恩施富硒玉露茶价格(恩施玉露茶和富硒茶一样吗)

硒宝 05-30 10:11 115次浏览

恩施富硒玉露茶价格(恩施玉露茶和富硒茶一样吗)-硒宝网

张文旗正在制茶。(隗正为)

3月下旬,2024年经贸洽谈暨世界500强对话湖北活动在武汉举行。开幕式上,恩施市润邦国际富硒茶业有限公司茶艺师身着民族服装,向海内外嘉宾展示恩施玉露的独特魅力,深受好评。近年来,恩施玉露频频亮相国内国际各类交流活动,是我州对外交往交流的亮丽名片。

恩施玉露曾扬名于世,却一度在市场上销声匿迹,如今声名鹊起,成为联农带农互嵌式发展的支柱产业、以茶促融的桥梁纽带、“三茶”统筹理念的生动实践。恩施玉露涅槃重生,与润邦公司负责人张文旗分不开,他也被称为恩施玉露“扛旗人”。

秉持先进理念 擦亮金字招牌

春日胜黄金。恩施市芭蕉侗族乡春茶交易市场人头攒动,每公斤上百元的鲜叶价格让茶农笑容满溢。润邦公司厂内机器轰鸣,成品茶源源不断从现代化生产线上流出,销往全国各地。

如今,除了润邦公司,州内有几百家企业生产销售恩施玉露,“恩施玉露”品牌价值已约33亿元。恩施玉露茶产业高质量发展,有力夯实了恩施民族地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物质基础。

从制作技艺濒临失传,到实现机械化加工、现代化发展,回首恩施玉露重生过程,张文旗记忆犹新。

2005年,张文旗来恩施访游,对恩施玉露产生了浓厚兴趣,决心在恩施扎根,做一些有意义的事。

那时候,恩施玉露在市场上已经没落。有着良好教育背景和在一线城市多年从业经验的张文旗深知,恩施玉露式微,根本原因在于发展理念落后。他坚持技术革新、品牌塑造、文化传承齐头并进,开启了恩施玉露产业化、品牌化发展道路。

守正才能创新。在当地党委、政府工作人员帮助下,张文旗遍寻制作过恩施玉露的老人,为他们提供条件恢复恩施玉露传统手工制作技艺,使地道的恩施玉露重出江湖。

注册公司、建设厂房、发展基地……彼时,当地人对张文旗的经营思路不甚理解,张文旗用实干回应质疑。

手工制作存在质量参差不齐、产能有限等问题,要实现产业化发展,必须走机械化、规模化、标准化生产道路。

技术革新是第一步。张文旗顶着经营压力,坚持技术研发。

在没有任何经验可借鉴的情况下,要实现从手工制作到机械化生产的跨越,张文旗吃了不少苦。

浙江、广东、福建……张文旗踏遍千山万水,了解先进设备和技术,远赴日本等地考察学习,与专家沟通交流。

在各方支持下,经过多次试验,恩施玉露完成了从手工制作到机械化、连续化、自动化生产的历史性转变,为产业发展奠定了基础,有效带动了当地各族群众增收致富。2007年,“恩施玉露新工艺、新技术研究”被认定为湖北省重大科技成果。

坚持技术革新的同时,张文旗下苦功推广品牌,在相关部门的支持下,会同专家制定地方标准,不断推动恩施玉露在规模化标准化生产、品牌化发展的道路上迈进。

张文旗的发展理念逐渐得到认同。2007年,恩施市将恩施玉露作为“三张名片”之一着力打造,在着力开发利用的同时保护、规范“恩施玉露”品牌。2008年,恩施玉露获评“湖北省第一历史名茶”,品牌建设取得历史性进展。此后,恩施玉露和润邦公司斩获荣誉无数。

2018年,恩施玉露成为东湖国事活动茶叙用茶,从此享誉全国,成为各民族共享的中华文化符号。2023年,恩施州在武汉举办“致敬江城·感恩奋进”东湖茶叙五周年暨恩施硒茶全球推广仪式,恩施玉露作为恩施硒茶的核心代表,美誉度和知名度进一步提升。

胸怀“诗与远方” 打造文化名片

文化互鉴,情谊自通。

3月26日,位于恩施市芭蕉侗族乡的恩施玉露博物馆宾客盈门。参加2024恩施硒茶采购商大会暨武陵山茶叶交易市场春茶开市仪式后,来自全国各地的采购商、行业协会组织、专家代表等200余人来到这里,品佳茗、话发展,共同感受恩施玉露的文化底蕴。

恩施玉露博物馆由润邦公司投资2000多万元打造,展现了“万里茶道”景观,呈现了唐、宋至今饮茶方式的演变过程及中国蒸青绿茶与恩施玉露的发展史。去年8月开馆以来,已接待逾1.2万人次参观研学。

这座茶博馆由张文旗主持兴建,苏式园林风格和土家吊脚楼建筑元素和谐交融,呈现出独特韵味。馆内陈列的2000余件展品是张文旗积攒近20年的心血。这些刻着岁月痕迹的展品,将恩施玉露和中国茶文化的底蕴勾勒得更加清晰。

对这些展品,张文旗如数家珍:木质揉捻机是上山察看茶园时在一农户家中偶然发现的;《恩施文史资料(第一辑)》小册子是在南京一家废品收购站找到的;封面已经破烂的《1955年恩施茶叶收购工作总结》,是朋友提供信息后,他专程去武汉一个旧报刊店买来的……

在张文旗的案头,还有耗资数百万元从海外淘回来的旧书籍,均与中国茶文化或恩施玉露有关。

张文旗深知文化的重要性,从决心复兴恩施玉露起,便潜心研究中国茶文化,用心挖掘整理恩施玉露的历史,从满世界搜罗来的大量资料中,梳理拼凑出恩施玉露的历史脉络,使玉露茶文化走进大众视野,逐渐为更多人熟知和喜爱。

2010年,恩施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心联系张文旗,提出将恩施玉露制作技艺申报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想法。张文旗搜集整理的大量资料和史料,此时开始发挥重大作用。在各方共同努力下,恩施玉露制作技艺先后被列为市级、州级、省级、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2022年底,作为“中国传统制茶技艺及其相关习俗”的组成部分,被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恩施玉露制作技艺闯入世界文化殿堂,成为各族同胞文化自信的又一块坚强基石、情感交融的牢固纽带、对外交往的金色名片。

文化为魂,恩施玉露的故事越发动人。恩施茶企携恩施玉露赴内蒙古、新疆、甘肃参加“健康边疆行”活动,积极与边疆地区开展恩施玉露茶文化交流与培训,以茶为媒,增强文化认同。

千百年沉淀,风华倾城。从历史到当代,恩施玉露是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生动体现。

二十年坚守,匠心如初。张文旗既是商人,更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践行者、传播者。(恩施日报全媒体记者 刘天嗣)

  • 暂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