凤冈富锌富硒茶简介(凤冈县富硒茶)

硒宝 05-29 10:09 18次浏览

历史悠久 古薄今厚 继往开来

——凤冈茶文化之我见

凤冈富锌富硒茶简介(凤冈县富硒茶)-硒宝网

一、历史悠久

根据明本《华阳国志》卷一巴志记载:“其地东至鱼复,西至僰道,北接汉中,南极黔涪,土植五谷,牲具六畜,桑蚕麻紵鱼盐铜铁丹漆茶蜜……皆纳贡之。”又载“涪陵郡……无蚕桑,少文学,惟出茶丹漆蜜蜡。”北宋乐史撰《太平寰宇记》记载:“晋志所志,今夷、费、思、播及黔南等五州,悉是涪陵故地。”由此可见,凤冈产茶历史最早可追溯到东晋时代,若以《华阳国志》成书时间(东晋永和四年至永和十年,公元348-354年)为限,凤冈产茶历史已有1700年左右。

中唐时代陆羽(733—804年)所著《茶经》记载:茶“黔中,生思州、播州、费州、夷州”……“其思、播、费、夷……往往得之,其味极佳。”古夷州在哪里?根据周春元、王燕玉等著《贵州古代史》记载:“唐朝621年,罢隋明阳郡,于其原领的绥阳县地置夷州,领十三县。627年废夷州,630年于黔州的都上县复置夷州,领县逐年有所废置移动。742年改名义泉郡,758年复名夷州,最后领五县,州治绥阳县,在今凤冈西北(通常指今凤冈县绥阳镇,笔者注);都上县在今凤冈县、湄潭之间;宁夷县,在今凤冈东南远境;义泉县,在今绥阳东南边境;洋川县在今绥阳极北。”758年复置夷州时,陆羽25岁,其804年卒,期间的46年间,未见夷州废移,由此可见,陆羽所称的夷州就是今凤冈一带是毋容置疑的。同时,758年复名的费州,领涪川县、扶阳县、多田县、城乐县四县,其中的“城乐县,在今凤冈东部。”

乐史,生于后唐天成五年(930年,同年亦是长兴元年),卒于北宋景德四年(1007年),其著《太平寰宇记》共200卷,第121卷记江南西道十九述夷州:“土产:茶、朱砂、水银、蜡烛、犀角”。

二、古薄今厚

我说凤冈茶文化古薄今厚,这是一个相对的看法,也是一个不争的事实。古薄,是指过去(1949年以前)凤冈茶文化史料记载的少,与茶文化发达地区相比,更是显得相形见绌,但绝不是没有。今厚,也是相对而言,是指我县当今的茶文化与过去比显得厚重得多,这是从纵向看。从横向看,凤冈茶文化与当今其它产茶地区相比,发展也是比较快的,是值得可圈可点的。因此,对凤冈茶文化我们既不能因古薄而妄自菲薄,也不能因今厚而妄自尊大,我们必须尊重史实,正视现实,承前启后,开创未来。

我把凤冈茶文化发展划分为三个阶段。即:第一个发展阶段为自然发展阶段。第二个发展阶段为徘徊发展阶段。第三个发展阶段为快速发展阶段。

第一个发展阶段,自然发展阶段,时间为1949年以前。

从史料记载看,凤冈虽然产茶历史悠久,但主要是以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形式为主,加之交通不便,开发较晚,故发展缓慢。“长期以来,茶叶生产的发展极为缓慢,多为零星的小丛种植,产量低。民国30年(1941)全县产茶15担,民国34年产茶8担,到1949年解放时全县茶叶产量为170担”。又由于历史上文墨大家留下的关于凤冈茶的记载不多等原因,凤冈茶在外的名气却始终有限。但值得欣慰的是凤冈民间茶文化十分丰富,如:茶诗、茶歌、茶曲、茶联、茶文、茶入药及茶与婚丧嫁娶、茶与祭祀等的相关记载与口口相传等在民间流传的不少。

