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阳富硒茶采摘过程(到紫阳采茶哪个地方好)

硒宝 05-30 10:18 63次浏览

近年来,紫阳县持之以恒做优做强富硒茶产业,在产业规模、产品质量和品牌效益不断提升,但在推进“三单对接”和“三联”机制中发现,茶产业人才供求矛盾凸显,人才成为制约茶产业发展最大瓶颈,与实现茶产业现代化的目标存在很大差距。如何立足紫阳产业实际,助推茶产业高质量发展,在对接茶产业链、激活人才培养链和破解茶产业链的人才培养创新与实践上,需要深入思考。

一、紫阳茶产业人才支撑困境

随着紫阳茶产业规模的迅速增长,茶产业人才现状已满足不了富硒茶首位产业的发展需求,茶叶技术推广服务能力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茶叶生产加工、技术培训咨询、新品种引进及茶叶质量监督等方面工作;茶企、园区、茶农在春茶旺季时也严重缺乏茶叶生产技术力量,出现“技术指导难”“用工荒”“销售难”等问题,导致茶叶生产效益极不稳定,人才供需矛盾越来越明显。

一是人才总量不匹配。茶产业专家和技术型、管理型、营销型、品牌建设等专业人才严重不足。从产业科技创新上看,紫阳茶虽已开发出绿茶、红茶、白茶、黑茶、调味茶等冲泡茶类40多个品种,但在茶食品、茶饮品、茶保健品、茶生活用品、茶文创产品等新产品特别是名优产品的开发上缺乏人才和技术。从茶农队伍上看,近年来,随着外出务工潮的兴起,农村大多青壮年追求经济来源短平快,就选择外出务工及从事其它产业,在家从事茶叶生产的茶农大多年龄偏大,文化程度低,接受科技知识能力差,茶叶种植、采摘、加工的专业性和标准意识不强,导致相关环节新技术推广难度大,科学种植、科学管理、科学加工等新技术很难有效推广应用,严重影响了茶叶品质的提升。从茶文化人才队伍上看,茶文化产业的发展明显滞后于茶叶产业的发展,与茶文化相关的职业目前仅限于队伍薄弱的茶艺师,茶文化交流活动带动茶叶产业的经济效益能力薄弱。从茶叶加工、营销上看,现有的茶叶加工、营销人才基本上来自于茶农、茶叶经营商,他们大多是根据生产、营销中长期摸索的经验,再加上自身感悟出的茶叶知识,逐渐成为市场中的加工、营销人才,远远不能满足现实需要。

二是供需对接不精准。县镇两级茶叶技术服务能力相对薄弱,满足不了茶产业发展需求。一定程度上对茶企、园区、茶农在生产过程中的技术服务需求了解不够,无法精准调配现有技术力量点对点指导帮扶。在产业与人才的供需对接上,缺乏茶企、园区和茶业人才之间供需交流平台,供需信息不畅导致茶企、园区在茶叶种植、生产加工、销售等环节中遇到难题时没有高效快速对接急需人才的渠道,茶产业人才也缺乏人才实际需求信息“下不去”。在人才引进和茶事培训中,深入茶农、园区、企业调查研究不够,在一线掌握人才实际需求不精准,导致在实施人才引进、茶事培训时与实际需求对接不紧密、针对性不强,茶农、园区、企业“出题”,人才精准引育“解题”水平不高。

三是人才效益不明显。茶产业与人才的融合不够,产业链上现有的科技特派员、专家工作站、技术人才、直播团队等各自为战,缺乏统筹调度,人才综合利用率低。全县450家茶企科技运用能力参差不齐,规上企业仅有28家,亩均效益差异很大。焕古镇茶企焕古庄园在茶专家技术人才的技术支持下,应用现代工业技术复原传统茶叶风味创制了“硒香茶”,带动形成了一批生产硒香茶原料的专业村,部分茶农户年鲜叶产值亩产可达1万元以上。而缺乏专家技术支撑的茶企、园区、茶农生产经营效益偏低,影响了茶产业的均衡发展。在茶叶销售上,以茶企各自为阵的传统销售模式为主,大部分企业只侧重于本地销售,基本上没有健全的销售网络,坐等客户上门。有现代市场营销理念、专业营销人才的茶企为保护自身利益,也不愿和其他茶企共享销售渠道和销售人才,制约着茶产业的效益增长。

二、对策建议

随着紫阳茶产业规模逐年提升,对茶产业技能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大。当务之急是必须建立一支高素质的本土茶产业人才队伍。

