宜春市评为富硒产品(评宜春市富硒产品为什么便宜)
构建现代产业体系是转向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战略任务。近年来,宜春市在省委、省政府的坚强领导下,以“作示范、勇争先”的昂扬斗志,精准聚焦“六个江西”建设重点任务,立足新发展阶段,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跨越式发展,从调整优化产业结构入手,大力推动产业转型升级,经济发展及现代产业体系建设取得了明显成效。
一、我市现代产业体系特点
(一)全力以赴稳增长,发展质效不断提升。今年前三季度,全市主要经济指标增幅位居全省前列。全市地区生产总值增长5.5%,列全省第2位。三次产业结构由上年同期的8.3:42.9:48.8优化调整为7.9:44.2:47.9。1-10月,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9.4%,列全省第2位;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1.2%,列全省第1位。全年有望继续保持良好发展态势。
(二)强化创新发展支撑,全力构筑竞争新优势。2021年,全市R&D经费投入54.9亿元,投入强度达1.72%,首次超过全省平均水平,列一类设区市第2位,比上年提升1位;强度提高值0.21个百分点,列一类设区市第3位,比上年度提升了4位。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中有研发活动企业占比达42.3%,同比提高8个百分点。投资结构不断优化。今年1-10月,全市高技术产业投资增长18.1%,高于全部投资增速6.9个百分点,占全部投资的15.8%,同比提高0.9个百分点;工业技改投资增长28.1%,高于全部投资增速16.9个百分点,占工业投资的40.6%,同比提高4个百分点。
(三)大力发展现代农业,推动农业大市向农业强市转变。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三农”工作的重要论述为指引,积极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不断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优化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全市富硒农业、绿色有机、肉牛、油茶、中药材、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等产业不断发展壮大。1-9月,全市农林牧渔业总产值实现363.47亿元,增长5%,高于全省0.3个百分点。坚持把富硒产业作为农业首位产业来抓,加快全域创建富硒绿色有机农产品示范市,做大做强宜春大米、富硒竹笋、富硒禽蛋、中药材等重点产业集群,截至目前,全市建成富硒农产品基地201万亩、绿色有机农产品认证484.7万亩,“两品一标”认证数达892个,均列全省首位。大力推进现代农业基础建设。2021年,全市有效灌溉面积498.4万亩,农业机械总动力440.9千瓦,当年实际机耕面积1101万亩。目前,全市获批国家级农业现代化示范区1个,成功申报国家级现代农业产业园2个、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6个、省级现代农业示范园35个。
(四)深入实施工业强市战略,现代产业体系跑出加速度。深入实施“开放创新、强攻工业”战略,着眼于构建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和产业链重构,全力打造“4+3+N”现代产业体系,跑出高质量发展加速度。
1.新兴产业快速发展。1-10月,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9.4%,列全省第2。其中,锂电新能源、电子信息和生物医药等新兴产业工业增加值分别增长80.2%、20.3%和8.7%,共同拉动规上工业增长10.4个百分点。战略性新兴产业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长26.5%,高于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速17.1个百分点。
2.首位产业优势持续扩大。国轩高科、宁德时代、比亚迪等头部企业先后落户宜春,锂电新能源产业已成为我市首位产业。1-10月锂电新能源产业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80.2%,对规上工业贡献率达78.1%,拉动全市规上工业增长7.3个百分点;前三季度锂电新能源产业实现营业收入670.4亿元,增长103.5%。
3.产业结构不断优化。1-10月,锂电新能源、电子信息、生物医药、先进装备制造业增加值占规上工业比重达到49.4%,同比提高11.1个百分点。全市规上工业高新技术产业共有企业470家,占规上工业企业户数比重达21.8%,实现工业增加值增长37.6%,高于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速28.2个百分点,其中电子专用材料制造业工业增加值占高新产业比重达33.5%,增长306.5%。
