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阳富硒茶政治环境(紫阳富硒茶园观光)
陕西好茶在紫阳,紫阳好茶在焕古。焕古镇位于陕西省紫阳县西北部,又称宦姑滩、焕古滩,总面积约70.5平方公里,其临江而踞,从紫阳县城沿水路或公路逆汉江而上20公里,即到焕古镇,境内抬头就是巴山山脉,有山有水,正所谓“好山好水出好茶”。焕古土地肥沃,林木茂盛,山川秀美,有茶园1.44万亩、柑桔2000亩、桑园3000亩、板栗8000亩。焕古镇是紫阳历代名茶的生产地,是富硒茶原产地保护区,“紫邑宦镇”毛尖是唐代宫庭茶的历史代表品牌。
焕古镇同时也是紫阳乃之陕南茶文化的发源地,而焕古茶则是紫阳富硒茶的灵魂和代言产品,是全国一村一品特色产品。境内旅游资源聚人文景观、道教文化、茶乡风情于一体,有古香古色的板石路、石板房;有名胜古迹东明庵,曾有“先有东明庵、后有紫阳县”之说;集镇周围群山环绕,上有齐星寨,下有十女寨,对面有牛头寨、天池垭,后有云雾寨、东明寨、蟒寨、蜂桶殿等地方名山,是一个天然的旅游景区。
这里的民居古香古色,景色怡人,民风朴实。汉江水奔流不息,两岸青山环绕,不由得让人想起”两岸青山相对出”的诗句。雨中的山水别有一番韵味,山上云雾缭绕,使人有种”云在山中,山在云中,人在山水中”的美妙感觉。
焕古是个古镇,焕古是个小镇,焕古是个滩。
说它古,是因为一个传说,一段历史,焕古因官宦女儿刘冬香而得名“宦姑滩”,因宦姑种植了御前香茗“凤凰茶”而扬名。这是传说之一,原先还有另一个版本:据《紫阳县志》(1988年版)记载,“因清代某官宦之女在焕古附近汉江险滩遇难而得名”。
解放后,“宦姑”被雅化为“焕古”,寓含除旧迎新、勃勃向上之意。
那个关于贡茶的传说让焕古茶闻名遐迩,焕古也因此火了起来,游客慕名而来,纷沓而至,节假日特别是新茶上市时节,小镇游人如织,络绎不绝。
九曲回廊的街道,错综复杂;古镇优雅的特色小屋,依山傍水
清澈的溪水,在街中流淌,只是水再大点就更美了
焕古码头
说它小,是因为街宽不能挑担横过,街长步行计时不足吸一支烟。
焕古是个水码头,焕古是个滩。绝壁临江、巍峨背山,汉江如丝带绕在小镇的腰肢上。一条石板街,几道曲折巷,吊角楼,木架房,勾心斗角,仪态万方。
汉江水是难以置信的清澈。江底的石子沙砾如置玻璃器皿中清晰可辨,阳光折射下,幻出五彩的荡漾,连那水中追逐嬉戏的鱼儿抖动的翅及滴溜转动的眼也能看得几分明白。
因为这条江,小镇平凡的日子便风生水起斑斓了不少。焕古镇自古都是“三千里”汉江的重要水码头,上可直达石泉、汉中,下可直达安康、武汉,是有名的黄金水道,鼎盛时期可与有“小汉口”之称的瓦房店相媲美。
白天,滩头水泻浪涌声、逆水船纤夫粗喘艄公跳骂纤绳咯吱声,顺水船节奏鲜明韵致浑然唱腔悠扬的摇橹声,伴着街民笑谈、戏骂、吆喝、哼唱,把小镇的每天都妆成多彩、撑得饱满;入夜,鱼儿跳水、水鸟扑翅、夜莺低唱甚至水底流沙走石的摩挲声,也会挤破临江的窗纸,潜入街民有声有色的梦魇……
也因为这条江,焕古又名“焕古滩”。昔日的焕古,就是一个滩。
