富硒产品的调查报告(调查报告富硒产品是什么)

硒宝 05-27 10:09 41次浏览

富硒产品的调查报告(调查报告富硒产品是什么)-硒宝网

富硒产品的调查报告(调查报告富硒产品是什么)-硒宝网

近年来,安康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富硒产业发展,2015年市委三届八次全会提出把富硒产业打造成为生态友好型首位产业;2019年市委四届八次全会提出打造富硒产业千亿产业链;2020年市委四届十次全会提出推动富硒产业率先突破、形成安康立市之业。十四五”期间,把富硒产业定位为首位产业,打造“千亿级”产业集群、全产业链推进富硒产业,同时,被列入陕西省二十三条重点产业链之一。2023年7月,发布的安康土壤硒资源普查成果显示,安康全域土壤硒资源丰富,土壤硒含量以中硒和高硒为主,面积达19269.64平方公里,占全市总面积的81.87%。其中,高硒及以上土壤面积约8785.76平方公里,占全市面积约37.33%,这一普查成果为富硒产业发展提供了更加翔实的数据支持,坚定了富硒产业发展信心。但当前,仍存在一些制约富硒产业发展的突出问题急需破解,为推动安康富硒产业突破发展,建立现代产业体系,我们进行了调研,形成以下调研报告。

一、富硒产业发展成效

(一)顶层设计高点站位。市委市政府先后出台了《关于加快推进富硒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决定》,编制了富硒产业发展“十四五”规划,形成了《安康市硒资源保护与利用条例》地方立法;委托陕西省地质调查院,从2017年开始历时6年,完成了安康全域2.35万平方公里1:5万硒资源普查,推动富硒产业高质量发展成为全市上下共识。

(二)市场主体不断壮大。2021年,全市建成富硒食品工业园15个,培育市级以上龙头企业290家,规上企业255家,富硒食品产值达到509.2亿元,综合产值750亿元。

(三)产业链条初具规模。全市培育富硒农业园区1533个,市以上农民专业合作社299个,发展各类合作社7222个、家庭农场3880家;培育产业联合体66家,产业联盟35个,产业联合社93个;打造生态富硒循环农业示范镇12个。初步形成“三产引领、一产奠基、二产支撑”发展格局。

(四)市场影响日益显现。硒食品、硒旅游、硒康养、硒研学等产业业态相继诞生,四个“国字号”富硒平台落户安康,一批硒产业科研成果相继问世,“中国硒谷”被越来越多的国内外人士认知、接受,已经成为安康名片。

二、突破发展堵点痛点

(一)市场主体不大。富硒产业种、养、加、销诸环节目前多为小微企业,缺乏龙头型企业引领。无论从统计口径还是调查数据看,255家规上企业和数百到数千万的单企产值,期望支撑“千亿级”产业链健康发展,力量明显不足。数量少、规模小、层次低、创新能力弱、成长性差成为产业链最大短板。

(二)研发能力不强。产品研发与生产、营销结合不够紧密,硒产品分类与生产、加工标准化推进不到位,行业进入门槛较低,一些企业依靠经验实施产品初级加工,创新意识不足,产品同质化问题严重,造成价格战与恶性竞争。

(三)品牌形象不响亮。安康富硒食品产业链品牌多表现于区域概念、缺少内在品质。企业重视品牌创建,但后续的持续宣传推介没有及时跟进,品牌呈现小、杂、散、乱,没有形成组团出击、集中打响品牌的合力。特别是硒品牌建设缺乏统一形象定位,公共品牌推介力度不够与企业品牌推介合力不足并存,“中国硒谷”品牌形象认可度有限,品牌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远远未能得到发挥。

(四)扶持政策不系统。金融、财政、科技、人才等方面的配套政策支撑体系还未形成,资源要素统筹整合合力不足,规划执行约束力不强。产业发展中技术指导、辅助材料、包装设计、市场营销、物流配送、个性化定制等市场化平台不够发达。与恩施、广西等地相比,推进富硒农业发展的政策、措施还有差距。

三、富硒产业突破发展对策建议

(一)精准利用土壤硒资源普查成果,优化硒产业布局。依托安康土壤硒资源普查成果,整合我市农业、自然资源、生态环境、水利、林业等相关数据,评价与硒资源生态环境研究,提供物种适配性依据。发挥数据对产业链建设与产业发展的指导、支撑作用,为富硒农业种植、名优特农产品生产、生态产品价值转换核算、土地资源管护等提供科学依据。建立硒资源溯源体系,深度开展硒产业链全过程检验检测工作,形成安康全域硒产业科学合理分类、分布。

