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大富硒茶乡是哪里(富硒茶园)
编者按
“茶乡风光好,茶农幸福长。”陕南紫阳是“中国名茶之乡”、“中国最美茶乡”,富硒茶产业是县域农业、农村经济增长和农民脱贫增收的“绿色银行”和“金字招牌”,凸显出无尽的希望和无穷的魅力。茶如人生,人生如茶,一代代、一批批紫阳茶人用实际行动诠释着茶人风貌、茶人风格、茶人精神,为振兴富硒茶产业做出了突出贡献。紫阳文艺开辟“紫阳茶人”专栏,以“生活在茶乡,建设新茶乡”为主题,陆续推出致雅致和致道的优秀茶人茶事文章,欢迎广大作者赐稿。
新茶人 新生活
李谢军
2020年,岁在子鼠,一个沉甸甸的庚子年。这一年,一切都是那么让人小心翼翼,浮躁的心始终沉静不下来。冬日午后,美女相约,到一个新生代时尚茶人家去品茶。
进得门来,认识!大名鼎鼎的龙珊。
啜着香茗,话题便诗一般展开,说的是茶的故事,品的是岁月的味道。
紫阳人爱茶,自己人喝大缸子茶,来客了从大茶壶往小杯子里倒茶,也有几个茶客共用一个茶缸子,轮流转着茶缸喝,紫阳人称之为喝“转转茶”。这种传统的饮茶方式很随意,也很生活,人老几辈都是如此,紫阳人已经习惯了。
出生于1982年、从小在紫阳城里长大的龙珊,做梦都不会想到有一天自己会带头改变这种方式,引领一种新的生活。
2001年,安师毕业后,龙珊分配到蒿坪镇一个村小教书。那些年,正是文化推介活动风起云涌的时期,政府搭台,企业唱戏,助推产业发展。紫阳是产茶大县,茶叶是紫阳的主导产业,各类茶事文化推介活动自然是此起彼伏。模样清爽的她被镇上抽到茶艺表演队,经常代表镇上去参加一些茶文化推介活动。
那个时候的茶艺活动重表演、轻内涵,也不知从哪里学来的手法,用紫砂壶焖泡银针茶,也不管绿茶鲜爽的特性,盲目的模仿功夫茶的泡法,兰花指捏着公道杯,什么关公巡城、韩信点兵、凤凰三点头,一套程序下来,让人眼花缭乱。嘴里说的头头是道,内心自嘲:热闹!
2008年,龙珊被县职校看中,参与筹备开设茶叶与茶艺专业班。进校后,龙珊到杭州中国茶叶研究所和福建武夷山茶叶研究所接受了系统的学习,不仅学习茶艺,还学习了茶叶生产、加工、营销和茶叶品鉴等方面的知识。遨游在知识的海洋,感悟茶业的博大精深,她深深的被茶叶的无穷魅力所折服,自感此生与之结缘,便会不离不弃,终生相守。此后,她抓住一切机会,每年都要外出学习;同时,虚心向身边的老茶人请教学习,积极参与各类茶事活动,进基地,到厂房,跑会场……
十年磨剑,凤凰涅槃。2016年,她获得了国家二级茶叶技师的职称;2017年,她获得了茶叶培训师的资质;2020年,她冲刺国家一级茶叶技师,获得了成功。
茶叶丰富了龙珊的生活内容,也滋润了她的生活品质。因茶她结缘了很多朋友,特别是本县一些情趣相投的茶道中人,王艺萍、王 琳、兰莎莎、张青青……都是一些80后、90后的年轻人,她们与茶的结缘大多和龙珊相似,都是由表演入行,再一步步走近它,认识它,热爱它。她们经常不定期的聚会,各自拿出通过各种途径收集的名茶,品茗交流,谈茶道,也谈生活。客厅内,小溪旁,山顶上,铺开茶席,摆上茶具,皓腕翻飞中,一缕明艳透亮的佳茗漫着幽香,从公道杯缓缓流出,溢满了眼前几盏精美小巧的茶杯。不经意间,山城出现的这一伙特殊人群似一道惊鸿,亮丽了茶乡,引领了一种全新的时尚生活。
“无论是出差,还是旅游,我们都随身携带一套茶具,主茶具、公道杯、品茗杯一样不少。歇息下来,便要安逸的冲泡一壶茶,注水、润茶、茶水分离、出汤、细啜、慢品,疲惫的身体得到慰藉,浮躁的内心顿觉平静。闻香品茗,已经成为我们生活的重要内容。”即便是在旅途中,龙珊和她的茶友们也是生活的如此讲究。
这几年,县上开展了茶文化进机关、进企业、进学校、进社区的“四进”活动,在职业茶农(经理)培训班、在机关大讲堂、在学校课堂上、在社区院落前,到处都可以看到龙珊的身影,她讲解茶叶的品鉴和特性,传播茶叶注水、出汤的冲泡技巧,普及茶水分离、小杯慢品的饮茶方式;她给社区大妈编排了茶艺表演《岁月如茶》,参与策划了县上进省参赛项目少儿茶艺《书院问茶》,她是县城小学的校外茶艺社团指导老师,也是县上东来书院的茶文化传播志愿者。
如今,在茶乡紫阳,饮茶成了时尚。人们似乎在一夜间完成了喝茶到饮茶的过渡,茶于人们,不再只是解渴,提神,而是注入了更多的文化因素,精致了生活,休闲了节奏,艺术了人生!
李谢军,男,陕西紫阳人,县文联第一届委员会委员,县人大教工委副主任,省摄影家协会会员,市摄影家协会理事,县摄影家协会主席。长期从事新闻摄影,个人作品多次在省市获奖。
往期推荐
点击打开▼
【紫阳茶人】丁文:紫阳茶苑拓荒者
【紫阳茶人】谭华锋:从“贡茶”故里走来
【紫阳茶人】唐丽:牵手金桔硒茶的结缘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