焕古茶因其口感清香淡雅又余味甘长,而名扬四海,供不应求,一度 “其民昼夜治茶不休”,乃至紫阳和陕南“外运之茶,不论何地所产,概在包装上写‘紫邑宦镇’字样,外地茶商来紫购茶,亦多慕名先到宦镇。”焕古镇因此作为紫阳最古老也是最重要的一个产茶集镇,成为汉水上古老的水运码头和商贸集市,茶叶就溯江而上,经汉中、西乡销往大西北。如今陆路交通发达,焕古镇的古老功能已经式微,但每年的清明前后,到此购买新茶的游客依然络绎不绝。
焕古不仅有古镇小巷,而且也有现代化的别墅,在焕古的山间,就藏着这样一个好去处。
这里环境清幽,小桥流水,别具一格
这里荷塘月色,假山池沼,独具匠心
这里四季花开,芳香四溢
看完了焕古的古镇和美墅,紫妹儿(微信公众号:今日紫阳)再带大家看看焕古的东明庵吧。东明庵地处焕古镇西北,毗邻汉江流域,其西面与四川省达州接壤,东北方向与汉王镇及汉中市接壤,距省级森林公园擂鼓台约30公里。由于地处偏远,加之山高路陡,地势险峻,交通,通讯较为不便。使这一历史悠久,曾经鼎盛辉煌,名噪京华的宝刹奇观鲜有人知。
东明庵又名鸿恩寺,也有人称为万佛山,是一座有着千年历史的古刹。康熙《紫阳新志.祠祀志》记载:东明庵“县西八十里,成化间创建,东明禅师坐化于此,栋宇壮丽,甲于江南。”清代,寺院被毁,民国八年重建,但规模不及以前,庵内遗物及墓碑均毁,只有少量房屋及明代陪塔尚在。东明庵地理位置很重要,古时候不仅是汉江中上游的盐商们从焕古的起点,而且是取道四川的歇脚之地。在民间一直有一种说法就是“先有东明庵,后有紫阳县”。它经历过历史上空前的繁华,蕴藏丰富的历史内涵。宋元时期,东明庵香火鼎盛,成为独居陕南的一方领寺。庙宇建筑达四十合天井,脚庙四十八处,佛僧百人之众,大铜钟四十八口,佛像四百多尊。寺后宝塔林立,擎天大塔,雄伟壮观,直插云天。寺院周围柏木森幽,烟雾缭绕,暮鼓晨钟,朝夕相闻。朝山敬香的人三步一叩首,九步一大拜,高举“万民伞”,许下了大愿。日出日落,东明庵的路上行人川流不息。明朝时,缘于东明庵在朝野的影响,明成祖朱棣便派其舅父东明禅师去东明庵执掌政事,自此东明庵作为政教合一的寺院级别升格,与朝廷有了千丝万缕的联系。在紫阳置县之前很长一段时间里,东明庵便充当了政教合一的职能,成为紫阳、汉阴、镇巴部分地区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当年的建筑面积约12000平方米,经过历史风雨的冲洗,至今寺庙占地面积仍有2000多平方米。
这就是传说中的东明庵,曾经很辉煌。相传很久以前,上文所说的刘冬香,因父亲被诬陷含冤而流离失所,至紫阳葡萄渡(“渡之西岸悬崖间,古木成丛,乌鸦无数栖之,司更唱晚,朝去暮来,岁以为常,今更名乌鸦渡。”)被紫阳当地的好心人收留至紫阳东明庵,刘冬香在东明庵研习佛经,深悟佛教之精髓,遇神仙点化,得仙茶之幼苗,精心栽培,专习制茶之功夫,所制之茶,提神醒脑,醒脾开胃,味香清雅,乡邻感激其植茶余泽乡里,因其为官宦之女,因此尊称她为宦姑。后来,传至京城,被皇上召见,皇上惊叹仙茶之香清雅幽远,形态曼妙,乃御封为“凤凰茶”,广为培植,以贡朝廷,其父也终得以沉冤昭雪,宦姑后羽化成仙。为纪念她,乡民们把葡萄渡更名为宦姑滩,一直流传到今天。
