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渝生态富硒产品城(川渝中烟产品)

硒宝 05-25 10:13 72次浏览

中共四川省委 四川省人民政府

关于支持南充达州组团培育川东北

省域经济副中心的意见

(2024年1月23日)

支持南充达州组团培育川东北省域经济副中心,是促进“五区共兴”的重要举措,对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四川具有重要意义。为贯彻落实省第十二次党代会和省委十二届历次全会决策部署,打造支撑全省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引擎,促进高水平区域协调发展,现就支持南充达州组团培育川东北省域经济副中心提出如下意见。

一、总体要求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对四川工作系列重要指示精神,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牢牢把握高质量发展这个首要任务,认真落实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战略部署,深入实施“四化同步、城乡融合、五区共兴”发展战略,支持南充、达州加快发展优势制造业,全面提升城市能级,携手打造成渝地区先进制造业集聚区、四川东向北向开放高地、西部地区绿色发展样板,以县域为重要切入点扎实推进城乡融合发展,加快推进成南达万沿线经济走廊和嘉陵江—渠江绿色生态经济带建设,组团培育经济实力强、承载能力强、带动作用强的省域经济副中心,辐射带动川东北经济区振兴发展,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四川提供有力支撑。

到2027年,南充达州组团培育川东北省域经济副中心取得明显成效,两市经济引领力、要素集聚力、区域辐射力显著增强。经济综合实力迈上新台阶,两市地区生产总值力争突破8000亿元、占全省的比重进一步提高,年均增速比全省高1个百分点以上;产业发展能级稳步提高,招引培育一批制造业龙头企业,形成一批优势制造业集群,现代化产业体系构建初见成效;综合立体交通网络和现代商贸物流体系更加完备,开放发展水平实现新提升;生态保护和环境治理全面加强,绿色产业不断发展壮大,绿色发展示范效应充分显现;以县城为重要载体的新型城镇化建设取得重要进展,城市功能持续优化,优质公共服务供给能力大幅提升,城乡融合发展取得明显成效,县城综合承载能力显著增强。到2035年,两市经济总量和发展质量大幅提升,产业竞争力、综合承载力和辐射带动力迈上更高台阶,城乡居民生活品质大幅提升,城乡区域发展差距和居民收入差距显著缩小,基本建成高质量发展的组团型省域经济副中心。

二、坚持新型工业化主导,建设成渝地区先进制造业集聚区

(一)合力打造优势产业集群。依托区域能源资源优势,深入实施优势产业提质倍增行动,积极对接成渝“双核”产业配套需求,加快打造化工材料、装备制造、食品轻纺等特色优势产业集群。推动油气化工、硫磷化工等产业耦合发展,与彭州市、重庆市长寿区等石化基地加强产业链上下游合作,大力发展化工新材料和精细化工产品,打造西部重要的化工中间品稳链保供基地。实施钒钛、纤维、纳米等先进材料产业基础再造工程,加快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支持南充无机非金属及纳米新材料产业发展,支持达州加快发展钒钛新材料产业,推动建设达州玄武岩纤维产业园、微玻纤维产业园。做大做强南充新能源商用车产业,丰富拓展产品类型,提高汽配零部件配套能力,打造川东北新能源商用车制造基地。创新拓展真空装备应用场景,沿链招引一批合作企业落地,不断增强真空装备产业核心竞争力。依托川东北有机、富硒特色农产品,加快招引培育一批优质食品加工企业,大力发展粮油、果露酒饮料、肉制品、预制菜及调味品等食品加工产业。规划建设南充高性能化纤纺织产业园,推动丝绸、苎麻产业多元化发展,补齐印染、成衣等关键环节短板,打造轻纺特色产业集群。

(二)加快优势资源开发利用。促进天然气资源就地就近规模化转化利用。加大天然气勘探开发力度,推进川东北重点气田增储上产,加快建成百亿级产区。有序推进天然气发电替代燃煤发电,加快建设达州燃气电站二期项目,加快推进南充天然气发电项目前期工作和达州川东北高效清洁煤电综合利用一体化项目建设。积极开展杂卤石和富锂钾卤水提取锂钾技术科技攻关,适时推进达州—广安钾资源量勘查,争取国家支持开展深部钾资源综合利用,打造国家新型钾肥生产基地。支持南充、达州建设大宗固体废弃物综合利用基地,加强天然气伴生资源综合利用,引导废弃物利用关联企业布局。

