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三大富硒水产品(富硒海产品)
■本报记者郭辉木兰
这里是我国百岁老人数量最多、且分布最均匀的“中国长寿之乡”;这里有90.21%的土壤硒含量为中硒水平以上,大部分农产品为富硒产品。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让一个有山有水的滨江城市因“硒”而闻名全国,它就是重庆江津区。
富硒不仅给江津带来了健康长寿,更为江津后续发展提供了源源不竭的动力。为此,江津区委、区政府已把发展富硒产业摆在重要地位,力争2016年实现产值50亿元。
富硒:长寿之乡的长寿秘诀
作为“中国长寿之乡”,江津区共有百岁老人122人,占重庆市的10.7%,是重庆市百岁老人最多的区县。
“解读江津人长寿的密码,除环境宜居、心态平和、习惯良好等因素外,还与硒息息相关。”江津区委书记陶长海一语道出其中的玄机。为了揭开长寿秘诀,去年,江津区与中国科学院地球化学研究所合作,全面启动了硒资源调查工作。而调查数据显示,江津区土壤硒含量为0.0493-3.112mg/kg之间,平均含量0.3187mg/kg,远高于世界土壤硒平均含量0.2mg/kg,中硒水平以上土壤占90.21%。这说明:江津区土壤硒含量适中,分布合理,这样的土壤出产的农产品硒含量适中,长期食用既可以补充人体健康所必需的硒,又不会导致硒中毒。
硒含量适中让江津大部分农产品富硒。其中豆类、茶叶、花椒和大米四大类农产品,达到富硒水平的占比分别为76.4%、63.64%、63.3%和56.0%。更为可喜的是,江津区的水产品及畜禽几乎全部富硒,其中鲜活鸭、鲜活鱼、鲜活鸽子、鲜活羊、鲜活鹅均100%富硒,鲜活鸡98.82%富硒,猪肉60%富硒。
富硒:富民兴区的重要资本
富硒农产品不仅为江津带来了“长寿”,更带来了“财富”。据江津区区长王合清介绍,江津区将立足富硒土壤资源,发挥自身优势,加快富硒产业培育,将富硒资源转化为富民资本。
在发展富硒产业过程中,江津拥有得天独厚的“四大优势”:作为重庆西南综合交通门户枢纽,江津不仅背靠重庆,能承接东南沿海地区产业转移,又能辐射大西南广袤市场,在西部大开发战略和成渝经济带中具有重要地位;同时,江津是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区、全国生猪调出大区、中国花椒之乡、中国柑橘之乡,粮食、生猪、蔬菜等产量常年位居重庆市前列;江津连续10年被评为重庆工业十强区县,益海嘉里、中粮集团、山东鲁花、重粮集团等企业的入驻,使农产品深加工能力全面提升。随着中国物流、普洛斯等大型物流企业入驻江津,重庆市最大的双福国际农贸城即将建成投用,也使得江津搭建世界农产品销售网络更为便捷。
据陶长海介绍,江津区委、区政府把发展富硒产业摆在重要地位,去年8月以来,该区成立了富硒产业发展领导小组,全面完成了硒资源普查,申报制定了重庆市《富硒农产品》地方标准,发展了一批生产基地、注册了一批商标、建设了一批专卖点。今后,江津区还将以富硒精深加工产业为支撑,大力发展城郊型特色效益农业,做到富硒产业发展与农民增收致富同步推进,努力构建起富硒品牌突出、产业带动明显、服务体系健全的发展格局,让江津富硒产品俏销四方、远销海外。力争到2016年,全区建成10大类富硒农产品开发基地、1个深加工园区、10个富硒生态农业点,培育20家骨干龙头企业,年产值50亿元以上。
富硒:效益农业的发展良机
年产值50亿元的目标,为江津量身定制了富硒产业发展之路,也给江津区产业融合制造了良好的契机。
王合清表示,江津区将着力抓好4项工作:一是抓规划布局,做大富硒产品总量;二是抓加工开发,做长富硒产业链条;三是抓市场营销,做畅富硒产品流通;四是抓质量监管,做响江津富硒品牌。
具体地说就是
——抓规划布局,做大富硒产品总量
江津将根据全区硒资源区域分布和农产品富硒含量分布,科学规划布局富硒产业发展基地,让富硒土壤的产能得到最大利用和释放。
在四面山、柏林、中山等大娄山余脉区域,重点发展大米、反季蔬菜、茶叶、猕猴桃、畜禽等产业。
在珞璜、广兴、贾嗣等尖山山脉区域,重点发展畜禽、水产等产业。在德感、油溪、吴滩等临峰山山脉区域,重点发展花椒、蔬菜、畜禽养殖等产业。
在朱杨、石门等石笋山山脉区域,重点发展花椒、大豆等产业。在石蟆、白沙、支坪等长江流域,重点发展大米、水产、蔬菜等产业,因地制宜建设一批大米、花椒、蔬菜、畜禽、水产品等富硒农业示范基地。