(五)持续深化供给侧改革,第三产业发展质量不断提升。随着信息通信、互联网、大数据等新一代技术逐渐崛起,全市现代服务业、新兴服务业迅猛发展。1-9月,全市第三产业增加值实现1205.4亿元,增长4.2%,占GDP的比重达47.9%。
1.抢抓数字经济产业发展新赛道。以产业数字化和数字产业化为主线,加速数据要素价值化,促进数字经济与社会各行业领域深度融合,完善数字经济生态体系。宜春大数据产业园获评首批省级数字经济集聚区,1-9月共签约数字经济项目18个,其中亿元以上项目13个(含20-50亿元项目1个)。截止9月底,全市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共有在库五上企业292家,累计新增127家,实现营业收入504.14亿元,增长53.9%,增速列全省第1位。其中企业分布最多的前3个行业分别为:电子元器件及设备制造(含锂电产业共117家),数字产品零售(81家),互联网批发零售(50家)。
2.新兴服务业快速增长。1-9月,全市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居民服务修理和其他服务业、文化体育和娱乐业分别增长17.1%、21.3%、56.6%、33.5%,分别高出规上服务业增速6.7、10.9、46.2、23.1个百分点。
3.新业态新商业模式层出不穷。前三季度,全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783.3亿元,同比增长6.5%,增幅列全省第2。升级类消费中,化妆品类、金银珠宝类、文化用品类分别增长50.1%、34.4%、13.1%。限额以上单位通过网络平台实现的商品销售额增长234.9%。新能源汽车销售强劲,限额以上单位新能源汽车商品零售额增长234.9%。
二、存在的问题
(一)农业现代化程度有待提高。我市农产品加工能力弱、产业链条短、增值比例低的问题比较突出,农业依然偏重粮猪二元结构。这种传统的刚性型产业结构,不仅难以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多样化消费需求,而且产出低影响了农民收入的增长,制约了我市现代农业快速发展,“靠天吃饭”的现象仍然存在。
(二)传统高耗能产业比重仍然偏高。1-10月,全市六大高耗能行业工业增加值占规上工业比重达36.5%。前三季度,我市规上工业六大高耗能行业能耗占规上工业能耗比重为82.5%,比今年一季度和上半年分别提高了1.5、1.0个百分点,高耗能行业用能占比持续提高,对我市工业节能影响至关重要。
(三)传统服务业占比仍然较大。道路运输行业占服务业比重在全省11个设区市中居首位,2021年,全市以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批发零售住宿餐饮业为代表的传统服务业占第三产业比重达33.9%,高于全省平均水平3.7个百分点。新兴服务业基础薄弱,新兴服务业增加值占第三产业比重为15.3%,低于全省1.7个百分点。
(四)数字经济底子薄体量小。总体上看,主导产业、园区经济和重点企业数字化转型迟缓,数字经济发展在县域间、产业和企业间发展不平衡,数字基础设施和新一代数字技术赋能实体经济的能力和水平还较低。1-9月,全市数字经济核心产业营业收入504.14亿元,仅占全省的7%,列全省第6位,分别只有南昌、吉安、上饶、赣州、九江的30%、35.9%、41.3%、55.4%、77.4%。
三、下步工作建议
(一)推动农业“三产”融合发展。立足宜春资源优势,优化产业布局,把农产品资源优势转化为加工优势,拉长产业链条,强化农业品牌建设,增加农产品附加值,提升农产品综合效益和竞争力。大力发展休闲农业、乡村旅游、乡村养老等新产业新业态,进一步满足城乡居民对农业的多功能消费需求,深入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
(二)加快产业现代化步伐。围绕打造“先进制造业强市”目标定位,全力构建彰显宜春特色的“4+3+N”现代化制造业体系。抢占锂电新能源产业风口,做强首位产业长板。深入实施产业链链长制,坚持招大引强与扶优扶强并重,推动制造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不断壮大电子信息、生物医药、装备制造业等新兴支柱产业。加快推动企业创新能力提升,加强技术改造,推动传统产业升级。
(三)促进现代服务业繁荣发展。大力发展生产性服务业,重点发展电子商务、金融、物流等行业,积极培育信息、科技、研发设计、商务咨询、节能环保等新兴行业,推动生产性服务业与先进制造业、现代农业融合发展。促进生活性服务业转型升级,持续推动商贸、文化、旅游服务业融合创新发展,依托生态优势和资源优势,加快发展养老、健康、体育等服务行业,推动生活性服务业高品质、多样化升级。
(四)深耕数字经济产业赛道。始终把“一号发展工程”摆在“一号位置”,不断壮大数字经济规模能级。加大数字经济招商引资和项目建设力度,加快形成一批在省内乃至全国有竞争力的数字经济细分产业。大力实施“上云用数赋智”工程,对传统产业进行全方位、全链条的改造升级,加快制造业、服务业、农业数字化发展步伐。
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