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阳富硒茶政治环境(紫阳富硒茶县长直播)

硒宝 05-28 10:09 87次浏览

紫阳富硒茶政治环境(紫阳富硒茶县长直播)-硒宝网

紫阳富硒茶政治环境(紫阳富硒茶县长直播)-硒宝网

紫阳毛尖的前世今生

王蓬

紫阳富硒茶政治环境(紫阳富硒茶县长直播)-硒宝网

山城紫阳

唐代陆羽曾著我国首部茶叶专著《茶经》,开篇就讲:“茶者,南方之佳木也,巴山峡川生焉。” 所谓“巴山峡川”。应指今天川陕交界秦岭与大巴山之间,由汉水及其脉流积淀的带状盆地,被地理学家称为的秦巴山区。属陕西管辖的有汉中、安康、商洛三市,亦称陕南。事实是此三地无论历史还是今天是陕西产茶区主要产地,有紫阳毛尖、汉中仙毫、商洛白茶等名茶行世。后因安康紫阳所产毛尖茶条索圆紧,肥壮匀整,色泽翠绿,白毫显露,茶香嫩香持久,汤色嫩绿清亮,且富含硒元素,具备名茶品质。早在清乾隆时“紫阳毛尖”被列为朝廷贡品,成为全国叫得响的十大名茶之一而名声大显,故这一带又统被称为紫阳茶区。

“紫阳毛尖”所以能在三市茶中胜出,成为代表性绿茶,绝非偶然。清道光《紫阳县志》,对“毛尖”与“芽茶”进行了区别,志称:“春分时摘之,叶细如米粒,色轻黄,名曰“毛尖”;清明时采之,细叶相连,如个字状,名曰“茅茶”民国年间,将清明后、谷雨前采的1芽2叶具有茸毛的茶叶称为“毛尖”。

紫阳富硒茶政治环境(紫阳富硒茶县长直播)-硒宝网

秦巴茶区

紫阳茶区与“紫阳毛尖”的诞生有悠久的历史。据中国最早方志《华阳国志》记载,古巴国献茶周武王,其茶“形似月亮,紧压成团,名曰西乡月团”,距今已有3000多年的历史。据《华阳国志·巴志》载,陕西秦岭以南的汉中、安康便曾属巴国管辖,是我国最早的茶叶生产的地方。《蜀纪》载:“武王伐纣,蜀亦从行” 是指周武王联合当时居于秦巴之南的蜀、巴两个奴隶制国家,蜀为川西北,相当于今天四川省;巴占据川东南,相当于今天重庆市。巴蜀两地当时有庸、蜀、羌、牙、微、卢、彭、濮众多民族共同伐纣。今天陕西省的汉中、安康两地当时属巴国势力范围。巴国创建的时间大致在西周初期,为公元前十一世纪,公元前316年,秦惠文王派大将司马错进攻巴蜀时灭亡,前后有800年历史。史称“此时巴子国都城已迁汉阴一带。”汉阴在汉水脉流月河流域,今属安康市。陕西历史博物馆研究员杨东晨所著《陕西古代史》中称 “周灭殷后,武王封巴国于今陕西汉阴县地,并封周宗室贵族去统治,赐爵为子,称巴子国”。巴国既然能在今汉阴建都,那么说明环围汉阴的今安康市,以及相邻的今汉中所属镇巴、西乡、城固一带应是古代巴人的活动中心,1973年曾在汉中市勉县茶店子出土的“巴式铜矛”,勉县在汉中西部与甘肃接近,说明是巴族生存活动的范围几乎包括整个安康与汉中地区。古巴国献茶周武王所产之茶无疑应出自安康与汉中,应是我国最古老的产茶区。而且,这一茶区又是距古代长期建都长安最近的地方。

紫阳富硒茶政治环境(紫阳富硒茶县长直播)-硒宝网

采茶时节

八川分流绕长安,秦中自古帝王州。

从公元前十一世纪建都长安的西周开始,有13个王朝在此建都,历时千年之久。周、秦、汉、唐更是把华夏民族的威武雄壮推向鼎盛极致,特别是汉唐王朝国力强大,市井繁荣,文化昌盛,尤其诗歌、绘画、书法、音乐、歌舞、雕塑都内容丰富,风格多样,美轮美奂,绚烂夺目,达到经典性地完美,让我们今天都为之骄傲,为之自豪。经济与文化昌盛推动了茶业的发展, 使茶的产出与饮用在唐代达到了高峰。