江津区将充分发挥重庆(重庆江津)现代农业园区平台作用,积极推进家庭农场、股份合作社、龙头企业等共同发展的富硒农业经营方式创新,扶持发展规模化、专业化、产业化经营,不断做大富硒农产品总量。
另外,江津区还将提升并改进现有富硒大米、花椒、生猪、鱼类等产品质量,积极引进富硒大蒜等新产品,让富硒产业创造更多价值,真正成为富民兴区的“助推器”。
——抓加工开发延伸富硒产业链条
江津将积极探索“工厂连接基地,产业带动区域,工业反哺农业”的发展模式,通过延伸产业链带动农民增收,促进富硒产业快速发展。
在白沙工业园建设富硒农产品加工区,积极引进一批关联度大、技术装备水平高、带动能力强的龙头企业,开展富硒农产品精深加工,提高增值效益。
重庆江津将大力培植一批科技型农业龙头企业,运用先进的生产和管理理念,提高产品科技含量和技术水平。围绕富硒产业配套发展储藏加工、物流配送、旅游观光、采摘体验、休闲养生、文化展示等综合业态,丰富富硒产业内涵,做好产业融合发展这篇大文章。
——抓市场营销,做畅富硒产品流通
充分利用会展平台,大力宣传,拓宽市场销路,形成以产品畅销促进生产发展,以生产发展促进产品销售的产业化经营机制;充分利用快捷的交通运输,依托双福国际农贸城,加快建设富硒农产品批发交易市场,让富硒农产品跨进超市、叫响市场,使江津富硒产业走出重庆、走向世界。
——抓质量监管,做响江津富硒品牌
支持富硒企业或农村富硒专业经济组织申报无公害产品、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认证,有效使用农业“三品”标志;成立江津区富硒农产品监督检验检测中心,对符合标准的农产品统一使用江津“富硒标识”。
建立区内企业富硒产品生产登记制度、检验制度和追溯制度,加强富硒产品生产和流通过程的监督和管理,打造一批“品质优、叫得响、市场俏”的富硒名牌,不断提高产品品牌、企业品牌、地域品牌的知名度。
富硒:富庶江津的发展之源
如果说富硒产业的大发展促进了江津农业产业的大融合,而《2012-2016富硒特色产业发展规划》则是撬动江津特色效益农业的发展杠杆。
加快富硒产业基地建设。实施“一镇一业”、“一村一品”。利用立体气候,推广优质稻,发展富硒大米基地12.5万亩。依托四面山旅游资源,发展反季节蔬菜产业,建成富硒蔬菜基地0.92万亩。推行标准化种植,建设以富硒柑橘、猕猴桃、西瓜为主的水果基地1.72万亩。推广“紫荆1号”、“九叶青”等优质花椒品种,建设富硒花椒基地1.9万亩。推广林下草食性畜禽健康养殖,年出栏猪牛羊7.69万头、家禽340万只。在骆来山、猫山上大力发展优质茶叶,建成富硒茶叶基地1.72万亩。在海拔较高的区域,大力发展以金银花、百合为主的中药材基地6万亩。利用地下水资源,开展健康养殖,建成富硒水产基地2.3万亩。依托竹木资源,开发食用菌和笋竹,形成富硒食用菌10万袋种植规模、富硒笋竹1.7万亩。
拓展富硒农产品加工。依托白沙工业园创立富硒农产品加工区,在南部山区各镇布局富硒农产品初加工基地。支持企业与大专院校、科研院所合作,开发食用、医药保健产品,开展精深加工,延长产业链。推广投资小、见效快、适合农户和专业合作组织使用的设施及技术,开展农产品初加工、包装配送、冷链物流等,把产品推向市场,提高附加值。
健全富硒农产品专业市场。依托双福国际农产品交易市场、四面山旅游市场,设立富硒农产品专营店。引导扶持企业申请专利、申报商标、地理标志产品等,逐步形成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品牌。建设富硒农产品质量标准体系,富硒农产品品牌创建按照相应的政策给予补贴。
提高富硒农产品组织化程度。大力开展招商引资,引进技术先进、管理规范的企业从事富硒农产品开发。加大对富硒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的扶持力度,培育龙头企业10家以上,做到每个产业都有龙头企业带动。积极组织和引导组建富硒专业合作社,把农户组织起来进行统一生产、统一加工、统一销售,形成利益联结机制,增强市场竞争力。积极发展农村经济人,培育富硒经纪人1000人以上。
一连串组合拳,带来的将是滚滚财富。富硒产业,也必将成为造福江津百姓的“福兮”产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