恩施富硒茶2019(恩施富硒茶叶多少钱一斤)
中国凉都六盘水因气候凉爽、舒适、滋润、清新,紫外线辐射适中等特点,2005年8月被中国气象学会授予“中国凉都”称号,是全国唯一以气候特征命名的城市。独特的山地气候、土壤资源等优势,孕育了独特的山地特色产业,尤其茶叶、猕猴桃、刺梨品质极好,因而被誉为“凉都三宝”。
——题记
凉都伯宝茶叶
巍巍北盘江,四季如歌,孕育多彩如画的“中国凉都·六盘水”。哒哒马蹄声,源远流长,回响在川藏滇黔的茶马古道上。贵州是世界茶叶的发源地之一,也是古老茶文化的发祥地。
建议横屏观看☞
北盘江上游的V型峡谷(资料图片)
俗话说:“好山好水出好茶。”六盘水地处云贵高原乌蒙山麓,境内重峦叠嶂,沟壑纵横,乌蒙磅礴,连绵不绝,云雾缭绕,北盘江水、千年流淌;气候凉爽,冬无严寒,夏无酷暑,奇山秀水,物华天宝,历史悠久,底蕴深厚,具有源远流长的茶历史文化。
茶圣陆羽所著《茶经》中首句:“茶者,南方之嘉木也。”南方有嘉木,黔地出好茶。《茶经》还记载:“茶之为饮,发乎神农氏……至若救渴,饮之以浆”。《贵州古代史》载:“中郎将唐蒙通夷,发现夜郎市场上除了僰僮、笮马、髦牛之外,还有枸酱、茶、蜜、雄黄、丹砂等商品……”这段记载说明古夜郎国在当时甚至更早以前已经存在茶叶初级市场。据地方志记载,坐落在牂牁江畔的夜郎故郡六枝特区,在明代属朝廷贡品富硒茶叶“朵贝茶”产区,现依然有古茶树存在,经中国茶科所、贵州大学等专家教授鉴定年龄最古老的是六枝特区上木冲古茶树,据估计树龄为600—800年。
《贵州通志》《水城县(特区)志》等史志记载:“清朝雍正元年,水城的木城茶叶就被采集制作敬献朝廷,此后连年成为‘贡品’”。水城木城贡茶也因此而闻名。《六盘水市志·农业志·畜牧志》载:“木城茶,木城乡,为水城特区种茶最早之地,已有二三百年种茶史。迄今,百年老龄茶树仍然可见。所产之茶,经用砂质茶罐再行炒制后冲泡,高香浓郁,不仅绿、黄二茶之特点兼收其中,且耐冲耐泡,深受饮者青睐。在清乾隆年间(公元1736~公元1795年),当地曾以之作贡品。”茶汤色泽明亮、回味甘醇、清香宜人,并且耐泡。早在清乾年间就作为贡茶,供皇室享用,其茶品质可见一斑。为了能定期向朝廷上贡,地方官员还专门在木城设立马店(驿站),要求专人采摘、专人炒制,然后用马驮经郎岱、安顺运出,以便京城的达官贵人能喝到应季贡茶,形成繁盛一时的盐茶古道。
六盘水属于高原山地地区、亚热带季风湿润气候区,兼具高海拔、低纬度、寡日照、多云雾、漫射光多、立体气候明显、昼夜温差大、早春回暖快等天然优势,是产茶理想之地。《茶经》曰:“茶者,上者生烂石,中者生砾壤,下者生黄土”。由于特殊的纬度、海拔和地形地貌,六盘水茶区所处地质结构以沉积岩为主,富含茶叶生长需要及对人体健康有利的众多矿物微量元素尤其是硒元素。所生产的茶属于无公害、绿色、有机茶。茶叶水浸物、氨基酸和茶多酚的平均含量均高于国家标准,赋予了凉都茶叶香高馥郁、鲜爽醇厚的独特品质。
由于特殊的地理环境和气候条件,凉都茶已成为名副其实的“生态茶”、“早春茶”、“富硒茶”、“康养茶”、“文化茶”。
凉都茶是名副其实的“生态茶”
建议横屏观看☞
中国凉都生态茶园基地(姚咏 摄)
六盘水人始终秉承天人合一的理念,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生态”是六盘水茶叶最显著的标志。六盘水地处北纬25度到27度之间,造就了低纬度、高海拔、寡日照,山高谷深,沟壑纵横的地理气候特点。六盘水境内云雾多,漫射光多,昼夜温差大,雨量充沛,光照充足,冬无严寒,夏无酷暑,气候温和,年平均气温15℃,给茶树提供了有利的生产环境。
高山多雾丰富的漫射光,促进了氨基酸咖啡碱等有效成分的积累,使茶叶别具香气和滋味,同时六盘水空气湿度大,是茶树光合作用中糖类转化为纤维素缓慢,有效提升了茶叶的嫩度和色泽;六盘水生态环境良好,森林覆盖率高达63.91%,空气负氧离子高达1.3万个/立方米,是“蓝天白云常相伴,峰丛湿地绿相拥”的宜居之地,也是高品质生态茶叶的生长区域。
