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阳富硒茶采摘季节(紫阳富硒茶核心产区)
编者按
“茶乡风光好,茶农幸福长。”陕南紫阳是“中国名茶之乡”、“中国最美茶乡”,富硒茶产业是县域农业、农村经济增长和农民脱贫增收的“绿色银行”和“金字招牌”,凸显出无尽的希望和无穷的魅力。茶如人生,人生如茶,一代代、一批批紫阳茶人用实际行动诠释着茶人风貌、茶人风格、茶人精神,为振兴富硒茶产业做出了突出贡献。紫阳文艺开辟“紫阳茶人”专栏,以“生活在茶乡,建设新茶乡”为主题,陆续推出致雅致和致道的优秀茶人茶事文章,欢迎广大作者赐稿
一缕茶香入梦来
刘全军
缤纷夏初,万物竞绿,一派勃勃生机。须晴日,与调研员李胜璋先生约起,驱车一路向西,沿任河最大支流渚河河谷匀速进发,经行处,“绿水丰涟漪,青山多绣绮”,山乡秀美景致给人清新愉悦的视角刺激,淡化覆盖了心情的疲惫。
此行是前往紫阳县隆浒原生态农业开发有限公司采访省劳模、制茶技术能手王能香。公司驻地红椿镇尚坝村的瓦口滩,是旧时西北茶客集散地,史志记载,每到茶季,茶客雇请当地脚力将收购的大部分茶叶运至西乡,再转运至十八里铺及南郑。当年“背佬二”长吁吼叫的“报路歌”和古道情肠悠远的马铃声已远去,俱进的岁月在绿水青山中放歌时代画卷。瓦口滩是个深山小地名,风物传说动人而又离奇。这个地方早年是个古渡口,住着20余户人家,四方乡里出产的土特产从渡口出渚河运往山外,放排佬生活梦想从滩口始发,一路欢歌,苦愁爱乐寄托在山水间。山路弯弯汇瓦口,大沟小沟聚渚河,瓦口滩俗称“五龙抢宝”,是个聚财的绿色宝地。如今的瓦口滩已形成200余户的集镇规模,红巴公路穿越而过,统一规划建设的安居工程和小洋楼民居向阳而又别致,安宁祥和,如同镶嵌在深山里的一颗明珠。
在隆浒公司会客厅落座,公司负责人李隆浒连忙给我们泡茶,热情和诚意都表露在笑脸上。会客厅宽敞明亮,没有装饰,陈设简单,一排产品展示橱窗和古朴茶几座椅足矣。一颗平常心,穿越大千世界,人生在一杯香茗中缓缓漾开,舒展出最好的状态。隆浒公司是“陕西省林业龙头企业”、“陕西省茶叶开拓市场优秀企业”,2012年以来,公司出品的“郁禧园”牌紫阳毛尖和紫阳富硒红茶连续三年荣获“国饮杯”、“中茶杯”一等奖;2017年亚太茗茶大赛中荣获金奖,富硒茶饮品由此契机香飘世界。注册了“隆浒”名优茶品牌商标,研发桂花红茶和陈皮白茶等新产品,受到消费者的青睐。茶香风光好,茶农幸福长,公司包联建档立卡贫困户150户456人,为巩固脱贫攻坚成果、振兴乡村助力。李隆浒荣获安康市首届“青年创业明星”称号。
茶已泡好,清香四溢,品茶的过程是静心思虑的禅悟,也是绕出一缕幸福的甘甜回味,众人的心情怡然融合在一起,迎合了“茶缘相聚可悟道,一叶沉醉心静了”的诗意。李隆浒饶有兴致地说:“这款茶是紫阳毛尖特级翠芽,汤色润绿透亮,香浓淳厚爽朗,在县上举办的第四届中国农民丰收节斗茶竞赛中获得一等奖,是公司制茶技术能手王能香匠心巧手的佳作。”经他这么一说,采访王能香就迫切了,李隆浒说:“莫急,先喝茶。她这阵正在车间制茶,夏初最后一批红茶制作就要完成了,清洁化生产线是封闭化的,非生产人员不得随意进入。”便引领我们去了车间外,隔着透明的窗户,观看生产过程。李隆浒指着一位穿着工装的女工介绍说:“她就是王能香,正在萎凋机边工作。”王能香微笑着向我们招了下手,便专心投入工作了,只见她不时捧起嫩绿叶芽仔细观察、闻嗅,神情专注而又虔诚。茶手用心做出来的,守一份匠心,制一杯好茶,匠心精神大概就是这个意思。
采访王能香是在车间外面房檐下进行的,拂去檐坎上的灰尘,坐下,场合显得有点非正式,却很轻松。她今年42岁,朴实无华,轻声细语,一脸微笑。进入公司10年来,她勤肯好学,刻苦钻研,用心做茶,玩转手艺,成为公司的技术骨干、远近闻名的制茶能手。一缕茶香照亮青春梦想,由传统家庭妇女转型为技术能人,走出了自己的坦途。2019年5月,王能香被公司推荐参加陕西省手工制茶技能大赛,荣获一等奖,并被陕西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陕西省总工会陕西省科学技术厅、共青团陕西省委授予“陕西省技术能手”称号。2021年3月,她被安康市委组织部、安康市总工会、安康市人社局授予第二届“金州工匠”荣誉。2022年4月荣获“陕西省劳动模范”称号。
