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恩施富硒茶(恩施富硒茶文化的内涵有)

硒宝 05-29 10:08 37次浏览

盛家坝镇小溪。(资料图)

2020恩施富硒茶(恩施富硒茶文化的内涵有)-硒宝网

花枝山生态茶园。

2020恩施富硒茶(恩施富硒茶文化的内涵有)-硒宝网

三岔镇“土豆花儿开”文化旅游推介活动现场。(资料图)

通讯员周玮

深冬时节,放眼硒都大地,产业发展一片生机勃勃、万物复苏的景象。

行走在恩施市的村村寨寨,漫山遍野的茶树,错落有致的葡萄棚架,成群结队的原生态山羊……产业建设稳步推进。扶贫先扶智,“一村一品”的特色产业助脱贫攻坚实现质的飞跃。

“恩施玉露”“恩施小土豆”、恩施富硒茶……一个个叫得响的品牌蝶变背后,是恩施市发展产业扶贫的决心和产业富民的信心。

近年来,恩施市不遗余力发展产业。目前,全市建成茶叶、干鲜果、中药材等特色产业基地124万亩,其中茶叶37万亩、商品蔬菜24万亩、干鲜果9万亩、中药材28万亩、马铃薯26万亩。全市1000家农业市场主体整体带动贫困户总计45245户增收,链接全市贫困户比率达到81.6%。

“十三五”规划收官之年,恩施市产业发展交出了一份优秀答卷。

立足优势,土豆成为致富豆

“加油!加油……”6月1日,在三岔镇2020“土豆花儿开”文化旅游推介活动马铃薯采收大赛现场,人潮涌动、趣味十足的亲子马铃薯采收大赛热闹上演。圆滚滚、憨态可掬的小土豆刚从地里被刨出,就穿过直播镜头,圈粉无数,吸引观众的眼球。

一株株茁壮的马铃薯开出白色、紫色、粉红的花朵,遍布群山。作为恩施市规模较大的“恩施硒土豆”核心产区,每到这个时节,风一吹就能闻到马铃薯的花香。

从辅助食品到主粮,从产量低、不稳定到今天的致富产业……土豆变“金豆”,已然成为武陵山群众发展产业脱贫致富的典型缩影。

“一年可以挣10万元。”说起马铃薯,今年54岁的鸦沐羽村村民周永祥笑得合不拢嘴。

2019年,他种了130多亩土豆,成村里的马铃薯种植大户。今年,他又获得了大丰收,开起了小汽车。

近年来,恩施市着力实施马铃薯主粮化战略,以市场为导向,扶持马铃薯产业做大做强,将其打造成助农增收、精准脱贫的战略性主导产业。

“恩施马尔科,口感细腻没话说……”6月22日,一场直播带货活动在恩施农博生态农业开发有限责任公司上演,地道的农民网红上阵,为全国观众推介马尔科土豆。

成立于2016年的该公司,目前每年向市场输送千万斤土豆,仅在州城就在60多家实体超市门店上架销售。

产业发展起来,不忘带动当地村民脱贫致富,短短3年时间,该公司已为6个村的建档立卡扶贫户免费提供价值200多万元的扶贫物资,带领建档立卡贫困户脱贫。

土豆,让农业、文化、旅游有机融合,田园薯景成为乡村旅游目的地,餐桌上的土豆美食成为乡村振兴的引爆点……截至2019年,恩施市已发展马铃薯26万亩,亩均收入超过4000元。

因地制宜,茶香飘出大山

“茶叶托起了我的致富梦。”近日,恩施市屯堡乡花枝山村村民周学培泡一杯玉露,浅啜一口。

周学培喝着茶,眼睛明亮了起来。在恩施花枝山生态农业股份有限公司的帮助下,他经营了14亩茶园,通过几年发展,每年通过茶叶收入10万元左右,彻底摘下了贫困帽。

每年的4月至5月,是花枝山人最忙的时候。茶园里,茶农忙着采摘春茶;生产车间,工人们忙着制作、包装;物流基地,完成装车的富硒茶,被送往全国各地。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近年来,恩施市因地制宜,牢牢牵住产业发展“牛鼻子”,趟出了一条条群众持续增收的产业致富之路。2016年至2019年,全市统筹财政资金43144万元用于产业扶贫,成效显著。目前,全市建成茶叶、干鲜果、中药材等特色产业基地124万亩,其中茶叶基地总面积达37.54万亩,茶产业综合产值突破65亿元,恩施市被授予“2019中国茶叶百强县”称号。

6月3日,白杨坪镇洞下槽村,雨势缠绵,但浇不灭如织游客的热情。在亲稀源硒茶产业发展有限公司恩施玉露传统制作技艺体验馆内,董事长蒋子祥正与到访游客畅谈茶文化。

2012年,蒋子祥创办了亲稀源硒茶产业发展有限公司,通过传统技艺与现代加工工艺的融合,打造出全新的“蓝焙”硒茶品牌,畅销海内外。目前,该公司年产干茶300吨,年产值可达5000万元。

巧思融合,文旅发展节节高

古韵与新景交织,老村落的沧桑厚重与新农村建设相得益彰,在古朴静谧的盛家坝镇二官寨村,产业发展方兴未艾,人们用勤劳的双手创造幸福生活。

“金黄的稻田与古朴民居、森林小溪交相辉映,太美了……”9月23日,来自湖北民族大学的师生们看到这美如画的二官寨村,被它的魅力折服。

一座座宁静的老屋,一个个干净的院坝,一片片茶园生机盎然,一层层稻田稻穗飘香,一条条小河围绕山田而流,美不胜收。

油菜花节、摄影大赛、摸鱼赛、汽车越野赛、攀爬比赛……各类趣味竞赛活动此起彼伏,让人乐在其中。

“文化+旅游+产业”的发展方式,坚固了乡村旅游发展之基,开辟了文旅结合的乡村旅游的新路径。

冬季的芭蕉侗族乡寨湾村,细雨绵绵。云遮雾罩中,半山腰处一座座秀美民宿,若隐若现。

2019年,刘道远投资1300万元,在寨湾村承包20余亩地,修建了共15套20间房的“道远家”民宿。

庄园内,每间客房的装修风格各异,却又相映成趣。门、窗、床、茶几等物品全用老料加工而成。精心挑选的布草看似无规则摆放,却于古色古香之中尽显典雅大方。

不远处的高拱桥村,纵横茶园包裹中,古色古香的侗家木楼建筑显得分外惹眼,这家几乎被绿植所包围的特色民宿——茶花山庄,人气颇高,吸引着无数游客慕名而来。

如今,在这片“硒”望的热土上,扶贫产业之树已花开结果,走出了一条品牌带动,经济和生态互融共生、互促共进的绿色发展新路子。

  • 暂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