同时,长安又是古“丝绸之路”的起点。开辟“丝绸之路”的张骞便出生在今汉中市的城固。丝绸之路把丝绸、茶叶、陶瓷等物产运至欧亚,故有学者把“丝绸之路”称为 “丝茶之路”。

紫阳富硒茶政治环境(紫阳富硒茶县长直播)-硒宝网

紫阳一家茶庄

长安作为京都,是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自然也会成为全国茶叶的中心。唐代朝野凡尘,王公贵族、文人士族、市井百姓普遍嗜茶。而且唐时茶业重要仅次盐政,是国家财政重要来源。同时,凡产茶之地,都要向王室进贡茶叶,唐《通典》上便有:“安康郡贡茶芽一斤。” 的记载。

唐王室每年清明要设茶宴款待百官,这时距长安最近的山南茶区(安康、汉中),便会在清明节前如同给杨贵妃送荔枝那样用驿骑急程飞送京师,称“急程茶”。唐玄宗开元始,贡茶成为赏赐大臣之物。唐时韩幄著《金銮密记》便记载了 “翰林当直学士,每春晚入困,则日赐成象殿茶。”元和八年(813年)唐宪宗以 “茶千斤为兴唐观城复道夫役之赐”得到天子赏赐的王公贵族们视为殊荣。诗人白居易、杜牧多次获得赐茶,在其诗作中有描述。“上有所好,下必盛焉”唐王室好饮茶成,极大推进了整个社会饮茶风气,茶圣陆羽便应运而出,写成中国首部茶叶专著《茶经》,对我国茶的前世今生进行文化总结,有力推进了茶业的发展。

紫阳富硒茶政治环境(紫阳富硒茶县长直播)-硒宝网

紫阳毛尖手工制作技艺传承人曾朝和

隔秦岭与长安相望的陕南茶叶作为“近水楼台”,地方官为及时给朝廷进献茶叶,也对茶十分关注,必然会关注当地茶业。紫阳作为山南茶的主要产区,在采摘、制作、饮用上也逐渐带上陕南特色。成为普通群众的一种生活用品,“柴米油盐酱醋茶”,走进更广阔的社会层面。尤其是陕南茶区也是距西北游牧民族最近的茶区。生活于北方和青藏高原的游牧民族,以牛羊肉和青稞面为主食, “腥肉之食非茶不消,青稞之热非茶莫解”。《新唐书·陆羽传》中说“时回鹘人入朝,始驱马市茶”,表明在唐时,北方游牧民族就开始用马匹与中原王朝交换茶叶。可以起到外安抚边民,内充实军力驿力,活跃边贸的多重效果。所以历代王朝都很重视,专设茶马司来加强管理。《宋史》载:“汉中买茶,熙河易马”,茶马互市,更为繁荣,使汉中成为与成都、开封并列的三大财源城市之一。

茶叶的流通路线主要沿着穿越秦巴大山的川陕古道,茶叶的产地主要为陕南的汉中与安康茶区。有学者认为安康茶北去长安,不须经汉中,而是子午道,因子午谷南口在今安康境内。子午道南起石泉,经宁陕穿越秦岭,北方出口称“子口”,南方出口称“午口”,故称子午道。根据《方舆胜览》记载:“由涪陵达长安只用三天,荔枝香色俱未变。”明代诗人王云风《子午谷》诗云:“采茶路曲穿林女,放濑声高荡桨人。却叹盛姬几误国,荔枝飞骑独沾尘。”这首诗中 “采茶路曲穿林女” 分明写的是沿途所见陕南茶区景色。

紫阳富硒茶政治环境(紫阳富硒茶县长直播)-硒宝网

作者采访曾朝和

明代制定专门的《茶法》,继续唐宋以来“以茶易马,茶马互市” 外安边民,内充驿力,活跃边贸,促进茶产的多重效果。以“紫阳茶区”为中心的陕南汉中、安康两地出现了“其民昼夜沼茶不休,男废耕,女废织”的繁忙景象。因茶利大兴,又出现官民争利,茶税不断加重,茶民负担日重,在古金牛道必经的金牛茶区(今汉中宁强一带)出现了拔茶植桑、毁茶复耕情况。外地茶商在多年经营与日常饮食之中,发现紫阳所产之茶风味独特,很受群众欢迎,茶商趋利,往往越过茶叶传统集散地汉中、西乡,直接去紫阳购茶。