(二)壮大市场主体,夯实产业发展基础。强化投行思维,发挥龙头企业作用,按照“扶优、扶强、扶大”原则,引进培育发展一批市场潜力大、营销能力强、社会信誉好的、集供应链、产品链、创新链于一体、技术先进的“链主”企业,大力培育“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以龙头企业培育、产业联合体创建、航母园区建设为重点,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健全市场主体与农户利益链接机制,逐个制定帮扶措施,推动建设集开发、研发、种植、生产、加工、销售、品牌运营于一体的现代富硒产业集群,努力创建产业特色鲜明、要素高度聚集、设施装备先进、生产方式绿色、一二三产融合的全产业链生态圈。

(三)加大硒产品技术研发,增强硒产业竞争能力。加大与中国农科院、中国农业大学、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中国中医研究院等科研院所的深度合作,支持企业加大研发投入,建立创新研发中心、包装设计中心等关联性机构,提升产品科技含量。注重原始创新。加大科技投入,建立技术推广体系,支持产业链各类企业引进先进技术、资金资本、高端设备等,开展点对点精准招商,加强省内外产业领域交流合作,加快延链补链强链,培育一批科创领航企业,提升产业发展支撑。

(四)打造公共品牌形象,整合现有品牌扩大影响力。市级层面牵头,一是制定“中国硒谷·生态安康”公共形象标识,全方位塑造安康全域品牌,强力打造企业品牌,有组织、有步骤、多手段、全方位广泛宣传,聚全市之力让“中国硒谷”实至名归。充分利用报纸、广播、电视、抖音、视频等,广泛设置硒宣传标识、营造浓厚硒产业氛围,以此扩大“中国硒谷·生态安康”社会影响,强化硒产业软实力打造。二是整合现有硒产业品牌,就现有品牌过多,过杂情况进行整合,以一个产业类型为单元,整合为一个品牌标识形象,对外统一称“安康富硒茶”“安康富硒水”等等,具体哪个县(区)、哪个厂家加工、生产,在包装上标识出原料产地、生产厂家等信息。组织专业团队开展硒产品包装研究、创意设计与生产加工,开展针对性包装推介,实现富硒品牌全域共享。三是推动市场主体品牌形象规范保护。持续推进《安康市硒资源保护与利用条例》宣传贯彻,切实做到依法保护、依法利用、依法管理硒资源。广泛运用各类载体,多渠道、多途径推动硒科普知识宣传,积极营造广大市民知硒、懂硒社会氛围,让更多的人了解硒安康、认知硒产品。

(五)突出地域特色,延伸硒产业发展空间。各县(市)依托地域特色,大力推进硒产业与休闲旅游、健康养生等产业深度融合,相继推出了“汉江画廊、茶歌紫阳”“女娲故里、茶香平利”“画里瀛湖、梦中水乡”“巴山画廊,硒有岚皋”“ 自然国心、长寿镇坪”等精品项目和旅游线路,打造出系列茶旅、农旅融合示范基地、开发出多个富硒“安康美食”品牌。应该以此为起点,精准利用土壤硒资源普查成果,如镇坪县中、高硒土壤占县域面积比例达96.86%,把富硒的价值与镇坪县的长寿、健康等数据指数关联起来,先行试点推广,用真实、准确、科学的数据赢得市场认可。同时,积极整合各类资源,紧紧依托产业园区和加工基地,鼓励、扶持、培育市场主体,积极拓展旅游观光、健康养生、研学科普、检测认证、科技创新、影视文化等关联产业深度融合,形成产业链项目体系。

(六)细化硒产业支持政策,形成硒产业发展合力。积极争取中省支持和财政投入,市县(区)财政每年列入专项资金投入产业关键领域,吸引要素资源进入。打开融资通道,建立多元投资体制,推动社会资本入驻。对中省市出台的政策措施进行全面梳理,形成动态目录清单;对企业当前遇到的诸如品牌打造推介、天然气价格影响、食品检测费用、产品技改提升、人才培养引进和产业建设用地等问题政策扶持要精准、能落地。严格考评机制,强化部门协同,推动“六个一”工作模式落实落地;将政策落实纳入年度部门、县区目标责任考核,强化考核结果运用,推动安康富硒产业链又好又快发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