,药材自川省、多由此载运”。严如熤《三省边防备览》的《艺文篇·夔行记程》说,四川城口“大竹河,商贾聚集,为太平通水程之所。自东而西可行船,山内所产药材、茶叶由此顺流而下至紫阳任河口,计程三百六十里,合汉江,直达襄樊。襄樊花布等货,溯流至此,起旱发运各处”。

瓦房店在民国年间有“小汉口”之称,资本雄厚的商号多达28家,其商业之繁盛程度甚至超过县城。经营茶叶之商号,唯易胜兴、易胜和两家。抗日战争中武汉沦陷以后,桐油、生漆等山货价格大跌乃至没有销路,而“茶叶之价格则日渐增高,因长江流域各省之重要产茶区多已沦陷,产品不能内销,故紫阳茶之销路乃因而扩大”。商号皆转而以经营茶叶为主,瓦房店茶叶贸易盛极一时。任河流域的高桥、高滩、毛坝关,渚河流域的红椿坝、尚家坝,乃至镇巴县境内的庙溪河、小河,四川境内的大竹河、城口等地所产的茶叶,都集中到瓦房市场。瓦房店成为紫阳茶叶的重要集散地,茶叶店成为瓦房店生意之正宗,年成交额约在200吨左右,超过当时全县茶叶总产。该镇所收茶叶,多用小木船装运至紫阳,改装大船上运汉中或下运河口。

在小镇上我再次遇见亢永富,1933年生人,地方文史爱好者。做裁缝的他没有固定收入,却长年义务保护会馆等文物古迹。他为我打开北五省会馆的大门。

子午古道紫阳富硒茶(紫阳富硒茶的特点简介)-硒宝网

紫阳瓦房店北五省会馆戏楼 李秀桦摄

“北五省会馆我们小时候叫老爷庙,不像现在叫北五省会馆。江西会馆我开始进来还修了下,但后来修不起,就一直这样乱七八糟的。县上准备修缮。当年瓦房店有面对任河的半边街。镇上有德积生、意积生,是最大的商号。”健谈的老人家对我说,“毛坝关历史上商业也比较发达,又是茶叶产区,和四川省接壤。红椿坝是主要产茶区,产量居全县第一。红椿坝茶叶主要是就地卖给西北茶客,也有一部分卖给瓦房店商行,少数运到西乡、汉中一带出售。外运的茶叶都在县城码头改装大船,或上运汉中,或下运河口。每到茶季,码头上常常停泊有茶船数十艘。从任河各地下来的小船也云集码头,热闹非凡。洞河、毛坝关,也是有名的产茶区。”

出了会馆,我看到修在江西会馆后方的包茂高速公路。高架桥上的汽车分秒间通过这个昔日商贸发达的陕南重镇,川流不息,呼啸而过……

浏览“少言行记”往期文章

“行记”往期文章:

| 禅迹

| 禅迹

“电影”往期文章:

“摄影”往期文章:

“随笔”往期文章:

“读书”往期文章:

“小说”往期文章:

“诗歌”往期文章:

  • 暂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