喝豆浆补钙吗(豆浆喝补钙的能一起吃吗)
近日,在由国家食药监总局、中国食品科学技术学会指导的“2015年食品安全热点解读报告会”上,“长期喝豆浆会致乳腺癌”此条言论登上了2015年食品安全10大微信谣言的榜首。其实,很多有关豆浆的谣言已经流传了很久,而很多人仍然在相信。
谣言一:长期喝豆浆会致乳腺癌
国家一级公共营养师杨红玉
前段时间,有一条“宁波一女子讲究养生,喝了三年自磨豆浆后查出乳腺癌”的信息进入我们的生活。然而仔细了解,这里面其实是有误会。
制作豆浆的原料大豆中含有异黄酮,它与雌激素结构类似,又被称为植物雌激素。许多人认为人体雌激素多了,就可能引起乳腺癌。不过,植物雌激素不同于雌激素,植物雌激素并不会直接转化成人体雌激素,它是作为女性雌激素水平的调节器。而且,大豆里的大豆异黄酮不但不会增加乳腺癌的风险,反而会降低乳腺癌的患病率。
另外,“男性长期喝豆浆会女性化”就更不靠谱了。而且,有研究证明,男性喝豆浆可在一定程度上降低患前列腺病的风险。
谣言二:补钙推荐豆浆
国家二级公共营养师 张 迎
很多人用豆浆代替牛奶补钙,殊不知,豆浆中的钙含量其实并不高,用它来补钙,效果并不好。
我们都知道,牛奶是补钙最好的食物选择了,从《中国食物成分表(2009版)》中可知,牛奶中的含钙量为104毫克/100克,而豆浆中的含钙量仅为10毫克/100克,只有牛奶含钙量的1/10。
从豆浆的原料来看,黄豆的含钙量确实很高,每100克含钙量为191毫克,但是当黄豆做成豆浆的过程中,需要加入大量的水(按正常的做法黄豆和水的比例是1:20),因此这样做出的豆浆,含钙量就会很低。而中国营养学会对健康成人推荐的每人每日钙质摄入量为800毫克。所以,若仅靠每天食用300毫克~400毫克的豆浆来获取钙是不够的。
谣言三:喝豆浆能丰胸
第二军医大学内分泌博士 张征
女性进入青春期后,乳腺在雌激素的作用下发育成熟。除遗传因素外,雌激素水平往往直接决定了乳房的大小和丰满程度。反例则是女性进入更年期后,由于雌激素水平显著下降,乳房出现萎缩、下垂。
与人体生理性分泌的雌激素相比,植物雌激素只是具有类似的分子结构,可以和体内的雌激素受体结合,产生拟雌激素样作用,但作用效果比真正的雌激素要微弱得多。
植物雌激素在体内的作用是双相的,当体内雌激素含量很低时,它可以起到补充雌激素的作用;当体内雌激素含量很高时,由于它与受体的结合妨碍了生理雌激素与受体的正常结合,反而起到了抑制性效果,相当于降低雌激素水平、削弱雌激素作用。所以,通过喝豆浆、或说补充植物雌激素,根本不能起到提高机体雌激素水平、促进乳房发育的作用。
谣言四:豆浆和鸡蛋不能一起吃
国家二级公共营养师 陈 艳
常常听到周围的人说豆浆和鸡蛋不能同时吃,于是不少人吃鸡蛋就不喝豆浆,喝豆浆就不吃鸡蛋。然而从营养学的角度来说,这种担心是根本不必有的。
“鸡蛋中富含优质蛋白质,而豆类含有抗营养因子——胰蛋白酶抑制剂,它会妨碍蛋白质的消化,降低蛋白质的吸收利用率。”这就是鸡蛋和豆浆不能同时吃的理由。理论似乎没错,但其实胰蛋白抑制剂经不起长时间加热,煮沸10分钟以上,大豆中90%以上的胰蛋白酶就会失去活性,就不会干扰人体对蛋白质的吸收了。
现在,无论是我们在市场上买的豆浆,还是在家自制豆浆都是一边打豆浆,一边煮豆浆,时间都在15~20分钟。所以,豆浆和鸡蛋同时吃是没有问题的。
【1】【2】
我们在市面上常常买到味道不纯正的豆浆,可是又不知道真伪,如何鉴别真假豆浆,不妨学学这两招。
假豆浆:豆香味淡,有点奶香味
早餐摊上有很多杯状的豆浆,喝起来没什么豆浆味,还齁甜齁甜的,有的甚至有奶香味。这种很可能是用豆浆精调出来的。
豆浆精不是浓缩的豆浆粉,它和黄豆没有任何关系,主要成分是香精、增稠剂、糖或甜味剂。但将豆浆精兑到水中还调不出能以假乱真的豆浆,商贩一般会在打豆浆时加入豆浆精,以提高“产量”。譬如1斤黄豆加9斤水能磨出10斤豆浆,如果加入豆浆精,就可再加入更多水,而不会使豆浆味道变淡。也就是说,1斤黄豆加59斤水和豆浆精,能打出60斤豆浆,利润大大增加。
豆浆精的香味来自其中的香精——多为香兰素。香兰素虽然是食用香精,可如果超标食用,也可能出现头疼、恶心、呕吐的症状,时间长了损害健康。
真豆浆:有豆香味,略带豆腥味
用豆浆精勾兑豆浆的现象可能比较普遍,但很多消费者却不知如何鉴别。其实,区分鲜豆浆和豆浆精豆浆并不困难,只要注意下面两点即可。
首先就是豆浆的颜色,别买灰白色的。用黄豆打的豆浆是乳白色或淡黄色,质量差一些的则呈白色或灰白色。而一旦是用豆浆精冲出来的,颜色要淡。其次就是味道。鲜豆浆有豆香味且略带豆腥味,用豆浆精勾兑的则豆香味很淡,有的甚至有奶香味(豆浆精中的香兰素散发的味道)。买回的豆浆可放一会儿再喝,好豆浆静置一两个小时后会有一点沉淀,而劣质豆浆不仅沉淀多,还会出现分层现象。此外,豆浆并非越黏稠越好,有可能加了增稠剂。(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营养与健康所研究员 何 丽)
【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