紫阳茶优有多种原因,首先在于纬度适中,地处北纬32度与33度之间,阳光热量最宜茶树生长。再是地形之胜,紫阳县位于汉水流经安康与其支流任河交汇地段,若追本溯源,早在六七千年前的新石器时代,先民们就已经在紫阳这片热土上繁衍生息。紫阳县建立于1512年,距今也有近500多年的历史。汉水与任河两岸山峡陡立,河谷纵横,层峦叠峰,多云雾,多湿润。三是土壤之利,紫阳山峦多为花岗岩和片麻岩发育而成的黄沙土,呈酸性和微酸性,矿物质丰富,有机质含量高,土质疏松,通透性良好,独特的自然环境,是适宜茶树生长的优生地区。在多年栽培中,紫阳也形成自己独特的优良品种紫阳大叶泡,这种茶树适应紫阳河谷纵横,层峦叠峰的地形,树型不高而茁壮,耐酸碱,少病害,茶芽肥壮,多显茸毛,春、夏、秋皆有茶可采,为制作优质紫阳茶打下基础。接下来,关键是在漫长的历史岁月中,勤劳的紫阳茶农,一代接着一代,口口相传,在茶树栽培、管理、采摘、制作中不断积累经验,造就了一批制茶高手,也产生了独特的紫阳茶。

紫阳富硒茶政治环境(紫阳富硒茶县长直播)-硒宝网

采摘鲜叶

每年春分一过,千山万岭显出鹅黄淡绿,紫阳的茶农就开始采摘茶叶,清明前后达到高潮。紫阳茶从采摘开始,便形成一整套严格程序与讲究,采摘时一定要提上透气的竹编筐箩,不能用编织袋尤其是塑料袋,不透气会捂坏鲜叶。在采摘时要考虑到新芽及时采、分批采、留下供第二次采的叶片。春分、明前、明后对鲜叶有不同要求,只采单芽、一芽一叶、一芽两叶;大宗炒青则以采摘二、三叶为宜。不管采摘哪种茶叶,都不能去掐摘折断,那样会留伤痕,要用手指紧捏提采与茶树分离,采的茶芽要尽量保持茶叶形美完整,还要尽快按照传统手工制作技艺进行加工制作。据《紫阳文史资料:“非遗名录专辑》(政协紫阳县委员会2018年12月)所收录由张媛、栾成珠整理的《紫阳毛尖茶传统手工制作技艺》节录如下:

1、鲜叶采摘。紫阳毛尖茶须以紫阳境内所产的紫阳大叶泡和紫阳槠叶种为原料。春分前后开始采摘鲜叶,其标准是1芽1叶或1芽2叶初展,通身白毫或大部分芽头带有白毫。采摘时用竹篮上背笼盛装,轻放不挤压。

2、摊晾。采回的鲜叶立即用竹制的筛子进行分散摊晾,以利水分散失。

紫阳富硒茶政治环境(紫阳富硒茶县长直播)-硒宝网

晾晒鲜叶

3、杀青。用铁制平底锅进行,每次投入鲜叶2.5公斤左右,先用双手翻炒,当芽叶受热烫手时,改用木权继续翻、抖、捞,以抖为主,历时约7.8分钟,叶色变为翡翠深绿,并散发出青香味时即出锅,然后置于竹制或藤制的簸箕中簸动,降温散发水分和热量,并剔出杂质和炒焦的叶片。

4、初揉。先将杀青后味凉的茶叶放在干净的石板上或木板上, 手围抱茶叶,以手腕、手臂、手掌和腰腿之力旋转揉捻,先轻后重,茶叶之汁水外流削即慢翻轻揉,至叶子成条状即可。

5、初干。初干有两种方式,一是烘焙,旧志所载清咸丰时县令江开所说“齐焙白毫先入贡。”即此,是将经初揉的茶叶用木炭火焙出白毫,并使之香气透发。二是晾干。将茶叶均匀地抖散并进行摊晾。无论是烘焙或是晾干,干燥度五、六成即可。

6、渥堆。这是“紫阳毛尖茶” 制作中最为独特的环节,意在轻微发酵。将初干的茶叶堆积起来,上盖竹席或布条,四周稍加压,如此三、四十分钟,茶叶即升温变软,故又称为“发汗”。