第二个发展阶段,徘徊发展阶段,时间从1949年到2000年。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我国开始实行计划经济体制,凤冈茶叶开启了由单一自然发展向自然发展与有计划的发展双向发展模式。自然发展是指农民自给自足的发展,主要用于家庭生活需要并兼作商品交换。有计划地发展主要是指政府将茶有规模的作为产业来发展。

这个阶段,我认为又可分为三个发展时期。

一是有计划地发展的开始时期。时间是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到六十年代。“1953年,凤冈县农场种了60亩成片茶园,为凤冈开辟茶园的开端,1958年县人民政府计划在水河乡开辟万亩茶园,结果挖了两千亩梯土,便半途而废。直到1967年,水河公社发动群众,在原来开垦的废梯土上种了600多亩茶,办起了全县第一个社队联办茶场,接着永安、田坝、石径、新建等社又相继开辟茶园。”“20年间茶叶的产量在0.5-1.5万公斤之间徘徊,最高的1956年为1.82万公斤,最低的1961年为0.66万公斤,不及1949年的水平。”

二是大规模发展及其挫折时期。时间是二十世纪七十年代至八十年代初。“1972年春,全县共有茶园2700亩,此后,全县各社几乎都开辟茶园、兴办茶场,部分大队和生产队也开办了茶场,到1976年全县共种茶43800亩,137个社队茶场,280个生产队茶场。大面积茶园的开辟,使得产、供、销一时无法解决,技术指导不力,制茶机具缺乏,土法加工,质量较差,有的茶场年年亏本,有的茶场长期无产量,成了包袱,因而出现了严重的毁茶种粮现象,到1978年对全县茶园进行普查丈量时,仅存茶园23080亩。1981年农村实行包干到户,茶场解散,茶园分给农户管理,有的荒芜,有的毁茶种粮,到1982年,全县茶园仅有12873亩。”“1983年和1984年,由于县供销社大量收购边销茶,茶园再一次受到毁坏,两年共勒去老茶叶25万公斤,勒毁茶园4000多亩,枯萎茶园3000多亩。”

三是茶叶生产开启科技攻关及恢复发展时期。时间是二十世纪八十年初至1999年。八十年代初,“省农业厅组织部分县进行低产茶园技术攻关改造,凤冈县政府成立了茶叶技术攻关领导小组,从1983年到1987年,共改造低产茶园6408亩,新(换)种茶园9745亩,建立了22个粗制加工厂”。“1985年1月,经县人民政府批准,由县农业局、省茶科所和全县各茶场联合组建了‘凤冈县茶叶联营公司’,‘1987年12月县人民政府批准成立局级企业—凤冈县茶叶公司,凤府【1988】7号文件对公司的职能作了具体规定’。”“1992年3月,凤冈县万亩茶园低改攻关项目获得遵义地区批准。”同年7月,县发(1992)11号文件提出:强农、重工、兴商,发展粮、油、烟、畜、茶、桑、林、果、药,即三篇文章九个字发展思路。1994年,凤冈县政协通过民主建国会贵州省委邀请安徽农业大学茶学老师刘和发一行对凤冈茶生产进行指导,通过对凤冈茶的化验,发现凤冈茶富含锌硒两种微量元素,并建议凤冈开发富硒富锌绿茶,这就为凤冈打造锌硒茶品牌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同年7月10日,《贵州日报》第六版刊登时任民建贵州省委副主委王录生《有待开发的我省天然保健饮品—富硒茶富锌茶》一文,凤冈茶含锌硒微量元素正式向世人公布。“同年10月由县茶叶公司开发的‘凤泉雪剑’名茶和‘富锌富硒绿茶’企业标准审定通过。”到1999年,茶园面积1389公顷(20835亩),产量55.3万公斤,产值690万元,19个茶场。这个阶段,可以说凤冈茶产业是在挫折中前进,在徘徊中发展。

