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永福富硒农产品(广西富硒农业)

硒宝 05-25 18:04 80次浏览

永福,位于广西东北部、桂林的西南部,距著名的风景历史名城桂林市仅 45公里。全县下辖 9 个乡镇、97 个建制村,面积 2806 平方公里,人口 27.03 万,其中少数民族人口 3.8 万多人,壮、汉、瑶、苗、回、水、满等 18 个民族遍布 9 个乡镇。

湛蓝的天空、起伏的峰峦、清澈的江水,漫步永福,触摸永福的勃勃生机:昔日裸露的荒山苍翠碧绿,一大片一大片柑橘、罗汉果在微风中摇曳幽香;阡陌纵横,汉族的村落、壮族的干栏、瑶族的寨子、侗族的鼓楼,二胡唢呐、山歌对唱,老人小孩,喜悦分享。“中华民族一家亲,同心共筑中国梦。”永福县各族群众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导下,抒写新时代新篇章。

广西永福富硒农产品(广西富硒农业)-硒宝网

永福县委统战部组织开展民族团结快闪活动

福寿文化之民族团结融汇

永福县山清水秀,人杰地灵,三江之水绕城而过,凤山林木苍翠如一块碧玉卧于县城之中,凤山顶石壁上的“福”字石刻已有 800 多年历史。永福境内另一著名摩崖石刻“百寿图”在百寿镇夫子岩顶壁。相传南宋永宁县令史渭有感于当时百寿地方各民族相处融洽、民风淳朴、高寿者多,甄选当地各族德高望重的百岁老人,设宴款待后由百名长寿老人各献一个“寿”字而刻成“百寿图”。“百寿图”最独具匠心之处是大“寿”字笔画中嵌入 100 个一字一体的小“寿”字。故此,永福素有“福寿之乡”美称。

得福即安,得寿延年,福寿安康是各族人民的共同夙愿。百寿镇历史上以“水旱无忧三千垌,十里常逢百岁人”著称,是名副其实的长寿之乡。据史料记载,永福县最长寿的老人廖扶寿高 158 岁;中央电视台曾报道过的永福县百岁老人黄文杰,身体健康,精神矍铄,80 岁时仍致力于永福山歌彩调的宣传;永安村马晾塘百岁老人陈初德,90 高龄还自酿米酒分赠亲朋好友……早在 2007 年,永福县就被授予首批中国长寿之乡和世界养生示范基地称号。百寿镇的“百寿图”和凤山上“福”字摩崖石刻,既是永福百姓“孝亲爱身、仁者长寿”美好生活的一份记载,更是全县各族人民同脉共生的体现。

“福寿之乡”是永福的一张名片,而福寿文化得益于永福特殊的地理位置。自汉代以来,永福就处在汉文化在岭南最重要的一条传播线上,是汉族与少数民族交融的第一站,中原文化与岭南百越文化在此处交汇:壮族的节庆、苗族的民俗风情、瑶族的医药典籍……多种文化相互激荡,积淀了深厚的文化底蕴。尊重差异,包容多样,各民族文化相互融合、渗透,造就了永福璀璨的福寿文化。多年来,永福以福寿文化为载体,自 2006 年开始,成功举办了 12 届养生旅游福寿节。在福寿节上,有特色产品推介、大型传统民俗“李王巡游”文化演绎、瑶族服装秀、彩调展演、由各民族 1000 多名老人组成的盛世千叟宴……福寿节促进了永福经济的繁荣发展,增强了民族凝聚力。福寿文化是永福历史的传承,也是各民族智慧的结晶,是各民族相互之间的一份尊重、包容、认同。

特色产业之民族共同发展

永福将实现各族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全县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把贯彻落实党的民族政策和创新经济社会作为发展目标。永福气候条件十分优良,水土富含硒元素,是广西优质谷生产基地县和全国商品粮基地县。罗汉果、富硒香米、桑蚕、西红柿等是永福的特产。罗锦镇创建了自治区级福寿田园综合体示范区。产于龙江乡的罗汉果被誉为“东方神果”,富含多种对人体有益的微量元素及氨基酸,成为农业部授予的地理标志保护产品。1995 年,永福被农业部命名为“中国罗汉果之乡”。龙江乡瑶族群众种植罗汉果已有 300 多年历史,龙江乡龙山村是大名鼎鼎的罗汉果收入亿元村,获农业部颁发的“全国一村一品示范村”称号。永福将罗汉果作为脱贫攻坚成果与推进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重要支柱产业,2020 年仅龙江乡罗汉果种植面积就达 2.8 万亩。在龙江乡驿马村,罗汉果种植面积7000 亩,核心种植示范区 580 亩,仅这一项就能给当地果农人均增收 1 万元左右;堡里镇九槽村建成400 亩罗汉果生产基地,全村 11 户全部脱贫。近年来,永福按照“扩容、提质、增效”发展理念,以点带面,通过龙江乡辐射延伸至周边乡镇,2021年全县罗汉果种植面积达 12 万多亩,实现总产值39.48 亿元。通过建设永福罗汉果小镇、创建永福罗汉果特色农产品优势区、延伸罗汉果产供销精深加工的全产业链,永福重点发展的农业区域优势产业已经成为壮、汉、瑶、苗等各族人民实现共同富裕的有效途径。