7、紧条提毫。将半干茶坯握于手掌,两手向不同方向旋转揉搓,使叶子成条并产生白毫。此是“紫阳毛尖茶” 造型和白毫显露的必须工序,工匠的手势和力度至为关键。

8、复干。方法同初干,使茶叶分水率在百分之六左右,手捻茶叶能成粉末或细脆之粒即可。

9、过筛选拣。把复干后的茶叶放于竹制筛中将碎末筛出,同时进行选拣,去掉不合格的茶叶,馀则为“毛尖”。

经过传统手工制作的“紫阳毛尖茶”条索紧结,白毫显露,香味纯正,呈嫩香和栗香,回味甘甜悠长,耐冲泡。“紫阳毛尖”历为皇室贡品,清代居全国十大名茶之中,现仍为国内名茶。由于其富含硒、锌、铁等元素,对人体健康有益,为茶中珍品,被海内外所公认。

2011年,“紫阳毛尖茶传统手工制作技艺”被列入陕西省第三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2017年被陕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办公室评为助力扶贫“非遗”项目。

紫阳富硒茶政治环境(紫阳富硒茶县长直播)-硒宝网

茶芽

“紫阳毛尖茶”真正按传统做出的手工茶从外形看就是工艺品,让人赏心悦目,无法不喜爱,只想得之而后快,得后又会很想与友人分享。这种手工制茶产生的在精神上的微妙感觉不经历无法体会。故清代兴安知府叶世卓写有咏叹紫阳茶的诗句:自昔岭南春独早,清明已煮紫阳茶。

新中国成立后,尤其是改革开放40年来,紫阳茶走上了快速发展时期,茶园规模不断扩大,制作工艺不断提高,伴着国家对秦巴山区扶贫力度加大,也对紫阳茶叶生产在资金投入、技术支持方面给予了许多帮助,使紫阳茶叶、茶业生产规模不断壮大,成为农民增收的领军产业,在紫阳农村经济增长上占据了的主导地位。在茶叶科研项目、茶叶制作水平的不断改进,在茶叶产量、规模和知名度上都挤进了全省前列。

现代科学研究表明,硒是人体生命必须的微量元素,缺硒会使健康遭到严重损害,适时补充硒可起到延缓衰老,降血脂降血糖的功效。饮用天然富硒茶是一种简便易行、经济实惠又无任何副作用的补硒方法。

紫阳富硒茶政治环境(紫阳富硒茶县长直播)-硒宝网

紫阳茶山

紫阳境内广泛分布着中国少见的富硒岩层,含硒量高达5.66-32.06ppm,为全国土壤含硒最富地区。这样的地方全国只有两处。中科院专家雒昆利教授多年对紫阳植物含硒量进行持续调查研究,认为造成这一现象的根本原因是与当地独特的地理地质条件有关,处在一个富硒地带。也与紫阳较多地分布着富含硒的高硫黄铁矿石有关。其含硒量之高仅次湖北恩施,居全国第二。在这片土地上生长的茶树,制作的茶叶自然会富含硒元素。1986年,中国茶叶学会会长、著名茶叶专家陈启坤专程来紫阳考查茶叶含硒情况,经实验得出准确数据后,紫阳茶富含硒得到确认。1986年,茶叶专家程良斌完成《紫阳富硒茶品质、含硒水平及保健作用研究报告》;1985年第四军医大学通过试验认为紫阳茶在对抵抗肿瘤、抗突变、抗衰老、抗氧化等方面的作用均高于杭州绿茶;2004年10月29日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发布(2004年)第164号公告,著名营养学家于若木给予紫阳茶”紫阳茶富硒抗癌,色香味俱佳,系茶中珍品”的科学定位。21世纪初,紫阳茶又通过了国家惟一原产地保护认证。批准对‘紫阳富硒茶’原产地地域保护;2012年,‘紫阳富硒茶’被国家工商行政总局授于‘中国驰名商标’称号,填补了紫阳县和安康市国家知名品牌的空白,也为紫阳毛尖的前世今生写上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紫阳富硒茶政治环境(紫阳富硒茶县长直播)-硒宝网

紫阳百岁老人

紫阳富硒茶政治环境(紫阳富硒茶县长直播)-硒宝网

王蓬,国家一级作家二级岗位(二级教授)曾任陕西作协副主席、汉中市文联主席、作协主席。创作40余年,结集50余部。曾获国家图书奖、冰心散文奖、柳青文学奖、全国首届徐霞客游记奖等多项奖励,并有多种著述翻译国外。系国务院享受特殊津贴专家、陕西省有突出贡献专家。

紫阳富硒茶政治环境(紫阳富硒茶县长直播)-硒宝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