从凤冈茶文化的角度来说,这个阶段,除了民间茶文化得以传统沿袭外,以下几个方面是值得肯定的:一是茶科技取得重大突破,凤冈茶富含锌硒微量元素被发现出来,茶叶加工,品种引进,茶园改造技术得以提升;二是凤冈茶有了自己的品牌名称,结束了凤冈茶无品牌的历史;三是有了专门从事茶叶生产与管理的茶叶机构;四是凤冈茶对外宣传开始起步。“1994年11月‘富硒富锌绿茶’获得中国现代家庭消费品质量鉴评和最佳质量保健品金奖。1995年3月7日,凤冈富锌富硒茶获得中国攀枝花市第四届苏铁观赏暨新技术交易会金奖。1996年6月19日,凤冈茶叶公司生产的凤泉雪剑茶,被评为遵义市首届名优茶评比优质产品。”

第三个发展阶段,快速发展阶段,时间从2000年到现在。

1999年,世纪之交,国家提出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同年12月到2000年上半年,县委、县政府在全县开展“西部大开发,凤冈怎么办?”大讨论。“7月20日,县委政府制定《关于实施国家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初步意见》,提出‘建设生态家园,开发绿色产业’的发展战略”并把“建设富锌富硒茶基地列为六大产业基地之一”。为了进一步贯彻落实县委政府提出的发展战略,2003年8月5日,时任县委副书记、县长王贵在永安镇调研,并召集北部(永安、新建、土溪、绥阳)四个乡镇茶叶发展专题会议,“会议明确:‘坚持高端运作,抢占先机’的发展思路;坚持‘差异就是特色’的发展理念;坚持‘猪—沼—茶—林’生态循环经济建园模式”。此后,凤冈发展的猪—沼—茶、牛—沼—茶,茶中有林、林中有茶、茶林相间的茶园生产与管理模式成为对外宣传的一张名片。8月18日,中共凤冈县第九届三次全委(扩大)会召开,会议通过《中共凤冈县委关于加快绿色产业发展的决定》,提出“强力推进四绿工程”(营造绿色环境,培育绿色基地,实施绿色加工,打造绿色品牌)。把茶叶基地培育,茶叶加工、茶叶品牌打造作为四绿工程的重要内容。2004年凤冈被全国特产之乡组委会授予“中国富锌富硒有机茶之乡”称号,2005年凤冈成功承办贵州省首届茶文化节。

2006年凤府发(2006)24号文件印发《凤冈县人民政府关于加快茶叶产业发展的实施意见》,提出:坚持每年以2—3万亩的速度推进,到2010年,全县茶叶总面积达到24万亩,有机茶8万亩,无公害茶16万亩的目标。凤冈茶产业从此进入发展的快车道。2009年凤冈出产的“凤冈锌硒茶”、“明前毛尖”、“绿宝石”荣获贵州十大名茶称号,2010年“凤冈锌硒茶”再次荣获贵州五大名茶和贵州三大名茶称号。到2014年底,茶叶产量2.5万吨,综合产值25亿元。2015年底,茶叶加工企业达到227家,综合产值35亿元,“凤冈锌硒茶”成功申报为中国驰名商标,亮相2015年意大利米兰世博会,荣获百年世博中国名茶金奖,累计获得各类奖项72个(其中:金奖57个,银奖15个)。“2017年,凤冈锌硒茶进入中国茶叶博物馆馆藏,被列入首批100个中欧互认地理标志产品名单和全国名特优新产品名录。”到2018年9月,“涉及全县14个乡镇70个村居,涉茶农户6.5万户24万人,茶加工企业285家,开设凤冈锌硒茶专卖店260间,设立产品销售专柜3250个,网点65个,茶庄68家,茶叶总产量5.5万吨,产值45亿元。综合产值70亿元。”“中国茶叶区域公共品牌价值评估中,‘凤冈锌硒茶’品牌价值16.49亿元,全国排名第44位。”