(三)促进产业创新发展。实施大院大所“聚源兴川”行动,鼓励中央在川大院大所科技成果在两市转移转化。支持两市高校、科研院所、企业与国内其他高校、科研院所共建高水平创新联合体,重点在能源化工、汽车汽配、先进材料等领域深化产学研用协同创新。全面实施智能化升级数字化转型行动,支持有条件的企业建设一批数字化转型促进中心,开展企业数字化转型咨询诊断行动,打造一批示范性智能标杆车间和智慧未来工厂,推动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融合发展。支持南充建设边缘数据中心,支持达州建设全国一体化算力网络成渝国家枢纽节点城市内部数据中心和数字经济产业园。支持达州争创国家玄武岩检验检测中心,建设国家天然气产业计量中心和四川区域中药制剂中心。

川渝生态富硒产品城(川渝中烟产品)-硒宝网

(四)高质量建设现代产业园区。支持南充经开区、达州东部经开区创建国家级经开区,支持南充高新区、达州高新区创建国家级高新区。支持创建万达开国家级经开区,建设万达开绿色智能铸造产业园。支持南充经开化工园区、达州普光化工园区开展扩区,支持达州斌郎、麻柳等园区申报认定化工园区。推动达州通用航空产业园建设,支持达州高新区争创国家碳达峰试点园区,支持达州建设丘陵山区现代农机装备产业园。支持南充高新区、阆中经开区开展省级近零碳排放园区试点。全面推行“亩均论英雄”评价机制,推进工业项目“标准地”改革。

(五)培育壮大优质市场主体。支持将两市符合条件的企业纳入制造业企业“贡嘎培优”行动计划,培育一批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产品)、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产业链领航企业。支持培育创新型领军企业、高新技术企业和科技型中小企业。深入实施企业上市行动计划,支持将符合条件的企业纳入全省上市后备企业资源库。支持两市联合打造招商平台,围绕优势产业集群开展全产业链招商,积极承接东部地区产业、资本、技术、人才等转移。鼓励中小企业通过参与产业合作联盟、联合承担国家和省重大项目、承接服务外包和订单生产等方式与大型企业建立长期稳定合作关系。支持搭建企地合作平台,鼓励在两市有长期投资项目的央企、省属国企就地注册设立子公司。鼓励支持装备制造等领域龙头企业成链条招引带动更多下游产业合作企业落地。

三、突出对外大通道建设,构建四川东向北向开放高地

(六)共建综合交通运输体系。持续完善综合立体交通网络,建设东出北上综合交通运输大通道,打造综合交通枢纽。加快推进成达万高铁、西渝高铁、汉巴南铁路建设,积极推进南充至广安铁路前期工作,加快推进达州至万州铁路扩能改造前期工作。加快建设镇巴至广安、开江至梁平、南充至潼南等高速公路,有序推进大竹至垫江、达州至万州高速公路项目前期工作,推动普通国省干线提档升级,支持南充市申报交通强市试点、两市有条件的县(市、区)申报交通强县试点。支持达州河市机场转型建设通用机场。实施内河航运扩能工程,推进建设渠江风洞子航运工程、渠江达州至广安段航运配套工程,协同重庆市争取推动嘉陵江井口生态航运枢纽开工建设,全面建成嘉陵江Ⅳ级航道。

(七)增强物流枢纽功能。推进南充建设国家现代流通战略支点城市和区域综合交通物流枢纽,支持达州高质量运营商贸服务型国家物流枢纽,加快建设国家骨干冷链物流基地和东出北上国际陆港枢纽。支持南充建设现代物流园铁路专用线,推进达州铁路枢纽、铁路集装箱基地等建设前期工作,打造综合货运枢纽和物流基地。支持南充建设国家邮政快递处理中心,支持达州建设国家物流枢纽信息平台。支持南充建设长江水运物流网络节点,开行南充至达州至万州铁水联运班列,提升多式联运集疏运功能,打造四川东向北向物流大通道。