“红椿的女子,高滩的媳妇,茶乡的能手。”这句话生动的概括了王能香的生活全貌。意思是,她原本是红椿镇共和村的一名农家女子,嫁到高滩镇朝阳村做农家媳妇,工作在隆浒公司成为“守艺”制茶工匠。
小的时候,王能香就对茶多了一份感情和依赖。家里种有5亩茶园,茶叶收入是一家人的主要经济来源。每年的采茶季,她都要跟着父亲上茶园采茶,满山坡的茶树吐露着嫩绿的新芽,飘着清新的茶香,听着大人们欢愉地唱着优美的茶歌,开心的日子无法比喻。父亲是个茶把式,昼夜制茶很辛苦,她便跟着一起打下手学做茶。王能香说:“我最开始学做手工茶是跟父亲学的,辛苦得很,父亲怕我吃不了苦,不想让我学,我偏要学。”她心里暗自发誓以后一定要成为一个懂茶、 制茶的人,把父亲的手艺传承下去。从那以后,村上每年都要举办茶叶技术培训活动,她都积极参加现场学习,日积月累,掌握了初级制茶技术,不但成为父亲的得力助手,还到周边茶厂去做零工挣钱。结婚后,与丈夫外出务工,始终放不下当一名制茶工人的梦想。家乡是茶乡,茶叶产业是“绿色财富”,守着青山绿水,靠勤劳一定能把日子过好。
2013年,王能香被隆浒原生态农业开发有限公司招聘为工人,人生际遇由此改变。“进入公司,算是入了行。我很珍惜这份工作,觉得做梦一样,下定决心一定要踏实工作,学习技能,成为一名合格的产业工人。”王能香由衷地说,流露出心声。进入公司,她起早贪黑,埋头苦干,很快进入角色,成为公司内外一把好手,平时悉心做好后勤服务,还要分季节到茶园基地搞好茶园管理。公司所在地周边有6个产茶大村,共有生态有机茶园15000亩,户均茶园面积达3亩以上,茶农居住分散,茶园管理量大面广。她深入农户,虚心向茶农学习茶园管理经验,一有空闲就在手机上观看县内专门录制的茶园管理技术指导视频,遇到难题,就通过微信向县茶叶发展中心技术人员请教,一点一滴习得真本领。她定期到田间地头,独当一面开展有机茶园种植、修剪、施肥、除草等现场技术培训会50余场次,结合实际编写培训资料开展实用技术讲座20场,发放茶园管理技术资料20000余份。只要她一进村,村民们就高兴地喊叫:“王幺妹来了,茶园又热闹了。”春茶飘香季,茶园采摘忙,一年一度的春茶采摘季是茶山最闹腾忙碌的时节,采茶的基本方法和质量标准直接影响茶叶的品质,每到采摘季节,王能香带领团队吃住在村上,指导鲜叶收购,严把原料等级质量关,强力推行科学采茶和分级采茶,从采茶、分级环节增收提效。2021年,茶农的鲜叶收入亩均达到5000元以上,有机茶园最高亩产突破10000元,公司总收入实现2000万元。茶园风光好,茶农幸福长,王能香笑呵呵地说:“每年的采摘季,虽然辛苦,心里快乐,看到茶农出售鲜叶挣了钱,他们高兴我也高兴。”
做一名制茶工匠,让茶香沁润人生,是王能香的梦想。2017年她参加了紫阳县职业茶农和手工制茶培训班,系统学习茶叶种植、加工、管理等专业技术,结业时被评为优秀学员。要想制作优质的茶叶、念好茶经,离不开日复一日的躬身摸索。她坚信,只要坚持不断地学习,用心领悟,每一个环节严谨把控、追求完美,就可以做出好茶。她虚心向老师傅学习,向县内茶叶技术专家请教,一年四季,一天到晚,一门心思研究怎么制出好茶,每天工作在12个小时以上,再苦再累,只要能学到技术、制出好茶,心里都是乐滋滋的。天道酬勤,10年的磨砺,终于熟练掌握了传统手工制茶与机械化制茶技术,成为公司的技术骨干。2021年3月,王能香和工友们共同制作的紫阳毛尖在“春之茶”紫阳富硒茶开园季斗茶大赛中一举夺得绿茶“茶王”称号。在荣光面前,她不骄不躁,兢兢业业工作,踏踏实实做人,既是手艺人,也是“守艺人”,不仅自己作出表率,还主动承担公司手工制茶培训,帮助青年工人提高制茶技术,在厂内搭建“手工茶坊”车间,与制茶工人一起切磋技艺,开展“斗茶”比拼,以赛促培,提高工艺水平,提高茶叶品质,助力产品市场拓展。不但每年在公司开展5场以上手工制茶比赛活动,还组织员工积极参加县内外手工茶大赛,已有5名员工在市、县举办的手工茶大赛中获得了大奖。
说到制茶的感悟,王能香说:“制茶的心境和品茶时的心境是一样的,不能急功近利,只有心静下来,让茶性与心性相通,才能做出好茶”。谈起今后的打算,她依然一脸微笑地说:“我还是原来的我,不断地学习,努力地工作,才是正路。茶文化是茶的魂,以后要沉下心来补习茶文化这门高深的课,尤其要了解地方茶文化,让自己的心路更加宽畅。”
刘全军,男,中共紫阳县委宣传部副科级宣传员。
往期推荐
点击打开▼
(图片:李胜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