随着茶产业的发展,凤冈茶文化也不断发展和丰富起来。我认为,这个阶段凤冈茶文化有如下一些特点:一是政府主导是凤冈茶文化得以迅速发展的关键,也是凤冈茶文化迅速发展的主流。其表现为:积极筹划承办茶事活动。在2005年承办贵州省首届茶文化节取得成功后,2007年3月,又承办了中国西部茶海·遵义首届春茶开采节。2014年2月,时任中共贵州省委副书记、省人民政府省长陈敏尔在凤冈考察,在谈到凤冈茶叶产业发展时,首次提出了“东有龙井·西有凤冈”这个概念,县委政府抓住机遇,积极主动与浙江省杭州市西湖区联系,并与西湖区联合在浙江杭州和凤冈先后举办 “东有龙井·西有凤冈”茶文化论坛。2016年,凤冈首次将茶与瑜伽相结合,举办了第一届“禅茶瑜伽·养生凤冈”茶事活动,茶与瑜伽的结合,既拓展了凤冈茶文化的外延,又丰富了凤冈茶文化的内涵。积极组织茶企参加省、市、县在重庆、成都、西安、兰州、济南、北京、上海、广州、深圳、贵阳等地开展的“丝绸之路·黔茶飘香”等茶的宣传推介活动;二是有关部门积极持续举办节庆等茶事活动。如:中秋品茗、民间祭茶、茶王大赛、凤冈锌硒茶品鉴活动等,有的活动已举办十年有余;三是由县茶叶协会牵头制定了“凤冈锌硒茶”标准和 “遵义绿”标准;四是茶及其茶文化人才的培养得以重视和加强。

近年来,一大批涉茶人士和茶文化爱好者,从小到幼儿园的孩子,大到年逾古稀的老人,不分男女无不受到较好的茶的文化熏陶;五是大众茶文化的氛围日益浓厚。如:茶海大道、茶园路等道路命名,万佛缘、静怡轩、岚翠堂、不夜之侯等茶馆的先后开设,茶器皿的收藏,凤茶八式、军心如茶、凤冈土家油茶等表演型茶艺的创作,茶诗、茶歌、茶联、茶赋、茶舞的撰写、挖掘整理与编排等,使凤冈茶文化的普及得以加强;六是《龙凤茶苑》的创刊、《龙凤茶缘》《贵州工夫红茶制作》《凤冈锌硒茶》《龙泉话茶》《凤茶掠影》等书刊的出版,对凤冈茶及其茶文化的宣传存史资政发挥了积极作用;七是与茶产业茶文化相关的社团组织,如2002年10月成立的凤冈县茶叶协会,2005年8月成立的凤冈县茶文化研究会,2015年1月成立的凤冈县生态茶业商会,对凤冈茶产业和茶文化的发展起到了不同程度的推动作用;八是凤冈茶企业文化初步显现。仙人岭、野鹿盖、苏贵茶业等茶叶企业开展的祭茶活动、加工培训、下午茶及其在县外开设茶叶专卖店等对凤冈茶及其文化的宣传起到积极作用;九是将茶与旅游相结合,推动了茶旅一体化的迅速发展。

三、继往开来

我以为:继往,就是要对凤冈茶的历史文化进行系统的挖掘。前面讲到,虽然凤冈茶的历史文化,特别是1949年以前的茶文化史料记载有限,流传在民间的茶文化如茶歌、茶灯、饮茶习俗、茶器皿等又缺乏系统的挖掘整理,但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近二十年来,凤冈茶及其文化发展是非常迅速的,因此,我们有必要将过去的茶文化分门别类进行系统挖掘。比如说:有关茶的诗词歌赋、书画楹联、加工制作、科技栽培、企业文化、器皿考证、茶政税赋、茶入药等等,都是可以分门别类系统挖掘整理的。开来,就是要大胆地进行茶文化的创新,创新是茶文化丰富和发展的不竭动力。二十世纪以来,我们正是大胆地进行茶文化创新,才使凤冈茶产业和茶文化迅速发展,今后只有发扬创新精神,不断的推陈出新,凤冈茶产业和茶文化才会在继往中开来,在创新中发展。凤冈茶文化的继往开来,说的容易,做的难,这项工作它不仅需要我们茶文化爱好者孜孜不倦,呕心沥血,持之以恒的研究与付出,更需要党委政府和有关部门高度重视和支持,否则,既继不了往,也开不了来。

总之,茶文化与茶产业的发展是相辅相成的,产业是文化的基础,文化是产业的灵魂,文化推动产业发展,产业发展又为文化发展提供必要的资金与素材,两者互为促进,相得益彰,共同造福人民。(作者系凤冈县茶文化研究会会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