川渝生态富硒产品城(川渝中烟产品)-硒宝网

(八)携手建设高水平开放平台。支持南充、达州高标准建设中国(四川)自由贸易试验区协同改革先行区,有序推进跨境电子商务综合试验区建设。提升南充保税物流中心(B型)运行质效,支持达州申建保税物流中心(B型),支持南充、达州按照国家开放口岸标准推进铁路港、机场相关基础设施建设。支持协作举办区域性品牌展会活动,办好丝绸博览、进出口商品交易等展会活动,积极参与建设“一带一路”进出口商品集散中心(四川)。

(九)拓展多层次开放合作。支持南充、达州深化国际友城合作,举办国际交流活动。加强与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等区域合作,积极参与泛珠三角区域合作。深化与关中平原、长江中游等城市群合作,打造西部陆海新通道和长江经济带区域合作典范。深化浙川东西部协作,支持两市与浙江省相关地区建立产业合作结对关系,共建产业园区、飞地园区。加强与成渝“双核”合作,打造一批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产业合作园区,加快推进川渝万达开地区统筹发展。

四、立足生态资源优势,打造西部地区绿色发展样板

(十)夯实绿色生态本底。建立健全生态环境共建机制,加强生态环境分区管控,科学开展国土绿化,统筹推进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修复,协同推进嘉陵江和渠江生态廊道建设,加强森林病虫害防治。支持宣汉县、万源市等有条件的地区开展林草碳汇项目开发试点。提升污染预警预报、响应处置、联防联治能力,协同开展水、大气、土壤、固体废弃物、危险化学品等综合治理。

(十一)打造高效特色农业产业带。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巩固两市粮食主产区地位,实施粮食扩面增产工程,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补齐水利基础设施短板,助力打造新时代更高水平“天府粮仓”。推动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推动智慧农业发展,支持发展一批集约化规模化经营优质林业产业带,支持两市打造全省生猪生产基地,持续做大粮油、畜禽等产业规模,发展特色优势农业,建设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园、农业科技园区。实施农产品精深加工提升行动,支持南充建设川东北有机农产品精深加工产业园,提升“好充食”“巴山食荟”等品牌影响力,共建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绿色农产品生产供给基地。

(十二)推进文旅康养融合发展。支持两市加强文旅资源统筹利用,培育休闲观光、文化体验、健康养老等新产业,携手发展生态旅游、康养旅游、乡村旅游、研学旅游等新业态,协同打造红色文化、巴文化、山水生态等精品旅游线路,推动巴山大峡谷创建国家5A级旅游景区。支持南充、达州创建国家文化和旅游消费示范城市、国家级旅游度假区、国家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区,建好天府旅游名县,打造巴文化传承创新和旅游发展高地。

(十三)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学习运用浙江“千万工程”经验,深入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开展村庄清洁和绿化行动,持续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加大对传统村落的保护利用力度,加强地名文化遗产传承保护。加快构建现代乡村产业体系,充分发掘利用自然景观、民俗文化、红色资源,加快培育农村优势特色产业,发展壮大农村集体经济,促进农民持续稳定增收,推进乡村全面振兴。创新生态产品价值实现转化路径,打造具有巴风蜀韵特色的宜居宜业和美乡村样板。

五、聚焦新型城镇化建设,提升区域中心城市辐射带动力

(十四)加快区域中心城市建设。提高南充、达州中心城区首位度,增强经济和人口承载能力。统筹城市新区开发和旧城有机更新,积极稳妥推进城中村改造。支持南充临江新区、达州高新区开展集成授权改革试点,高质量建设南充临江新区,推进达州主城“南拓东进”。引导区域人口合理布局,完善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外来人口本地化配套政策。加快城市品牌打造,提升城市品质,打造宜居、韧性、智慧城市,支持协同创建全国文明城市和国家森林城市、卫生城市。加强新型基础设施建设,支持南充争取公共领域车辆全面电动化先行区试点。

(十五)联动提升城市服务支撑能力。支持两市协同打造区域医疗、教育中心。支持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贞医院南充医院高质量建设国家区域医疗中心,支持南充市属中医医院建设、川北医学院附属医院建设省级区域医疗中心,支持两市有条件的医院创建国家级、省级临床重点专科,鼓励两市探索推进医联体建设。推动教育高质量发展,支持两市职业院校围绕区域主导产业调整优化专业设置,联合共建职业教育产教联盟。支持达州依法依规增加高等教育资源、优化现有高校层次结构,支持西华师范大学申请博士学位授予单位、四川文理学院申请硕士学位授予单位。积极承接西部金融中心配套服务功能,鼓励引导符合条件的金融机构依法依规在两市设立分支机构,推进中国西部(南充)金融科技孵化谷建设,支持南充深化省级绿色金融创新试点,支持达州符合条件的企业发起设立融资租赁公司,推进现代服务业同先进制造业深度融合。