这口古井叫宦姑井,据说是当年宦姑所挖,据当地人讲,这口井很神奇,平时只有一半水,遇大旱时,水则溢满,以泽百姓。东明庵是一处绝佳的风水宝地,来气的主龙脉从陕西汉中西乡县起源,巍峨奔腾而来,行至东明庵之处突然开帐闪落下跌,在东南方形成一个大平台,寺庙就座落在平台之上。平台正面平坦无峰,却从两肩分出两支山脉,南北雄起如凤凰展翅。奇峰耸立,遥相呼应。平台前面呈一字形文案列入东南,层层献秀,气象万千。天户开阔,地户紧锁;内有旗鼓相应,外有青龙白虎把守;青龙行于乾亥,明堂可容千军万马,若隐若现的蕴含着大成气象。
东明庵院坝里长着两棵参天大树,一棵桂花树,一棵香樟树,据说都有千年历史了。古树枝繁叶茂,苍翠遒劲,树冠相叠,枝柯交错,给整个寺庙增添了一份神秘。站在树下,我忽然想起余秋雨先生对古树的一段描写:“枝干虬曲苍劲,黑黑地缠满了岁月的皱纹,光看这枝干,好像早已枯死,但在这里伸展着悲怆的历史造型。”这两棵古树宛如寺庙的两位守护神,精灵一样长盛不衰,隐士一样默默无言,它们是寺庙兴衰的见证,是历史的活化石。每当靠近它,都能听到婆娑的树叶迎风沙沙作响,似乎在诉说着远去的岁月,无尽的沧桑……
明代陪塔曾经辉煌一时的东明庵为什么会没落,民间有很多传说,相传康熙年间,一个风雨交加的夜晚,东明庵来了一位不速之客,此人目露凶光,面带凶相,虎头虎脑,寡言少语,见过东明禅师,捧上一块朝廷用于证明身份的腰牌,上面写着其人的名字。声称要在东明庵剃度出家。东明禅师见其无礼,欲将此人驱逐出寺。然而,在此人长跪不起,苦苦哀求之下,东明禅师顿生恻隐之心,于是就将其留在寺内,赐法号”鸿恩”,此时已为东明庵走向消亡埋下了伏笔。原来这个鸿恩和尚是一个江洋大盗,因杀人越祸受到朝廷通缉追捕,便携带珠宝投奔了东明庵。为取得禅师的信任,鸿恩和尚对东明禅师言听计从,乔装一副忠心耿耿的模样,心里却想谋取寺院的主持之位。一年后,东明禅师坐化。鸿恩和尚失去约束,继而夺得寺院主持之位,改”东明庵”为”鸿恩寺”。鸿恩和尚露出了原形,恢复了本性,在庙内布机关,设暗道,敛色聚财。明末清初,由于连年战乱,东明庵的淫僧们更加肆无忌惮,上庙敬香者中,稍有姿色的年青少妇就会被诱进密室,关进地道。天下平定后,有关鸿恩寺的公案不断,府县衙门都奈何不得。这鸿恩大和尚胃口越来越大,甚至有了犯上之心。
说东明庵要出一个皇帝,一个谣传惊动了京城的康熙。康熙皇帝诏令余成龙前去镇压鸿恩和尚,速破妇女失踪案。余成龙水陆兼程来到紫阳县,乔装成商人,在东明庵附近摆摊专卖妇人的用品,鸿恩寺的和尚在摊上买了许多女人用品,不慎露出了马脚。于是余成龙派人暗中跟踪鸿恩寺和尚,晚上亲率两支铁甲军赶往鸿恩寺,一支队伍手持锄头挖断山的龙脉,一支队伍去寺内营救良家妇女。经过一场激烈混战,鸿恩寺中恶僧尽皆歼灭。官兵们一把火烧了鸿恩寺。至今被挖断龙脉的地方叫”挖断岗”。而余成龙火烧鸿恩寺的故事则在陕南民间家喻户晓,流传至今。
看完了东明庵,再带你游游被遗忘的十女寨。在焕古镇腊竹村雪沟口处,可见一座临江而立的高峰,她岿然不动,雄踞江边。她有过辉煌、繁华的历程,还有神奇的传说故事。据传,一日,山巅烟雾环绕,香气四溢,周围乡亲惊喜,便结群登峰,左右寻觅无人迹。只见寨内一小院摆着锅碗瓢盆等餐具,又见告示曰:本寨名曰“十女寨”,方便乡亲,自借自还!自此,十里八乡传为佳话。相继,红白喜事,生产满月,借还餐具的甚多。乡亲们欢天喜地,相互颂扬。一天,一男子还了餐具,猥随心切,便藏于暗处,窥探院内,只见一阵轻风过后,十位女子貌若天仙,矫步院内清洗餐具。男子禁不住,劲冲美女群中,强抱美女。十女恼怒,将男子制服。此后,男子犯下“相思症”,渐渐消瘦,院内再无炊具也。