六盘水生态茶区主要有六枝特区毗邻“朵贝茶”产区的“大用古树茶”和水城区蟠龙木城“贡茶”古茶树基地;有水城区龙场、顺场、杨梅等大寒节气还未到就开采的“蛰前早春茶”等茶叶基地;有盘州市大众创业种养殖农民专业合作社的茶叶种植基地,位于鸡场坪镇龙脖子村南端六盘水第一个写进《中国登山圣经》的名山——“轿子顶”上,海拔2347.5米,是目前已知贵州省人工茶园的最高海拔,这种海拔高度的人工茶园,在全世界来说也比较少有的。
凉都茶是名副其实的“早春茶”
建议横屏观看☞
位于北盘江右岸的中国凉都早春茶(资料图片)
说到早春茶,不得不说到“水城春”。“云雾中的水城,舌尖上的春天。”“喝着,喝着,春天就来了!”说的就是六盘水的早春茶——水城春。地处凉都腹地的水城春主要茶区终年云雾缭绕,生物多样性丰富,独具发展无公害茶、有机茶、出口茶的优势。2019年,贵州气象局山地气候研究所研究了水城30年以来的气温,日照和湿度等综合气候条件,得出了水城春茶气候品质为特优等级的鉴定结果。水城春茶多次在国际国内茶事活动中一马当先, 2019年,“水城春”荣获亚太国际金奖、古树茶茶王、古树绿茶金奖。“茶制于早春,为最上品”。水城春茶,是一杯早春茶。
水城立体气候明显,雨热同期,云贵准静止锋造就了独特的自然条件,促使茶产区早春回暖快,在同等气候条件下,每年开园比本省主要产茶区早10—15天、比江苏、浙江一带早20—30天。古诗中“待到春风二三月,石垆敲火试新茶”的情景,在水城的“数九寒冬”就可以实现。六盘水市委书记李刚曾赋诗一首赞誉水城春茶:
天下佳茗出黔中,
金风玉露育仙种。
最是水城春来早,
红炉玉盏慰东风。
凉都茶是名副其实的“富硒茶”
中国凉都富硒茶加工过程(聂康 摄)
“物以稀为贵,茶以硒为最。”六盘水土壤天然富硒,具有开发多样保健功能的富硒茶潜力。六盘水茶产区主要分布在山地上部区域,在砂页岩发育而成的砂质壤地域且富含煤层。根据植物成矿学说,植物在经历地质变迁成矿转化为煤的过程中,土壤富含对人体有益的硒元素,硒元素对于富硒茶的生长起到重要作用。
地处凉都腹地的水城区,是继中国陕西的紫阳、湖北的恩施之后发现的第三个富硒地带,经中科院贵阳地化所以及农业部茶叶品质研究中心对水城杨梅片区的砂质岩产区的土壤进行检验,含硒量达到每公斤1—5毫克,是地壳中硒密度的11.1—142.9倍,茶叶的富硒含量每公斤0.8-1.5毫克,属于理想富硒范围。
茶叶中的有机硒蛋白有很好的抗氧化性能,对于防止脂类过度氧化,延缓人体衰老,预防中老年人心脑血管疾病具有明显作用。经过科学种植,科学加工,生产出的茶叶保持了无污染、无农药残留的品质,符合欧美国际标准要求。
凉都茶是名副其实的“康养茶”
富含茶多酚的中国凉都康养茶(上图为聂康 摄)
茶树喜光耐阴忌强光直射,耐阴喜润,喜湿怕涝,尤喜海拔在1200米—2300米、北纬2—35的黄金纬度。气象因子的垂直变化明显,随海拔高度的增加,光照强度减弱,气温和地温下降,空气相对湿度增加。一年中无霜期240—300天,日照率29%—36%,日照短,漫射光多,紫外光丰富,降雨量达到1200—1500毫米,空气相对湿度76%—82%,六盘水茶园周围林木丛生,茶园上面云雾飘浮,非常有利于茶树更有效地加强光合作用,从而促进茶叶中滋味成分和含氮芳香物质成分有效积累,茶多酚、氨基酸、咖啡碱、维生素、蛋白质、叶绿素等内含物丰富。
六盘水5月—10月受东亚暖湿季风的影响,气候春秋相连,夏无酷暑,夏秋两季温度差异小,雨水充足,空气相对湿度大,新稍持嫩性强,叶质柔软,减缓了夏秋茶叶的老化程度,生产的夏秋茶与晚春茶品质差异较小、品质高,生产的秋季名优茶品质也相当优越。茶树在这片土地茁壮成长,所制绿茶色泽绿亮、肥厚柔软、茶香馥郁、茶汤浓醇鲜爽,回味悠然,是优质茶的标志。