川渝生态富硒产品城(川渝中烟产品)-硒宝网

(十六)合力打造区域消费中心。加快完善两市城市商贸服务功能,培育一批专业市场和商业综合体,培育建设消费创新发展引领县,支持建设中国西部丝绸交易中心、省级人力资源服务产业园,支持创建全国公共就业创业服务示范城市。实施“三品一创”消费提质扩容工程,支持打造省级高品质示范步行街。支持开展四川老字号示范创建,建设老字号集聚区。拓展夜间经济业态,支持创建一批国家级夜间文化和旅游消费集聚区。

(十七)深入推进城乡融合发展。推进以县城为重要载体的新型城镇化建设,提升县城综合承载能力和服务功能,深入推进扩权强县,拓展优化县城发展空间,提升县城功能品质,夯实县城产业支撑,增强县城对人口和产业的吸纳集聚能力。深化南部县、开江县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县域集成改革试点和南部县、阆中市、开江县、渠县县城新型城镇化建设试点,支持符合条件的县(市、区)开展深化县域内城乡融合发展改革试点。发展壮大省级百强中心镇。拓宽农业转移人口就地就近在城市落户通道,优化农民工参加社会保险服务。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城乡均等化、城乡基础设施一体化建设,推动千兆光网、第五代移动通信技术(5G)等向行政村延伸,支持优质医疗、教育资源扩容下沉,鼓励县医院与乡镇卫生院建立县域医共体。支持两市加强应急救援能力建设。

六、保障措施

(十八)加强组织实施。在省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暨推进区域协同发展领导小组框架下,充分发挥省领导联系指导市(州)工作机制作用,统筹推进支持南充达州组团培育川东北省域经济副中心工作。省直有关部门要采取针对性举措加大支持力度,有关支持政策向省域经济副中心建设倾斜,并积极争取国家层面支持。南充、达州要切实履行主体责任,建立健全工作机制,细化工作举措,推进各项任务落地落实。

(十九)创新组团培育机制。建立健全组团培育省域经济副中心工作机制,探索经济区与行政区适度分离改革。支持两市加强产业政策和企业供需对接,推动产业链供应链深度融合,培育产业联盟和联合体。支持两市协同打造资源共享、功能互补的一体化交通物流服务体系、市场准入服务体系和人力资源服务市场。支持两市按照平等协商、互利共赢的原则,制定跨区域合作项目财税利益分享办法。探索建立适应组团发展要求的统计指标体系、核算办法和考核激励机制。

(二十)强化要素保障。支持两市更多重大项目纳入国家和省级规划,将符合条件的项目优先纳入省重点项目和共建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重大项目名单。加大省级财力补助支持力度,在新增地方政府债券额度安排上给予倾斜,支持申报发行最长30年期限专项债券,支持符合条件的地区申报隐性债务风险化解试点。按照“省支持、市发起、市场化”的方式组建产业投资基金,促进优势资源开发和产业发展。支持地方商业银行等法人银行机构提升稳健经营水平及风险防控能力。在符合“三区三线”相关管控规则的前提下,支持根据发展需要依法依规优化调整城镇开发边界和永久基本农田布局,支持符合条件的单独选址线性工程项目按规定变更调整及新增建设用地报批。指导加快处置存量土地产生更多计划指标保障项目用地,指标确有不足的,当年年底视全省计划指标结余情况由省级统筹调剂支持。支持开展城镇低效用地再开发,对损毁的建设用地和零星分散的未利用地,可纳入土地整理项目统筹实施,新增耕地经验收核定后可用于落实补充耕地任务。支持两市积极参与电力市场化交易。支持天然气(页岩气)资源地争取用气量价优惠。对主要单位产品能效达到国家标准先进水平的六大优势产业项目,能耗替代比例按10%执行。支持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在县(市、区)人才工作先行区、博士服务团、招才引智等方面加大指导支持力度。

来源 | 四川观察