(一)加大本土茶业人才培育。一是“请进来、走出去”培训交流。制定茶产业发展人才需求清单,积极与省内外科研院校、科研院所对接,采取聘请国家级茶叶科技特派员、邀请茶产业专家来紫深度开展茶产业人才培育,进一步加强茶产业文化、种养、加工、茶艺、评审、营销全产业链闭环式培训,致力于培养更多优秀的制茶工匠、评茶大师、茶艺师、营销能手等在茶文化领域有代表性、前瞻性、引领性、拔尖性的本土人才服务茶产业发展。要积极对接各大茶学院校,将本地茶产业从业者送出去进行短、中、长期系统培训和实践,全面提升茶叶知识和实践操作水平。二是用活县内培训资源。高度重视紫阳职业教育中心、农民田间学校、茶叶专业合作社科技小院在茶产业人才培养方面的作用,在政策、资金等方面给予支持,建立产学合作的互动平台,结合产业特点,与企业、茶叶园区共建专业,加大茶叶加工实验室、茶叶审评与茶艺实验室的建设,培养出更多更好的茶业专业人才和茶产业后备人才,更好地为紫阳茶产业发展服务。要结合新型农民科技培训工程,对全县茶业技术人员以及广大茶农开展综合技术培训,不断提高广大茶业从业人员的综合素质,加快他们对茶业生产、加工、销售等方面新知识、新技术的吸收、利用和推广。发挥县茶业协会组织协调、参谋助手的桥梁纽带作用,加大会员培训力度,使之成为茶产业人才重要补充力量。三是加大高端人才引进力度。树立“不求所有,但求所用”,“不求常在,但求常来”的理念,依托与陕西农林科技大学、中茶集团、中国茶叶研究所等科研院所的合作关系和技术人才优势,邀请中国茶叶研究所、陕西农林科技大学专家,组建紫阳县茶产业链咨询专家服务团队,为实施茶产业延链补链提供前瞻性、战略性、全局性的技术支撑和咨询服务。做好茶产业人才及高等农业院校茶学专业毕业生的引进工作,壮大县镇两级茶叶技术推广服务力量和服务能力,提升茶叶技能培训师资力量水平,造就一支高素质、懂管理、有技术的茶产业人才队伍,使他们成为茶产业管理、创新、开发的主要骨干。

(二)提升茶产业科技引领水平。加强科技创新能力建设。加快茶叶专家工作站建设,积极推进茶叶产学研合作,为紫阳茶产业解决新问题、研发新技术,支撑产业健康可持续发展。利用茶叶专业科研团队及茶产业资源,通过联合申报项目、合作攻关等措施,加快科研基地建设,加强茶树遗传育种、茶叶品质的研究,努力在品种改良、种植管理、茶园建设、鲜叶采摘、生产加工、特色包装、新产品研发、市场营销、品牌打造等方面做出优势和特色。深化与中茶、建总行、中国农科院、京东的合作,探索建立“品牌整合+标准输出+渠道共享+模式复制”的“小产区特色茶”长效发展机制,加大核心品牌、核心产品培育打造,拓展市场布局,提升紫阳富硒茶品牌影响力。

(三)发挥品牌营销人才效应。要加大紫阳茶品牌的宣传力度,树立现代营销理念,培育专业营销队伍,不断拓展产品销售市场。一是创新打造富硒茶“线上”营销模式。大力推进县、镇、村三级电商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完善紫阳县域电商生态链条,搭建电商产品供应、营销、物流等各环节完备、营商环境优良的电商创业就业平台。通过政企合作、政校合作、县内企业与外部大型企业合作等方式,加大高学历、高层次的电子商务专业人才的引进,支持聘请知名电商专家担任紫阳县电商发展高级顾问。针对电商人才孵化、短视频拍摄、网红培育、职业农民技术培训等,培育一批懂网络、会直播、能线上销售的“网红”茶农,拓宽紫阳富硒茶等富硒农特产品的销售渠道。二是“线下”推广提升市场占有率。将陕西紫阳茶叶公司、中茶紫阳茶叶公司、县电商办确定为我县茶叶对外销售的主体单位,组建专业化销售团队,重点攻关央企、集团企业,销售宣传紫阳茶叶。销售主体单位签订订单后,指定下达给有一定规模的茶企,茶企按订单要求生产加工,逐步形成销售“主体单位销售,茶企加工、茶农采摘”的销售模式。要充分利用紫阳修脚产业遍布全国的优势,在修脚产业从业人员中培训培养一批紫阳富硒茶宣传员、营销员,实现紫阳富硒茶的营销员遍布全国的效应。要加强对紫阳县域及在外从业的紫阳籍服务行业从业人员茶产业知识的普及,达到“人人可说茶,人人能卖茶”的目的,从而扩大紫阳富硒茶营销人才规模。

(四)搭建人才智慧平台。针对全县茶产业人才总量不足、统筹不力的问题,建立茶业人才孵化调度中心,通过建中心、搭平台,建强人才链、赋能产业链,助推富硒茶产业高质量发展。一是建中心、聚人才。依托紫阳茶叶发展有限公司,汇聚茶农、茶企、茶商和茶人才等资源,建设县茶产业人才孵化调度中心,在中心设置人才培训室、技术交流室、供需对接室和指挥调度室,提供“技能培训、人才培养,技术交流、政策宣讲,商务洽谈、产品营销,人才调度、智慧服务”等八大功能服务,实施“富硒茶师”百千万工程(百名茶艺师、千名制茶技工、万名职业茶农),打造茶产业人才的“会客厅”和“孵化器”,通过2-3年努力,培养孵化一批懂种茶、会制茶、善卖茶能手,让每一片茶园都有技术员、每一个茶企都有专业制作和销售人员。二是搭平台、链资源。按照“数字赋能、精准服务、融合发展”工作思路,研发紫阳富硒茶产业人才供需对接信息平台,围绕园区、茶企、合作社等经营主体,建立茶产业人才需求数据库;聚焦职业茶农、制茶技工、科技研发、电商销售等四支队伍,建立茶产业人才资源信息库,构建人才供需“一张网”。平台围绕“人才共育、产业共谋、资源共享、成效共评”组织架构,开展定向培训、双向服务、专家会诊、人才调度等线上线下服务,建立“园区(企业)+技术人才+职业茶农”服务体系,构建“产才融合”生态圈,助推茶业链和人才链无缝衔接,促进人才与产业、人才与企业精准匹配,推动供需有效对接,形成以产聚才、以才兴产、产才共促的良性格局,推动紫阳富硒茶首位产业高质量发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