根据2018年农业部茶叶质量监测中心的分析报告,水城蟠龙古树茶的茶多酚EGCG的含量,高出普通绿茶1.7倍。EGCG被称为世界“癌症克星”,抗衰老抗癌抗心脑血管疾病“保健之王”。世界知名品牌香奈儿等都将EGCG开发成为眼霜等护肤品。2015年,原国家质检总局批准对“水城春茶”实施地理标志产品保护,2021年农业部将水城春列入全国名特优新农产品。
凉都茶是名副其实的“文化茶”
白族姑娘采制一苦二甜三回味的白族“三道茶”(上图为姚咏 摄,下图为杨凤龙 摄)
六盘水市有史记载的最早茶贸活动出现在汉代。据《贵州古代史》载,汉武帝时期,唐蒙通使夜郎时,发现了夜郎故地已有茶叶在市场上流通。唐代,驿道建设促进了本土与外界的盐茶交易。各地土官负责对驿丁的管理、馆舍的修缮、接待和通信,利用与过往官员、来往客商社会交往之便从事盐茶交易等商品交流活动。
宋代,受于矢部地(自杞国)、牂牁国(后称罗殿国)、罗氏鬼国三个藩国饮茶习俗影响,六盘水市境内茶贸活动兴盛一时。
元代,由土司掌控“长官茶”“马头茶”盛行,民族民间茶制作工艺不断得到丰富和提升,茶叶贸易市场活跃。
明代,茶被提高到“官茶储边易马”的国家战略物资层面,六盘水市境内土官大都经营管理着大量茶山,并依朝廷规定挑选上等好茶作为贡赋上交,市境茶肆茗楼众多,茶叶贸易市场主体不断丰富,茶叶贸易市场活跃度不断提升。
清朝,中国的茶叶以大宗贸易的形式迅速走向世界,曾一度垄断了整个世界市场。茶成为市境官方和民间的礼俗代表物,茶叶贸易主体更加多元,市境内各地纷纷开设茶楼茶馆,促进了茶叶消费市场的繁荣和茶叶贸易的发展。
民国期间,由于受政治、经济的影响,交通阻隔、茶区沦陷,整个中国茶叶生产都陷于极度衰落的境地。在大环境下,六盘水市境内由茶馆带动的茶叶贸易也只是昙花一现。市境茶叶在很长一段时间只在本地进行小范围交易。
近代,龙天佑是市境内广为人知的茶人。据传,清朝康熙年间,市境内彝族世袭土司龙天佑喜茶,常以茶为待客之物,并在府上形成了“敬三道茶”的茶礼。在居住地“簸箕营”(今盘州市保基乡)开辟茶山以供日常饮用,剩下的茶则卖到外地以补给开支。在他的影响下,周边百姓也开始自种茶叶,并形成了“敬三道茶”礼俗。
茶不仅有着严格的茶礼仪,也具有特色的茶风俗。不同时代、不同民族、不同地区都会有不同的饮茶文化。汉族同胞热情好客,友人来家作客,都会以一杯清香宜人的茶水来招待以表示敬意;白族以“一苦二甜三回味”的“三道茶”或用小砂罐煮制的“响雷茶”款待宾客;苗族会向到访的客人奉上“三碗不见外”的“油茶”,当地盛行着一句赞美喝油茶的顺口溜:“香油芝麻加葱花,美酒蜜糖不如它。一天油茶喝三碗,养精蓄力有劲头。”还有回族罐罐茶、仡佬族“三献”茶宴都表达出各族对茶的喜爱,回族吃茶代表忠贞的爱情,仡佬族吃茶寓意相爱和订婚等。
在市境内少数民族地区,以茶祭神,更是习以为常。一般流行祭茶神,祭祀分早、中、晚三次:早晨祭早茶神,中午祭日茶神,夜晚祭晚茶神。茶食与茗宴是古代吃茶法的延伸和拓展,而从饮茶到茶膳,从品饮到养生,从茶叶到美食,茶叶被赋予了更丰富的饮食文化内涵,形成独树一帜的茶膳。“茶是仙草,茶是正心之物”且有“从一而终”的寓意,婚丧嫁娶礼俗中都要用茶,茶元素也成为诸多礼仪场合中不能缺少的重要元素。
尾声
凉都茶正跨越千山万水走出贵州、誉满神州、香飘世界(高翀 摄)
从远古走来的凉都茶,吸云贵山川之灵气,浴磅礴乌蒙之清晖,承两江源头甘露之润泽,蕴多姿多彩民风之精华,独得天时地利人和,在深山老林里陶然静处、纳秀吐芳。
南方有嘉木,黔地出好茶。世界茶叶看贵州,贵州茶叶看凉都。凉都依托得天独厚的地理、气候、生态环境,赋予了凉都茶独特的品质,凭借凉都独有的金风玉露、山川流水、天地灵气、日月精华,铸就了以“水城春”、“碧云剑”、“九层山”等为代表的凉都品牌名优茶。
大气磅礴的乌蒙山脉与19℃的夏天共同孕育了凉都茶与众不同、醇香味美的独特品质。现在,凉都茶的影响力、知名度和美誉度不断提升,正跨越千山万水走出贵州、誉满神州、香飘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