十女寨东西列座,全由硬石构成,大寨牵小寨,两寨千米相随。自小寨的南面山脚下登攀,行至半山腰,丛丛映山红遍布林中,含苞待放。不觉登上了小寨顶峰。首先映入眼帘的是围墙,从唯一的南门进去,可展望围墙的整体。围墙高四米多,宽二米有余,全用石块垒成,不知哪朝所建,可那些石块一点儿也不陈旧,显得那么新颖。围墙环绕山头随着悬崖而筑。小寨与大寨由一条低而窄的小山梁相接,围墙从小寨顺着山形左右跨骑,一直衔接于大寨险要之处,小寨与大寨除几道山门能进出,再没有容易进入寨内的地方,这不就是长城的缩影吗?围墙合围长度千米有余,石方量过万。
小寨山头建有多间小屋子。听同伴说,大寨围墙造型与小寨同出一格,只是大寨东建有双重门,西有一门通往小寨,围墙总长度与石方量不亚于小寨。传说这么浩大的工程,是十女一夜建成。在生产力那么落后的时代,在那么险要的高峰建成如此宏伟、坚固、美观的工事,真是不可思议,我想这大概就是神话吧!
说完了十女寨,言归正传,还是要来说说紫阳焕古茶。巍巍大巴山,悠悠汉江水,特殊的气候、地质,成就了特殊的紫阳富硒茶。紫阳茶,远在西汉末年就是地方向朝廷进贡的珍品,如今,紫阳富硒茶更是紫阳走向世界的一张亮丽的名片。
在紫阳,采茶很讲究,有些门道儿。每年清明节前七天开园采摘,称为“明前茶”,此时段鲜叶娇嫩稀少,多为“单芽”或“一芽一叶”,制作出来的茶叶也极为珍贵。清明节十天过后采摘的茶叶,产量大,口味好,价格低,多为“大碗茶”,适合走入寻常百姓家。
春茶采摘后二三十天,就可以采夏茶。有俗话说紫阳采茶:一道香、二道涩、三道好喝莫人摘。说的是三道茶虽然好喝,但很少有人采。这里说的二道涩,其实不是这样的,也许方言只是为了图个押韵,把本来极为好喝的二道茶,描述成了“涩”。秋茶采摘根据茶树发芽状态,可随时采摘,没有多少忌讳。
紫阳特级茶有八不采:雨天、细瘦芽、紫色芽、风伤芽、虫伤芽、开心芽、空心芽、有病弯曲芽不采。这八不采,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了紫阳特级茶的外形品质。冲泡紫阳特级“银针茶”,茶叶叶尖向上,颗颗直立,汤色淡绿,清爽可人。紫阳采茶手法很优雅,采取提手采、分朵采,不用指甲掐,指甲掐的芽头,冲泡要变色。熟练的采茶女,拿捏着拈花指,两手翻飞在茶丛中,也是一道靓丽的风景。
来吧!跟随紫阳硒妹儿,划着小船,唱着茶歌,上茶山,采茶去啰!
择一茶楼坐下,静下心来,泡一壶上等的“紫邑宦镇”贡茶,让我们把心变成一壶茶,包容百味,吐故纳新,抛却所有的烦恼与忧愁;抑或安静地坐在窗前,打望来往的人群,你在看风景,看风景的人在看你;抑或安然漫步,遇见一个人,温雅浅浅笑,时光刚刚好,或携手,或转身,且行且珍惜……
山清水秀宦姑滩,
茶香橘甜人和善。
硒谷美女添秀色,
古镇贡茶醉天仙。
焕古人顶起!
注:图片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本文仅作展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