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传承弘扬

永福是一个多民族聚居的地区,近年来为加强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县里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作为加强民族团结、传承民族文化的一项重要工作来抓。

彩调是广西最具民族特色的戏曲剧种之一,发源于罗锦镇林村,2006 年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永福成立彩调传承保护中心,从事彩调艺术的研究、保护、传承、展演等工作;成立首个瑶族文化研究会,搭建平台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探索民俗文化;成立瑶族医药协会,研究与推广瑶族医药文化;打造乡村旅游品牌,构建“瑶族文化 + 山水田园风光”旅游新模式,大力发展瑶族传统盘王节、瑶族婚俗、瑶族刺绣等民俗文化,以文惠旅,以旅彰文,保护和发扬瑶族非物质文化遗产。

为传承与弘扬非物质文化遗产,永福在罗锦镇崇山村古民居崇文书院的基础上,创建了崇山研学基地。崇山村古民居系清朝乾隆时期李氏家族旧居,青砖灰瓦,气派非凡。李氏家族注重教育,设私塾崇山书院,无论壮、汉、瑶等各民族子女,皆可入私塾就读,因此崇山村在历史上留下“一门三进士,父子五登科”的美誉。2011 年崇山村被评为广西历史文化名村,2013 年被列入第二批中国传统村落名录,2017年被命名为第二批中国少数民族特色村寨。历史的沉淀,文化的传承,崇山研学基地在农耕实践、古民居历史人文、中国传统文化、传统生产技能培训等方面开展研学活动,在这里能看到苗族小姑娘在学习茶艺、瑶族小男孩在体验古老的活字印刷,能听到壮族小阿妹宛转悠扬的彩调唱腔……在传承中创新、在创新中传承,民族团结、文化融合在永福源远流长。

幸福生活谱写新篇章

重视少数民族聚居区发展,切实把解决好各族群众生产生活问题作为一项扶贫重点工作来抓。龙江乡丹江村 50% 的人口是瑶族。向怀情、盘泽洁两家存在无资金、无技术、人口多、劳力少等状况。乡政府干部多次上门,提供扶持资金,传授技术,他们的日子一天天有奔头,摘下了贫困户的帽子。大石山屯、小鹅河屯、羊台屯、羊洁屯、五湖屯是永福的 5 个瑶族自然村,生活条件恶劣、交通条件差,永福因村施策,多措并举,提出差异化扶贫方案,对大石山屯实施易地搬迁,对五湖屯实施房屋拆旧建新,小鹅河屯、羊台屯、羊洁屯则利用山地和森林资源发展罗汉果、勾藤等特色农产品和中成药种植。搬进龙泉瑶族移民新村的大石山屯瑶族群众赵进源笑得合不拢嘴:“住在大石山屯的时候,无电、无路、缺水,什么都难,做梦都没想到能住上这么漂亮的楼房,以后打工赚钱和小孩读书也方便了。”自 2015 年以来,永福共投入少数民族发展资金 794万元,解决道路、饮水、基础设施建设,受益人口达 28450 人次。

在农业发展上,永福先后获得“中国罗汉果之乡”“广西无公害蔬菜生产基地”“无公害水果生产基地”“优质谷生产基地”和“广西中药材产业十强县”等荣誉称号;在经济提速上,永福获得“广西经济发展十佳县”“广西县域经济发展进步奖”“第四届全国县域经济基本竞争力提升速度最快的百县( 市 )”“全区发展县域工业试点县”等荣誉称号。

“千棵青松共一岭,万根翠竹同一林;民族团结实在好,恩恩爱爱一家亲。”在永福,各族人民不分彼此,同饮一江水,共耕一垌田,你赠我一盘壮族的五色糯米饭,我邀你参加瑶族的打铜鼓,节日庆典上的载歌载舞、田间地头的技术传授、经济发展中的携手共进……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各族群众手足情深、亲如一家。永福牢记习近平总书记的嘱托: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征程上,一个民族都不能少。在永福这片热土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深深融入各族人民的血液和灵魂中,成为推动永福发展的强大精神动力。

作者简介

付娟娟,女,教师,广西桂林永福县人,桂林市作家协会理事,有散文随笔刊发于《散文百家》《演讲与口才》《年轻人》《新青年》《健康与素食》《西部旅游》《华西都市报》《青岛日报》《德州日报》《边防警察报》《广西日报》《桂林日报》等报刊。

本文原载于《三月三》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创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市桂林纪实专刊

编辑 / 苏朝、曾庆春、黄其龙

复审/ 黄素萍、韦运益

终审 / 吴玉富

监制 / 韦花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